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日用而不知,一般众生都不能了解;乃至学禅十几年之后成为老参了,仍然不能真的了解,所以就有一个古时很有名的禅宗公案,就是玄沙师备禅师的公案。有一天,有个当官的人去拜访,接待就坐之后,他问玄沙禅师:“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随口就说:“吃果子吧!”就把果子端给他,他就拿了个枣子吃啰!可是他吃果子时一直在想:“为什么我正在吃果子的时间这么长,禅师都没有为我回答?”好不容易三口并两口把果子吃完了,玄沙还是没有回答,他就赶快再问:“禅师啊!如何是日用而不知?”那玄沙禅师就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玄沙禅师慢条斯理、漫不经心的回答完了!可是他还是只能继续保持原来的迷惑,终究不能了知。这公案似乎很深,可是这个看来很深的公案,对于在座某些从台北讲堂赶来参与这个的已明心者来讲,其实就讲得太分明了!怎么会不知呢?可是毕竟,能知道众生的如来藏在什么处日用,也知道众生始终不知这个日用的人,毕竟永远都是少数人,智者永远都是少数人。
这种“日用能知的人永远是少数人”的情况,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不是末法时代的今天才如此的,所以古来就一直都有很多日用而不知的人;但是却有更多不懂“日用而不知”的人,装著已经知道“日用而不知”的模样,到处在笼罩别人。如来藏其实是非常亲切的,众生不知道祂,祂却知道众生:因此,众生在想什么,祂都知道;只是祂这个知,不是像意识觉知心属于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性,所以祂对六尘是不加了别的。这并不是经由修行之后,故意处在一念不生中,而对六尘不加了别;而是从无始劫以来,祂一向就是不对六尘加以了别的。所以许多道场把意识心修行清净一念不生之后,故意不去了别六尘,就说是证得无分别心了,那其实仍然是意识觉知心,其实是仍然在不断了别六尘的,不是真的无分别心第八识如来藏,所以不是大乘佛法的正确修行方法,是错误的修禅方法。
真实的佛法,是继续保有意识觉知心的分别性、了知性,而去亲证另一个在六尘外能做种种了知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从来都不分别六尘中的一切法,这才是真实的大乘佛法,才是真正的亲证无分别心。而这个实相心如来藏,固然在六尘中不做任何分别,可是在六尘外却有无量无数的分别,才能使众生处于三界六道之中正常的生存与运作,所以祂不是像石头与木块一样的完全无分别,只是不在六尘中作分别而已。所以,无分别心的意思是指祂在六尘中的无分别性,不是如同石头一样的完全无分别,而且对六尘外的种种法都能分别,所以经中才会说:“于无分别中能广分别。”就是这个道理。但祂在六尘中完全不作分别、不领受苦乐触,不像离念灵知心的意识觉知心,打坐三、五小时下来就一定会领受腿痛,不再是无分别、不受六尘了!只有不知苦乐的心,才是真正的无分别心;离念灵知心久了,已经了知腿痛了,已经分别而知是腿痛了,那就是分别心。但这时的离念灵知心正在领受腿痛时,第八识如来藏却仍然是无分别、不领受六尘中的痛觉,而且仍然依照祂自己的功德性继续运作不断,使离念灵知心可以继续领受痛觉,而且在其他方面仍然继续随缘而运作不断,所以祂可以随缘而任运,不被六尘中的苦乐觉受影响,这就是祂的第一个随缘:随于众生心想之缘而运作,祂没有任何的意见而不停止祂自己的功德性,随众生心想而继续运行不断,这就是“理随缘”的第一个部分。
(原标题:“日用而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