一日师坐次,石头睹之,问曰:“汝在遮里作么?”曰:“一切不为。”石头曰:“恁么即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石头曰:“汝道不为,且不为个什么?”曰:“千圣亦不识。”石头以偈赞曰: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
石头有时垂语曰:“言语动用勿交涉。”师曰:“不言语动用,亦勿交涉。”石头曰:“遮里针劄不入。”师曰:“遮里如石上栽华。”石头然之。师后居澧州药山,海众云会。
圣严法师云:《“蚊子上铁牛”是禅宗的常用语,有两层含意:第一,是悟境不容置喙,根本开不了口形容;第二,未开悟前的修行过程中,明知目标是一只铁牛,你自己是一只蚊子,仍要继续不断叮下去。从思辩和逻辑的角度看,那是愚蠢的、无聊的;但以用功夫而言,唯有如此才能踏踏实实。既不要用力,同时也不要放弃;既是在用力,同时也不要祈求;既不是等待,同时也要坚持。到最后忘了自己是在用功,也忘了自己是在追求,内外和主客一起放下,这就是悟境现前。》(东初出版社《公案一百》页94)
平实云:圣严法师既未曾证悟,偏又好说悟后事,以邀令名,乃以十余年所创造出之大名声,作如是公案拈提,连载于报纸;后更梓行为书,广行流通于天下,句句皆成野狐证据,如今狐狸尾巴扬向半天高,没遮掩处,佛门四众皆已知悉,设欲补救,已无门矣!愚哉!悲哉!
禅子当知:只管打坐者,乃是意识心也。坐至觉知心忘却六尘、忘却自己─心法两忘时,依旧是第六意识心,并不因此而得转变为第八阿赖耶、实相心。如是倡导只管打坐之人,永远不能发起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发起者,乃以亲证如来藏实相心,因此得以现观如来藏之中道性、之本来自在性、之本来清净性、之本来常住涅槃体性,由亲证故,乃能从自心流露,侃侃而谈,发人所未能发,言人所未能言,而句句契符三乘经典,非依强记研究之意识思惟组织而得。如是正理,一切禅子欲求证悟者,皆应了知,莫为圣严法师之言所惑。
活在当下者,亦复如是:正当见闻觉知六尘而了了分明时,乃至处于六尘中都不执著六尘、都不执著自己者,若不断除“觉知心常而不坏”之恶见者,依旧不能证得声闻初果,何况能证得声闻阿罗汉所不能证得之大乘般若智慧?般若智慧之发起,要因亲证如来藏而现观其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而得,然后意识觉知心转依如来藏本来所住之中道境界,以之为实相境界,如是而生起般若智慧乃至一切种智之智慧,方是亲证中道观者;绝非圣严法师与印顺法师等人,同欲以意识觉知心入住中道境界者所能知之也。
是故,“活在当下”之一切境界,皆是意识境界,从来不是实相境界,亦非声闻初果所住境界,是声闻一至四果人所须断灭之境界故,是意识我、众生我所住境界故,名为我见者所住境界故。是故,以“活在当下”之任何境界,或其变相之任何境界,作为禅宗之证悟、作为般若之证悟、作为声闻解脱道之证悟境界者,皆是错会佛法之人,皆是未断我见之人,尚且不能获得声闻初果之分证解脱境界,何况能发起般若智慧?如是正知正见,一切真正学佛之人,若非纯为修学人天善法者,皆当了知,而后可免受诸邪师误导,步入歧途复又违犯大妄语戒;苟能如是者,此世方有证悟之缘也。
