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解脱者,谓八解脱者兼具了慧解脱者所拥有的解脱知见。八解脱圣者虽已证得灭尽定,然而仍不是俱解脱者,所以应当再进修慧解脱圣者所具有的解脱知见;意谓八解脱圣者已断有漏而仍有无明漏,已有戒、定、慧、解脱,而无解脱知见。八解脱又名九证法,八解脱的实证者又名身证,如前一章第七节中的说明。(凡是修学解脱道的行者,若在见道之时不能立时成为俱解脱或慧解脱的阿罗汉,都是有其原因的:由於不能断除欲界爱及极深细的我执,导致见道时不能断除我所贪爱及微细我执,故不能立时成为阿罗汉。此类人必须见道后修不放逸行而证慧解脱。若是原已不放逸而修得四禅、四空定者,见到之时即成俱解脱。若有人此时虽犹未见道,只有信行,也可以由不放逸行的精进根存在而说为信解脱者,可以在见道后,一世中真实修行成为慧解脱。由此缘故而说解脱道行者中,会有其他种种差别:俱解脱、慧解脱、身证、见到、信解脱、法行、信行。这些人在俱解脱与慧解脱上面各有取证上的不同:是因为身证与见到等五种人的根性有差异的缘故,而差异之处主要是因为放逸於欲界法所致。譬如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者,名为慧解脱之见到,只是初果人;要待后时断除外我所的贪爱,并且能现观解脱的证境以后,方得成为慧解脱阿罗汉。若是已得八解脱的阿罗汉,而不具有解脱知见,不能为人解释解脱的原理(譬如周利盘特伽),就必须加上慧解脱的观行,才能发起解脱知见,才能利益当世学人,所以佛陀就为这一类圣人说不放逸行,使他进修慧解脱的所知与所见;这种人在证八解脱而尚未具有解脱知见时,就名为身证。若是具有见地了,但是仍然执著欲界法,无法脱离欲界生,很努力修行以后也只能是二果人,不能成为三果人;必须等到断尽欲界爱而发起初禅了,才能成为心解脱的三果人。所以,解脱道中的行者,有种种差异存在;其余的信解脱、法行、信行者等人,在解脱道中,他们是否都属於具足解脱功德的人呢?其实是有种种不同的!除了俱解脱、慧解脱的圣者以外,其余都是还没有获得解脱证境的,虽然他们的见地与观行都已达到阿罗汉的智慧境界了,却还必须再经由不放逸行的勤修以后,才能具足获得心解脱与慧解脱;即使是周利盘特伽已证八解脱,得到身证,却也还是不具足解脱功德的,因为他只有八解脱而没有慧解脱,所以不具有解脱知见而不能为人开示解脱的原理,所以受供以后只能请舍利弗尊者代他为供养者说法回报;由此缘故,佛陀就必须为他说不放逸行,命他修学慧解脱,继续在解脱道的智慧上再作观行,不要每天只住在灭尽定中无所事事;要观行到慧解脱者所具备的解脱知见具足了,发起无生智而不是只有尽智等九智,才可以停止修习不放逸行。世尊因此而特别对解脱道的修行者强调说:有些人是必须在见地已到、或已经身证之后,再经由不放逸行的精进修行才能获得解脱果的具足,解脱知见而能为人宣说解脱法。由此缘故,即使有人已经亲证八解脱而证得灭尽定,已成为身证者了,若没具足解脱知见,仍然是要继续修不放逸行而做解脱智慧的观行,不许每天住在灭尽定中无所事事。)
俱的意思是说:不是单由一法而得亲证解脱果,其实是同时由禅定及灭尽定的助益,兼具八解脱的身证,也拥有慧解脱的智慧而成为非时解脱的双解脱圣者。非时解脱的意思是,不必一定等到舍寿的时间到来,他可以提前或稍微延后一些时日进入无余涅槃。若是时解脱,就一定要待时——一定要等待舍寿时间到来——才能进入无余涅槃而获得永远解脱生死的无境界境界。
八解脱的意思是:【复有八法,谓八解脱:色观色,一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二解脱;净解脱,三解脱;度色想,灭瞋恚想,住空处解脱,四解脱;度空处,住识处,五解脱;度识处,住不用处,六解脱;度不用处,住有想无想处,七解脱;度有想无想处,住想知灭,八解脱。】(长阿含卷八《众集经》)
语译如下:【还有八个法,是说八种解脱:於有色境界中观察另一种有色境界的虚妄,解脱於另一种有色境界,这是第一种解脱。内心已无色法可触可知,住於纯属意识境界中,来观察一切有色境界的虚妄,这是第二种解脱。灭除身行与口行,舍离二、三禅境界的贪爱而清净的住於第四禅等至中,这是第三种解脱。已经度过色界的了知,灭除了瞋恚的想阴,住於空无边处而解脱於色界了,就是第四种解脱。度过空无边处,住在识无边处,是第五种解脱。度过识无边处,住於无所有处,是第六种解脱。度过无所有处,住於非无想亦非有想处,是第七种解脱。度过非无想亦非有想处,住於想知灭(灭尽定)中,是第八种解脱。】
