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期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36)——张正圜老师
2023-04-21
第五目 疑心所
  何谓“疑”呢?疑就是怀疑,对于一切出世间及世出世间的真实道理,心中犹豫不决,称之为“疑”。《成唯识论》卷6云:“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册31,页31,下2-4。]意思是说,对于各种真实的道理,心中迟疑不决,这就是“疑”心所的体性,能够障碍对于诸谛理没有怀疑之善品法的发起,这就是“疑”的业用;这是说如果心中对于正法怀有犹豫而不得决定的人,他的善法是不会生起的。
  疑盖是五盖之一,五盖者—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这是会障碍善法生起的五种盖障,一切学佛人都应该加以降伏及断除。《大智度论》卷17〈序品第1〉:
  疑盖者,以疑覆心故,于诸法中不得定心;定心无故,于佛法中空无所得。譬如人入宝山,若无手者,无所能取。如说疑义偈言:‘如人在岐道,疑惑无所趣;诸法实相中,疑亦复如是。疑故不懃求,诸法之实相;是疑从痴生,恶中之弊恶。善不善法中,生死及涅槃,定实真有法,于中莫生疑。汝若生疑心,死王狱吏缚;如师子搏鹿,不能得解脱。在世虽有疑,当随妙善法,譬如观岐道,利好者应逐。’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应舍疑盖。[《大智度论》卷17,《大正藏》册25,页184,下21-页185,上6。]
  这段论文的意思是说:“疑”这个烦恼之所以称为“疑盖”者,是因为“疑”会覆盖心的智慧光明的缘故,对于各种正法即不得决定心;于正法没有决定心的缘故,在佛法的修证中就会空无所得。譬如人走入聚藏宝物的山中,若是没有手的人,便无法取得任何东西。就如同前面疑义偈所言:‘譬如有人走在分歧的道路上,看著这大道上分歧出去的好几条路,不知应走哪一条才好,由于疑惑不能决定而无所趣向;在寻求诸法实相的道路中,疑心所也象是这样让人不得决定。由于心中有疑的缘故,就不能勤求诸法的实相;这个“疑”是从无明而生,是诸恶之中最恶之法。在一切善法与不善法中,有生有死的诸法与不生不死的涅槃同时同处不即不离,要相信必定确实有个真实法存在,对于这胜义谛理切莫生疑。有人假使于真实谛理心怀疑惑,那就如同被阎罗王狱中役吏所缚;也如同鹿为狮子所搏,不能得到解脱。在世间修行时虽然难免有疑惑,但是应该随逐妙善之法,就譬如观察分歧的道路,应该选择有利益的善好道路去追逐,如此才是有智慧的人。’如上所说种种因缘的缘故,修行人应该舍弃疑盖。
  疑见是三缚结之一,三缚结者—身见、疑见、戒禁取见,这是会系缚众生流转于三界生死不得出离的三种结使,一切欲实证初果者,皆必须如理思惟观行以断除之,此乃学佛者的首要之务。三缚结所断之疑见,乃是因于已断欲界身我见故,对于“欲界我”之错误见解,已经了知,无复生疑,故名已断疑见;亦因断“欲界身我见”故,于诸方大师所说法中,已能判断彼等是否已断“欲界身见我见”;于诸方大师之已断欲界我见者,能如实知;于诸方大师之未断欲界我见者,亦如实知见,故名已断疑见;由如是断疑见故,佛说初果须陀洹人“于诸方大师不疑”,是名断疑见。
  “疑”能障碍正信的发起。但是为什么有人听闻正法时,心中会生“疑”呢?这主要是因为曾经亲近恶知识,熏习了恶知识所教导的种种邪见,引生种种邪思惟、邪分别,导致对于善知识所说正法不能如理作意,不具择法眼故,对于诸师说法的正讹即莫能分辨而不得决定。疑心会障碍三乘菩提的修证,因为心中一旦于善知识所说正法有疑,必定无法真正信受奉行,即使自认为在努力修行,仍将由于心不得决定而无有实证的因缘。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假如对三宝不具清净信,就会对圣教有疑,即使自诩游心法海数十年,也只如入宝山空手回,三乘见道皆无其分,乃至连顺忍都不可得,徒叹奈何!譬如《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如果对于正法不具足信心者,没有择法觉分,就容易受种种外道见的影响而退失正道,无法长养一切善净之法。
  第六目 恶见心所
  所谓恶见,即是不正见,是对各种谛理不如实知而颠倒推度,会障碍正确见解的产生,因而造作种种恶业、生死业而招致未来诸多苦果。《成唯识论》卷6云:“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求,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成唯识论》卷6,《大正藏》册31,页31,下11-13。]意思是说,对于各种正理颠倒地推度寻求,以染污慧为其自性;能够障碍善见的生起,能招感苦果就是恶见的业用。这是说,有恶见的人多造染污业而遭受苦的异熟果报的缘故。
