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 果报皆十二入,能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破憍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若求果施,市易无异。】------《优婆塞戒经》卷五
好!佛说:如果能以具足了色、声、香、味、触的这个物品布施给别人,这就叫作清净布施;如果能够以如法所得财物来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能够观察财物是无常的,它不能恒常的存在,如此作意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为了破除烦恼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为了清净自心的缘故而行布施,这叫作清净布施。
接下来是很重要的部分,特别是菩萨的布施行,如何的去结合了五蕴空观的布施。这个部分我们来看平实导师的开示,在课本的第八十九页,导师说:还有一种人更深入的观察:我现在正在布施,是谁在布施?没有人在布施。又是谁在接受布施?也没有人接受布施。现在又是布施什么财物呢?布施的财物也是无常,施者也无常,我又是以什么缘故来布施呢?这样子思考清楚了:原来我是为了净除烦恼而布施,为了成就道业的资粮而布施,布施者与受施者以及布施这一件事情,都是无常法,但可以转变成圣财而由自己拥有,别人不能剥夺,因此可以成就道业。观察清楚了,再来观察:自己布施的因缘,将来可以得到什么殊胜的果报?布施给狗、布施给人、布施给外道修行者、布施给佛法中的修行者等等,未来世将会各自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思惟清楚了,然后再观察:所谓的布施其实也不外就是十二入,就是十二处;也就是于十二处有入,就是在六根与六尘之中产生了六入,所以有六法—也是在六尘上—的入,布施不外乎就是这样子。总归一句话:布施就是十二处中的六入。布施的我、受我布施的人以及布施的因缘、未来世的果报都是十二入;既然都是十二入,那就是无常;无常,那我就不需要去执着,就于布施的事相中来得到解脱,再也不会被布施这一件事情所系缚了。如果布施以后,心中总是想到:‘我有在布施,我布施作得很好。’那就会被布施给绑住了。能这样观察而行于布施,这一个人就叫作清净布施,这是有智慧的清净布施,这样的人布施的时候也能够为众生说法,能这样子布施才叫作清净布施。
平实导师接下来继续说:如果在布施的时候对于自己所布施的福田生起了欢喜心,他这样想:就像是所有被布施的福田们所追求的功德,我也就是像这样子不断的来追求功德。所以布施给妻、子、眷属、仆使时,心中出生了怜愍心。布施给穷人时,是为了毁坏对方的苦恼,不是为了求得对方的恭敬、感激。布施时不追求世间法的果报:他不会想着布施以后未来世会得到什么样殊胜的果报。也不会去想着布施以后,对方将来日子好过之后,会怎么样的回报自己。而是要破除憍慢心来布施,不要以傲慢的心来布施。要以柔软心、温和委婉的口气来对受施者说话以及行布施。并且不为了求三界有的果报来布施,而是为了求得无上的解脱而布施。虽然知道布施有很多的上妙果报会在未来世等着我们,可是却同时深深地观察:未来世接受布施的胜妙果报也还是生死法,在生死之中有很多的过失,也有可能会一不小心造作了许多恶业而有了罪业。在这样子的正知见中去作布施,自己就不会为了求三界有而去作布施,这样子就叫作深观生死多过罪施。并且布施的时候不观察受施者的福田是不是最好的?是不是次等的、是不是最差的福田?都不作这样的观察,有因缘遇到了就去布施。如果能依照上面所讲的正确心态与知见来布施,布施的上妙果报就会一直追逐着他,就如同小牛会紧紧地跟随母牛不舍一样,所以他是布施果报之主,因此称为施主。
对布施的上妙果报都不必去挂念,要以清净心、无所求心来布施,这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而布施,这样子未来世就会有布施以后应该得到的上妙果报;既然布施的果报会紧紧地追随着施主,那又何必去牵挂呢?如果知道布施有上妙的果报,是为了求胜妙的果报而作布施,这就是在作交易,和世间人在市场里面的交易一样。所以,用不坚固的财,去赚取坚固的圣财,而且在未来世还会有很多不坚固的世间财让我们享受,何乐不为?
