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期
生命解剖学—《阿含经》之三乘见道原理与次第(连载2)——蔡正礼老师
2024-06-03
五受阴的七处善观行,必须在行动上进行苦、集、灭、道等四圣谛的具体验证而具备善巧,其目的在于获得初沙门果后,逐步断尽思惑,并锻炼四禅八定,迈向成就灭尽定的禅定证量,成就可以随时舍寿而生死自在的俱解脱阿罗汉境界,超越待时舍寿才入涅槃的慧解脱阿罗汉。《中阿含经》卷五十八〈晡利多品大拘絺罗经 第十〉: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死及入灭尽定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死者寿命灭讫,温暖已去,诸根败坏。比丘入灭尽定者,寿不灭讫,暖亦不去,诸根不败坏。死及入灭尽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复问曰:“贤者拘絺罗!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有何差别?”
  尊者大拘絺罗答曰:“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若入灭尽定及入无想定者,是谓差别。”
  尊者舍黎子闻已,叹曰:“善哉!善哉!贤者拘絺罗!”尊者舍黎子叹已,欢喜奉行。[ 《大正藏》册一,页791,下16-28。]

  上述经文中,尊者大拘絺罗和尊者舍黎子进行死亡、灭尽定与无想定三者的讨论,因为这三者的外观几乎完全相同,都是息脉俱断—呼吸与心跳全部停止的状态。(编案:四禅等至以上皆为息脉俱断的状态)从物理论者的角度,三者在肉体的外观上完全没有差别,似乎都是仅存肉体的状态。首先是探讨死亡和灭尽定的差别:死亡是寿命终了,身体不但不再有呼吸心跳及体温,而且肉体开始败坏;但是,入灭尽定的阿罗汉,身体虽然不再有呼吸心跳,但是仍然有体温存在,而且肉体不会败坏,寿命并未终了,在出定后即回复完整的心理功能。因此,灭尽定是对心理功能的最大切割与解剖,所以最接近于死亡。当一位俱解脱阿罗汉每天托钵乞食、食讫、经行后入灭尽定,就是进行一场练习死亡的训练,即是对于五受阴七处善巧的锻炼,将六识身、六受身、六想身与六思身进行切割与解剖。所以,当阿罗汉从平常有视觉、听觉等六识清醒的生理状态开始打坐进入禅定时,将会逐步将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将意识的部分功能切除解剖而进入呼吸心跳俱断的第四禅状态。
  当进入第四禅息脉俱断的状态时,如何继续转进将心理功能作最大的切除解剖,就是灭尽定与非想非非想定二者差别的讨论重点。因为意识的心理功能和视觉、听觉等前五识的心理功能,以遍行心所彼此相接而产生五别境心所了别境界。当息脉俱断时,代表前五识及其遍行心所皆灭尽,意识与前五识彼此相接的遍行心所也灭尽,但是意识和意识所依的意根之间,仍然有遍行心所彼此相接运行而有第四禅乃至四空定的境界出生。由于视觉等前五识和意识彼此以遍行心所相接,意识又与意根彼此以遍行心所相接而运作,因此对于前五识的切除解剖,即是对于意识与意根部分功能的切除解剖。因此当息脉俱断时,就要探讨意识与意根彼此遍行心所相接的心理功能的切除解剖。经文中“比丘入灭尽定者,想及知灭。比丘入无想定者,想知不灭”,就是说明俱解脱圣者是以离想知而入灭尽定中,由于六识皆灭,所以意根的受、想心所也灭尽;第四禅的无想定虽然六识皆灭,但外道对色身存在之执著并不能舍,且其是以“涅槃想”而入定,我见未断故其意根的受、想心所不灭,即意根的想知不灭。而最临近灭尽定之非想非非想定中,其实意识尚有极微细的想知不灭而有非想非非想定的境界,所以意根受、想心所不灭,五遍行心所皆在。所以,灭尽定能最大程度切除心理功能灭尽六识,连意根也仅剩触、作意、思三个遍行心所而最接近死亡,而外道所能证得的最高禅定境界非想非非想定,则仍然属于意识境界,因为意识仍有我见而无法自我灭尽,意根的五遍行心所皆在,所以不能到达最接近死亡的状态。
  俱解脱阿罗汉是真正的禅定者,每天入灭尽定练习死亡的过程,便能正确理解肉体的运行其实是受心理功能所控制与主导,可以意识的意志力控制心理功能的切除解剖,进而控制肉体呼吸心跳的停止或恢复,也能清楚分辨物质与心理是二种截然不同的分类。物理论者迷恋于物质色法,因此纵然成就禅定,却必然无法超脱于三界中的色界,最多只能到达色界四禅的无想天而执著色界天身常存,必然错以为无有色身的四空天根本不存在。物理论者无法了知四空天虽无色阴,但仍有受、想、行、识等四阴归于“名”法。因此无法分辨名与色是二类截然不同的法,无法以五阴分析归纳一切法,而令一切法中仍有部分法界无法了知与分类者,则必然有无明存在,也必然无法尽知一切苦的相貌而成就苦圣谛的智慧,终必无法解脱于生死流转的众苦。
