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实修
如何从容面对是是非非?
家庭是个是非地,挣钱是个是非事,变革的年代是是非的年代,怎么样在这么多是非里面从容面对呢?有位当事者就问到,他自从学佛以后,就非常谨慎自己的言行,在待人接物方面他就特别地小心,就怕卷入是非之中,可是即使是如此,他还是陷入于这是非之中。他就对这情况非常地困惑,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的回答是: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娑婆世界,是一个难以堪忍的世界,众生的根器差别非常的大,有的人他是属于贪比较炽盛,有的人则是瞋恚比较炽盛,有人是无明深重,他特别没有办法如理来思惟,与人家讨论的时候,他往往都流于情绪,而且许多的众生他是刚从三恶道而来,你也没有办法对他们作种种的奢求、苛求以及要求。所以遇到这样事情的时候,如果和人家起一些争执,就应当先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也被无明的业力所推动?而不用那么着急先表明说,自己在这过程中是对的、是错的种种。应当先静默下来,然后看看是如何,不用先一定认定别人说的没有道理,这就是是非的一个源头,因为要争执出来有一个是就是对的,非就是不对的,所以就行于言,就显示于口语之间,最后显示于身行。那你说:为什么会有身行呢?身行就是对于他人不尊重,因为讨厌他的说法,所以就心里面轻视这个人,甚至瞋恨这个人,这些都是因为往往争执一个是非,所造成的一个结果。
所以我们待人接物的时候,即使是很小心,别忘自己会流露出这样的情绪、这样的感受,以及这样的决定。所谓的决定,就是已经抱有一些见解,世间人他们方便称为成见,就是认定某些人一定是怎么样的。然而只要是人,许许多多的变异性都是存在的,没有一个人的心是可以从出生到死亡都同一个----不是!六识的体性,尤其这意识,祂是千变万化的,小时候懂的事情,到了长大以后就可能都已经忘记了,你如何说祂是同一个呢?然后甚至有的人,他昨天才骂过人,可是他很快就自己忘记了。所以是非之间以及意识,虽然看起来分明伶俐,可是,往往结果却跟我们想的有一点差距。所以这要说明的是,即使我们待人接物已经很尽责了,也很小心,可是是非是很难以避免的,因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是非之地,所以不用太过于在这里面着墨。而是应当想:我应当来做些什么?当然,对于有人要传达这些是非给你听的时候,你可以不接受,但是有时候会很快触怒这个要说这是非的人,他来找你谈有可能是因为他想要藉由你的一些想法、或是言语,然后得到赞同。
学佛人就比较不方便在这种是非上,来作种种的评比,来作种种理论上的分析;因为理路上的分析,你要牵涉到过去生的业果,过去生的无明,这样非常非常复杂,整个算起来,也没有办法说到底是谁对、谁错。因为你当这件事情说他是对,另外一件事情呢?既然没有办法统统说是对,那就代表说有对、有错,就是中间每个人呢,都不可能是的、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也不需要透过一个法官的一个检定、一个判定、一个判审,来说明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因为这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有它的来龙去脉,它有它过去生的因缘,两个人之间的应对,以及相关周遭的一切的种种,非常非常多细微的一些条件,所以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因此我们要说的是,我们不要随便去附和这样的事情,我们尽量是对事不要对人,即使是对事的话,当会影响到一些人的观感的时候,我们也不要过于执取。因为有些人,他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要这么做,然后不这么做就如何,即使是这样,我们站在世间法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提出一些建议,但是口气就应该温和,不需要说自己坚持一定要如此做,然后就是摆明跟你唱反调,这样就失去摄受众生的重大的一个目的了,因为菩萨在这个世间,就是要摄受众生。虽然当事者可能并不知道过去生他也是在菩萨行的一个行列之中,但是这一生既然已经亲近于佛法,就应该晓得说,我们应该继续来向佛法这个康庄大道迈进,乃至于成就佛果。所以应当相信自己能够摄受这些无量无边的众生,那如此一件小小的事情,我们就不需要把它扩大。因此当他人评论另外一个人如何如何的时候,如果没有办法离开现场,一个方式是说,就不要去说他所说的是对的、或是错的;因为你所说这件事情,那一个人不是这样的,你有可能马上触怒了当前这一个人。所以他找你来谈话,就是希望你赞同他,结果你说了相反的话,而且还为另外一个人来辩解,这样他就不高兴。所以透过这样的思惟,你就发现,最好的第一时间的处理是先不要说话,然后静待这些因缘;除非你已经对这事情很清楚了,即使是如此也不需要对于一个情绪失控,或是说喜欢拨弄一些是非的人,来说种种的如理的话,因为他也可能不会接受。
所以众生有千差万种根器的差别,我们在待人接物上就是要知道,你要知道有些人的心性,他就是不调柔,你跟他说东,他就可能来说西,他也可能没有办法理解你在说的意见是什么。所以我们对于是非要秉持不传布、不宣传----不对另外一个当事者来传话这样的心态。要去想:是非到我这边,就可以止息,因为我不作世间的是非之人。娑婆世界的众生往往对于很多事情不能堪忍。那你会说:娑婆世界,不就是称为堪忍的世界?众生不是应该很堪忍吗?然而众生不能堪忍的是:对于佛法不能堪忍,对于善法难以接受;而唯有行菩萨行的众生有情,才愿意生生世世在这个末法世界,来堪忍种种善法的受持以及不善法的逼迫。所谓不善法的逼迫,就是当你遇到一些是非的因缘被卷入其中,这也算啊!如果是小乘人,他就完全不理会这些事情,但是菩萨是有所不同的。
