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作戒戒?因为戒相能帮学佛人断除身、口、意恶,所以叫作戒戒;是以所持的戒相来断除身口意恶,以戒的戒相来持戒,所以是戒戒。还有定戒,是见道以后获得根本四禅,以及四种未到禅,都是定戒。为什么会有四种未到禅?因为初襌前有未到地定,二禅、三禅、四禅前也都有未到地定,这四种未到禅地的定境都是未到禅。可是证得四种未到地定及四种禅定(从初禅到四禅),为什么称为根本四禅?为什么不是外道四禅?因为见道后证得的初禅到第四禅都与见道的见地相应,有见地相应才能称为根本禅,若没有见地相应,就是外道禅。同样是四禅,但是意境不同,心境不同。明心者证得禅定,与没有明心者证得的禅定,在定中所住境界不相同:定境是一样的,但是心境不相同的。佛也说过,成佛时一定是在根本四禅中成佛。因为若无见地而得到禅定,都是不可能成佛的,一定要有一切种智的智慧来得到禅定才能成佛。
若没有见地而获得禅定,为什么就没有见道所得的定戒?这可以从现象上看得出来:佛世有许多外道得四禅,证得四空定的也很多,可是他们都很傲慢,出定而在人间境界中时,慢心、瞋心都很重,动不动就骂人,轻视众生。像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有见道相应的定共戒显现,所以他们不得见道相应的定戒。如果是与见地相应的禅定,就会有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显现出来。定共戒是与禅定共同存在的戒法出现而不造恶事,只能伏惑而不能断惑。但是有见地而没有禅定时,贪心与瞋心还是会常常生起来,慢心也会常常出现,所以不能成为薄地的二果人;可是如果与禅定相应时就不会生起来,特别是证得四禅时,贪、瞋、慢心都不会起来。为什么禅定有见地相应时就不会这样呢?因为他进修禅定的过程中把贪等心都降伏了,有见地的人修证禅定的过程中一定会与定的力量结合,把意识、意根的贪瞋与慢降伏及断除,所以他得到见地相应的定共戒,所以同时得到根本四禅、四未到禅的定戒,而不是一般外道所得的禅定只能有定共戒。
根本四禅和初禅未到,为什么称为无漏戒?已见道者如果能证得根本四禅,往下推到初禅前的未到地定,都会引生无漏戒。如果见道者没有证得未到地定以上的禅定境界,有时会生起贪瞋慢心等;如果得到未到地定时就会降伏了一部分,得初禅时就会离欲界贪,绝不会对别人的眷属起贪欲心;得二禅时,无漏心行会更强;乃至得四禅时完全不会起贪、瞋,也不会对别人起慢,不必进入初地就可以如此了。所以见道后所住的四种未到地定、四种禅定,都有无漏戒相应,是由于先有见地,而他的心经由禅定的修证过程被转变了。
还有一种是无作戒,是获得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或单凭见地而去受戒,一生遵行戒法不犯。他舍身后,在来世自然不会再作恶业,这就是无作戒。你们未来世证量到达某一层次以后就会体验到:虽然还没有受戒,也不懂戒,但若遇到会违戒的事情,你会当机立断而舍弃;若有诱惑出现时,你会拔腿就跑,自动与犯戒的事远离,这就是无作戒,不受戒而自然符合戒行。这是由于见道后的心确实转依无漏法了。这无作戒是与道共戒及无漏戒相通的。但无作戒为什么不叫作无漏戒?因为是转生到下一世去,所以另立一名叫做无作戒。
