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融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节目,目前所讲的是“三乘菩提之法华经讲义”。
前面讲到了《妙法莲华经》第二品〈方便品〉中的内容。现在我们要继续来看其中的经文:【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妙法莲华经》卷1)这的确是事实,所以 佛才会告诉舍利弗说:“停止啊!停止啊!不需要再说了。如果我演说了这件事情,一切世间诸天、人都会很惊讶而且很疑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菩提道就是以一法总摄无量义,也就是以如来藏这一法总摄无量的真实义。然而如来藏法是极难了知,也极难令众生信受的,所以 佛在讲《法华经》之前,一定要先演说《无量义经》,明确地说有一法函盖了无量义,这就表明了是以如来藏法含摄了无量的真实义,并且把广说的诸经妙法全部都汇归于如来藏这一法当中;但是这样的所说,也只是在一个范围中来讲,因为这样的函盖面是不够的,毕竟没有函盖到十方三世佛教,因此就无法圆满 佛世尊所说的一代时教。所以 佛在讲了《无量义经》之后,还得要再讲《法华经》,目的就是在证明《无量义经》的真实义理,当然先说《无量义经》也是为了要预先阐释《法华经》未来所要讲的宗旨。
暂且不说 佛演说《无量义经》的时候会有多少人信受;但是至少在《无量义经》演说完了之后,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人信受;只是相对而言,仍然还是会有许多的声闻种姓的凡夫们,终究是不会信受的。因为当时候就只有《无量义经》的法义,还没有任何其他的大乘圆教经典能够辅助作为佐证;如果当时就要把十方佛国的事情都提出来说,讲诸佛的所悟所入是什么,同时也证明诸佛是异于阿罗汉的所证,这对于那些声闻种姓的凡夫来讲,他们是无法接受的。我们就单单来观察21世纪的现在,虽然现在大乘的经典已经那么多了,但是这些胜妙的究竟了义之法,仍然都还是有很多大乘法中的法师们不能信受,更何况 佛要讲《法华经》的当时,那些还没有实证般若的声闻种姓的凡夫们,必定是无法接受的。当然 世尊早就清楚知道这个状况,因此就说“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一定会惊讶而且疑惑的。
在这里我们要先来讲“教判”的部分,有一些人在作教判的时候,错误地将《法华经》判作是 佛即将入灭之前的最后开示,其实那是错误的教判。虽然将《法华经》判归圆教是正确的教判,但是不能够因为它属于圆教的法,就把它判定是 佛陀入灭前最后的所说;因为 佛在说完《法华经》之后仍然继续要讲《大般涅槃经》的缘故,所以那样的判教是错误的。
“教判”又称为判教,也就是针对 佛陀开示教说的经典和义理,作出“界别”和“会通”的系统论述。因为历史上有许多作教判的人并没有实证佛法,当然他的所判必定是错误的。平实导师曾经开示说,必须要将往昔那些未悟者所作这个判教的错误予以辨正,才能够让现在和未来的佛子们回归到佛法正见的道路上来,也唯有如此,才能够避免无上胜妙正法被无端的误会扭曲;否则佛法终将不免失传,而使佛法日渐浅化,甚至于灭没掉了。
就像在佛门之中,自古以来一直都存在“空有之诤”的诤论,然而“空有之诤”的诤论,都是因为未悟或错悟的凡夫们之间所产生的戏论,事实上如实的证悟者贯通了三乘的主旨,通达了佛法修道的次第,那就绝对不会有所谓的“空有之诤”。另外,还有一些未悟的学人错会了唯识的宗旨义理,认为唯识主修心有,因此把它称之为“有宗”;相对于三论宗(也就是般若宗)是依方等般若的宗义,因此就把它称之为“空宗”。但是像他们这样分执两边的判断绝对不是佛法正义,都是完全曲解了正法实义。当然,这是由于他们彼此双方都是不能悟入正理,因而完全误会了正义、正理,就因此而产生诤论。然而,对于已经开悟实证而了达的人,就知道其实这二宗都是空性中道正理,因此就完全没有这样的诤论;未悟的人,因为不了解“般若”所讲的是空性,他们就会错认为般若是遣之又遣和一法不立的空。然而般若方等诸经所讲的空性心,那是指真如的体性,这是依真如体性的总相以及别相而说的;也就是说,证得真如才能够出生般若智慧,所以根据真如体性而说的经典,就称之为《般若经》。又因为真如体性是中道正理,因此般若宗又称为中论宗或是中道宗。
