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开示说:【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很多人看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都会想要把意识修到应无所住;但是事实上如同我前面讲的,意识祂一定会分别,祂是没办法修成无分别的,所以祂一定有所住;所以这里讲的其实不是在讲意识心,而是在讲如来藏。
那要怎么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呢?当然第一个,你要先证如来藏。因为唯有如来藏才会无所住,所以你要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你当然要证如来藏,因为只有如来藏能办到,所以唯有说你证得如来藏以后,转依如来藏。转依如来藏以后,要怎么做?因为转依如来藏以后,让如来藏不断的生起你的六识心来运作,你这时候才可以说,你是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前面这个道理已经讲了,因为六识是如来藏的一部分,这样你才可以说,因为如来藏无所住,所以我的觉知心虽然能够分别六尘,但是因为如来藏无所住,我是祂的一部分,所以你就无所住了。
虽然 佛也知道须菩提,也能分别这个人叫须菩提,但是 佛是绝对无所住的。但是 佛为什么能够分别须菩提,因为这是以如来藏为根本而说;如来藏无所住,所以即使你六识心可以分别六尘,但是从如来藏的道理来看,仍然是无所住。所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要让你证得如来藏以后,转依如来藏,然后让如来藏这个心不断的现起运作,而不要入无余涅槃。如果像二乘人一样,他就不可能达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因为如来藏无所住,如果你入无余涅槃,只是做到无所住而已,但不能生其心,因为如来藏在无余涅槃中就不在三界中生起运作。所以,唯有菩萨证得如来藏以后,然后转依如来藏,才能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这一句话,其实也是根据如来藏而说。
接下来 佛开示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须菩提就答了说: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其实 佛在讲这句话的时候,跟前面讲的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这样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你不可以落在这个色身的三十二相上面,如果你把佛的三十二相的色身当成是如来,那你就看不见如来。所以你要看如来,你就不可以着在三十二相上面;当你看见了三十二相,但是你却可以同时看见那个不是三十二相的法身,那你就可以说你见到了如来。所以 佛在这一句话同样含有深意。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说,唯有你证得如来藏,才知道 佛所说的这一句话它是什么样的境界,其实祂是在讲如来藏的境界;但是因为你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不知道祂这一句话的意思。好多人都会去解释这一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事实上没有证得如来藏,他是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的。所以这一句话就是依于如来藏而说,因为这一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明如来藏的境界。
最后 佛在《金刚经》的后面就用了一个偈来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也就是 佛刚开始就开示:不能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如果你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你就不能见如来,也就是你就不能证如来藏。证如来藏才是真正的见道,如果你不是证如来藏,然后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是不是走在正道,而是走在邪道上面;因为你永远都没办法成佛,你永远都不可能见到法身,所以不可能见到法身,你一直走,当然就是走邪道。所以说,如果你在色声香味触法上面用心,那你就永远不能见如来了。
所以,我们前面所举的这些《金刚经》的来看,其实都是以如来藏为根本而说。
讲完了《金刚经》,我们接下来讲《心经》,也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心经》到底是不是根据如来藏而说呢?我们在第一段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段话已经在前面讲解的当中已经说明了。
接下来我们来讲这一段,【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很多人就说啊,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个空就是缘起性空。我们如果把它当成是缘起性空的话,那么色即是空,你说因为这个色身是因为因缘和合所成,所以它终归于空,这样讲是可以讲得通;但是回过头来,空即是色你又怎么解释呢?为什么空又可以说它就是色法,这样子你就解释不通。为什么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为什么想即是空,空即是想?乃至于说行、识也是这个样子。所以其实这里的空,不是在讲缘起性空,而是这里的空是在讲如来藏。为什么这里的空是在讲如来藏,我们等一下再来说。
我们先讲为什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到底在讲什么?其实它是在讲如来藏的体性。也就是说,如来藏是出世间法,但是你所看到的这一切世间法,也就是受想行识就是世间法;但是空指的是如来藏,如来藏跟这个世间法的关系,就是不一不异的关系,也就是非一非异。那到底什么是非一非异?你这样很难理解,也就是说如来藏跟受想行识为什么是非一非异,我举个例子让你来想想看,这个关系可以用想像的。这个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用海水跟海浪来说明。
各位一定都看过海水跟海浪,但是你所看到的海浪是怎么形成的?是因为海水碰到环境,譬如说风吹,风吹很大的时候,那个海浪就变很大。但是海浪是什么?是海水碰到风以后,所产生的变化相。所以当你看到海浪的时候,其实你同时看到海水,但是海浪跟海水,海浪它有形状,但是海水它没有形状,但是海浪的本质又是海水;所以当你看到海浪跟海水的时候,你就知道海浪、海水其实就是非一非异。一是因为海浪就是海水造成的,但是海浪它的形相不断的变化,但是海水本质都一直没有在变动;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一,但是你也不能说它是异。这样子你稍微已经可以想像了。