“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守摄诸根就是守住自己六根,不向外攀缘,住于自己修学佛法所证得的自心内境中,或者还没有开悟、但是住于自己内心的一心不乱境界中,这叫作守摄诸根,就是摄根戒,就是在事相上用功。守摄诸根时,主要是保持正念而不向外攀缘,虽然在人间生存时一定会有见闻觉知,有六根与六识面对六尘的接触,但是不会把心在六尘上不断攀着,而是绝大多数时间都向内收摄而不放逸的,常常这样就是有摄根戒的人。譬如诸位来学无相念佛,可以常常净念相继,让忆佛的无相之念常住在心中;虽然六根照样接触六尘,但是觉知心多分不在六尘上,而是在忆佛的净念上,这叫作修正念心。当诸位无相念佛的净念常常挂在心中时,你就有了摄根戒:六根收摄回来住在无相念佛的净念上。所以无相念佛学会以后,虽然还没有去受戒,你还是有戒的:摄根戒。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者名日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讲记佛接着说明:戒的道理及戒的精神所在,也说明是以什么因缘而说为戒?戒有几个原理:第一、戒就是制。台湾民俗中,若有人遇到某些事情不如意,就去道教的宫庙制一制,台湾话叫作制,不是祭祀的祭(编案:台语的祭与制同音),制什么呢?要制鬼神,不再让鬼神来骚扰他,所以说要去制一制。同理,制就是制止别的恶法继续作用,所以才叫作制。戒为什么叫做制呢?因为戒能遮制一切不善之法,能制止恶法生起作用,所以叫作制。戒又叫作迮隘,隘就是很狭小,迮就是很拥挤、挤迫;意思是说,戒法遇到恶法时,它与恶法不相容,它专门制止恶法、逼迫恶法,所以戒又叫作迮隘,又叫作迫迮,逼迫恶法,使恶法无处容身,所以戒叫作迫迮。第三、戒又叫作清凉,因为受戒以后要遵守戒法,就要把烦恼遮除,烦恼会令人心生热恼,一起床就想赶快劳苦赚钱;可是赚钱不容易,所以心就热恼;如果有一个戒,教你不许再想别人的钱,因为要想成佛而不得不接受,接受了就不能想它,不想时,心头就不热恼了。同理,戒要制止我见存在,也要制止我执存在,更要制止我所的贪着,心既然不愿意放弃戒,又不许在这上面攀缘,当然要离开这些烦恼,烦恼离开了以后心自然就不热而清凉了,就会觉得无所事事。无所事事时就好读经、参禅、打坐修定、思惟诸佛法了!所以戒能遮除烦恼热,所以又叫作清凉。第四、戒又名为上,不是低下之法;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使人上生欲界天;乃至由于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而导致与道相应,因此证得声闻解脱道乃至证得佛菩提无上道,所以戒又名为上。第五、戒又叫作学;戒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习如何调伏身心,让我们学出世间的佛法,让我们把心用来修学发起善根、慧根的佛法,所以戒叫作学。戒有以上说的五种道理。
前面也说有戒戒、定戒、无漏戒、无作戒及摄根戒,但是这五种戒并不是每人都具足的;所以有人得到一戒,叫作波罗提木叉戒。波罗提木叉叫作别别解脱,有时简称为别解脱戒。从声闻佛法来讲,正统的解脱戒是声闻戒,也就是说出家受持比丘戒、比丘尼戒,这叫作声闻法中的正统解脱戒;受出家戒具足,目的是为求出三界,所以叫作解脱戒。但是除了这个解脱戒以外,还有别种的解脱,解脱境界各不相同,所以名为别别解脱;由于别别解脱,所以有种种与别别解脱相应的戒法存在。这个别解脱戒,当然不是宗喀巴讲的别解脱戒;宗喀巴另外施设,把别解脱戒的名称套上他们的无上瑜伽双身法,说他们的双身法金刚戒叫作别解脱戒•;那都是胡扯,我们暂时不辨正它•
