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5、相似佛法(二)【121集】
第087集 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二)
2024-06-14
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三乘菩提之相似佛法——重蹈灯下黑之琅琊阁”,今天要和大家谈谈“再说琅琊阁所认知‘错误的真如’知见”。
  接下来,不管是琅琊阁的这一些论主,还是这一位论主,既然前一集开宗明义就已经说明,琅琊阁这几年来,反复地在炒“菩萨的初见道位不在于七住位”这一盘冷饭,而主张说“大乘见道在初地”,并且努力举证经论中的内容,来迎合其主张;但是,其所引用的经论中的内容,或者是断章取义,或者是读不懂经论中的内容,故而其主张恰恰反而是完全违背经论中的内容的。所以,就应该要引述琅琊阁论主所“举证”的经论内涵,来进一步加以辨正。
  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在这一段之中举出了:【世亲菩萨《唯识三十颂》的第26-30颂,囊括唯识五位修行法全部: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行位、究竟位。】(〈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 经文25-26《唯识三十颂》【给上礼拜新出炉的大妄语者】〉,琅琊阁。)随后这一位论主又引用窥基菩萨的《成唯识论述记》,然而这一位论主所引用的论文比较长了一些,但是他并没有于其中多所解释,然后就下了结论说:【二段经文一起看,可以再次确定“通达位”就是“大乘见道”,就是“初地”。】
  到底是不是如同这一位论主之所说呢?我们得要看一看他所引用的论文之内容了;虽然他所引用的论文是比较长了一些,但是还是要一起来读一读。首先,看看他所引用世亲菩萨所造《唯识三十颂》其中的第26到30颂:【何谓五位?一、资粮位,谓修大乘顺解脱分,依识性、相能深信解。其相云何?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所取、能取。其相云何?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四、修习位,……。五、究竟位,……。】
  但是,由于这一位论主虽然引用唯识五位的内容,一者,他并未进一步加以阐述;再者,其中的资粮位、修习位、究竟位这三者,并不是这一位论主引用的重点,所以修习位及究竟位的内容,那么就请大家自行参阅《唯识三十颂》。此处这一位论主就直接下了结论而说:【读经人曰:“通达位”才“大乘见道”,这时候才“尔时住唯识”。之前的“加行位”为“非实住唯识”,也就是“未大乘见道”。 】同时紧接着提问:【那么,“通达位”(即“大乘见道”)是“初地”还是正觉萧平实说的“七住”呢?】一般所知道的唯识五位,世亲菩萨于其所造的《唯识三十颂》中,用其中的第26至30颂来简略说明其大纲;然而,五位之中,世亲菩萨叙述了加行位之后,紧接着就叙述了通达位,却让这一位论主因此而产生了误会,所以才界定说:【“通达位”=“大乘见道”=“住唯识”=“初地”。】(〈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 经文25-26《唯识三十颂》【给上礼拜新出炉的大妄语者】〉,琅琊阁。)
  法义进一步的辨正随后再说,先看看世亲菩萨所叙述的文字中的逻辑,第28颂是在叙述“通达位”之法相,但世亲菩萨已然说明了:“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换句话就已经指出:诸菩萨先已住见道之后,在通达位才如实通达的。同时,既然用的是“通达”二字,那请问是于什么通达?世亲菩萨所说的是于“见道”通达;这样子,不就已经指出来“通达位之前一定是要先有见道”的啊!或者是说,“通达位之前一定要先进入见道位”啊!而且一般学人初见道以后,多劫之间次第修学之后,终于通达于见道,所以其见道位一定不等于通达位啊!这个义理已经是不喻而可想而知的。但是这与菩萨未离隔阴之迷,过去世多劫之前已然见道,多劫之间次第修学之时,福德、智慧与世俱增,所以有可能今世一见道,就进入见道通达位;而这一种状况,也不能因此就说其见道位等于通达位啊!因为他的见道位是早在往昔多劫以前就已经进入,只能够方便说其今世一见道就同时通达;所以,这两种状况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
  那么,我们来举一个世间法的例子来说明好了,大家就可以很容易的明白这个道理。譬如说,就好像某甲在修学三角函数之法,这个是我们在国中、高中一路读过来的人,都会知道的三角函数。譬如说,若是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边长的关系来切入,然后施设说直角所对应的边叫作c,而其他的两边分别为a与b,由勾股定理就可以得到说:a2+ b2= c2的关系;而一般的学生一开始接触的,主要的是这个部分。那么,这个时候你不可以说这一个人,对三角函数是完全没有认知的,因为他一定可以说出勾股定理之a2+b2= c2的关系,这个时候就说他初步已经知道三角函数。可是反过来又说,你难道可以说某甲这个时候对三角函数的应用是完全贯通吗?你也一定不会这样子说,因为你很清楚,只是知道勾股定理的关系,那毕竟只是一个起步而已,随后还要去了解正弦、余弦函数等等的定义及运用,还要去了解锐角、钝角等差别及运用,又还有什么弧度制与角度制等等的转换变化,然后又要背一大堆、一大堆的公式。那包括什么?包括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倍角公式里面又有2倍角公式、3倍角公式等等;更让人头痛还不容易理解的,还有什么积化和差、和差化积等等的应用,如是林林总总。最后总算把三角函数的内涵与运用,自己演算以及为人解说之时都可以得心应手,那我们就方便说:某甲于三角函数之法已然通达。