接下来我们来讲木刻的佛像跟木头。佛像用木头刻的,这个佛像只是木头把它用刻刻刻……刻成那个样子而已,但是这个佛像只是因为这个木头的变化相而已。所以同样的,它的道理其实跟海水海浪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也是说,佛像这样的形像跟木头一样,都是非一非异。
接下来我们再来讲汤与水。你看到了这个汤,其实汤里面虽然有加了东西,但是它的本质是水啊。从这样来看,你的色法跟如来藏其实就是汤与水的关系,也就是水里面含有一些物质,所以你煮了以后,说那叫汤;但是如来藏因为出生了三界法,三界法又是属于祂的一部分,也就是五阴是祂的一部分,所以它跟如来藏的关系——三界法跟如来藏的关系,就如同汤与水一样。
各位这样子就可以想像,稍微想像一下如来藏跟五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说如来藏跟五阴的关系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我们刚刚已经讲了,五阴这样的名色是因为有个入胎识,五阴是因为入胎识藉缘所生,所以我们说五阴跟如来藏是非一非异的关系,这一段话其实是在讲这个道理。但是一般人都不太了解空指的就是如来藏。
我们现在来讲,为什么《心经》里面所说的空,指的就是如来藏呢?我们来看《般若波罗蜜多经》:【菩提者是空义,是真如义,是实际义,是法性义,是法界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百六十四)为什么要这样的说菩提是空义,是真如义?其实菩提指的就是如来藏,也就是如来藏祂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涵?因为如来藏有不同的特性。
当我们在讲如来藏是真如的时候,是因为依于祂是真实,祂在历缘三界法的时候,祂如如不动,祂不作分别;你的觉知心在起瞋的时候,你的如来藏仍然是如如不动,祂从来不起瞋,所以祂是如如不动,所以我们就说祂是真如。也就是祂有真如这样的特性,所以我们说如来藏也可以称作真如。那如来藏称为空,我们等一下再来说。也就是说,空其实指的是如来藏,也叫真如,因为祂有空的意涵。接下来说,如来藏有实际的意涵。实际就是不虚、不虚假,既然有不虚假的意涵,所以就叫作实际;依于不虚假这样的意涵,我们来代表说,实际指的就是如来藏,因为祂有不虚假的特性。再来说法性义。如来藏有能够出生三界法的性用,所以我们说祂有法性的意涵;因为一切三界法都从如来藏来,祂有生出三界一切法的性用,所以我们称祂叫法性,有这个特性。再来是法界。法界,界就是种子,也就是说如来藏含藏了,含藏了出生三界法的一切种子;界就是种子,种子也就叫作功能差别,所以如来藏又可以称作法界。所以,如来藏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特性,所以有这样多的名称来命名祂。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须菩提!深奥处者,空是其义:无相、无作、无起、无生、无染、寂灭、离、如、法性、实际、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十七)前面没有讲到涅槃,但是空有涅槃的意思。空指的是如来藏,但是空是很深奥的,所以空有什么?有无相,因为如来藏有无相的意涵;空指的是无作,也就是如来藏有无作的意涵;乃至于说空有法性、实际,有涅槃的意涵。
为什么空指的是如来藏呢?我们来看《大乘入楞伽经》卷二:【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如来应正等觉,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说如来藏,为令愚夫离无我怖,说无分别、无影像处如来藏门。未来、现在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此执着于我。】(《大乘入楞伽经》卷二)
我们就从这一段来看,为什么要说如来藏。从这一段我们说,以性空、实际、涅槃、不生、无相、无愿等诸句义,来说如来藏,所以表示前面讲的什么?性空、实际、涅槃其实都是在讲如来藏。所以前面举的《般若经》的空,其实是在讲如来藏。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句义来说如来藏?因为愚夫要入无余涅槃;愚夫指的就是二乘人,佛说二乘人是愚,因为他不了解如来藏的内涵,不知道涅槃的本际如来藏到底是什么。但是 佛教他修二乘法,就是要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因为五阴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所以当他要把五阴十八界灭掉之前,一定要让他相信有个如来藏。所以这些修二乘的阿罗汉,因为相信有个如来藏,虽然不证如来藏,但是因为相信 佛所说的话的缘故,所以他就能够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入无余涅槃去了。所以,因为阿罗汉害怕把五阴十八界灭掉变成断灭,所以 佛才说有个如来藏,但是并没有跟阿罗汉讲如来藏的内涵;所以 佛对于大乘菩萨祂就要开示如来藏,因为要成佛一定要开示如来藏。
但是当一个人证得如来藏以后,他不应该在如来藏产生执着。也就是说,你已经转依如来藏了,转依如来藏以后,如来藏对三界万法都不起分别,所以你不应该在如来藏产生执着说我有个如来藏,这样的执着仍然是我执。所以开悟的菩萨他证得如来藏以后,他不会每天心心念念想说,我证得如来藏了,我有个如来藏,他不会这样子。因为 佛在《金刚经》里面就教菩萨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于色声香味触法、住色而生心;所以当一个菩萨他证得如来藏以后,他也不会执着我有个如来藏,我证得如来藏了,他不会这样子去到处跟人家炫耀。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龙树菩萨对于这个空祂怎么解释。龙树菩萨在《中论》里面就讲:【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中论》卷四)龙树菩萨其实在这个空义,已经在讲说,因为有如来藏的缘故,才会有一切法。
从前面我们举的这些来看,想想看,三界一切法都从如来藏来,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因为有入胎识,所以生出了名色,名色就是三界法;因为有名色,所以辗转又生出一切法,所以三界万法都是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因为有如来藏这样的空义,所以说一切法才能成立;如果没有如来藏,那一切法都不成。所以 龙树菩萨在这里讲的空,其实是在讲如来藏,而不是在讲缘起性空;如果你没有一个如来藏,那三界法没有一法可以成立。所以很多人就说,《心经》里面讲的空是缘起性空,如果是缘起性空,那一切法都不得成;没有如来藏,地、水、火、风、空这些都没办法组成,因为地、水、火、风、空都要靠如来藏来组合。所以 龙树菩萨对于这个空,祂指的是如来藏。
接下来我们要讲的另外一段,是在讲中道。我们来看下一段: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段话在指的就是在讲如来藏的中道体性。为什么这一段话是在讲如来藏的中道体性呢?
