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3、法与次法【共130集】
第019集 七方便、九种心住、六种力(三)
2022-09-12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在上一个单元最后,我们读诵了这个《瑜伽师地论》九种心住当中“云何调顺”的论文。在解释这个九种心住的第五心住调顺之前,我们必须要提醒菩萨们,也顺便把后面的九种心住当中第六项跟第七项的所谓的寂静还有最极寂静,一起把它合并起来跟调顺一起来作解说,比较能够让菩萨们得到一个完整印象。
  我们先来念一下云何寂静:【云何寂静?谓有种种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贪欲盖等诸随烦恼,令心扰动;故彼先应取彼诸法为过患想,由如是想增上力故,于诸寻思及随烦恼,止息其心,不令流散,故名寂静。云何名为最极寂静?谓失念故,即彼二种暂现行时,随所生起诸恶寻思及随烦恼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是故名为最极寂静。】(《瑜伽师地论》卷30)
  简单来讲,在听闻了九种心住的七个,前七项的论文之后,菩萨们可能可以生起一个结论:简单来讲,内住、等住、安住、近住,最主要强调的还是在这一个以无相忆佛念来讲,无相念佛这个法门来讲,这个忆佛念的能够住于内,平等住于内,能够安心地,能够安定地清净于自己的,其实就是指的这一个能念佛的这个意识心。换句话说,这个意识心依祂的五遍行、五别境心所有法,而能够相对应这一个定境法尘,两个心与心所是非常亲近的,这样子才真正叫作定心——定中独头意识,缘于一境,安住于内。这样子内住、等住、安住、近住,是比较趋近于定。
  可是具足这样子的粗分的,或是说已经约略快要净念相继的时候,您就要记得,如果要再进一步地提升定力,那您不是单独只是在这个拜佛忆佛在练习当中提升;您还要依于现在刚刚所念过的调顺、寂静、最极寂静,在调顺的阶段,您对于这个五尘相——色声香味触相,对于这个贪瞋痴男女等相,您要能够先取其相,要了知这一些都是过患——生死过患——要有这样子的了知,要有这样子的闻思作意坚固;由这样的想的增上力,能够在这一个五尘相,这些贪瞋痴男女相现前的时候,你能够挫折这样子的妄想,不要让自己这个定心——缘定境法尘的意识心——流逸奔驰,而起了一些寻伺,起了一些烦恼。
  在这一个调顺之后,这一个寂静它所要面对的对象,就稍微有点不同了;它是所谓的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还有贪欲盖等诸随烦恼。这里的诸恶寻思,还有诸随烦恼,当然不离前面调顺所说的色声香味触及贪瞋痴男女等相。那这样子再更进一步,由于对于这样子的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这诸等不好的、不清净的,会相应轮回流转于三界六道的这样子的恶寻思;乃至依于这样的恶寻思,而起了伤害众生,或是说与众生结下有漏的、不净的这样的轮转的生死的恶缘;那您都必须要去能够思惟,听闻之后如实地思惟,而在了相作意当中坚固作意,而能够在面对境界法的时候,或是说在修学这个定力的时候,修习定力的时候,当有这些相应的境界现起的时候,马上能够对治、伏除它;这样子您的忆佛念的定力,自然能够在于修习定力的当中,练习无相拜佛的当中,不断地增长坚固。而依于这样子的不断增长坚固的定力,有戒、有定,又有同时其他的时候,你有去修学这一些断我见的知见,有断我见的四念处这样的闻思修慧,再配合未到地定慢慢地快要成就了这样子的忆佛念净念相继,那你能够有一分的,虽然还不够具足,有一分的、少分的定慧等持,您在生活当中,也能够调顺、也能够寂静,乃至最后达到所谓的最极寂静。换句话说,您就很少会失去正念。
  这里的正念指的有两个:一个是失去忆佛念的正念。你不正知忆佛念已经掉失,而缘这样子的贪欲害——贪欲寻思或是害寻思,或是瞋恚的这个恚寻思,乃至你著于人、我、众生、寿者相,流逸奔驰而不正知,这就是所谓的失去了这个正念。另外一个正念是:除了掉失这样子的忆佛念之外,已经缘于外面的烦恼。烦恼生起了,您既不自知、不正知忆佛念掉失,也不正知自己已经依于五根触五尘而著于贪受,而著于这样子的苦受、乐受、贪瞋受;而起了这样子的往外流逸奔尘造作,相应于三界流转生死的身口意业。您这样子也就是这里所谓的最极寂静这里所说的失念。