  上述《杂阿含经》第四二经中,佛陀开示五受阴的如实知要以七处善之心理解剖作为验证,除此之外,还要有“观察阴、界、入”的三种观义加以验证,即是五阴、诸界与六入的观行解剖。五阴与五受阴就是属于三种观义中观察“阴”的部分,属于声闻乘的观行;观察“界、入”,则摄属于缘觉乘的观行。声闻乘与缘觉乘同样都要进行心理解剖,以解脱生死流转。声闻乘是听闻佛陀音声的指导而进行心理解剖,缘觉乘则是依于无师独觉的科学精神与智慧(基于往世的修行基础),详细观察物质色法及识阴心法的关系与差别而进行心理功能解剖,并以此验证佛陀的教导完全符合现前观察的事实真相。例如,《增壹阿含经》卷二十九〈六重品 第三十七之一〉:

  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六界之法?比丘当知,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云何为六?所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谓,比丘!有此六界。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云何为六?所谓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是谓,比丘!有此六入,由父母而得有。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云何为六?若依眼识则有眼识身,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谓,比丘!此名六识身。若有比丘解此六界、六入、六识者,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设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 《大正藏》册二,页710,中12-24。]

  上述经文中,佛陀开示人乃六界所成之法,所以“六界之人”始从受精卵胚胎阶段时“禀父母精气而生”,便具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等六界之生命结构,其中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等五界是色法之细分,识界所摄的七转识是名法,因此六界之法也是名色的另一种第二阶解剖方式。相对于五阴是名色的第二阶解剖,名法解剖成受、想、行、识等四阴,六界之法系偏重于将色法解剖为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等五界。因此人类在受精卵阶段,除了物质性的受精卵本身之外,已经有“识界”的心理功能,只是如此“识界”的心理功能深奥难知,因为人类在此阶段是完全无知无觉的。
  佛陀接著开示有此六界的人,人体逐渐成长出生之后,相对于受精卵阶段而言,“人身禀此精气而生六入”,便有眼入的眼睛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耳入的耳朵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鼻入的鼻子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舌入的舌头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身入的身体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乃至意入的意识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根据六入触知外面不同的境界,便有视觉的眼识、听觉的耳识、嗅觉的鼻识、味觉的舌识、触觉的身识与知觉的意识等六识身的确认。“以依六入便有六识身”即是说,由于一般众生有六入的触知,所以产生六识的辨别,这是一般人对于六识的认识。若是物理论者,必然以为所有的心理功能都是肉体的功能,所以眼睛能够触知外面境界,耳朵能够触知外面境界,乃至意识能够触知外面境界而堕于迷障之中。但是无师独觉的辟支佛详细观察眼睛、耳朵等等感觉器官是物质性的地水火风空所构成,如何能够产生“触知外面境界的功能”呢?必然于物质性的地水火风空之外,别有识界存在而成“六界之人”。由于辟支佛能正解生命的结构而不堕于物理论者的邪见,所以能够破除眼睛能够触知外面境界,耳朵能够触知外面境界等等迷障而无师独觉。