我们已经讲到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的道理。各位听完以后,一定会觉得:我明明可以看见海水、海浪这样的关系,那为什么我没办法知道如来藏与五阴的关系呢?因为你没有证得如来藏。
你能够很清楚看见海水与海浪的关系,是因为你看见了海水;你不了解五阴与如来藏的关系,因为你只看到了五阴,你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你被五阴所遮盖;所以为什么叫五阴,因为它会遮盖了实相。也就是说,五阴有个真实相,因为它会遮盖了真实相,所以才叫作阴。所以这五种阴它会遮盖你,没办法去看见如来藏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五蕴,五蕴指的就是聚集而成,指的就是无常;因为为了要表明五蕴是无常,所以用五蕴来说明,也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的聚合,用五蕴来说。但是,我们如果用实相的道理来看,因为这五蕴会遮盖你看见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才叫作阴。这样子非一非异的道理,你已经知道了。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段:舍利子!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到底在讲什么呢?明明是诸法空相,但是为什么不生不灭呢?很多人就看到诸法空相,就又用缘起性空来说了,但是缘起性空怎么可以说不生不灭呢?缘起性空就是因缘和合,因缘和合所以缘灭那就终归于空;但是因缘和合它就生了,因为生有个名称,叫作因缘和合。所以只要你讲缘起性空,一定有生,但是终归于空,一定是灭,所以你不能说缘起性空就是不生不灭。
不生不灭在讲什么?就是从来没有生过,既然从来没有生过,就一定不会有灭。但是这个不生不灭,它只是一个现象,也就是说,一个东西它在表达这个东西的现象的时候,一定要有个本体;讲不生,一定要有个东西不生,讲不灭,一定要有个东西不灭;如果都没有东西,你如何说这个东西不生不灭呢?譬如说你讲脏了,一定要有个标的,手脏了或者是什么东西脏了,这个脏才能成立。也就是说,这样的一个形容词,这个一个现象——脏这个现象,一定要依附有个本体,这个本体一定要存在,这个脏才能成立。所以同样的道理,不生不灭这只是一个现象,这个现象同样要依于有个不生不灭的本体,也就是如来藏,这里讲的绝对不是缘起性空。
那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同样都是在讲如来藏的体性,所以 龙树菩萨就提出了一个,依于如来藏提出了: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不生不灭已经讲了。因为如来藏从来没有生过,因为本来常住,众生都有如来藏,在你还没有出生之前,如来藏就存在了,所以说祂无生;当你死了,祂也没死,祂又到未来世去,所以从来没有灭过。
再来说不常亦不断。因为如来藏虽然常住,祂因为受到六识的熏习污染,所以祂含藏了业种,这些业种它会产生变化,但是这些业种,因会产生变化,所以你不能说祂是常。也就是说,如来藏的本体里面有业种的原因,所以你不能说祂是常;但是也不能说祂会断灭,因为如来藏常住,祂是不可断灭的,既然是不生不灭,怎么可以说祂是断呢?所以如来藏就有这样的中道性。
不一亦不异前面已经讲过了,那不来不去。既然如来藏没有所谓的来,虽然你说:祂有投胎,祂一下子来欲界,一下子又跑到色界去,一下子跑到地狱,明明有来去,你为什么说祂不去?不是这样子,因为每个人都在如来藏中过活,只是你不知道而已。你看起来说我有投胎到哪里,那事实上不是投胎,你所看到的好像是投胎,其实不是;因为你都在如来藏的当中在生灭变化,所以如来藏没有所谓说跑到三界中的哪一个地方去,所以没有所谓来去,因为没有生灭。那你又在如来藏中存活,既然我的五阴都在如来藏里面变化,哪有来去!
所以在中道里面讲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不依如来藏来说,这个不生亦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都绝对没有办法讲得通。缘起性空是没办法解释这一段的,所以才有人讲,空是在讲性空唯名,因为没有这个东西,世间法上找不到这个东西,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性空唯名就是说,它只是一个名称,没有这个东西。事实上不是没有这个东西,性空唯名我们等一下再来说。
接下来我们来讲下一段:【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段到底在讲什么?各位看看,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是如来藏里面没有五阴。再来讲,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说没有五阴这样的境界;虽然五阴是在如来藏中存活,但是祂从来没有受想行识这样的境界出现,也没有眼耳鼻舌身,乃至说没有老死,亦无老死尽,也就是没有五阴十八界这样的境界;也没有四圣谛,也没有智慧这样的一个境界,也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一法。这样说来,就是在讲什么?无余涅槃的境界。也就是说,阿罗汉把五阴十八界灭掉,是不是就是这个境界呢?无色受想行识,因为把五阴十八界灭掉了,所以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阿罗汉把智慧都灭了。阿罗汉证得十智,所以说阿罗汉要怎么样?灰身泯智,五阴就是他的身,那把他所证得的智慧全部灭除;所以我们说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其实就是灰身泯智。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其实这一段话是在讲如来藏的自住境界,也就是无余涅槃这个境界。阿罗汉因为把五阴十八界全部灭掉,把他的智慧灭掉以后,就进入了无余涅槃,所以这一段话在讲的,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
有些人就讲说它是性空唯名,为什么要讲性空唯名?因为都没有嘛,五阴十八界全部都没有了,所以他难以想像,所以他就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如果一切法都是性空唯名,也就是说没有一个实际,那学佛就变成戏论。也就是说,如果性空唯名这样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学佛就变成戏论了,也就是《心经》里面讲的空变成是戏论了。所以,性空唯名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接下来我们来讲,既然讲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切都是空,但是真的都没有吗?我们来看看 龙树菩萨怎么说:究竟道者,所谓诸法实相,叫作毕竟空。龙树菩萨讲的毕竟空,有人就说它叫性空唯名,实际上不是;龙树菩萨讲的毕竟空,其实是在讲诸法的实相。
什么是诸法的实相?诸法就是五阴十八界,五阴十八界的真实相是什么?就是从无余涅槃这样的境界出现的。无余涅槃的真实相是什么?就是毕竟空。所以诸法的实相是什么?祂当然是毕竟空,因为一切法都从如来藏来。大家因为不知道有个如来藏,以为这个世间法都是真实的,所以他只知道缘起性空,因为他在世间所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生、因缘灭,也就是没有一法不会坏灭。但是从证得如来藏的菩萨的观点来看,一切法都从如来藏中出生,所以他就看见了诸法的实相;所以证得如来藏的人,他说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因为一切法都汇归于如来藏,因为如来藏从来没有出生,也从来没有灭。
想想看,你的五阴如果说灭了就没有了,你要说灭就表示灭了以后没有了,但是你的五阴为什么又能出生呢?你在未来世当中是不是又出生了五阴?如果说它是灭了,那你如何在未来世当中又出生呢?所以表示你的五阴是没有灭的,如果你的五阴是灭了,那未来世不应当再出生五阴。所以说,对于证得如来藏的人,他知道五阴的真实相,所以他对于五阴的看法,就是不生不灭。因为有个如来藏,所以你的五阴才可以不断的在六道当中,不断的出生五阴而不会断灭,这就是诸法的实相。但是说祂毕竟空,是因为祂没有五阴十八界的境界,祂从来没有在六尘万法上起分别;不管你的智慧有多高,在世间法上的智慧有多高,你证得什么样的智慧,祂都一律不会去得到这样的法,所以说无一法可得,叫作毕竟空。但是毕竟空指的就是如来藏的实体,所以说祂叫作诸法的实相。
再来说,【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想想看这一段话在讲什么?
