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六度
生财之道
社会上不少人觉得学佛要减少对名、对财、对美色等等的欲贪,所以学佛的人就不需要财富,就应该很穷,怎么穷怎么好。实际上,这是对佛法的误解。和欲贪是不一样的,减少欲贪不是说要把自己搞得很穷很苦来磨练。正如《大庄严论》所说:所谓少欲者,非必恶衣食,无诸资生具,以之为少欲。这就是告诉大家少欲不等于贫穷。不是一定要很穷,很苦、怎么难过怎么来,才是佛教。不但如此,佛陀在经典里还多次教导如何致富。但是佛教中讲获得财富的方法,和世间人的成功有所不同。我们看看世尊讲获得财富的原因是什么:
在《佛说业报差别经》中,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少资生报。一者自行偷盗。二者劝他偷盗。三者赞叹偷盗。四者见盗欢喜。
有十件事情,能够让人得到少资生报,即种种财富资具缺少、贫穷的果报。一是自行偷盗、二是劝他偷盗、三是赞叹偷盗,四是见到偷盗十分欢喜。
这四条并不难懂。偷盗的果报就是贫穷,所谓偷盗,经典上有过解释:若他物、他物想、若重物、盗心、举离本处。那就是本来是他人的东西,或者你知道认为这是别人的东西,这个东西还是有价值的,起了据为己有的心,并且实施行动,将其取走,这就是偷盗。另外偷盗还有不同的方式,不仅自己做是偷盗,让他人、派遣他人偷盗都一样。另外劝人偷盗、称赞偷盗、见到偷盗心中欢喜,都是贫穷的因。
不偷盗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没有一个偷盗者是会越来越富有的。
经中接着说:五者于父母所。减撤生业。六者于贤圣所。侵夺资财。
对于父母减少生活上的供养,本来应该负担的责任,却不去履行。对于圣贤居所,侵夺其资产。这是贫穷的果报。
其实这个现象,我们很容易观察出来。社会上十分富有的人,很多对于自己的父母是十分孝敬,对于父母是尽力供养的。对父母不好,却很富有的,不是没有,很少。而且他的财富也很难能保持得住。
七者见他得利。心不欢喜。
见到他人得利,心中不欢喜、不高兴。
这一点有些普遍性,我们经常是这样的,别人赚钱了、获得利益了、得到好处了,心理不平衡,觉得这个世界不公平。其实这个世界很公平,因为这样的想法,本身就是贫穷的因,不脱离这个思维定式,想要富有有点困难。
为什么别人得利,我们不高兴呢?就是妒忌、嫉妒嘛。这个情绪很隐蔽的。不容易发现。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思维情绪。它可以有很多方式,甚至以十分正式的面目出现。比如学佛了嘛,看到他人赚钱,说这个财富不一定是好事情呢,将来很可能因此而造罪。道理讲的不错,不过我们反观自己,是否真的是这么想?真的是视金钱如粪土?如果这笔钱摆在自己面前那态度还是如此吗、心理真正的情绪是什么?起心动念是骗不得因果的。
如果有这个情绪习惯,是很难摆脱,每天随时随地,都可能处在这种状态中,对我们的福德有极大的影响。
别人有了利益,我们要知道,一定是从前其有相应的善因,才有如此福德的果报。这个是我们该替人高兴的。
八者障他得利。为作留难。
对于他人获利的事情,进行阻碍。
这个情况也是不少的,别人做某件事情会有利益,那么用各种方式去阻止、阻碍他。给他设置困难。可以是一句话:赚这么多钱,贪呢,没良心。也可以是具体行动,就是不让他那么顺。都属于这个范围。有这样的言行,想要富有是不太可能的,因为这个种子是贫穷的种子,不会长出富有的果实的。
九者见他行施。无随喜心。
见到他人布施,没有随喜心。或者说,见到他人布施,反而不高兴、不赞叹。
见到他人布施,无论是法布施、还是财布施,没有随喜的心,因为各种原因,觉得不高兴。可能是不顺自己的心,可能是觉得自己被比下去了。等等。这是非常不好的。本来随喜是最容易、最迅速积累福报的方法,如果我们没有做,不仅丧失了大利,还种下了贫穷的种子。
只要法布施讲的是正见,财布施不是布施的毒药枪炮之类,那么我们都该随喜赞叹。
十者见世饥馑。心不怜愍。而生欢喜。
见到世间有饥馑灾祸,心中不怜悯,甚至欢喜。这是贫穷的因。幸灾乐祸的心态是要不得的。这个有损福德。不厚道啊。
以是十业。得少资生报
因为这十件事情,会得到贫穷的果报。
那么想要财富该怎么做呢?把上面的几点,反过来就可以。
经中继续说: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多资生报。一者自离偷盗。二者劝他不盗。三者赞叹不盗。四者见他不盗。心生欢喜。五者于父母所。供奉生业。六者于诸贤圣给施所须。七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八者见求利者。方便佐助。九者见乐施者。心生忻悦。十者见世饥馑。心生怜愍。以是十业。得多资生报。
这十件事情,是富有的因,不做这十件事情,想要富有,就比较困难。没有播种,如何能收获呢?
------微信公众号《 富阳区延寿禅寺》 东山夜话 2017-09-08

 

 

(原标题:生财之道)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sanmodi.cn

特别声明:
本文摘内容部分转自网络,部分摘录于三乘菩提系列讲座和佛法书籍,更深入系统的学习佛法请参考点击:
三乘菩提学佛 视频影音(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MP3音频(共2400集)
三乘菩提学佛 结缘书 口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