  佛陀说能够从六界、六入、六识的生命现象,破解生命的奥秘而觉悟的比丘,“能度六天而更受形;设于彼寿终来生此间,聪明高才;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换言之,这样聪明高才的比丘,观察从生命在受精卵阶段开始,名色即具有六界不变的结构,一直到出生成长后有六入、六识等等心理功能都符合六界的结构,能够破解生命的奥秘不是纯粹的物质现象,而是在受精卵的阶段,就有深奥难知的“识界”功能主宰生命的现象。这样的人不是依靠宗教信仰、没有老师教导,纯粹以其宿世熏习所显“聪明高才”而解得奥秘,所以若不能当世“尽于结使”入涅槃,必然能够生天后重新来到人间,“于现身上,尽于结使,得至涅槃”。所以,对于六界、六入、六识之“界、入”的观察,就是无师独觉的科学观察之法。
  无师独觉的“界、入”观察之法,如何成就《杂阿含经》第四二经中如实知七处善之心理解剖呢?六界之人从胚胎阶段逐渐成长人体,乃至人体成熟而生六入,皆“禀父母精气”或“禀此精气”,表示人类的生长发育除了物质性的食物精华之外,还有非物质性的“精气”功能运行,因此,佛陀说“一切众生以四食存”,说明一切生命皆依物质与非物质的饮食而存活。《长阿含经》卷二十〈世记经忉利天品 第八〉:

  佛告比丘:“一切众生以四食存。何谓为四?抟、细滑食为第一,触食为第二,念食为第三,识食为第四。彼彼众生所食不同。阎浮提人种种饭、麨面、鱼、肉以为抟食,衣服、洗浴为细滑食。……四天王、忉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食净抟食以为抟食,洗浴、衣服为细滑食。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何等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天,是名识食。”[ 《大正藏》册一,页133,中17-下4。]

  佛陀在上述经文中说明,所有的生命形态系以四种食而生存。在欲界人间,物质的抟食与衣服、洗浴的细滑食是第一重要的生存基础。细滑食也属于触食,但此处细滑的触食系指衣服的温度调节、洗浴的皮肤清洁等等;由母亲的肌肤摩触的接触也是第一重要的心灵食物,特别是在婴儿阶段,若无母亲提供衣服、洗浴等等的照料时所带来肌肤摩触与拥抱接触,将严重妨碍其心理功能的发展。因此物质性的抟食和喜乐于肌肤细滑摩触和拥抱等的触觉而作为影响生存的食,从人间一直到欲界六天都是同等的重要。由此显示物理论者只重视物质的偏颇,同时也显示心理功能为生命存在与延续的重要功能。
  “自上诸天,以禅定喜乐为食”说明超过欲界六天以上,进入色界天时,以物质性的抟食和衣服、洗浴等细滑食作为生存重要条件的情况完全改变。因为色界天人虽然仍有微细物质所构成的物质性身体,但其色身完全由禅定的喜乐作为生存的饮食基础,完全不必有物质性的抟食,也不必有细滑触作为心理食物,不再如欲界般以物质性的饮食以及男女欲作为生存的基础。所以观察到色界天以上,就可以发现生命其实是以心灵的功能为主,物质性的肉体反而是由心灵所支配。
  “何等众生触食?卵生众生触食”,此句更清楚说明肉体由心灵所支配的事实。例如鳄鱼是卵生动物,鳄鱼的性别并非由受精时决定,而是鳄鱼卵埋藏在土里时,依据当时外在的环境温度决定其性别。显然鳄鱼卵在胚胎阶段就具有感受温度的触食,从而决定性别及其相应对的肉体组织。因此物质性的鳄鱼卵,由心理性的触食来决定其胚胎发生肉体性别结构的演变。佛陀是无师独觉的生命科学家,以其无师独觉的智慧观察,将触食区分为衣服、洗浴的细滑食,以及卵生动物常见、依环境变化而决定胚胎性别的触食,协助人类扩展观察心理功能的范围,从而理解心理功能经常扮演决定物质性肉体的状态而非仅仅附属于肉体。
  “何等众生念食?有众生因念食得存,诸根增长,寿命不绝,是为念食”,此句说明对于生命抱持希望的念食,列为第三重要的心灵食物。对于人生绝望而不抱任何希望,通常会导致形容枯槁与心理疾病,严重者则寻求生命的结束。如果心理充满希望则身体强壮而不消瘦(诸根增长),生存意志强烈则经常寿命延长(寿命不绝),都是因为食用念食的缘故。由此证明心灵食物的重要性有时更胜于物质性的抟食。
  除此之外,识食则指五种知觉和意识的存在本身,也是重要的心灵食物。若五种知觉和意识的功能严重损坏,生命也无法存在。佛陀说生命的形态中,地狱众生和无色界的生存基础主要依靠识食。特别是无色界天的存在形态并没有物质性的身体,而是纯粹以心理功能的运行作为生命形态。因此无色界天的生命形态完全不依靠任何的物质,更能证明生命存在的核心基础其实是心理功能而非物质。
  物理论者对于诸天境界或许并不相信,但是对于现前可观察的卵生动物之性别,有些是随著感知外在环境温度而决定肉体性别结构,基于此项事实可以验证心灵系主宰物质性肉体的发展状态。因此,六界之人在受精卵阶段就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等六界之生命结构,但此时的识界并没有眼入、耳入等六入,亦无眼识身、耳识身等六识身,因为胚胎阶段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展出来,所以不会有六入与六识身的存在。