  恶见是依染污慧而假立的,依其行相差别又可分为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以下分别说明之:
  第一种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梵语音译为“萨迦耶达利瑟致”;“萨”的意译为有,“迦耶”意译为身,“达利瑟致”意译为见,所以“萨迦耶见”意译即为“有身见”,简称为“身见”。身见就是对于五取蕴诸法的生灭无常性不如实知,因此将五取蕴诸法执著为真实我以及我之所有。例如欲界众生对于自己色身及觉知心之虚幻无实不能证解,由是坚执欲界中之见闻觉知心为常不坏我,执欲界中之色身为我之所有,以为这个见闻觉知心可以贯通三世,以为来世仍是与此世同一个见闻觉知心,不知五蕴诸法都是有生有灭而且只能存在一世;此即是欲界有情之身见我见,一切常见外道所主张之常不坏我皆不离身见而有,亦即众生一切邪见都依萨迦耶见而起,由是造诸生死业而不断流转于三界六道。
  第二种是“边执见”:简称边见,就是离于中道正义而落于二边,即落在常见或断见,或者落在增益执或损减执;这是由于有萨迦耶见的缘故,随之执取五蕴诸法的全部乃至一分为常住不坏法,因而落于常见;或者否定有真实法存在而执取五蕴诸法死后断灭,故落于断见;能障碍对非断非常之中道谛理的信解,使人不能出离生死,不能得证解脱。意思是说,修行人由于未能如实信解依法界实相第八识空性心所建立之三乘菩提中道正理,往往自以为已入中道,而实不离断见与常见、不离有无一异等两边;譬如应成派中观师否定第八识而认取意识为常住法,却自认已入中道,实则为双具断常二边之外道见,此即是边见之具体事例。
  第三种是“邪见”:就是谤无三世因缘果报,谤无解脱道、无阿罗汉,谤世间无佛、无佛菩提道,以及身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四见以外的恶见,都属于邪见所摄,因此邪见的范围极广。邪见会引导众生趣向轮回三界六道的各种错误的道路上去,所以称之为邪、为恶,非是一般所说的“”之意。
  第四种是“见取见”:就是执取自身的种种恶见,以及自己所依的五蕴,为最殊胜,能得清净的涅槃法;这样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见解就是对的,别人的见解如果与自己不同一定都是错的。见取见重的人,他不会去如理思惟自己的法能不能通过经典圣教量的考验,即使别人所说的法符合圣教量,只要与他的认知不同,他就一概加以贬抑,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见解永远是超胜别人的;甚至于即使别人所证的法和他一样,不下于他,他也会说别人是错的,说他的法超过别人,他根本不依圣教印证来作如实的区分,他只是一心想要赢过别人,这就称为见取见。所以说见取见是以斗诤为业。
  第五种是“戒禁取见”:就是随顺各种恶见而施设的种种戒禁。外道由于不知解脱生死之正理,为求解脱生死苦、为求涅槃清净界,却依于种种恶见而施设种种与解脱无关之戒法及禁忌,执取这些戒禁以为能生天而得解脱或者以为能得涅槃解脱,实则一切所作都是无有真实利益的苦行。譬如印度古代有各种苦行外道,认为持牛戒、狗戒、鸡戒、食自落果戒、常坐不卧、拔发、裸体等戒可以得涅槃之果;如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没有利益的勤劳苦行,就是属于戒禁取的业用。
  以上所述六种根本烦恼中,贪、瞋、痴、慢、疑等五个心所法,统称为“五钝使”,恶见所摄的我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烦恼则合称为“五利使”;“使”是烦恼的别名,有驱役之义。“五利使”所摄五种不正见,能够驱役众生身心,使令众生造诸有漏业、恶业,流转于三界生死无有出期,乃至堕入三恶道中受苦无尽,故称为“使”。“五利使”是见道所断的烦恼,三乘见道时,这五个不正见即永断,因此,相对于见道后才能渐次修断的“五钝使”而言,“五利使”其性猛利易断,故说之为“利”。“五钝使”乃是因为众生对于世间诸法之缘起真相不能如实现观,对诸尘境不断生起贪爱等烦恼,令此五钝使烦恼不能断除,为此诸烦恼所驱使,故名为“使”;“五钝使”其性迟钝难断,必须于见道后,长时于历缘对境中修正身口意行,方能渐次转易此诸烦恼种为清净种,而渐次修断,故名为“钝”。合五钝使与五利使,名为十种烦恼结使,能使众生为三界所系缚,轮转生死无有穷尽,三乘行者皆应如理思惟观行,以渐次断除之,方能渐次得证解脱之正受。(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