第一种解脱,是解脱於欲界境界而生起了离生喜乐定,是初禅等至的境界相;由於初禅等至位中还是有色法的,但已经解脱於欲界色的男女淫触,也解脱於欲界独有的味尘、香尘了,但欲界及初禅天都有色尘,所以是色观色的解脱。第二种解脱,是解脱於初禅等至的境界相,进入第二或第三禅等至位中;由於第二、第三禅等至位中,已无色法存在——不再有五尘等色法了,这时已经解脱於初禅等至位的色法(色尘、声尘、触尘),所以名为无色观有色解脱。第三种解脱是住於第四禅等至位中,对於三禅天以下的所有六尘、四尘、法尘,都已经因为心地的清净而舍离了,不会再坠入三禅以下的境界中了,所以名为净解脱,是舍离二、三禅等至中微细念与微细舍的境界相,舍与念都清净了。第四种解脱,是解脱於色界的境界相而远离了瞋恚心行,解脱於瞋界而不再有色界法存在了,心地清净而不再执著色界法,住於空无边处而不再住於色界境界中,已经解脱於色界天境界了。此后的三种解脱较易理解,您只要依文解义即可知之,不烦赘文再解。八解脱中的最后一种解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定的等至境界,也就是解脱於非想非非想天的境界相,所以把意识灭除而没有想阴了知性存在,并把意根的受、想心所法灭除了,这是灭尽定的境界,随时可以舍报而入无余涅槃中,是第八种解脱。这八种就是八解脱,意思是经由四禅与四空定的修证,再以断我见的智慧来现前观察色界、无色界的种种不同境界,都是有为性的生灭法,所以从上一层次境界的实证而解脱於下一层次的境界,也就是渐次解脱於色界与无色界境界,成为灭尽定的亲证者:进入想知灭定中。把意根的受阴与想阴灭尽,住於无六尘知与想的灭尽意识极细心的境界中,使得意根不能生起受、想两个心所法,这就是最后的第八解脱境界。
证得八解脱的人是有能力随时舍寿而出离三界的,名为身证者,是阿罗汉,但仍不是俱解脱果的大阿罗汉。三界中的最细意识心是非想非非想定中的意识觉知心;把这个境界中的极细意识觉知心也灭尽了,而且在此以前已经不认为色阴是真实的,我见已经断灭了,这时就会进入灭尽定中,不是进入无想定中,这就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正是解脱道中的身证圣者。
复有八解脱者,如经所说:【第七、八法难受八解脱:或时行者内想色,外观色;若少好丑所色,自在知、自在见,意想亦如有,是为一解脱。或时行道者,内思色、外见色,是为二解脱。或时行者净解脱,身知受行,是为三解脱。一切度色,灭息,若干念,不念无有,要空受空行,是为四解脱。一切度空无有,要识受行,一切度识,无所识,有不用受行,是为五解脱。一切度无所有不用,无有想,亦非无有想受行,是为六解脱。一切度无有想亦不无有想行,是为七解脱。灭想思身知受行,是为八解脱。】《(长阿含部十报法经))卷下)这意思与上一段意义完全相同。八解脱的亲证,得要实证四禅与四空定,并在已断我见的基础上,再对四禅、四空定中觉知心及境界相的虚妄,切实观行完成时就能取证灭尽定,成为身证的圣者,即是八解脱的修证者;他若能进修慧解脱阿罗汉所得的解脱知见,就可以成为俱解脱的圣者阿罗汉。
《中阿含经》卷二十四,佛开示慧解脱与俱解脱云:【阿难!第一处(第一种入处)者,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第二处(第二种入处)者,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想处天;若有比丘知彼处、知彼处习,知灭、知味、知息、知出要如真,阿难!此比丘宁可乐彼处、计著住彼处耶?答曰:不也!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慧解脱。
复次,阿难!有八解脱。云何为八?色观色,是谓第一解脱。复次,内无色想外观色,是谓第二解脱。复次,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是谓第三解脱。复次,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是谓第四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无量识处成就游,是谓第五解脱。复次,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是谓第六解脱。复次,度一切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无想处成就游,是谓第七解脱。复次,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处;想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漏尽知,是谓第八解脱。阿难!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