  聪明高才的无师独觉者,由于推知胚胎阶段有识界,因此能确知有识界住胎而远离物理论的断灭论,而识界就是生命轮回的本体;又由于观察人体成长出生后方有六入与六识身,因此肉体的色法与六识身的名法都是本无今生的生灭法,不可能是轮回的本体,于是远离我见中的常论。由于正确观察六界、六入与六识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状态,确认依名色而有六入与六识,都是有生必灭之法;在名色之外却同时同处有非六入、非六识的识界存在作为轮回的主体,破解生命的奥秘而获得初沙门果断我见的智慧与功德。
  聪明高才的无师独觉者,依其正确观察六界、六入与六识身所获得初沙门果的解脱智慧与功德,便知依六入与六识身触知境界所产生的各种苦受、乐受与不苦不乐受,同样都是本无后有终将必灭的生灭法。于是基于详细观察六识身所触知之境界皆是暂存虚幻之法,生命亦如幻化终不离老死之苦,所以厌离六受身、六想身与六思身种种心所有法的出生,企求永远灭尽幻化不实之名色诸法而永离生死轮回,唯余识界不生不灭之涅槃。由此可知,识界之具体内涵,有可解剖的六识身,亦有不可解剖的第八识如来藏,此中密意自古以来并不明说。然而,无师独觉之辟支佛于识界可解剖之六识身,以及于胚胎阶段有识界住胎不可解剖,于其智慧中识界可解剖与不可解剖决不混淆。因此,无师独觉之辟支佛依于六界、六入与六识之如实知,亦能“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二乘的声闻与缘觉,虽然对于名色的解剖,其入手或有从名法而入,或有从色法而入,但依于现前观察的事实作为依据,终必会通彼此名色的解剖而没有任何的差异,只是声闻的五阴与五受阴解剖须倚靠听闻佛陀的音声教导,并进一步倚靠佛陀的教导而学习六界、六入之解剖;无师独觉者则依于详细观察“六界之人禀父母精气而生”的智慧而确认有六界,确认有名色之六入与六识身等诸法,并会通于五受阴之法而如实知。所以,《杂阿含经》卷二第四二经开示阴、界、入之三种观义,与七处善巧的观行,“尽于此法得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法自知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就小乘法而言,阴、界、入之三种观义,与七处善巧的观行目标相同,都是灭尽一切法,解脱生死轮回而入无余涅槃。但是,佛陀教导五阴、五受阴等法之后,还要教导“界、入”的观行,就是要诸比丘能够获得与佛陀相同的无师独觉之智慧,因为只有具备无师独觉的科学精神与智慧,才有可能迈向大乘的菩萨道,最后成就佛道。因此,从声闻的解脱智慧要提升至无师独觉的解脱智慧,其实有相当大的距离。试想在没有明师善知识的教导下,要从生命的现象中破解生命的奥秘,实属极端的困难;甚至在有明师善知识的教导下,明说有第八识如来藏亦难以令众生普遍生信,由此可知破解生命的奥秘,绝非轻易可得之智慧。从声闻至缘觉之智慧差距甚大,那么从辟支佛的解脱智慧迈向大乘的实相智慧,其间的距离则更远超于声闻与缘觉的智慧距离。
  因此,当小乘阴、界、入之三种观义完成后,方可向前迈进大乘的因缘法,只是此时的因缘法系属大乘通教之法。菩萨缘觉人代表著大乘通教菩萨,大乘通教系由小乘迈向大乘的必经之路,其内容含摄小乘阴、界、入之三种观义,但从眼前生命已经出生之现况为生支,向后可推知必有老死支之现象而结束一期生命,向前推则有有支、取支、爱支、受支、触支、六入支、名色支、识支、行支与无明支共十支,合计为十二支因缘法。大乘通教菩萨依其阴、界、入之三种观义,七处善巧的如实知智慧贯通于十二因缘法之中,并成就更详细的心理解剖分析超越五受阴,称为六六法。《杂阿含经》卷十三第三○四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为汝等说法,初、中、后善,善义善味,纯一满净,梵行清白。谛听,善思,有六六法。何等为六六法?谓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何等为六内入处?谓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何等为六外入处,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云何六识身?谓眼识身、耳识身、鼻识身、舌识身、身识身、意识身。云何六触身?谓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云何六受身?谓眼触生受、耳触生受、鼻触生受、舌触生受、身触生受、意触生受。云何六爱身?谓眼触生爱、耳触生爱、鼻触生爱、舌触生爱、身触生爱、意触生爱。