所谓的别解脱戒,是依出家人的声闻法为中心,而说正统的出家戒之外另有能得解脱的戒法,名为别解脱戒,也就是菩萨戒。依出家声闻人为中心而言,正统的解脱戒只有人间的出家人才有,菩萨戒不是正统的解脱戒,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其实与此事相有关。若依成佛之道来说,其实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因为声闻戒只能使人获得声闻极果的阿罗汉果,不能使人成佛;但菩萨戒可以使人成佛,而佛教以成佛之道为中心,不是以声闻之道为中心,所以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所以应该说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声闻法是世尊方便施设接引声闻人的方便法,因此而设的出家戒当然应该说为别解脱戒,菩萨戒才是正统的解脱戒。假使声闻道是佛法的中心,就以声闻戒为正统的解脱戒,那么佛教的全部正法都应只维持阿含法道就够了,其余所有大乘经法都应该废止了!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难道佛只照顾声闻人,对其他种性的众生都不照顾吗?都不为他们施设戒法吗?不可以这样想,所以还要依佛法的根本思想而施设菩萨戒或人天戒,譬如三归戒、五戒、十善戒。
出家戒只有人间才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出家人,其余五道中都没有,所以只有人间才有声闻人的出家戒。可是其余五道众生,佛都不照顾吗?当然要照顾啊!不然怎么叫作大慈大悲呢?所以就依成佛之道而施设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正统的解脱戒。但因百年来的出家人误会佛法很严重,误以为声闻法的解脱道就是全部的成佛之道,就以自己的声闻戒为中心,说声闻戒即是正统的解脱戒;相对于“正统”的声闻解脱戒而说菩萨戒是别解脱戒,所以称为波罗提木叉戒。这个思想,在古时的声闻人心中早已存在了,不是现在才有的,所以凡是声闻罗汉造的戒论中,都会以声闻戒为正统戒而说菩萨戒为别解脱戒。这部经典的菩萨戒既是为将来出家而作准备的戒法,属于声闻性质的在家戒,当然不同于梵网、地持、瑜伽、璎珞等经的尽未来际受的成佛之道菩萨戒,也不同于正统的声闻出家戒,所以就摄属别解脱戒,故名波罗提木叉戒。
有时五戒也可以摄属于波罗提木叉,因为可以多分受、少分受、满分受或一分受,那叫作别别解脱。别别解脱的意思是说:单于杀业得解脱而在来世得长寿,所以单受一个不杀戒,于杀业得解脱。或者单受一个大妄语戒而使来世免入地狱,或者单受一个不饮酒戒而使来世拥有世智聪明,解脱于世间智的愚痴;乃至具受五戒、十善戒,得生一欲界天、色界天,而得解脱于人间生死、欲界天生死,所以名为别别解脱。意思是:受一个戒就有一种解脱。譬如单受大妄语戒,就解脱于大妄语罪之外:单受不杀戒,就解脱于杀罪之外,不堕落主恶道中;所以随着每个人所受的不同戒相而产生各种不同的解脱相,所以叫作别别解脱。
但是除了别别解脱以外,综合全部的戒法来说时,也有各种不同;譬如有人具足一种戒,所谓随顺别解脱,那就是受菩萨优婆塞戒,或受梵网等大乘菩萨戒,这是具足一种戒。如果有人具足两种戒,譬如受戒之后又证得了初禅、二禅乃至四空定等,那他就同时具有定共戒了,这叫作具足二种戒。或者有人具足三种戒,譬如证道之后得到无漏戒,名为道共戒;若是受菩萨戒加上得禅定,又加上见道而有道共戒的无漏戒,他就具足得到三种戒。有人具足四种戒,譬如先见道之后再来学无相念佛,或者见道后使心清净了,能守护诸根而不向外攀缘,那又加摄根戒,就有四种戒了。如果好好努力用功,一直都在善法用心,导致心性已经变成清净性了,终生不犯波罗提木叉的戒相,所以十善业道成就了,舍寿之后在来世又有无作戒;因为修行十善业道是有作,但是每一个部分完成以后就有一部分的无作戒存在;前世曾如此修行的人,此世若再具有上面说的四种戒,他就五种戒都具足了。你们可以这样衡量自己看有几个戒?若有五种戒具足了,那就太好了!回家可以客观的衡量看看。我是五种戒具足,但我没有声闻解脱戒,因为我这一世没有圆顶出家,但我有大乘解脱戒,其它四个戒也有了。大家从戒相上可以衡量自己:我这一世修行到底是得力还是不得力?佛法要这样现学现用,这样才是真正的佛法。所以你们回去以后,记得衡量自己有几种戒?作为修学佛法过程中的矫正点。
