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娴老师
各位观众:阿弥陀佛!
现在所收看的是正觉教团为您准备的三乘菩提系列弘法节目,今天要介绍的是“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二)。
上一阶段经过多位亲教师在“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一)中,为了琅琊阁写手所误解的法义,从各种不同层面为他们解说佛法真实义理,其实是秉承 平实导师仍抱持救护他们的慈悲心念,期盼他们能回头、能忏悔。所以我们仍再录制此系列影集,为其解说他们堕处之过患,拔除邪见免入魔障;借此说明,也让有心学佛、仍有疑虑的初机学人详加明白。以下谈论“琅琊阁写手们”就简称“琅者”。
在〈琅琊随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此篇标题就与他们所说的本质根本不符合;从头到尾,琅者并未爱吾师,所以也就不可能爱真理!说穿了,他们只爱自己研究的佛学知识。为什么这样说?里面这一段就是琅者的表述证明,琅者说:【这里,不如我分享一下我的经验给大家参考。最初进入正觉,犹如一张白纸,对佛法理解极度皮毛,所以刚开始上课感觉学了许多佛法知识和实修技巧。但是数年以后,研习导师著作良久,对正觉的“佛法”内容已经大致理解,再重读导师著作时,感觉他的论述缺乏条理,逻辑混乱,表述重复。】(〈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
此段说明因为琅者进入正觉上课只是在比较正觉上课的课程内容,因为与琅者课前的知见不相同,所以他们也承认最初对佛法理解极度皮毛——以六识论理解佛法当然所知有限,琅者接触后才大致了解;当再重读 导师著作,琅者的感觉是“缺乏条理,逻辑混乱,表述重复”。但是正觉上课的课程课表,也是 平实导师编排的,可是琅者又矛盾说对于佛法有了佛法知识和实修技巧的认知;之后便开始批评 导师的论述。所以琅者上课所学根本没有真正吸收,他们是带著看戏的学法态度,不把“见取见”的错误知识打包,当然“缺乏条理”。套句俗话,带著有色的眼光学法,怎么可能学得深广,故在佛法名相、世间事相打转数年,结果换得琅者本身的“学法逻辑混乱”;也难怪他们每次听 导师说法,专听名相、人我事相之牛角钻研,故在真实了义法所听得的内容无法深入受持,只在皮毛上领受,所以琅者才会认为“表述重复”。故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善知识的教导尽是挑剔、批评攻击,才会落得多年进入宝窟却无所获得,无所获得这种学法的心态是不可能“爱吾师”的,所以离开 平实导师也是迟早的事。
琅者学法将自己的研究习惯和方式作为至极珍爱,凡于所说,善知识宣演未曾听闻妙法,在不同理念下就会产生不易分别锱铢善恶;故此紧抱六识论义之相关论述,无法重新思惟领受。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个字,若是没有善知识来演述教导胜妙处,一般人怎么能听见?就像:【文殊师利言:“如是凡夫不思议,诸佛不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久习善根,近善知识,乃能了知。”】(《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佛法是不可思议,若无善根深厚者,无能识得善知识,识得善知识才会亲近接受胜妙法。《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亦说:【若菩萨摩诃萨欲修静虑波罗蜜多,先当亲近大善知识,复应远离诸恶知识。】(《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8)今天你想修静虑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无一法不靠善知识;若像琅者六识论义所说,生灭变异错当恒常法来修学,到驴年也不可得证。所以《大云无想经》云:【未来之世,诸恶众生,不能亲近诸善知识,远离正道,行于黑暗,修习邪见,常住烦恼重病之中,去菩提道。】(《大云无想经》卷9)到末法时期,对于证悟没有信心,也不相信有善知识说能开悟的法可以帮助开悟,自己的福德信位不具,就会抵制、排斥;就像琅者已阅读 平实导师著作、听闻课程,接触胜妙法,仍然远离正道,行走趣向漫漫黑暗,常生烦恼重病,远离菩提。故说琅者是不爱吾师。
再者,琅者说“吾更爱真理”,老实说,他们更不爱“真理”。为什么这样说呢?举述下列琅者所说:【在正觉学佛法,基本上等于搭了光速直通车,吃了个特快餐,感觉良好,以为自己是“实证”,以为自己知道一个“密意”。当你在习惯了导师那一套高度“简化”的“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常住法=第一因”佛法系统,而且从来都是用这一套理解一切佛经,又从来都不读外面的书,你是不可能读懂专业佛学书籍和论文的。换句话说,我们跳过了学佛的基础课和必修课,然后拿著导师的“简易佛法”去读专业的东西,那不是如同小学生读博士论文吗?怎么可能懂?】(〈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我们回覆说:佛学与琅者所说的学佛基础立点已经完全不同。首先,他们说以为自己是“实证”,以为自己知道一个“密意”。由此可知,他们根本没有证悟,因为为其汇整说明的“真理”无法领受,既不识“真理”,无法领受却没有虚心求教,反而怪罪 导师为其轻易开解深奥“真理”;实义法的重点说明,竟当胜妙法是小学生程度认知,无明无知至此,真难想象!黄金与黄铜傻傻分不清,如何学习实义法?