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无所得的如来藏,所以菩萨就依于这样的一个波罗蜜多,也就是说,因为你证得了这一个无所得的心,你就有了般若;也就是说,当你有了般若,你才可以度到彼岸,你依于这个度到彼岸。因为彼岸从来无有罣碍,那心无罣碍,当你转依如来藏,知道如来藏的体性以后,你也开始无所罣碍;因为无有罣碍的缘故,你当然没有恐怖。所以你对于世间五阴的执着,就叫作颠倒梦想;你开始远离了对世间五阴的执着,所以你就可以究竟涅槃。涅槃就是而寂静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开始不会起烦恼了,你把烦恼都灭掉了,所以祂叫而寂静。接下来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你一定要有般若,依于这样的般若,你最后成佛了。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证得如来藏,他才能够成佛,没有证得如来藏,就没有般若;所以如果说一个人想成佛,他一定要证得如来藏。
把《心经》讲完了以后,我们都知道《心经》是在依如来藏而说,但是就有人主张说:不必证得如来藏亦可契会甚深般若。我们来看看这样子的主张到底对不对。
我们先来说,到底什么是般若。般若其实指的是智慧,如果从中文翻译来讲,你是很难看出来到底为什么般若会翻成智慧。在世间人来看,所谓的智慧是什么?就是你很会读书,你对于物理、数学你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数学你很容易去演算它,这个物理你很容易去理解,我们就说这个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我们讲这个人有智慧,其实主要在什么?就是他很会读书,很会读书,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世间人在看的,就是他读到博士,就很有智慧。当然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我虽然书没读什么,但是我在世间法上处理的智慧也很高啊,我世间法可以处理得很好,所以也很有智慧。”所以也有IQ也有EQ。但是这样的智慧都不是我们在佛法讲的智慧。
为什么不直接说般若就是智慧?为什么要把它翻成般若?因为般若没办法完全把它翻成智慧,如果要翻成智慧,还要加上“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说你必须有生命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说,你必须证得如来藏的人,才有这样的智慧。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你就生不起这样的智慧;因为你没有证得如来藏,你不能解脱,你不能灭苦,不能灭苦怎么说有智慧呢?因为般若可以灭苦,所以一定是说,你可以得到解脱,有解脱的果德,所以你才能说你有般若。
但是般若有好几个层次。譬如说,刚证得如来藏的人,他有总相智;继续修行以后,又有别相智。那什么是总相智,什么是别相智呢?我们来说什么是总相,我举一个世间法的例子:譬如说你看到了颜色,颜色有青黄赤白,黄色是一种总相;鹅黄色、淡黄色等等,这些把它分门别类开来的,就叫别相。也就是总相是黄,但是在这个黄上面,还分成好几个类别,所以就有总相跟别相的分别。同样的,当你找到了如来藏以后,你可以看见如来藏的种种体性,这时候你先有了总相,然后再去观察。我打个比方,当你看见一部车子的时候,其实你看到的是车子的外观,所以你有看到了车子的总相;但是你跑到车子的里面去,你就可以看到车子的种种里面的,譬如说有音响、有方向盘等等,你就有这个车子的别相的观察。同样的,如来藏——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就可以对于如来藏的种种体性去详细观察,然后因为这样的观察,而产生了智慧;所以一个人当他证得了总相以后,他就开始熏习了别相的智慧。
但是有了别相的智慧还是不够,因为如来藏含藏了一切三界法的种子,所以你就要开始去了解这些三界法的种子,到底跟如来藏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在三界中为什么会投出了这样的一个形像呢?我为什么会堕到地狱里面去呢?我为什么会生到天界呢?我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里面呢?所以你就依于这样的了解,去改变如来藏的种子;但是你要改变如来藏的种子,你就是必须去了解“我这些种子,到底我怎么样能够让它投出来呢如我所愿?”这样子你才说你有种子的智慧。
但是只有种子的智慧还不够,我们了解了这些种子的时候,还要了解到究竟;也就是说,有了种子的智慧,还要有一切种智的智慧。也就是说,对于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要究竟了知,如果你不究竟了知,你就不能说你是成佛;因为佛没有无明,只要你对里面的种子有所不知,你就不是佛。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般若函盖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总相智跟别相智;第二个就是道种智,也就是初地菩萨到等觉位的道种智,其实也函盖般若当中;那再来说,佛就是一切种智。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证得如来藏,他说可以契会甚深般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般若必须从如来藏来,所以没有证得如来藏,都没有般若了,怎么可能说可以契会甚深般若?甚深般若一定最少也要到地上菩萨,才有可能契会。所以这样的主张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他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
讲完《般若经》是以如来藏为根本,接下来要讲唯识。
唯识这个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前面七个识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出生,所以说唯识还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大家如果听到唯识这样的一个名词,就会想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前面几集当中,我们已经对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已经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解说。
接下来我们来看,就有人讲说:“你们讲说唯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有人讲说识有十个识啊,你们怎么只讲八个识?”但是如果说识有十个识,那到底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来看看《大乘入楞伽经》卷一,佛说:“大慧!识广说有八。”(《大乘入楞伽经》卷一)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说,最广的说法就是只有八个识,所以不会有十个识。但是,说有十个识的人他说:第八识叫阿赖耶识、第九识叫异熟识、第十识叫无垢识,所以总共有十个识。但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其实都是第八识,祂只是因为第八识有阿赖耶性,所以叫阿赖耶识;因为第八识有异熟性,所以我们就称祂叫异熟识;因为阿赖耶性、异熟性都被灭掉了,已经没有染污了,所以我们就说第八识叫无垢识,也就是成佛的时候第八识就叫作无垢识。所以不会有十个识。