  那这里的失念,是必须要越过调顺跟寂静之后,而来讲这样子的失念。依这样子的恶寻思还有这随烦恼,你了知它的过患,起了这样子的一个过患想,而能够坚固作意,至少有完全了相作意成就、有一分的胜解,那你才能够在这一些诸恶寻思、诸随烦恼现前之前,能够所谓的断灭,能够除、能够遣、能够变吐;犹如是这一些不好东西吃进去口了之后,你不消化它,直接就把它呕吐出来。因为你了知这些生灭无常的这些遍计执相法一吃进去,吃进去的意思其实就是四食当中,依于这样子抟食、触食、意思食、识食,而在识食的阶段,如果以第八识来讲识食的话,你已经是现行熏为种子;不只没有办法止息这些诸恶寻思,还有这一些诸尘,还有这一些男女、众生、寿者相的这些烦恼相的现前,你还这样子著相而成为当中的演员,乃至当了编剧、当了导演,而让这些诸恶寻思、这些诸恶身口意行,从现行熏成为种子;你没办法把它变吐出来,让它清净,不要伤害您的法身。
  好!云何名为最极寂静之后,底下就是这个九种心住的最后两个,我们一并把它念完:【云何名为专注一趣?谓有加行有功用、无缺无间三摩地相续而住,是故名为专注一趣。云何等持?谓数修、数习、数多修习为因缘故,得无加行无功用任运转道;由是因缘,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三摩地任运相续无散乱转,故名等持。】(《瑜伽师地论》卷30)
  好!这个九种心住当中最后这两个:一个专注一趣,一个等持。那您比较一下论文,很清楚地就知道这主要的差别,就在于一个有加行有功用,一个无加行无功用而已经能够任运转道。这里的等持,其实就是以无相忆佛念,专就定力来讲,就是您已经串习成就。换句话说,贪瞋痴相应的意识,依戒定慧这样的修学,因为我们知道能够真正修学戒定慧的还是意识,不是意根;可是这样子的六种力当中的听闻力、思惟力、忆念力、正知力、精进力,到最后您达到串习力的时候,其实以无相忆佛念这个修习定力的法门来说,就是您已经净念相继了。已经不需要意识的层面还要去努力,还要去有功用有加行,还要去注意一下是不是忆佛念掉了。表现于这一个无相忆佛来讲,纯粹就定力而来解说,这一个九种心住的后面的这两项,当您还“专注一趣”的时候,那您在拜佛忆佛当中,大概都已经是能够净念相继,没有什么问题了;最少最少一定也有初分的,依无相拜佛这种练习而达到了一个初分的,或是稍浅的一个未到地定,当然更深的也有。
  而如果您已经达到等持了,简单来讲,您可能今天睡着,明天早上起来第一个念头,不用你意识去提醒自己,你意根自然就引生出来这个忆佛念,让你的意识去缘。或是举一个平常当中您去跟人家说话的时候,除非是面对一些比较需要花脑筋、要著重于思虑的,或是作一些加减乘除比较不能疏忽的,那您可能是跟人家讲一讲停下来的时候,或是算一算停下来的时候,您也会自然而然因为已经等持了,串习成就了。不只是说停留在第八的这一个“专注一趣”,不只是在拜佛忆佛环境很好的情况下,您才能够完全内住、等住、安住、近住。您是在即使生活当中只要是先一停息下来,依于你对于这些欲、恚、害寻思,依于你对于五根著五尘取这个人、我、众生、寿者相而起贪瞋痴,这一些财色名食睡的烦恼,您已经是在了相作意当中对于它的过患已经具足成就了;依于这样子的确定成就,您的一个等持力——你的忆佛念的等持——也能够让你不需要意识有功用有加行而意根已经接手了。换句话说,你时时处处,不只是在修习定力当中,你能够安住于定境法尘;其实在生活当中,一停下来,烦恼自然不现前,忆佛念自然也会生起。
  好!这里底下的论文有讲到了六种力来连系九种心住,我们简单地也把论文讲一下:【当知此中,由六种力方能成办九种心住:一、听闻力,二、思惟力,三、忆念力,四、正知力,五、精进力,六、串习力。】(《瑜伽师地论》卷30)这里来讲,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可能没有办法再依照论文来作解释,我们纯粹就依于这样子六种力,来以无相忆佛念来解说这六种力,对应这九种心住,并引向于依于五停心观或无相念佛;再依于六种力、九种心住,而能够最后再依于四念处,七方便当中的第二、第三——四念处的别相、总相,而来走向断我见证初果之路。