现在是末法时期,更需仰赖正法来自净其心、坚固道业,但是琅者以自己错误的知见去批评 导师的教学,再加上莫须有的人身攻击;只要核对跟自己邪见不同就说 导师错解,可说是完全无见地。琅者所依据的参考书都是六识论的学说,当然跟 导师解释一定不同;就算以佛法经论举证,还是与 佛说的法义不一样。平实导师是胜义菩萨,用字遣词格外严谨,亲证演述实义,无论现量、比量、圣教量精辟妙说,带领实证弟子能亲游大乘妙慧,法海遨游。琅者关注跟学多年,对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体性就已经不认同 导师说法,琅者又推崇说:【知名的学者和有名气的大师,不是一般业余佛学爱好者那种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程度,他们厉害在能够融汇贯通唯识学。……他们熟悉佛法的历史和辩论议题,以及各宗各派的体系的要领细节。】(〈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一般人可能不了解唯识修学次第与内涵,容易被琅者所说诓惑,错误认知。融会贯通唯识学是靠佛法的历史和辩论议题讨论得知的吗?若依琅者逻辑,根本不需要佛、菩萨来人间传法,只要学者接力研究就能成佛,但是经论显示没有任何一法来自“靠佛法的历史和辩论议题讨论”来成就佛道。
琅者想学大乘法的基础方向已经是错谬不堪。自己听不懂,就批评 导师不懂法教,是自己邪见、增上慢遮障,也无断除我见,烦恼殷重,如何为其说理呢?会内多数菩萨已经在道业上精进用功,大多能领受法义精髓;换句话说,还是有许多菩萨领受 导师如实教导受用。所以批评 导师所说的法义和对其人身攻击,纯属少数琅者行为。《集一切福德三昧经》卷中:【佛告那罗延:“菩萨摩诃萨有四法忘菩提心。何等四?谓增上慢、不敬重法、轻善知识、说不实语。那罗延!菩萨有此四法忘菩提心。”】学世间法都要如此,更何况世出世间法更是要求这四法。琅者增上慢、不敬重法、轻善知识、说不实语,皆已犯重,具足忘失菩提心了。
琅者又说:【对我来说,只要是认真追求真理的人,都是我敬重的善知识。】但是琅者真的懂“真理”吗?例如文章中琅者说:【首先,念念生灭、因缘所生的阿赖耶识是一切染净法的所依,是依他起性,不是圆成实性。】以上琅者已经表明把第八识阿赖耶识,研究为念念生灭、是依他起性,这表示琅者否认第八识,又跟第六识重复同功能之依他起性,并说第八识阿赖耶识不是圆成实性。由此说更确认琅者就是十足的六识论外道说,故下列谈“圆成实”不变异法,就成为琅者想象的戏论。以下琅者解释圆成实性的定义是:【一、圆满:诸法之相仅局限于其自身之法体,不通余处;相对于此,真如之妙理则可周遍一切。】(〈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
以上说法,因为时间关系,略举其一说明。琅者把诸法相与圆成实作切割,诸法相与圆成实不一亦不异,没有圆成实就没有诸法相;诸法相变异无自体性,彼彼依附也依缘圆成实,所以诸法相也要依圆成实才能显示染净清垢,不是琅者所说的诸法相仅局限于自体。因为只有圆成实能圆满一切诸法的真实性、清净性,诸蕴、处、界以及一切诸法都是从这个如来藏——也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以及祂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中所出生的。如来藏能出生染净法、有漏、无漏法,当具足圆满一切法的真实性才能究竟成佛,这样才能称圆成实圆满。而“真如”非阿赖耶识所变,是阿赖耶识的所显。识所变的法是指色五根、七转识、心所法等,能在世间法上的有为作用。然而,真如是“所显法”,不是识所变生法,就是阿赖耶识体性所显出,没有作用;因为没有作用,所以真如不能够出生任何一法,只能作为第八识心体性相的显示,其性真实与如如,因此说真如是阿赖耶识心体借十八界等法而显,不是琅者所称的圆成实与真如是“相对”法。
琅者已否定阿赖耶识,说为念念生灭、因缘所生法,然而阿赖耶识具圆成实性,其体性真实与如如;当琅者谈论“真如”时,都是言不及义的戏论。对于圆成实真如阿赖耶识心体,琅者不愿意相信善知识的实证演述,因为琅者虚荣崇拜说:【唯识和中观的哲理高度抽象,逻辑慎密,定义严谨,所以很多研究这两个系统的学者都是哲学系出身。很多业余的人都是只懂皮毛,一知半解,……。】(〈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以上所说,琅者想求出世间法,却重视世间表相身分,崇尚闻名大师、学者,盲目崇拜学术研究者的报告,轻视他所谓的“业余的”善知识,不信实义菩萨的正见智,当然把黄金视为粪土。学法信受善知识的态度,原本就是取决是否能入宝山的关键,如今空手回还尽是怨言,批评无宝物可取,真是不可理喻!