那我们来说明,到底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因为祂有阿赖耶性,那什么是阿赖耶性?阿赖耶性就是祂第八识有能藏、所藏的体性,意根有我爱执藏的体性,所以这三个加起来就叫作阿赖耶性。那么什么叫能藏?能藏就是因为意根有无明,因为有无明所以造作善恶业,第八识能够把意根所造作的善恶业的种子藏起来,藏在第八识里面,所以祂有能藏、所藏。再来说意根有我爱执藏,因为意根祂有无明,所以祂把第八识当成是祂的,所以祂对于第八识的功能体性祂就很喜欢,所以叫作我爱执藏。这三个阿赖耶性,当他把它灭掉以后,也就是灭掉意根的无明以后,第七识意根就不会再我爱执藏;因为祂已经知道祂是依于第八识而有,第八识不是祂所生,也不是祂所拥有,所以祂我爱执藏的体性就消失了;因为这个体性消失了,所以第八识就没有能藏、所藏的这个性,也就是说,这个能藏、所藏的性就不见了,这样子我们就不能叫祂作阿赖耶识。譬如说一个人他当经理,他退休以后他就不再当经理,你不能说他是经理;就如同阿赖耶识一样,祂已经没有阿赖耶性了,你就不能说祂叫阿赖耶识。那因为第八识还有个性叫作异熟性,所以我们在灭掉阿赖耶性以后,就把第八识改成异熟识。
那在改成异熟识之前,我们来看看,到底阿赖耶识是哪些人的第八识可以称作阿赖耶识?有阿赖耶性的,包括了二乘人的初果、二果、三果人,也就是说,没有修行的凡夫众生,他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有修行的如果你是修学二乘的人,他的第八识除了阿罗汉以外,统统称作阿赖耶识。那阿罗汉呢,他因为已经灭掉了阿赖耶性,所以他的第八识不能称作阿赖耶识。再来说,如果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他的第八识,除了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外——八地以上的菩萨祂的第八识就不能称作阿赖耶识,祂能称作异熟识——八地以下的菩萨的第八识都称作阿赖耶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七地以下的菩萨还有三果以下的菩萨以及凡夫众生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
接下来说什么叫异熟识。异熟识就是有异熟性,因为这个识里面含有异熟性。那异熟性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有三种:第一个叫异时而熟,第二个叫异类而熟,再来叫变异而熟。异时而熟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众生他造作了善恶业的时候,他并不是在造作善恶业的当下他就受报,而是他在以后——不管是这一世的后面还是说在未来世中受报;因为造作了善恶业种子,他在未来当中受报,所以叫异时而熟。再来说异类而熟,异类而熟就是说,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的时候,譬如说这一辈子当人,然后造作了善恶业,但是他下辈子可能生到天或者是三恶道里面,他所出生的五阴并不是人,所以说他是异类而熟。再来说变异而熟,变异而熟当然不是指纯粹只有一种,也就是说我们只讲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来藏所含藏的所知障的无明种子,它还是不断的在变异当中,还有祂的业种也不断的在变异,所以我们说如来藏祂有异熟性。这三种异熟性包括从凡夫——只要不是佛都含藏了异熟,八地以上的菩萨只有所知障无明的种子在变异;八地以下的菩萨,他还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
再来讲无垢识。无垢识就是已经把阿赖耶识、异熟识灭掉,也就是纯净没有染污的心体,也就是如来藏。无垢识就是如来藏,无垢识也就是佛的法身,那阿赖耶识就是法身。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其实不管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祂的心体都是如来藏;所以只有第八识,没有第九识、第十识,第九识、第十识只是方便而说。如果你说第九识,那就第八识灭掉以后就没有第八识,那加一加还是只有八个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呢?我们来看《入楞伽经》卷七里面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入楞伽经》卷七)佛这样说,说阿赖耶识祂就是如来藏。那为什么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因为以如来藏为心体,然后因为祂所出生的七识祂有无明,所以如来藏这个心体就与无明七识一起共同运作,我们就称这个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如来藏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呢?在《佛说不增不减经》卷一里面讲:“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说不增不减经》卷一)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包括佛的法身都是如来藏。再来说,为什么叫第一义谛即是众生界?因为一切众生都从如来藏中出生。为什么叫第一义?因为没有再一个法可以出生如来藏,所以祂叫第一义。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源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来就常住不灭,祂不是任何一法所出生,所以叫第一义谛。所以说,第一义谛即是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阿赖耶识到底是不是可以灭的?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个看法说: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里面,窥基大师说“前九十四种是生灭之法,皆有造作,故属有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二)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 窥基大师的说法,说前九十四法——前九十四法包括心王八个法、心所有法五十一个法,这样就五十九个法;色法有十一个,就七十个法;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那就总共九十四个法——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里面说,前九十四法乃生灭之法,那就包括阿赖耶识了。也就是说,提出说阿赖耶识可灭的人认为说,窥基大师已经讲说阿赖耶识是可灭的,所以阿赖耶识并非不生不灭之法。但是,其实 窥基大师不是这个意思。窥基大师在卷二里面,同时在前面有说:“言无为者,是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也。……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也。”(《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二)也就说,前九十四位是生灭之法,这是 窥基大师说的,但是祂已经讲说这无为有六法,所以才叫百法;说无为是前四位的真实之性,也就是说,六种无为法是前四位所显现出来的性,也就是说,这无为它是以识为体;既然无为是以识为体,如果说前九十四法是生灭法,那阿赖耶识变成可灭;阿赖耶识可灭,那无为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 窥基大师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可灭之法?为什么阿赖耶识说是可灭?但是事实上祂不是灭掉心体,我们来看看《成唯识论》卷三怎么说。《成唯识论》卷三说:“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成唯识论》卷三)这里在讲的是第七识。我们刚刚讲阿赖耶性就是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但是,阿赖耶识为什么有能藏、所藏之性?其实来自于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第七识的我爱执藏只要把它灭掉以后,也就是说经文所说的“不复执藏为自内我”,这样子一灭掉以后,这阿赖耶性就灭了;因为灭掉了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第八识的能藏、所藏就没有业种可藏,也就是把阿赖耶性灭掉了;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所以说“由斯永舍阿赖耶名”。也就是说,因为把阿赖耶性灭掉了,所以把阿赖耶的名就灭掉了,所以你就没办法说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那灭掉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的人,也可以说他叫作阿罗汉。《成唯识论》这一个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只是因为阿赖耶性灭掉而已,因为没有阿赖耶性,所以就不能取名为阿赖耶识。