  好!这里的六种力,第一个听闻力,第二个思惟力。这不用讲,以无相忆佛来说,第一个你听闻无相忆佛的一个法门它的内容是什么,你了解这样子一个法门;你对这个法门有了解了,也把握住了、掌握住了何谓无相忆佛念,您就必须要依于这样子听闻之后,您要依于闻所成慧而来慢慢地要去成就一分的思所成慧。你要思惟这样的法门合不合理?思惟您对这样子法门的理解如不如实?思惟这样子的法门是不是真的能够让你成就定力?当您有合理的这样子的一个确定,一个心得决定之后,您当然就开始要慢慢地练习了。换句话说,前面两个听闻力、思惟力,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闻思修;前面的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依于这样的两种的力量有两项智慧。
  第三个,您要达到这一个忆念力。换句话说,你要慢慢地往能够无相忆佛念串习成就,而能够无时无刻净念相继,达到这样的定力的境界迈进。这个忆念力当然是必须基于您有闻思所成智慧之后,您练习无相拜佛,您选择一个安静的场所,开始这样子的有漏修。这个时候当然对于您刚刚所说的九种心住的内住、等住、安住、近住,你一定有没有办法让内心安住,让这个忆佛念能够安住于内,与你的意识心非常亲近;因为再近的话,没有比心与心所有法更近了,您不能让这个忆佛念近住于心,那您当然就没有办法所谓的有正知力。
  第四个正知力,正知力这里其实如果我们把它引用到不是只有在某一个定处,某一个地方来修习定力,而把它引申到生活当中,您面对生活这个舞台当中,这个擂台当中的烦恼时,我们之前有说过了,你这个正知力如果不现前的话,你没有正知力的话,那你很可能第一个恶境界现前,起贪了、起瞋了、起苦受了、起乐受了,您不正知这个烦恼现前;当然在不正知这个烦恼现前,配合上无相念佛来说,你必定是忆佛念早就掉失了,你也不正知。那这样子的正知力不具足的话,该怎么办呢?要依于后面的第五个精进力,来对治这样子的一个遮障。
  从这一个六种力来讲,精进力是排在这一个正知力之后。问题来了,精进力所要精进的内容到底是什么?很清楚的,精进力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要来串习成就。以无相忆佛念来讲,是要能够净念相继。然而精进力虽然达到的目的,是想要借由意识的不断熏习,而最后意根着手,由意根完全来作主决定。就跟您开车一开始闻思修来修学这样子开车的技术,来了解这些车子种种的硬件乃至软件,可是等到您最后串习成就——所谓的会开车了,那您可能一边打电话一边开车;您可能都还不了解:我怎么从这里到那里?遇过红绿灯也知道要停,要开、要走也不会去撞到人。可是我刚刚明明在打电话,内容完全不知啊!我意识没有在那里啊!那很简单的道理,因为您已经养成一个习惯了,这个习惯养成已经是意根串习成就,不需要你意识时时刻刻去注意了。否则的话,一个开F1赛车的赛车手,他哪还有时间在这个时速两三百公里的时候要转个弯,甚至一个发夹弯的时候,还去想说:“我这个意识要如何去体会?要如何去感觉这个角度、这个力道、这个速度?”那绝对都是来不及了。
  好!那回来这里精进力,它要达到的结果虽然是意根着手来养成串习成就了,养成这一个无相念佛净念相继了,完全以后无功用无加行了,然而精进的内容却是在它前面的听闻、思惟、忆念以及正知;换句话说,您的精进、您的正知力不能达到这一个圆满,那一定是于闻——听闻力、思惟力,乃至忆念力有所缺乏。而这种缺乏才会造成你在恶境界现前的时候,不正知忆佛念掉失,不正知烦恼现前,而你已经流逸奔尘,已经是离开这个忆佛念,而去缘这样子的相应:生死烦恼境界的这些男女、众生、寿者相,甚至已经起了贪瞋痴这些恶寻思、恶觉受了。由于这样的不正知,您一定要退回去,是不是你的忆念力不足?您无相忆佛念的修习,是不是在这一个所谓的前面说的在相续方便或在澄净方便是不是有问题?或是说您对于这样子的,就性障部分来讲,您对这些色声香味触这些贪瞋痴男女相,对于刚刚所说的欲恚害等诸恶寻思,还有这些贪欲盖和诸随烦恼,您是不是在关于这几个法的部分的听闻还有思惟方面,您的这个它们都是过患想?这种想的这种了相作意,您是不是已经慢慢生起胜解,而能够慢慢地心得决定?