琅者说:【如果学唯识连如此粗浅的内容(所知障有没有种子)都搞错,连最基本的三自性都定义错误,我不知道该怎么学下去,怎么学都是一团乱。】(〈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请问:唯识内容很粗浅吗?佛都告诫阿罗汉不可轻视世俗谛解脱法道,更何况 佛之三转,依序解脱、般若、唯识次第说,所学的真实法,就是 平实导师所安排的课程内容;佛陀既然把唯识放置最后来宣演,当然须有前提法教的基础要求——也就是要实证,才能论及唯识义理。但是琅者佛学基础、信愿力行无一成满,文中所述也无断我见,也不信受第八识阿赖耶识体恒清净;琅者无论谈圆成实性或真如性,乃至探讨所知障有没有种子,都是空口白话的名言戏论,当然一团乱。
举个现成例子,琅者谈论说:【平实导师开示:“所知障不能称为习气,也不是种子。因为所知障,是为法界的实相没有了知,也就是对于法界没有所知,所以成为你想要成佛时的障碍,所以叫作所知障。它没有种子,也不是习气,只是一种随眠,而不是习气种子的随眠。它一直存在,你得要把它断尽才能成佛。”】(〈琅琊随笔(19):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琅琊阁。)所知障对于凡夫、愚者、外道是不相应的法,与所知障要相应,首先要先证悟如来藏并且不退转,而且要有菩萨种性,才能开始相应于所知障;琅者将“所知障”沦为学术研究、名相文字探讨,就会误解、看不懂义理。他们为了批评 导师所解说的法,举了《成唯识论》作证:【《成唯识论》卷8:“颂中所言诸业习气,即前所说二业种子。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障种子,俱执著故。”】琅者对此段的二障种子,误解《成论》有说烦恼障种子和所知障“种子”,与 导师上段解说的“所知障它没有种子,也不是习气,只是一种随眠”等等,琅者对此说“种子”产生错解,其实这里说的“二取习气即前所说二障种子”,应该要从这一段《成论》前头论文开始说起,也就是:【复次,生死相续,由内因缘,不待外缘,故唯有识。因谓有漏、无漏二业正感生死,故说为因。缘谓烦恼、所知二障,助感生死,故说为缘。】(《成唯识论》卷8)
生死能相续不断轮转,是由于内缘,不待外缘,也就是唯阿赖耶识不断流注业种,种种业习就是前面所说的有漏、无漏二业种子,当业习能、所二取阿赖耶识为有漏、无漏二业种子为因,感召分段生死与不思议变易生死,故说有无漏二业种子为因。促成感召生死相续为缘的是烦恼、所知二障,故成佛断二障前要先实证阿赖耶识,才能断除生死相续。又,“所知障障碍大菩提,此障若没有无漏定是非有”,也就是 导师所说:它(所知障)一直存在,若没有无漏定即无法趣向大菩提果,也无法趣向成佛之道。就如凡夫、愚人、外道、琅者等众,是完全与所知障不但不会相应,也不相关的,但是它(所知障)仍然一直存在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谢谢收看!
阿弥陀佛!
第014集 学法心态重要性──偏执名事相难证菩提(四)
2024-06-14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