接下来佛开示说:戒是何时得?何时舍?别解脱戒是现在得,你只要来受戒,正受完毕时就得到别解脱戒,具足受菩萨优婆塞戒;定共戒是三世中都可得。其实你们所有人在过去无量世以来,都得过定共戒了;你今天能混进正觉同修会来,那是已经学法很多、很多劫了,绝对不是百劫之内的事。如果是百劫之内才学佛,我告诉你:你进来同修会,即使明心了还是会退转的。且不说明心见道,光说《金刚经》就好了,相信《金刚经》而没有亲证的人,佛说“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无量佛所是几劫?大家可以想想看,当然是很多劫。所以能混进这里明心而不会被人影响退转的人,往世学佛以来都是超过百劫以上的。特别是在恶因缘很多,闹到沸沸扬扬的情况下而能安住下来,这都不简单,都不是百劫之内的事,都是学佛无量劫了。但是,想一想无量劫以来,你皈依过三宝,世世皈依学法,难道都没得过四禅吗?我不相信!因为修禅定并不难,难的是有没有遇到一个能真正教你修证禅定方法的人,如果遇到了,想要修证四禅并不难,所以你们过去世都得过定共戒。但得定共戒的人只是解脱于欲界生死,仍不能解脱三界生死,因为它是三界中的有漏、有为法。在这一世,我们有些同修也已经发起初禅而受身乐了,所以这一世也得定共戒。将来正觉寺建设完成后,会开设枯木禅,让大家去打坐修证静中的定法,会有许多人可以得初禅。
初禅不难得:初禅之所以难得,大多在于性障,不在定力。无相念佛的定力只要很好,再把性障除了,初禅就自动出现了,所以初禅不难得。二禅比较难,那是定的硬功夫,但是也有方法可以证得,所以现在世也可得。即使此世无因缘修定,但我们既然不是修声闻法,都不入无余涅槃,当然未来会有无量世,无量世中总有几世可以混到四禅、四空定的,这有什么难的?所以未来世也可以得定共戒,并不困难。开悟比修证禅定难,禅定并不难,所以佛说定共戒三世都可得。优婆塞戒只是当世得,因为往世曾受的优婆塞戒不能到此世来,此世受的戒体也不会到未来世去,所以只有现在的此世得。如果是梵网、瑜伽、地持等菩萨戒,那就是过去得,这一世也可得,未来世也可得,因为他们是尽未来际受的,舍寿时戒体是不会失去的。这里经文讲的波罗提木叉戒是讲菩萨优婆塞戒,所以只有现在一世得。
佛说:除了十恶业及十善业的恶戒、善戒以外,还有业和戒所不含摄的,就是善恶法。善恶在业和戒之上,善法与恶法即是施设十善业和十恶业的根据,所以善恶法不含摄在善恶戒内。如前面所说十善业、十恶业,都各有有作戒和无作戒的存在。有人具足有作戒和无作戒,有人则不具足。如果正在作善事、修善业、持善戒时,还没有舍弃所持的善戒与所造的善业之前,是同时具有有作戒和无作戒的。作了以后就成为第二念了,这时的有作戒、无作戒都已经过去了,但是却已经成就了。如果作完而不再忆念时,依据善戒而造善业,善业完成之后只剩下无作戒,有作戒已经不存在了。当你正在作才称为有作,有作的善业已经做完了,所以有作就过去了。心中欢喜的把它作完,就成为无作戒,也成为无作的业而变成业种了,所以叫作无作。恶业的由来、恶业种的存在就是因为身口有作;有作完成之后,无作的业种就存在了;无作的业种存在,所以在这一世舍报前,如果是现世报,遇缘成熟就报;如果是到未来世才报就严重了,因为会影响到异熟果的大转变,所以就很严重。若是善业在来世报,大善业就生欲界天;大恶业也很严重,下地狱。这都会产生很大的转变,到中阴遇缘成熟重新受生时,无作业种就消失了。不管是善业或恶业,在业种还没有受报之前,无作业或无作罪都会存在的,所以这里的无作就是业的意思。因此说,-个善业作完了,已经过去了,就只剩下无作的业种,有作业就不存在了。