接下来说,《大乘起信论》卷一也这样子说:“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大乘起信论》卷一)什么叫心相?心相就是说心运行的法相,或者说第八识种子流注的变异相,这些都叫心相。我们来看看,其实主要就是阿赖耶性,阿赖耶性运行的法相。因为有阿赖耶性,所以第八识有能藏、所藏,这样的心相就是第八识的心相;那还有第七识流注出来,在三界中运作,这样的第七识的生灭相也叫作心相。我们要灭掉的是心相,而不是灭掉心体,所以《大乘起信论》才讲说,“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因此说阿赖耶识可灭,其实只是灭掉祂的心相,并不是灭掉心体。
接下来又说:【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大乘起信论》)接下来又作一个譬喻说:风因为依于水而有动相,也就说,我们所看到的海浪,是因为水有风,因为有风,所以才产生水的波浪;也就是说,水的波浪就是风的动相。如果说你把水灭了,那风相就不见了,因为没有波浪,所以风就无所依止;因为水不灭的缘故,那风相才可以相续啊,因为它可以不断的出生海浪,这个海浪就是风相。所以我们要说,水的动相你要让它平静无波,那就是只要把风相灭了就可以了,而不是说去把水灭掉。那无明也是这个样子,意根的无明祂是依于心体而有动;所以我们如果说把心体灭了,那么众生的五阴就断绝了,祂就不再能够出生。也就是说,你死了为什么不会断灭?是因为有个如来藏,有如来藏心体让众生有所依止,所以你的五阴才可以不断的在三界中出生。所以说,我们灭是灭掉阿赖耶性,而不是灭掉如来藏这样的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说《入楞伽经》卷二里面,佛说:“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入楞伽经》卷二)佛在《楞伽经》里面就讲了说:如果有人说阿赖耶识是可以灭的,有这样说法的人,他就是跟外道的断见戏论没有两样。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因为阿赖耶识是常住不灭,祂是众生继续出生在三界中的所依;如果阿赖耶识灭掉,那么众生死了以后就从此不可能在三界中出现;所以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阿赖耶识是不会灭的。从 佛的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阿赖耶识其实是不可灭的;坚持阿赖耶识是可灭的人,他就是外道的断见论。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唯一佛乘”。因为三乘菩提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建立,所以我们就说祂是唯一佛乘;如果没有如来藏,那三乘菩提全部是戏论了。这个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因为有如来藏——学佛要怎么样才有意义?因为有如来藏,所以你才能够成佛;因为有如来藏,你才可以延续到下辈子。如果一个人没有未来世,那么你学佛就没有意义了,有未来世是因为有如来藏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如来藏,学佛才有意义。最后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因果一定要真实存在,因果要存在当然要有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你的所造的善恶业因,你要存在哪里?既然造善恶业有个储藏所存的地方,当然一定要有个如来藏,祂才能存嘛!前七识都是生灭变异的心,祂是不可能去储存善恶业的种子。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三乘菩提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我们才说唯一佛乘。
再接下来说,既然有如来藏,我们当然要证得如来藏,没有证得如来藏的人,其实他是没办法真正了知大乘佛法。因为能够证得如来藏,就如同说一个人他没有吃过苹果——如果说吃过苹果的人,你不用跟他讲说苹果是什么滋味,他一听就能够了解;但是没有吃过苹果的人,不管你怎么描述,他都不能知道苹果是什么的滋味。所以一定要证得如来藏,才能真正了知大乘佛法,不管你在经论上如何的读,三乘经典不管你怎么读,如果你没有证得如来藏,你仍然只是知道祂的一个表相的意涵而已。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第76-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五)(六)》杨正旭老师
我们先来说,到底什么是般若。般若其实指的是智慧,如果从中文翻译来讲,你是很难看出来到底为什么般若会翻成智慧。在世间人来看,所谓的智慧是什么?就是你很会读书,你对于物理、数学你可以很容易地去理解,数学你很容易去演算它,这个物理你很容易去理解,我们就说这个人是有智慧的。所以我们讲这个人有智慧,其实主要在什么?就是他很会读书,很会读书,这个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所以世间人在看的,就是他读到博士,就很有智慧。当然也有很多人不以为然,说:“我虽然书没读什么,但是我在世间法上处理的智慧也很高啊,我世间法可以处理得很好,所以也很有智慧。”所以也有IQ也有EQ。但是这样的智慧都不是我们在佛法讲的智慧。
为什么不直接说般若就是智慧?为什么要把它翻成般若?因为般若没办法完全把它翻成智慧,如果要翻成智慧,还要加上“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说你必须有生命实相的智慧,也就是说,你必须证得如来藏的人,才有这样的智慧。如果没有证得如来藏,你就生不起这样的智慧;因为你没有证得如来藏,你不能解脱,你不能灭苦,不能灭苦怎么说有智慧呢?因为般若可以灭苦,所以一定是说,你可以得到解脱,有解脱的果德,所以你才能说你有般若。
但是般若有好几个层次。譬如说,刚证得如来藏的人,他有总相智;继续修行以后,又有别相智。那什么是总相智,什么是别相智呢?我们来说什么是总相,我举一个世间法的例子:譬如说你看到了颜色,颜色有青黄赤白,黄色是一种总相;鹅黄色、淡黄色等等,这些把它分门别类开来的,就叫别相。也就是总相是黄,但是在这个黄上面,还分成好几个类别,所以就有总相跟别相的分别。同样的,当你找到了如来藏以后,你可以看见如来藏的种种体性,这时候你先有了总相,然后再去观察。我打个比方,当你看见一部车子的时候,其实你看到的是车子的外观,所以你有看到了车子的总相;但是你跑到车子的里面去,你就可以看到车子的种种里面的,譬如说有音响、有方向盘等等,你就有这个车子的别相的观察。同样的,如来藏——当你证得如来藏以后,你就可以对于如来藏的种种体性去详细观察,然后因为这样的观察,而产生了智慧;所以一个人当他证得了总相以后,他就开始熏习了别相的智慧。