在这里要顺带一提的是,这个判教的时序千万不可以错置,就像是般若宗在天竺那烂陀寺智光论师的时代,他将般若时判为是三时教的第三时。依据智光论师的教判所说:初时《阿含》,心境俱有;次时《解深密经》,境空心有;三时《般若经》,心境俱空。当然智光论师他所判的二时和三时是颠倒相反了,这样子就不是正确的判教。平实导师对于佛法的判教,是以“五时三教”来贯通整个成佛之道,是依 玄奘菩萨的判教来作“成佛之道”的内涵,当然这也是与实证佛法而产生出来的见地有关。我们知道有实证者,才会有见地;没有实证者,就不会有见地。因为没有实证者他的所知,都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都是从书本当中阅读而知道的,那些都只是知识,都是拾人牙慧,因此说“没有见地”。那么什么叫作“见地”呢?我们先讲什么叫作“地”?“地”就是境界,讲的是所证的境界、所住的境界。“见地”一定是有实证那个境界,有现观那个境界,也有亲自验证过那个境界(一定是有通过不同层面去作验证的),因此才会有相应的智慧生起。所以在作判教的时候,对比于有实证和没有实证者之间,他们所作判教的内涵就会有非常大的差异悬隔存在。
根据 平实导师对于五时三教的判定,这是和诸方大师有所不同的。“五时三教”的五时,指的是:华严时、阿含时、般若时、种智时以及法华时这五时,每一时都有相关的 佛所开示教说的经典呼应。华严时是《大方广佛华严经》,阿含时是四阿含诸经,般若时是般若诸经,种智时是唯识诸经,法华时则是《法华经》,也就是《妙法莲华经》。当然,每一时也都有相关的佛法义理彰显表明出来。在华严时,佛顿说五十二个位阶的成佛之道;在阿含时,佛以解脱道正理来降伏这个外道邪见,并且以“四谛相”转正;在般若时,佛以“隐密相”转正;种智时,佛是以“显了相”转正;法华时,佛则是圆满地将三乘汇归于一乘教理,也就是唯一佛乘整体圆满的佛法。
我们先来讲五时当中的“三时教”,之后再讲五时中的第一时,最后再来讲五时中的第五时。五时当中的“三时教”,也就是阿含时、般若时以及种智时的三时三教。三时教的第一时是阿含时:玄奘菩萨的弟子窥基法师在他所写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1当中,他依《解深密经》说:【世尊往昔,唯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是诸诤论安足处所。】这是说在三时教的第一时,是在初转的时候,佛先宣讲四圣谛的义理来破尽一切世间的常见、断见,还有其他一切的邪知邪见。因为当时有很多的修行人,他们根本没有人能够实证解脱道,所以 佛就以“四圣谛的解脱道法”来降伏一切的外道。然而,解脱道的法还不是真正了义的佛法,解脱道的法都只是声闻道以及缘觉道的法,还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的法,所以 佛还要继续在三时教的第二时宣说般若诸经,也就是在二转的时候宣讲般若诸经。因此以四谛相转正,那是在三时教的第一时,也就是在初转的时候。
那三时教的第二时是般若时:佛宣说般若诸经,佛在宣演这个般若诸经的时候,是以隐密相来讲述第八识的体性,也就是隐覆了第八识的密意来解说一切法。为什么要隐覆而说呢?因为对于第八识的实证,首先是必须要具足实证应该要具有的正知正见,同时在佛菩提道中也要具有真实的三归依,还要受持菩萨戒,以及必须要具足菩萨种性等等的条件,一切的这些条件都必须要具足完备才可以。所以 佛就特别以隐密相来宣讲第八识的体性,当然这就不是一切的人、天,乃至二乘的声闻人以及缘觉人所能够了知的;只有是大乘的实义菩萨,才能够实证 佛所隐覆的第八识如来藏的本体。这就是三时教的第二时“般若时”,佛是以隐密相来转正的。
三时教的第三时是种智时:在第三时教,佛是以“显了相”来转正。什么叫作显了相呢?也就是说,佛是直接开显出第八识的内容,是以显了相来转正。因为在这个时候,有一些 佛的弟子已经实证了声闻解脱、缘觉解脱,又实证了大乘所实证第八识的内容;这些实证的弟子们都已经能够清楚地分别第八识不是五蕴、不是十二处,也不是十八界法。虽然说第八识体性的清净性和一切法完全不相同,然而第八识却又跟一切法和合一起运作,所以 佛就以“显了相”来解说这些道理。
