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六类的不定心所法。不定心所法包括了悔、眠、寻和伺等四个法,由于这四个法不一定是善,不一定是恶,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所以叫作不定。《成唯识论》卷七云:论曰:悔眠寻伺,于善染等,皆不定故。非如触等,定遍心故。非如欲等,定遍地故。立不定名。(《成唯识论》卷七)论文的意思是说:悔、眠、寻、伺等四个法,对于善、染、无记等三性,不一定属谁;它不同于触等遍行心所,一定是遍行于八识心王;也不同于欲等别境心所,一定是遍于三界九地,因此就建立不定的名义。以下就分别说明悔、眠、寻、伺等四法作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们来说明什么叫作悔。悔就是恶作的意思,恶作的恶字是厌恶的意思,也就是说,厌恶自己往昔所做的事就叫作恶作;由此而生起懊恼自责之心,就称之为后悔,简称为悔。由此可见,悔是恶作之果,而恶作是悔之原因。一切有情众生由于无量劫来所熏所习之不同,导致根性千差万别,当然对于六尘的领受和执着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在应对万缘的时候,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迥然不同了。假使有人之前造作恶业,能生起后悔、忏悔之心,并能发愿永不复作,就称之为善;或者在应当要行善的时候,没有及时去行善,后来产生追悔的心,这也是称为善。相反的,如果先前造作善业,后来却产生后悔,懊悔自己先前所作的善业,就叫作不善;乃至先前不造恶业,后来反而生起后悔之心,后悔当时没去造作恶业,这也都叫作不善。由此可见,悔或恶作心所,于善染等诸法皆不决定;也就是说,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因此属于不定心所所含摄。
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第二个法:眠。什么叫作眠呢?所谓眠就是睡眠的意思。《成唯识论》卷七中,对如何是眠有这样的说明:眠谓睡眠,令身不自在,昧略为性,障观为业。谓睡眠位,身不自在,心极暗劣。(《成唯识论》卷七)论文意思是说:眠就是所谓的睡眠,它能令身不得自在,以暗昧简略为性,障碍观智为业;也就是说,在睡眠中的人,身不自在、心极暗昧。因为睡眠中,没有向外攀缘五尘境,只有独头意识在自心所变现的内相分中游戏,或者只有意根在暗劣的法尘中保持警戒状态;因此在佛门当中,诸佛菩萨常常会诃责睡眠盖,令们警觉生死无常,应该要减损睡眠,使心不为昏暗所覆盖。
譬如,根据《楞严经》的记载,佛世时的阿那律尊者,刚出家的时候常爱乐睡眠,在听法时常常打瞌睡,于是遭到 世尊的诃责;尊者因此而心生惭愧,于是七日七夜勇猛精进没有睡眠,因此就导致了双眼失明;世尊哀悯他,于是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很快的尊者就得到了天眼,观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以知道,由于睡眠心所能令心识昏昧,会障碍修行者修观,因此,诸佛菩萨在经论中常常是多加诃责的。
以上所说睡眠会使行者心识暗昧障碍修观,因此说睡眠是不善心所;但是相反的,由于欲界有情的异熟果报所出生的色身,在睡眠以后大脑皮层会呈现微弱且自动趋向休息的状态,色身因此可以得到充分的休息与修补,所以适度合宜的睡眠是善法。世尊也常教导们:初夜、后夜经行禅坐,中夜小眠以开智慧。虽然如此,但仍然是不可以贪着睡眠的。由于多眠会产生许多过患,譬如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使智力减弱,未来生愚痴等等;使生理和心理精神状态,趋向于种种恶劣的果报。换句话说,由于多眠会覆盖智慧之生起,所以佛门才会把睡眠称为睡眠盖。
以上所介绍的是睡眠心所法,接下来我们继续说明不定心所法的寻与伺心所法。寻、伺又可以称为觉、观,那什么叫作寻呢?什么叫作伺呢?我们来看看《成唯识论》卷七怎么说:寻谓寻求,令心怱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怱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成唯识论》卷七)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寻是寻求,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识所取的名言和境相上粗转为性;伺是伺察,它能令心怱迫遽急,在意言境上以细转为性。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寻与伺之共同点都是令心怱遽;这里的心是指意识而言,怱遽是怱忙急遽;也就是说当根尘相对的时候,寻与伺都能令意识仓卒、迅速的趣向意言境。而什么叫作意言境呢?所谓意言境的意思是说,意识所取之境多依名言,所以把意识所缘之境,称为意言境。也就是说,意识对意言境作粗浅的推度分别称为寻,意识对意言境作深细的推度分别则名之为伺。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对三界有情与寻伺这两法相应的情形,有非常详尽的说明。在这个讲次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仅能略说三界中的寻与伺,提供菩萨们参考。
首先,我们来说说地狱中有情的寻与伺。地狱中有情的寻与伺,唯是戚行,触非可爱境,引发苦受,与忧相应;常求脱离苦受,心随着扰恼的业力而运转。这一段话的意思是说,地狱中的有情,他们意识所领受的境界,都是在触不可爱的六尘境,并且引发种种的苦受,因此一直都是与忧愁相应;心中虽然盼望能够脱离苦受,但却一刻也无法停止苦受,所以心就随着扰恼的业力而不断运转着。
就如同地狱中有情的一向受苦,饿鬼道的寻伺也是一样。乃至傍生、人趣,大力饿鬼的所有寻伺,都同样是多分戚行,少分欣行;多分触非可爱境,少分触可爱境;多分受苦,少分引乐;多分忧受相应,少分喜受相应;多分求离苦,少分求遇乐。前面所说的诸多有情,心总是随着扰恼的业力而不断运转着,无法止息。以上所介绍的是地狱、饿鬼、傍生乃至人趣有情的寻与伺,总而言之,都是苦多于乐、忧多于喜、戚多于欣。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天界有情的情形。相较于前面所说的有情,欲界诸天有情的寻伺,则是多分欣行,少分戚行;多分触可爱境,少分触不可爱境;多分引乐,少分引苦;多分喜受相应,少分忧受相应;多分求遇乐,少分求脱苦。虽然如此,但仍然是随着扰恼的业力而运转着。相较之下,初禅天有情的所有寻伺,则是一向欣行,一向触内相分可爱境界,一向引乐,一向与喜受相应,唯求不离乐受,心随着不扰恼的业力而运转。
各位菩萨,由以上的说明我们就可以知道,上自初禅天,下至欲界天、人趣、傍生、饿鬼乃至地狱有情,皆与寻伺二法相应;当然由于业种之不同,其所寻伺的境界相自然也就大异其趣了。在《大智度论》卷二十三中有这样的一段话:
【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大智度论》卷二十三)
从以上这一段论文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寻伺就是觉观;初禅与觉观相应,所以名为有觉有观三昧;初禅与二禅之中间定,唯与观相应,称为无觉有观三昧;从二禅以上乃至有顶天,都离寻伺二法,所以总称为无觉无观三昧。论文中虽然说觉观是善法,但却是三昧贼,这就是说,对修行人而言,于诸善法能如实觉照,如实观察,此时觉观即是善法;但若是对禅定修证者而言,觉观若是无法舍离的话,就无法取证二禅以上之禅定境界,因此说寻伺乃是不定法所含摄。
各位菩萨,前面所介绍的是与此相应故的六类,总共五十一心所法。我们可以总结来说:这五十一个心所法,都是依于八识心王而有,或多分或少分或全部与八识心王相应;假使离开八识心王,就没有这五十一心所法的现行;因此说,五十一心所法与八识心王相应。
-----《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67集 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意涵》 正圜老师开示
(原标题:五十一心所法之不定心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