如果有人受戒之后还作了恶业,他在现世成就了两个法:他在恶法上是有作的,善法上是无作的。因为善法无作的缘故,所以他的善法无作业就不存在,恶法上的有作业成立了。这个有作与无作在两个因缘中弃舍:第一、布施是造善业,布施是有作善,因为必须有身口来作布施的行为,但是他的财物已经布施完了,所施物尽的缘故,善业的有作业就舍了,只剩下善性的无作业。第二种情形也会舍,譬如本来要去布施,但中途翻悔不再作了,心舍善作;所以他善业的有作业、无作业就全部都舍了,因为他没有完成善作;没有作已就没有根本、方便、成已的有作善与无作善,所以有作与无作都舍掉了。“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二世是说过去世与现在世,或者现在世与未来世;当他把作与无作都舍掉时,因为不再作了,这一世与未来世就都变成善法无作。如果上一世有布施,但这善业作到一半就舍弃不作,因为翻侮而没有布施出去,那么过去世善业无作,现在世就不能得到善报,因为善业无作,所以说过去现在无作是二世成就的。
“三世定戒二因缘舍”,不管是证道者得禅定,或者凡夫得禅定,都一样是两个因缘舍:第一、禅定退失了!曾经修得初禅到四禅的人,因为放逸而回到世间法打滚,不再常常打坐修定了,也不再作动中的功夫,所以禅定都退失掉,定共戒就自然舍掉了。第二、纵使四禅八定功夫仍然存在,可是造了大恶业以后,因果律却是不管他有没有四禅八定的,他一定要下地狱去。下地狱时,空有禅定没有用,因为下了地狱以后被极恶劣境界所逼迫,连初禅都保不住,去受极痛苦的纯苦果报时绝无可能继续住于一心不乱境界,所以断善根时定戒就自动舍掉了。什么是断善根?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都叫作断善根。如果不造这五个大恶业而造其它小恶业,还是-可以先生禅定天,然后再求补救;但是造了五逆而断善根,空有定力仍无法往生色界的,所以定共戒的三世定戒在退失禅定时舍,也在断善根时舍。
还有三个时节因缘会舍掉定共戒:第一、舍身时舍,因为禅定是意识心相应的法,舍报后另外新生的下一世意识觉知心,并不是这一世的意识心,而是另一个全新的意识心;犹如诸位重新在人间出生,都忘了过去世的事情,不像今晚意识断了,明天可以衔接今天的记忆,所以过去世的觉知心你已经消失了,并没有来到这一世,此世是另一个全新的觉知心你;所以过去世你所有的财产与眷属,纵使你仍然记得,也不再是你的财产与眷属了。你要是不信,哪一天修得宿命通,看见往世的你拥有好几亿元财产,你试着去拿拿看,看谁要给你?你前世的儿子绝不会给你的,已经不是你的了。你所证得的禅定也是一样,禅定境界是你这一世的意识觉知心所得到的,但下一世你换了另一个意识,这一世的定共戒就不再是你的了;但是你这一世的意识想要修禅定,就会很快证得;因为这一世意识种子会与定的种子很容易相应,这一世修起来会很快,可以无师自通,重新修禅定而快速的再度获得。神通也是这个道理,所以神通有修得与报得两种,只要心不污染就可以报得,除非上辈子神通修得不理想,因此说,定共戒在舍身时就不在了。
第二是禅定退失时就不会有定共戒存在了,因为定共戒是以定法持身不犯恶业的。第三、往生到更高层次的天界时,原来的定共戒也不存在了;但是在更高的天界中证得更高层次定境时,会换一个更高层次的定共戒出现。意思是说,你在人间证得第四禅,所以有定共戒;但你生到四禅天,人间的定共戒就自动弃舍了,但你住在四禅天的境界中没有环境与机会造恶事,所以往世在人间没有造恶业的人,此世天寿命终而往生上一天境界时并不需要定共戒。在四禅天中的日子主要是每天打坐修四空定,所以已经不需要人间时拥有的定共戒了,因此说,生到高层次天中时,人间的定共戒就舍掉了。