但是有了别相的智慧还是不够,因为如来藏含藏了一切三界法的种子,所以你就要开始去了解这些三界法的种子,到底跟如来藏是什么样的关系。为什么我在三界中为什么会投出了这样的一个形像呢?我为什么会堕到地狱里面去呢?我为什么会生到天界呢?我为什么会在六道轮回里面呢?所以你就依于这样的了解,去改变如来藏的种子;但是你要改变如来藏的种子,你就是必须去了解“我这些种子,到底我怎么样能够让它投出来呢如我所愿?”这样子你才说你有种子的智慧。
但是只有种子的智慧还不够,我们了解了这些种子的时候,还要了解到究竟;也就是说,有了种子的智慧,还要有一切种智的智慧。也就是说,对于如来藏里面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你要究竟了知,如果你不究竟了知,你就不能说你是成佛;因为佛没有无明,只要你对里面的种子有所不知,你就不是佛。
所以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知道,般若函盖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就是总相智跟别相智;第二个就是道种智,也就是初地菩萨到等觉位的道种智,其实也函盖般若当中;那再来说,佛就是一切种智。所以,如果一个人没有证得如来藏,他说可以契会甚深般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般若必须从如来藏来,所以没有证得如来藏,都没有般若了,怎么可能说可以契会甚深般若?甚深般若一定最少也要到地上菩萨,才有可能契会。所以这样的主张其实是不对的,因为他没有证得如来藏,所以提出这样的主张。
讲完《般若经》是以如来藏为根本,接下来要讲唯识。
唯识这个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前面七个识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出生,所以说唯识还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大家如果听到唯识这样的一个名词,就会想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在前面几集当中,我们已经对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已经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在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解说。
接下来我们来看,就有人讲说:“你们讲说唯识指的是八个识,但是有人讲说识有十个识啊,你们怎么只讲八个识?”但是如果说识有十个识,那到底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来看看《大乘入楞伽经》卷一,佛说:“大慧!识广说有八。”(《大乘入楞伽经》卷一)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说,最广的说法就是只有八个识,所以不会有十个识。但是,说有十个识的人他说:第八识叫阿赖耶识、第九识叫异熟识、第十识叫无垢识,所以总共有十个识。但是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其实都是第八识,祂只是因为第八识有阿赖耶性,所以叫阿赖耶识;因为第八识有异熟性,所以我们就称祂叫异熟识;因为阿赖耶性、异熟性都被灭掉了,已经没有染污了,所以我们就说第八识叫无垢识,也就是成佛的时候第八识就叫作无垢识。所以不会有十个识。
那我们来说明,到底什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因为祂有阿赖耶性,那什么是阿赖耶性?阿赖耶性就是祂第八识有能藏、所藏的体性,意根有我爱执藏的体性,所以这三个加起来就叫作阿赖耶性。那么什么叫能藏?能藏就是因为意根有无明,因为有无明所以造作善恶业,第八识能够把意根所造作的善恶业的种子藏起来,藏在第八识里面,所以祂有能藏、所藏。再来说意根有我爱执藏,因为意根祂有无明,所以祂把第八识当成是祂的,所以祂对于第八识的功能体性祂就很喜欢,所以叫作我爱执藏。这三个阿赖耶性,当他把它灭掉以后,也就是灭掉意根的无明以后,第七识意根就不会再我爱执藏;因为祂已经知道祂是依于第八识而有,第八识不是祂所生,也不是祂所拥有,所以祂我爱执藏的体性就消失了;因为这个体性消失了,所以第八识就没有能藏、所藏的这个性,也就是说,这个能藏、所藏的性就不见了,这样子我们就不能叫祂作阿赖耶识。譬如说一个人他当经理,他退休以后他就不再当经理,你不能说他是经理;就如同阿赖耶识一样,祂已经没有阿赖耶性了,你就不能说祂叫阿赖耶识。那因为第八识还有个性叫作异熟性,所以我们在灭掉阿赖耶性以后,就把第八识改成异熟识。
那在改成异熟识之前,我们来看看,到底阿赖耶识是哪些人的第八识可以称作阿赖耶识?有阿赖耶性的,包括了二乘人的初果、二果、三果人,也就是说,没有修行的凡夫众生,他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有修行的如果你是修学二乘的人,他的第八识除了阿罗汉以外,统统称作阿赖耶识。那阿罗汉呢,他因为已经灭掉了阿赖耶性,所以他的第八识不能称作阿赖耶识。再来说,如果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他的第八识,除了八地以上的菩萨以外——八地以上的菩萨祂的第八识就不能称作阿赖耶识,祂能称作异熟识——八地以下的菩萨的第八识都称作阿赖耶识。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七地以下的菩萨还有三果以下的菩萨以及凡夫众生的第八识,都叫作阿赖耶识。
接下来说什么叫异熟识。异熟识就是有异熟性,因为这个识里面含有异熟性。那异熟性指的是什么?也就是说它有三种:第一个叫异时而熟,第二个叫异类而熟,再来叫变异而熟。异时而熟的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众生他造作了善恶业的时候,他并不是在造作善恶业的当下他就受报,而是他在以后——不管是这一世的后面还是说在未来世中受报;因为造作了善恶业种子,他在未来当中受报,所以叫异时而熟。再来说异类而熟,异类而熟就是说,当一个人造作善恶业的时候,譬如说这一辈子当人,然后造作了善恶业,但是他下辈子可能生到天或者是三恶道里面,他所出生的五阴并不是人,所以说他是异类而熟。再来说变异而熟,变异而熟当然不是指纯粹只有一种,也就是说我们只讲其中的一种,也就是说如来藏所含藏的所知障的无明种子,它还是不断的在变异当中,还有祂的业种也不断的在变异,所以我们说如来藏祂有异熟性。这三种异熟性包括从凡夫——只要不是佛都含藏了异熟,八地以上的菩萨只有所知障无明的种子在变异;八地以下的菩萨,他还有异时而熟、异类而熟。
再来讲无垢识。无垢识就是已经把阿赖耶识、异熟识灭掉,也就是纯净没有染污的心体,也就是如来藏。无垢识就是如来藏,无垢识也就是佛的法身,那阿赖耶识就是法身。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其实不管阿赖耶识、异熟识、无垢识,祂的心体都是如来藏;所以只有第八识,没有第九识、第十识,第九识、第十识只是方便而说。如果你说第九识,那就第八识灭掉以后就没有第八识,那加一加还是只有八个识。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阿赖耶识与如来藏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说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呢?我们来看《入楞伽经》卷七里面说:“大慧!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入楞伽经》卷七)佛这样说,说阿赖耶识祂就是如来藏。那为什么说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如来藏?因为以如来藏为心体,然后因为祂所出生的七识祂有无明,所以如来藏这个心体就与无明七识一起共同运作,我们就称这个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也就是说,如来藏其实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如来藏就是阿赖耶识的心体呢?