换句话说,若是亲证四禅与四空定具足者,仍然是凡夫;必须亲证之时,再对四禅及四空定境界的虚妄,亦对这四禅八定中的觉知心的虚妄,切实加以观察无误而断除对於这些境界的爱著,断除住於这些境界中的觉知心的自我爱著,确实了知四禅四空定境界中的觉知心虚妄,才有可能证得俱解脱境界。但是俱解脱境界的实证,禅定实证只是配合的工具而已,实质上仍是靠慧观的智慧来完成的。所以佛说:若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脱及此八解脱顺逆,身作证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罗诃,名俱解脱。意思是说:要对意识所住七种境界相的虚妄如实了知,也要对被外道误认为无余涅槃的二入(以涅槃想而错误的进入了无想定、非非想定)的虚妄本质加以了知,才能证得俱解脱的境界。但是俱解脱的证得,其实仍是依靠慧观来完成的;所以慧解脱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后,是与俱解脱阿罗汉所入的无余涅槃完全相同的。身证及俱解脱者有禅定及灭尽定为依凭,不必等待舍寿时至而可随时入无余涅槃,但慧解脱者却必须等待舍寿时至方能进入无余涅槃,所以被称为时解脱。而俱解脱的成就,仍然是靠慧解脱的慧观来完成的,所以说,修定只能解脱於下界境界,而不能出离生死的轮转;最多只能修到无色界顶,在非非想天八万大劫舍寿后,仍然必须再度受生於三界中。由此可知慧观才是最重要的:故解脱不是靠禅定而得,而禅定可以助益无余涅槃境界的提前进入。
慧解脱阿罗汉的解脱知见,必须函盖二入虚妄的了知;若不知无想定是继续保有无常的色身,若不知无想定中仍然不是无余涅槃,就不是真正的慧解脱阿罗汉。对於非想非非想定也一样要了知,要知道其中仍然是有意识的最细心继续存在著,所以意根也将陪著意识觉知心继续存在,就不是灭尽十八界法的无余涅槃。七种意识所住的境界相,都属於三界中的境界,而无想定与非非想定也是三界中的境界,为何却不说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而只说是意识之所入?如同前一节中所说,慧解脱阿罗汉对此都有真正的了知;若对此二入处不名为识住处的道理无所知,却自称是慧解脱阿罗汉,当知即是大妄语人。
九证法是从另一层面来说八解脱:【云何九证法?谓九尽。若入初禅,则声刺灭。入第二禅,则觉观刺灭。入第三禅,则喜刺灭。入第四禅,则出入息刺灭。入空处,则色想刺灭。入识处,则空想刺灭。入不用处,则识想刺灭。入有想无想处,则不用想刺灭。入灭尽定,则想受刺灭。】《(长阿含经》卷九《十上经》)
语译如下:【什么是九证法呢?是说九法灭尽。若能进入初禅等至位中,则声刺的恶觉受就灭除了。进入第二禅等至位中,觉观刺就灭除了。进入第三禅等至位中,喜刺就灭除了。进入第四禅等至位中,则出入息刺就灭除了。进入空无边处等至位中,则色想刺就灭除了。进入识无边处等至位中,则空想刺就灭除了。进入无所有处等至位中,识想刺就灭除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等至位中,无所有处的想刺就灭除了。进入灭尽定中,知与受刺就灭除了。】这意思与上面所举证八解脱的道理一样,都是要在进人四禅、四空定境界中,来灭除下界刺,渐次灭尽三界中的五阴。所以说,慧解脱的圣者,若想成为俱解脱者,仍然应该随缘进修四禅、四空定,渐渐成为俱解脱者。而八解脱的阿罗汉虽已能出三界生死苦,但解脱智并不具足,故也有人方便说八解脱的圣者仍然不是阿罗汉;要待解脱知见具足了,才说他是阿罗汉,此说亦不无道理。
-----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五辑》第八章 第一节 俱解脱
(原标题:八解脱(九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