当菩萨实证了大乘法,因为他能够了解第八识的内容,所以当他读诵《般若经》的时候,就能够读得懂,也能够理解 佛所开示的内涵,他对于《心经》《金刚经》,乃至于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也都能够逐渐地去了解;可是在这个时候,实证的菩萨他来读诵第三转唯识经论的时候,他就会发觉到有些内容他能够了解,但是有些内容却是他无法了解的,也不是他能够实证的;因此,他知道还必须要再精进,再依唯识经典来修学种智,继续修行来圆满成佛之道。所以 佛在宣说种智时,就直接开显“如何能够成佛”,而以“显了相”来转正。
前面我们已经对于阿含时、般若时以及种智时的三时三教作了概略性的介绍,之后接下来在“五时教”当中还有两个时序,我们继续要来介绍,包括第一时的“华严时”和第五时的“法华时”。华严时是 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的二十一天当中,最先就已经顿说五十二个位阶的成佛之道(这是佛在最初的二十一天里面,就已经完全说明了)。那为什么要有这个华严时呢?因为 佛唯有在华严时先要顿说成佛之道有五十二个位阶,之后才能由此证明 释迦世尊祂已经成佛了;同时也能够显明 世尊在示现成佛之后,立刻就建立了三乘佛法的修学次第。假使没有这个华严时,那么外道就会产生质疑,认为 佛并不是在开始转的时候就成佛的,他们必定会有这个怀疑,因此就必须要有华严时的顿说,并且要在 释迦世尊成佛之后的二十一天里面开讲成佛之道,要把成佛之道的次第内涵一时顿说;所以,当然是要建立这一个时节,之后才能依序开始宣说阿含时、般若时和种智时的种种法教。
接下来讲第五时的法华时。为什么 佛在最后第五时还要再宣说法华——《妙法莲华经》呢?主要是因为宣说法华才能够彰显 佛陀真正的本怀,才能够表达出 佛原本真正的旨意。也就是说,佛并不是要建立三乘各自独立,只是因为娑婆世界五浊恶世的众生心性刚强、难以教化,所以 佛才会将唯一佛乘分成大、小乘,分成三乘,以渐进的方式来教化这里的众生。当然 佛在最后一定是要将三乘佛法完全汇归圆满于一乘教,因此就必须要宣讲第五时的《法华经》义理。假使 佛没有宣说“法华”来圆满三乘汇归于一乘教,那么佛教就会变成有三种:一种是声闻道,一种是缘觉道,一种是成佛之道。那么,如果是这样的佛教,那就不会是真正的佛教,因为有可能是声闻教,也有可能是缘觉教,当然这样的佛教就一定不是真正成佛的法教了。
所以 佛在五时的最后时一定要宣讲法华——《妙法莲华经》,来将三乘佛法汇归圆满成就于“一乘教”。也就是说,唯一佛乘能够让佛教整体的内容、一佛乘的实质意涵完全呈现出来。所以若是正说“佛教”,那么显然就应该只有一种,就是一佛乘,这才是正理;至于声闻以及缘觉的建立,那都只是一种方便法门,也就是便宜行事的方法,方便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引导声闻种性以及缘觉种性那些小心小量种性的学人,让他们能够逐渐地回小向大,能够迈向大乘佛菩提之道,这才是 佛的真正本怀。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了解到:佛法是一佛乘的法,是整体的佛法,也是圆满成佛之道的法教。
说到这里,我们再回到《法华经》上面来看,事实上圆教是为了圆满一切佛菩提的内涵所作的教示。因为圆教并不是 佛世尊入灭前最后的圆满之说,而是为了圆满一切佛菩提的内涵而说的,是为了要圆满佛菩提而讲这一部《法华经》,但是并不是 佛在入灭前的最后才讲的。这个是古来很多人在判教的时候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因为在《法华经》讲完之后,还有《大般涅槃经》还没有讲。假使说当大乘经已经全部都讲完了,连极难理解的《大般涅槃经》也都讲了,佛到入灭前的最后才再来讲《法华经》,那怎么可能还会有经文中的这一句——也就是“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的这句话呢?这是绝对不可能那样说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个单元就为您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祝福您:色身康泰、学法无碍、早证菩提!
阿弥陀佛!
第041集 五时三教之正判
2024-06-13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