  若有说言眼是我,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生灭故,若眼是我者,我应受生死,是故说眼是我者,是则不然。如是若色、若眼识、眼触、眼触生受若是我者,是则不然。所以者何?眼触生受是生灭法,若眼触生受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说眼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眼触生受非我。如是耳、鼻、舌、身、意触生受非我。所以者何?意触生受是生灭法,若是我者,我复应受生死,是故意触生受是我者,是则不然,是故意触生受非我。
  如是,比丘!当如实知眼所作、智所作、寂灭所作,开发神通,正向涅槃。云何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如是,比丘!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非我。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是名如实知见眼所作,乃至正向涅槃,是名六六法经。”[ 《大正藏》册二,页86,下24-页87,上25。]

  十二因缘法甚深极甚深,因为它已经是超越小乘解脱道的大乘佛菩提法教,所以它有许许多多诠释的奥秘,不是一般轻易能知的内涵。但是从解剖的角度来看,十二因缘法中识支、六入支、触支、受支与爱支即是六六法的内容,其中六入支更详细的解剖为眼入处、耳入处、鼻入处、舌入处、身入处、意入处 [ 意入处系指第七识末那识(或名意根)与法尘相触的地方,即意根在运行时须有胜义根色法之配合者,故意入处有处所。] 等六根作为内六入处,以及色入处、声入处、香入处、味入处、触入处、法入处等六尘作为外六入处;内六入处与外六入处,合称为十二处。总合六内入处(六根)、六外入处(六尘)与六识身,亦称为十八界。因此,六界、十二处(六入)、十八界等等“界、入”解剖分析的观行方法,即是属于缘觉的诸界解剖。
  六六法中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等是缘觉的诸界解剖,而后面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同样都对应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的心所有法,进行详细的心理解剖与分析。因此,十二支因缘法中从识支、名色支、六入支、触支、受支至爱支共六支,其实是心理解剖,系以其余五支对名色进行解剖成为六内入处、六外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共六六法,即是进行比五受阴与诸界更详细的解剖。因此,缘觉的六六法可以视为名色在第二阶六界解剖之后的第三阶解剖。我们可以综合五阴与诸界因缘解剖名色的心理解剖阶层如下:
  〈心理解剖表〉
解剖阶层
声闻
缘觉
第一阶
名色
名色
第二阶
五阴
受、想、行、识
六界
地、水、火、风、空
第三阶
五受阴
地、水、火、风
六受、六想、六思、六识
六六法
六内入处、六外入处
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爱身

  从上表可以看出,由第一阶名色解剖进入第二阶解剖时,声闻对五阴的解剖著重于受、想、行、识等名法,缘觉对诸界的解剖著重于地、水、火、风、空等色法。因为名法是心理功能的解剖,十分困难,所以声闻的五阴解剖要由佛陀直接教导,而缘觉系无师独觉,所以从容易具体观察的色法解剖著手。第三阶解剖时,声闻听从佛陀的教导,主要著手于五受阴的心理解剖便可解脱。然而,缘觉因为以无师独觉的智慧观察现象界,虽然以容易观察的色法解剖著手,在第三阶解剖时,色法要解剖为六内入处与六外入处等十二处,是十分困难之事,必须有聪明高才方能成就。因为从色法著手,极容易落入现代科学纯物质的研究角度而落入物理论者之断灭论,必须有极高的观察审思的智慧,才能避免误区而获得正确的认知与智慧。因此,缘觉在第一阶名色解剖进入第二阶解剖时,名法以识界总括,并没有特别突出。但由于对色法有能力详细分辨为六根(六内入处)与六尘(六外入处),而能引发更详细的心理解剖的观察,总括为六六法。(待续)
相关文章
生命解剖学 刊行序----蔡正礼老师
生命解剖学 自序----蔡正礼老师
生命解剖学(连载1)----蔡正礼老师
生命解剖学(连载2)----蔡正礼老师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