复次,圣严法师云:“未开悟前的修行过程中,明知目标是一只铁牛,你自己是一只蚊子,仍要继续不断叮下去”,乃是妄语;此谓悟前之修行,应知目标为亲证如来藏,而非铁牛─圣严法师所言离念离烦恼之禅法。悟前之目标何在?未具正见之所有行者根本不知,不可谓为“明知”也。圣严法师却以未知、未悟之身,而言悟者所知之目标,故有如是整篇错误之教示,用来误导众生,便开示言:“既不要用力,同时也不要放弃;既是在用力,同时也不要祈求;既不是等待,同时也要坚持。到最后忘了自己是在用功,也忘了自己是在追求”。圣严法师道出如是言句:教人莫求悟,亦莫放弃;当用力,亦莫放弃;当用力求悟,亦莫求悟;当坚持得悟,亦莫等待悟境。如是言语,一切真实证悟之人,闻之必皆掩口葫芦、忍俊不已。
复次,悟境本无玄妙,一切现成平实,唯是亲证如来藏识,导致般若智慧显发而已;如是境界,一切证悟之人皆能以一句言语道出,非是不可言说者;特以世尊教诫:为防众生福慧未具足者闻之生疑乃至诽谤、破坏,是故不许明言。非是不能一语道破也。然而一切未悟之人,皆如圣严法师一般,臆想猜测证悟之境;然而臆想思惟者,穷劫亦不能知,是故言不及义;由自知言不及义故,遂开示云:“是悟境不容置喙,根本开不了口形容”,证悟之人甫闻如是一语,便知圣严法师根本未悟,即知所言皆不能及于第一义谛,皆是戏论。
由是正理,当知学禅之人,不应效法圣严法师之愚行─叮铁牛,而应求证自己本具之如来藏,然后现观如来藏之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万勿以圣严法师之法自误,万勿以为“内外和主客一起放下,这就是悟境现前”,否则穷此一劫过去,仍旧不可能有真悟之缘也,未来劫中仍将与真悟无缘也。愿我佛门一切修学禅宗之人,普能知之,弃舍邪知邪见,回归正知正见。且举药山闲坐公案,提示正知正见,冀我佛门学人得入正见法道,乃至获得正觉:
澧州药山惟俨禅师,绦州人,姓韩氏。年十七,依潮阳西山慧照禅师出家。唐朝大历八年时,纳戒于衡岳希操律师。一日思惟佛法后,乃曰:“大丈夫,应当能离一切三界法而自清净,岂能在此寺院中为了服务在家之世俗人,而作种种琐琐屑屑之事呢?”因此缘故,随即往谒石头希迁大师,而得密领玄旨。
药山惟俨证悟之后,有一日正在打坐之时,石头希迁禅师看到药山禅师正在打坐,便问曰:“你在这里作什么?”药山禅师答覆说:“我一切都不追求。”石头禅师便道:“这样子就是闲坐了。”药山禅师答说:“如果是闲坐的话,那就是有所为也。”石头大师又问曰:“你说是一切法都不追求,且说说看:你是不追求个什么?”药山禅师答曰:“即使是一千位阿罗汉来到这里,也是不识得祂的。”石头大师闻伊恁么道,便以偈赞叹曰:
众生从古以来就一直与祂共住,却又不知道祂的名号,
每天与祂互相扶持著,任运不停,就这么走;
自古以来,那些声闻乘中修证最高的贤圣们,都还是不能识得祂,
那些卤莽造次的凡夫一类的人,岂有可能明白呢?
石头大师有时垂语开示曰:“这个实相心,一切的言语动用,都与祂不相干。”往常每有大师见公案中真悟禅师间之进退应对,便自己在动转中大作文章;然而进退动转,只是风大之用,行蕴所摄,乃是有为无常之法,何须于此妄法之上大作文章?还知古今一切真悟之师皆道“从来不曾踏著一片地”么?还知真心从来不曾礼佛睡觉屙屎送尿么?有什么动转可作文章?乃竟堕于动转之上,尽是愚痴无智之人也!