在《佛说不增不减经》卷一里面讲:“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佛说不增不减经》卷一)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包括佛的法身都是如来藏。再来说,为什么叫第一义谛即是众生界?因为一切众生都从如来藏中出生。为什么叫第一义?因为没有再一个法可以出生如来藏,所以祂叫第一义。也就是说,众生的根源就是如来藏,如来藏本来就常住不灭,祂不是任何一法所出生,所以叫第一义谛。所以说,第一义谛即是众生界,众生界即是如来藏,如来藏者即是法身。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个问题:阿赖耶识到底是不是可以灭的?有些人就提出了一个看法说:在《大乘百法明门论解》里面,窥基大师说“前九十四种是生灭之法,皆有造作,故属有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二)他提出了这样的一个 窥基大师的说法,说前九十四法——前九十四法包括心王八个法、心所有法五十一个法,这样就五十九个法;色法有十一个,就七十个法;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那就总共九十四个法——窥基大师在《百法明门论解》里面说,前九十四法乃生灭之法,那就包括阿赖耶识了。也就是说,提出说阿赖耶识可灭的人认为说,窥基大师已经讲说阿赖耶识是可灭的,所以阿赖耶识并非不生不灭之法。但是,其实 窥基大师不是这个意思。窥基大师在卷二里面,同时在前面有说:“言无为者,是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也。……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也。”(《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二)也就说,前九十四位是生灭之法,这是 窥基大师说的,但是祂已经讲说这无为有六法,所以才叫百法;说无为是前四位的真实之性,也就是说,六种无为法是前四位所显现出来的性,也就是说,这无为它是以识为体;既然无为是以识为体,如果说前九十四法是生灭法,那阿赖耶识变成可灭;阿赖耶识可灭,那无为法也就不存在了,所以 窥基大师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来看看:什么叫作可灭之法?为什么阿赖耶识说是可灭?但是事实上祂不是灭掉心体,我们来看看《成唯识论》卷三怎么说。《成唯识论》卷三说:“缘此识我见爱等不复执藏为自内我,由斯永舍阿赖耶名,故说不成阿赖耶识,此亦说彼名阿罗汉。”(《成唯识论》卷三)这里在讲的是第七识。我们刚刚讲阿赖耶性就是有能藏、所藏、我爱执藏,但是,阿赖耶识为什么有能藏、所藏之性?其实来自于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第七识的我爱执藏只要把它灭掉以后,也就是说经文所说的“不复执藏为自内我”,这样子一灭掉以后,这阿赖耶性就灭了;因为灭掉了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第八识的能藏、所藏就没有业种可藏,也就是把阿赖耶性灭掉了;因为这样子的原因,所以说“由斯永舍阿赖耶名”。也就是说,因为把阿赖耶性灭掉了,所以把阿赖耶的名就灭掉了,所以你就没办法说第八识叫作阿赖耶识;那灭掉第七识的我爱执藏的人,也可以说他叫作阿罗汉。《成唯识论》这一个意思就是说,阿赖耶识只是因为阿赖耶性灭掉而已,因为没有阿赖耶性,所以就不能取名为阿赖耶识。
接下来说,《大乘起信论》卷一也这样子说:“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大乘起信论》卷一)什么叫心相?心相就是说心运行的法相,或者说第八识种子流注的变异相,这些都叫心相。我们来看看,其实主要就是阿赖耶性,阿赖耶性运行的法相。因为有阿赖耶性,所以第八识有能藏、所藏,这样的心相就是第八识的心相;那还有第七识流注出来,在三界中运作,这样的第七识的生灭相也叫作心相。我们要灭掉的是心相,而不是灭掉心体,所以《大乘起信论》才讲说,“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因此说阿赖耶识可灭,其实只是灭掉祂的心相,并不是灭掉心体。
接下来又说:【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大乘起信论》)接下来又作一个譬喻说:风因为依于水而有动相,也就说,我们所看到的海浪,是因为水有风,因为有风,所以才产生水的波浪;也就是说,水的波浪就是风的动相。如果说你把水灭了,那风相就不见了,因为没有波浪,所以风就无所依止;因为水不灭的缘故,那风相才可以相续啊,因为它可以不断的出生海浪,这个海浪就是风相。所以我们要说,水的动相你要让它平静无波,那就是只要把风相灭了就可以了,而不是说去把水灭掉。那无明也是这个样子,意根的无明祂是依于心体而有动;所以我们如果说把心体灭了,那么众生的五阴就断绝了,祂就不再能够出生。也就是说,你死了为什么不会断灭?是因为有个如来藏,有如来藏心体让众生有所依止,所以你的五阴才可以不断的在三界中出生。所以说,我们灭是灭掉阿赖耶性,而不是灭掉如来藏这样的心体。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说《入楞伽经》卷二里面,佛说:“大慧!若阿梨耶识灭者,此不异外道断见戏论。”(《入楞伽经》卷二)佛在《楞伽经》里面就讲了说:如果有人说阿赖耶识是可以灭的,有这样说法的人,他就是跟外道的断见戏论没有两样。为什么这样子说呢?因为阿赖耶识是常住不灭,祂是众生继续出生在三界中的所依;如果阿赖耶识灭掉,那么众生死了以后就从此不可能在三界中出现;所以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阿赖耶识是不会灭的。从 佛的这一句话我们就可以知道,阿赖耶识其实是不可灭的;坚持阿赖耶识是可灭的人,他就是外道的断见论。
最后回到我们的主题:“大乘佛法的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唯一佛乘”。因为三乘菩提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才能建立,所以我们就说祂是唯一佛乘;如果没有如来藏,那三乘菩提全部是戏论了。这个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因为有如来藏——学佛要怎么样才有意义?因为有如来藏,所以你才能够成佛;因为有如来藏,你才可以延续到下辈子。如果一个人没有未来世,那么你学佛就没有意义了,有未来世是因为有如来藏的关系;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如来藏,学佛才有意义。最后还有一个条件就是,因果一定要真实存在,因果要存在当然要有如来藏;如果没有如来藏,你的所造的善恶业因,你要存在哪里?既然造善恶业有个储藏所存的地方,当然一定要有个如来藏,祂才能存嘛!前七识都是生灭变异的心,祂是不可能去储存善恶业的种子。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三乘菩提都是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我们才说唯一佛乘。
再接下来说,既然有如来藏,我们当然要证得如来藏,没有证得如来藏的人,其实他是没办法真正了知大乘佛法。因为能够证得如来藏,就如同说一个人他没有吃过苹果——如果说吃过苹果的人,你不用跟他讲说苹果是什么滋味,他一听就能够了解;但是没有吃过苹果的人,不管你怎么描述,他都不能知道苹果是什么的滋味。所以一定要证得如来藏,才能真正了知大乘佛法,不管你在经论上如何的读,三乘经典不管你怎么读,如果你没有证得如来藏,你仍然只是知道祂的一个表相的意涵而已。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 第76-78集 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四)(五)(六)》杨正旭老师
(原标题:大乘佛法之精髓以如来藏为根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