  而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这个时候还会说:某甲是在贯通三角函数之法的时候,才第一次知道三角函数之法吗?相信这一位论主是不会这么说的。等同刚才为大家说明,这一位论主引用《唯识三十颂》的问题之处,他误会了或者是弄不清楚世亲菩萨之所说的:“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就已然指出诸菩萨已住见道,然后才有多劫之后的见道通达位,所以硬要说世亲菩萨所说的意思是:“通达位”等于“大乘见道”等于“住唯识”等于“初地”。回过头来说,如今某甲终于于三角函数之法贯通了,难道说某甲不是在贯通三角函数的好几年之前,就已经知道、认识了三角函数这个法?那么某甲的认知与贯通三角函数,可能是会同时成就吗?更何况说佛菩提道的内涵是甚深、极甚深,更不可能是几年、几世就可以通达的,最起码都要用劫来计算的;所以,佛菩提道的见道位、通达位之间的时劫,也不是一般人之所能思议的。
  而琅琊阁的这一位论主,接着引用窥基菩萨《成唯识论述记》中的一段:【〔论:二、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胜解行地摄故。〔论: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述曰:即在初地初入地心。〔论: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述曰:即从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因为《成唯识论》中所用的文字是比较洗练,再加上这一位论主所引用《成唯识论述记》相对应的部分,遣词用字正好也是很洗练,所以其中的“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这一小段话,就会很容易被学人误解说“通达位就是诸菩萨的真见道位”。因此,一般初机的学人会产生误会,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前面已经说明过了《唯识三十颂》中的:“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就已经指出菩萨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之前,一定是已先见道。再者,世亲菩萨于其所造的《唯识三十颂》,叙述唯识五位的内容这一段,既然是用了偈颂的方式,那表示是以一个大纲来演述;学人若进一步去阅读《成唯识论》中 玄奘菩萨说明《唯识三十颂》中第28颂的内容,这是哪一段呢?【次(第三)通达位,其相云何?颂曰: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成唯识论》卷9)玄奘菩萨在阐述这一段的义理之中说明了:【初照理故,亦名见道。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二、缘安立谛,……】最后说:【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成唯识论》卷9)
  那么在不影响其义理之下,我只举出关键之处。玄奘菩萨说“初照理故,亦名见道”,进一步又说明“然此见道略说有二”,所说的是“照理”就已经是见道,然后又将之区分从真见道开始进入相见道;于相见道之中所应圆满的内涵完成了之后,就说得通达位,就说是“生如来家、住极喜地”而入初地。这正是在阐述《唯识三十颂》之“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也呼应《成唯识论》在此之前所说的“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这是把真见道、相见道、通达位三者合为见道;然后才是进入修道位,也就是论文中所说的“四、修习位,谓诸菩萨所住修道”。那么《成唯识论》之中分明开示,这见道的内涵要先从真见道开始,以真见道所得的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经过一段时劫在相见道之中圆满了后得无分别智,然后才说“得通达位而住极喜地”。真见道就已经是大乘的见道了,而接下来的相见道又是一段很长的时劫,怎么可以像琅琊阁这一位论主诽谤说:《成唯识论》所说的大乘见道,当然也在初地啊!
  然后,这一位论主就很勇敢地作了一个结论说:【地前未见道,不管你凡夫、七住,还是入地心前一刹那,都未见道。】(〈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 经文25-26《唯识三十颂》【给上礼拜新出炉的大妄语者】〉,琅琊阁。)然而,中国古来有那么多的禅师证悟,证悟就是见道啊!那么假如依据这一位论主的结论,是不是要说这些禅师全部都已经入地了?然而翻阅那么多禅师证悟所留下来的语录,大多数只在见道的总相以及一部分的别相上宣讲,有多少人把相见道位之中,所应该成就的非安立谛三品心、安立谛十六品心等的内涵,加以进一步的阐述呢?这也只有看到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之中阐述的是最为详尽的;可是,因为这一部分的法太深了,所以一般的学人要不是读不懂,不然就一定是会误解其义理。
  再者,若如这一位论主的结论说:入地心之前一刹那,都未见道,所以说入地之时才见道,也是通达位。而《唯识三十颂》《成唯识论》都说通达位之后就进入修习位,也就是说所谓的修道位;那么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之中所说的相见道位,你要把它放在何处?那岂不是与修道位并列了吗?会有可能吗?佛法之中的“法住法位”的义理,正已经显示其荒谬的说法了。至于这一位论主,情绪性的又说上一大堆、一大段:【不管用什么方法去凹成“大乘见道在七住”或“大乘见道在地前”,都是害人不浅!】(〈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 经文25-26《唯识三十颂》【给上礼拜新出炉的大妄语者】〉,琅琊阁。)然而,我们应当依义理来辨正,不应当被情绪所左右啊,否则反而会走上迷途啊!但是大乘见道之在不在七住位的问题,就要等到下一集之后再来说明了,今天就暂时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