无漏戒有三个时节因缘舍弃:第一、退转时,退转是说他的决定心失掉了:本来证得阿赖耶识时,心中认定这是阿赖耶识,也转依阿赖耶识的真实性和如如性,转依阿赖耶识的不贪不染性,心得决定时就是证真如了!确定这就是实相。绝对不怀疑、不退转,心得决定时才能转依祂的真如性。若心中怀疑不能决定,就不会转依祂的真如性,就会心外求法。心得决定而转依祂的真如性了,自然意识心与意根都会住在你清净的状态中,与无漏法相应,所以有了无漏戒。证悟后到外面时总会有一点顾虑:我已经开悟明心了,不能再像世俗人那样开口就三字经或大声叫骂,这也是无漏戒的小部分;也不可以像世俗人顺手牵羊或起恶心,这就是无漏戒。为什么会有无漏戒呢?都是因为转依第八识的真如性而且成功了。但是如果被影响了,心不决定了,认为所证的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就会否定阿赖耶识心体的真如法性,就会想:“我现在仍只是个凡夫,圣人的事都跟我无关。”从此以后的行为就不会像圣人了,就会与凡夫一样,所以无漏戒就失掉了,无根谤法、谤师的恶业都敢做了,所以说退转时就会自动舍弃无漏戒。当然退失者一定都不会承认退失的,十人之中有九点九人都是这样。退失实相见地是很常见、很平常的,小乘法中也一样很容易退失菩提的;佛在《阿含经》也讲过,说有个比丘以前未证而认作已证、未断而认作已断,当他听到佛说觉知心就是众生我、就是我见的我,他没办法接受的缘故,就退失了对佛法的信心,因为他认为离念灵知是不可能被舍弃的,祂才是真正常住不坏的我。被佛破斥时就无法接受,因为他认定离念灵知心可以入无余涅槃中安住;当佛说离念灵知心入不了无余涅槃,那是三界中的众生我,得要断除祂才能取涅槃。他听不进去,所以对佛法的信心也失掉了,所以心性就不与无为法相应,这就是于菩提退转时失掉无漏戒了。
第二、于十恶业中转钝作利时,无漏戒也会失去;于佛法、善法、净法转钝作利,无漏戒会快速增长;但本来对恶法很迟钝的人,但因恶缘而使他对恶法转钝作利,很懂得造作恶法,恶根猛利就广造恶业,所以无漏戒就失掉了。于善净法转钝作利时也会失去,譬如内政部长另有任用时就先予以免职,如同定共戒生上界时失去一样。譬如初果的无漏戒,因为悟后进修的断除我所贪着,变成薄贪瞋痴的二果人了,所以初果的无漏戒已经自动舍掉了,现在得到二果的无漏戒,所以转钝作利也会舍掉原来的无漏戒。
第三、得上果时舍弃原有的无漏戒。上果有两个部分,譬如禅定的上果或佛菩提及声闻菩提的上果。得到上果时,原来的下地无漏戒就舍弃了!总不能证得第三果时却把初果的无漏戒抱得紧紧的,一定是以更胜妙的无漏戒来取代原有较差的无漏戒。又如去美容回来,变得更美了!总不能把原来的丑脸一样保持着;现在变漂亮了,旧有的丑脸就丢弃了,所以得上果时原来的无漏戒就自动舍掉了;当你证得阿罗汉果时,不可能再保留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的无漏戒,一定只有阿罗汉的无漏戒存在,所以得上果时原有的无漏戒就失掉了。
“心善业一时失,谓上生、退时”,上生或退失时,原来阶位中的心善业就会一时都失去了。譬如觉知心相应的所有善业,当他舍弃报身而往生到上界时,一时间就全部失掉了,因为已受上生更高境界的报偿了!也因为意识心只有一世,不能去到来世,所以舍报上生时就一时全都失去了。但身口意善不必等到舍报时才失去,当他断善根时就全部都失去了;所以说五逆恶业绝不能轻造,一旦造作而使善根断了,全部的戒体,不论是无漏戒、定共戒、摄根戒就都丧失了。
如果有人于声闻戒、菩萨戒得具足,或于其中的一种戒得具足,并且还得到了定戒、无漏戒、摄根戒,他就会了了知解十种善恶业道,因为能有这四个戒的人一定是深信因果的人;若不是深信因果,不可能具足这四个戒。深信因果的人当然会知道作了什么业会得什么果报,我们前面讲《楞严经》时不也说过十习因吗?也教诸位用十习因去判断一个人将来舍报会生到哪里去。如果还记得的话,用十习因也可以了了而知十善、十恶业道,可以了知自己或他人未来世要往生去哪里。十习因若不犯,未来世你要去哪里就由你自己决定;因为十习因不犯,没有恶业种子来牵制你,又有见道的功德,就没有随重业往生的问题存在,只剩下随念与随愿往生;随念、随愿都是由你自己来决定的,所以你若说: “我下辈子要去欲界天享福,因为我已得薄贪瞋痴的二果境界,有这个资格可以去。”