这边 佛陀很有方便善巧的说法,刚开始要给众生一点布施的动机,众生刚刚开始会想:我今天供养了三宝,这一位僧宝又是已经明心开悟的圣人,我未来世将会得到无量报。心中很欢喜。等他布施习惯了再告诉他:你不要只得到这一个福报,你还得要得功德。福德是一定跑不掉的,何必牵挂呢?何不多加一个功德呢?对方问:那要怎样才能得到功德呢?就把不牵挂、不求有等等的妙法告诉他。这就是欲令入佛道,先以欲钩牵,等他进入了佛法之后,再告诉他:你不要执著,那就多了一个功德。
接下来我们再继续看:【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十万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优婆塞戒经》卷五
好!佛说:譬如为了活命而去耕田农作,随着所种下的种子,将来会获得果实,施主布施了以后,就会随着他的布施而获得福报。就好像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得到寿命、气力、体力、安隐、辩才,那么最初的施主,当然也可以获得这五种果报的。布施给不同的众生,会有着不同的果报。佛陀举例说,如果是布施给畜生,将来可以获得百倍果报;如果是布施给破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千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持戒的修行人,将来可以获得十万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外道离欲——也就是已经离开了欲界爱证得初禅的人,将来可以获得百万倍报。如果是布施给向道者——也就是向须陀洹:在解脱道的修行中,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圣贤之人有八种,也就是 佛陀所说的四双八辈,也就是向须陀洹、须陀洹、向斯陀含、斯陀含、向阿那含、阿那含、向阿罗汉、阿罗汉这八种修行人;其中最初阶就叫作向须陀洹,也就是向初果人,他们对于初果之前所应该修证的四加行——煖、顶、忍、世第一义,也就是四加行这个部分已经完成了,但是他尚未证得初果,也就是说,初果人所知他们已经知道,但是他们就是没有办法真实地断除掉三缚结,但是即使如此,佛也将他们列入四双八辈。在《长阿含经》里面,佛说这八种人是:【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众,甚可恭敬,世之福田。】(《长阿含经》卷二)所以长久以来,中国的佛教界都错会了 世尊所交代,真正的福田是证得向初果以上的四双八辈,而不只是穿着袈裟的世俗僧。因为后者只是表相上的三宝,而四双八辈才是真实的福田。因此在这里,世尊再次的交代,如果能布施给向须陀洹,从这儿开始才算是真正的福田,将来可以获得千亿倍的果报;当然再往上,如果能布施给真正的见道者,也就是须陀洹初果人,那么将来可以获得无量倍的果报;如果是布施给向斯陀含——已经过了初果但是还没有真实的证得二果的人,将来也是获得无量倍的果报;也就是说,从初果开始向上,供养到他们就都是无量倍的果报。那么大乘的见道者,已经超过了声闻初果,函盖了声闻初果所断的三缚结,那当然供养他们也是无量报;乃至初果向上所有的果位,最终布施给 佛陀,将来也当然是更为增上的无量倍果报。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观众想:那我要去哪里找这种四双八辈见道的菩萨来布施?如果会这样想,那就又变成了 世尊前面所说的布施择福田,那就会变成不清净的布施。所以在这个地方,平实导师在书中就继续开示说:既然要说布施的因果,就应该让大家了解:福田的殊胜与低劣,施主所得的回报就有一定的差别;如果都没有差别,那就不是法界真实平等之理。这就好像在世间法上讲平等,是要讲立足点的平等?还是要讲齐头式的平等?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是齐头式的平等,那就不是真的平等!例如有人辛勤努力,又加上聪明才智,使得许多利益众生的事情都能够顺利成就;有人懈惰怠慢,又没有才智,因此连一件利益众生的事都作不成。这两个人是不是要让他们同样的在佛法的证量上有同样的果证呢?所以齐头式的平等并不是真正的平等。依照立足点的平等,凭着个人的努力、才智的胜劣而产生修证上的差别,这才是真正的平等。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041集<作者与受者的关系(九)> 余正伟老师
(原标题:以清净心、无所求心布施,未来世得上妙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