有人曾闻曾阅禅师作此破斥,便又堕入离语言文字之觉知心法相上,便以为远离语言文字之觉知心即是法界之实相心。药山惟俨禅师却不如是,闻石头大师恁么开示,便反其言曰:“正当觉知心不言语动用之时,也是与证悟之如来藏无关─不是如来藏也。”石头大师闻药山禅师恁么道,便又说道:“这里连一根针都劄不进去。”药山禅师却答道:“这里就好像是石头上栽植花木一样。”石头大师听了,便然可药山禅师之言语。药山禅师后来居住于澧州之药山,海众云会,遂名药山惟俨。
至于圣严法师所举蚊子叮铁牛者,非如彼所说之旨。本意乃是:未亲证悟如来藏之人,永难名邈实相心之自性,永难为人说真正之禅也;设欲强举,必如蚊子于铁牛身上而欲叮咬一般,终无下嘴之处,是名蚊子叮铁牛也。此句言语乃是诃责未悟之人,诃其不能说明与形容悟境与内涵;圣严法师不知此意,却取来教人修持无念境界,教人在彼蚊子叮铁牛之愚痴境界中,等待悟境之现前,然后却又教人不可等待悟境现前。复又教人不可求悟、不可参究实相心第八识所在,只要放下一切主客内外,以之为悟;如是修行者,根本不可能证得如来藏实相心;如是完全以意识心自住境界而放下一切,以此名之为悟者,根本无法言及证悟之内涵与方法。如是未悟之人而欲说悟事,若有所说,其法皆与禅宗之证悟无干,绝无可能道出真正之禅也!无力开示真正之禅,却又好乐说禅,正似蚊子叮铁牛─于真悟者面前永无下嘴处─永远道不得真正之禅也。如是臆想所说者,真可谓去道远矣!焉可谓是禅宗之真实?
世俗人及诸外道,成日里打坐修行,追求一念不生之境界,以之为涅槃,或以之为禅宗证悟之境界,皆是有为法也。乃至如是进修,亲证四禅八定境界具足者,亦仍是外道境界,终究与佛法之解脱道不相应,亦与佛法之佛菩提不相应,纵能成日里住在四禅中或非想非非想定中,只成个常见外道尔,有何解脱果之证量?有何般若之证量?何况圣严法师连初禅都不能证得?焉能教人禅定之修行法门?连我见都不能断,云何能教人以解脱道?如来藏之所在,至今都未曾知、未曾见,云何能教人以禅宗证悟之法?
乃至慧解脱阿罗汉之进修四禅八定者,亦只是求证俱解脱之境界,脱离时解脱“待时方能取证无余涅槃”之境界尔;于彼成就俱解脱果时,方知慧解脱与俱解脱者,皆是同由声闻之解脱慧而得解脱分段生死流转,非因禅定而得解脱生死轮转也,方知证得四禅八定已,实与解脱无关也;方知证得灭尽定者,亦是凭藉慧解脱之智慧而取证灭尽定,非由定得,四禅八定唯是助缘尔。此时便知:证得俱解脱果时,唯是能提前进入无余涅槃尔;进入无余涅槃“境界”中时,与慧解脱阿罗汉所住“境界”完全无二,无有高下之别。
是故,凡我佛门学人,欲求解脱果之修证者,应在断除我见与我执上用心,不可专在修证禅定上用心,更不可专在修证无念离念之欲界境界上用心,否则必堕意识觉知心境界中,如是精进而修者,只是浪掷一生而已。假使逢遇真能教人证取禅定境界之师,待其证得四禅八定具足已,仍将只是个常见外道之凡夫尔;唯能以其禅定证量而入定中数天数月,以邀无知众生之崇拜,终究不能脱离分段生死之轮回也。若如圣严法师之不解禅定之修证,不证禅定之现量境界;复又不断我见与我执,不能取证声闻初果;亦不曾证悟大乘禅宗之禅,不入别教七住位中,而以无念离念之境界,作为禅宗般若之正修行,则去道远矣!焉能领众亲证三乘菩提之一?大众监之!颂曰:
维摩宴坐传古今,药山踵继无所为,无始劫来亘相随。
声闻千圣尚不识,造次凡夫知有谁?撑眼欲破亦睽违。(调寄浣溪纱)
(由公案拈提第七辑《宗门密意》中录出)
(原标题:第五○二则 药山闲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