舍报时就会有欲界天的境界现前。如果心想:“才不要去那边浪费生命呢!我要去极乐世界;悟了就可以上品上生,去了很快就得无生法忍,至少是初地心的境界,为什么不去?要是不去的话,还要在娑婆混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分之二才能到初地。有便宜事,为什么我不要?当然要去极乐世界。”有了这个愿,心中忆念着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舍报以后就往生去了。所以不造十恶业,十习因不犯,你就可以确定自己下一世要去哪里,因为是由自己决定的。特别是已经见道,诸位要懂得运用智慧来决定自己下一世的去处以及所要作的事。
如果悲心更大、更恳切,你说:“大家都去极乐世界,这边众生谁照顾?我吃亏一点儿没关系,我就留下来。”随便哪一对有福德的父母,你都有资格去投胎。中阴法界与人间是一样的,福德少的中阴,得要把他分内可以得到的来世父母让给你,你有优先权;犹如你从军时,本来可以在这里当少尉,但因为遇到总统的儿子来从军,你就得让给他,因为他的福德比你大,他背后有总统撑腰。同理,你若想要选择一对有福德而身世清白的父母,只要有较大的福德就可以得到;当你的福德比别的中阴有情大,他就得让给你。因为在法界中,福德大的人优先;去到欲界天、色界天都一样,所以已经了了理解十业道的人,他自己就知道下一辈子要去哪里,不必等到佛菩萨来告诉你,因为你可以自行决定。但如果造了十恶业道,犯了十习因,那就作不得主了。正因为见道者是证得不作主的心,转依于不作主的实相而消灭了执着,所以有功德,有不作主的功德时才能自己处处作主;不断我见的人却一心想要处处作主,有了这种处处作主的贪着时,在中阴法界时就作不了主,所以阿含中说“佛法背俗”,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你证得无为法以后,一切都随缘而不再有所执着时,当你起了悲愿,决定要为众生做事时,别人就得让你,你才能为众生的利益而处处作得了主。实相法界的因果律本来就是这样的,所以很强势而一直想要作主的人,他到了中阴身时就没有无漏业的福德,一定要礼让修得无漏戒的人,然后才能与其它的中阴有情比较世间善业福德的大小,福德大时才能作主受生于流转法中。所以末法时的大师们说:“你要时时作主,处处作主,梦中也要能作主。”我告诉你,在人间处处作主的人,去到中阴身时绝对作不了主:反而是见道以后否定了自我而不再作主、凡事随缘了,心中没有贪、怨、恨、爱、乐了,这样的人福德很大,他虽不想作主,但为了众生着想而起愿时就可以自己作主决定受生之处。由这些世出世间法的道理中,你就可以了解十业道,这样到了中阴身时你就可以作主。今天又学到这一招,应该很受用,你们要能学也能得到受用,但是想要得到这个法上的受用,首先要远离十恶业道而修行十善业道,要与戒戒、摄根戒、无漏戒、定戒相应,这是很重要的。
(原标题:戒及戒的种类)
戒及戒的种类
- ...sanmodi
- 2018-07-22
特别推荐:
影音:八个兄弟共一胎 八个奇妙的心
影音: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MP3:于大乘起信--大乘VS小乘
MP3:菩萨底忧郁
读书:《胜鬘经讲记》摘录
读书:《甘露法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影音:八个兄弟共一胎 八个奇妙的心
影音:大乘入道----实证第八识如来藏
MP3:于大乘起信--大乘VS小乘
MP3:菩萨底忧郁
读书:《胜鬘经讲记》摘录
读书:《甘露法门》-解脱道与佛菩提道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