那菩萨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菩萨会想要跟众生来结缘,并不是说自己好就好,并不是说自己良善就可以了!会去想:我在这个团体里面,大家并没有很和谐,那原因是为了什么呢?因为大家没有接触佛法,不了解佛法的可贵,而都只是在世间法上争取一些权益、争取一些名利,乃至于个人一些小小见解的彰显。所以你会发现,大家所作的这些行为,跟佛法的广大的目标来相比,实在是不足一提,实在是相当的微不足道!所以你要方便引导一切的有情,能够走入佛法的康庄大道,走入佛法的殿堂,你就需要施行一些方便。所谓的方便就是说,让大家很自然就可以接受,接受什么呢?接受你说的佛法。可是你说的佛法,并不是说你一定先张开嘴来说,而是你可以透过一些精美的饰品先跟众生来结缘,或是一些食物先跟众生来结缘,让大家知道你本身吃斋念佛,知道你是修行善法的人。那你可以在一些场合中,不经意的流露出来、表露出来,你希望大家以和为贵,你也不想要涉入这些是非;相反的,你希望能够消弭这些是非,能够让整个团体,大家团结。所以透过你的一些心行,就可以改造这个团体,让大家慢慢都不会找你来作各种传话的一些事情,或是想要叫你来判定一些是是非非,这样你的耳根就可以得以清净。
然后他们会转过来,转过什么样的念头会来找你呢?就是他们对于生死有一些疑惑,或是当他们的家人生病、得重病的时候,他们感到彷徨就会问你:那佛教有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改变一些事情呢?或是可以帮助我?那你就可以将佛教的一些东西这样来说出来。所以应当先跟众生结缘,透过你的结缘方式,大家就会从你的威德----这些不经意的表露,就可以改变他们一些根深柢固的想法;不然大家都随顺这无明的生死洪流,而不能够体解这些自己应当修学的康庄大道。还有包括世间人,有的人还没有达到能够学佛的层次,你也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有的人根本不相信世间是不是有因果,他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以及做了许许多多的恶口,他实际上是不介意的;他不介意因果的背后,是因为他不相信他会怎么样;而且有的人在拨弄是非的时候,不认为他是在作这样的事情,他认为他是在如实地陈述,因为他认为事实就是像他所说的,是这样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要用一些种种的暗喻,然后一些种种的因果、发生的一些事实,在这世间所引起的一些事情,来告诉他:做人不要争这个世间的是非,非要把它争出一个道理出来;因为如果两个人之间僵持不下,没有人可以说,他总是完全、全面都有道理,自己总是认为自己占尽了理的那一方,对于他人的指责,往往不加以响应。所以两边就变成:攻讦[jié]对方的短处,而没有办法在这过程中去调整出一个对整体最好的方策、一个最好的方式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样的过程,先让自己的威德以及福德能够显现出来。所谓个人的威德,就是要平常能够观机逗教,能够说一些佛法,这样的人就会有所威德,这些威德都是因于三宝的护持。所以将这些浅易的佛法,带入到生活之中,不论透过一些电子邮件、或透过一些电子书、或是种种的图片、或是一些佛菩萨的卡片等等,你就可以让其他人获得一些利益,而不至于一定要在这世间----这窄小的空间里面去争夺。你可以告诉他们许许多多关于世间无常的道理,而不一定要透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你可以说你知道些什么,从报章杂志上、或是以前的你所听闻的故事,把它剪辑下来,然后寄给这些人。他们如果有因缘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所坚持的不一定是完全如理的,有时候是可以调整的。在这过程中,他们就会弭平许许多多原来要拨弄的是非。
菩萨在这世间,要更进一步地自身来持菩萨的戒行,然后对于整个团体要潜移默化;有时候即使这个团体是一个道场,也有可能会有是非,菩萨在这过程中,应当不用特别来辩驳一些事情。所谓公理自在人心,并不是可以靠自己强辩而得来,而是应该靠这一世自己的行为来端正自身,端正自身就能显露真正的庄严。菩萨的庄严,一是透过布施,二是透过持戒,如是直至般若修慧具足。透过布施行的这个庄严,你可以让其他众生了解到贪欲的过失,可以知道:贪著一些事情,有种种不利于自己未来世的种种果报会发起。所以当这世间上有一些天灾人祸的时候,你就可以在那个团体中来倡导:怎么样去救济、怎么样去赈灾,然后鼓励大家往这个方向来走;然后还可以告诉大家,如何藉由这样的布施功德来回向,可以让他自己的家人、小孩都得到一分安乐。
......
至于说佛法中的大是大非,到底会不会影响到佛法、影响到众生、影响到的流传?这就不能够以同样的方式来处理。菩萨在这过程中宁可去得罪人,宁可让别人非常不高兴,但还是要将这些理路说个清楚,因为佛法是这世间能够得以出长[zhǎng]法身慧命的重大关键,世间的许许多多的善法,都是因为有佛法的大是大非所构成的、所支持的、所作为基础的,所以对于这一点要特别地留意。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二》 <第093集 待人接物与是非> 郭正益老师

 

 

(原标题:如何从容面对是是非非?)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