  如果您察觉了自己正知力不足,单独就无相忆佛念会在生活中掉失的话,不正知烦恼现前,不正知忆佛念掉失,当然这里指的已经不是单纯您在讲堂当中,在某一个僻静的处所在修习定力;纯粹就定力而讲了,已经是要把尚未串习成就的定力,要运用在生活当中——所谓的相应于要调顺、寂静,要最极寂静了。那您就一定要回去检查一下:我对于无相忆佛念的听闻有没有问题?我对于无相忆佛念听闻而来的知见是不是如实了知去思惟?然后进一步,嗯!确实是这样子的语言文字背后代表的意义,跟它所要实行的法门大概是如何如何,有一定的理解,然后你还要去精进你的忆念力。换句话说,当正知没有办法达到的时候,你要退回去忆念;但当忆念没有办法清楚的时候、清晰的时候,您可能是思惟力还不足,还要退回到思惟力;甚至思惟力您都还有问题,您还要退回去听闻力。这样的精进地不断地听闻、思惟、忆念,终究你的正知力慢慢地成就之后,你才最后能够达到九种心住当中的“由专注一趣”而最后能达到“等持”。如果讲定来讲,这里的等持就是无相忆佛念的串习成就。
  如果要把这个九种心住还有六种力来把它合在一起,而来解说相应于七方便当中的四念住,要来求得断我见的话,那么他当然就已经是能够身念处,乃至受念处、乃至心念处。一一这样的定慧的不断地同时的增长,而能够达到身念处,或是说受念处,乃至以后要断我见的时候,心念处的完全的具足串习成就,也才能够叫作等持。对于我们之前曾经跟菩萨们说过了,一切烦恼“先以定动,后以智拔”,我们再加上它一个下联,一切佛法都要“定慧等持,离言实证”。所有佛法的修证,从三乘菩提最初最初的、真正的入门而证果:所谓的小乘的四果当中的须陀洹果,所谓的断身见、疑见、戒禁取见,所谓的合起来叫作断我见,您都必须是“定慧等持,离言实证”。
  另任何经由思惟,甚至等而下之纯粹经由听闻,听来的或是读来的善知识的知见,譬如说听闻 平实导师在《识蕴真义》当中第十四章所说的“如何断除三缚结”;您只有闻所成慧,您有思所成慧。您绝对不可以愚痴地以为:嗯!我了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我都了知它的生灭无常刹那变异;我更对于意识这样子一个生灭依他,我也得到一个决定心;我确定意识必定是依他而起,必定是生灭性,不是真实性,那意识会断灭的我也有体会。譬如我昨天睡着,今天早上起床,中间有一段时间,我意识根本都是断灭的;譬如我曾经全身麻醉过(动手术过),医生说一二三还没有数到,我可能就已经是昏迷完全丧失意识了,等到经过了几个小时之后手术结束了,我又清醒。嗯!我确实是现前亲证意识是生灭的,那我应该是断我见了吧!千万不要起这种愚痴想。
  断我见的过程,绝对必须依于 佛在示现涅槃之前,或说是阿那律,或说是优婆离,拜托阿难跟 世尊问:世尊所讲到的四件事情,最重要的说:“世尊!您示现涅槃之后弟子以何为师?”当然是以戒为师。可是更重要的是:“世尊!您示现涅槃之后,弟子要住于何处、住于何住?”就是所谓的四念处、四念住。而这里要呼应的这里的四念处,绝对不是对应于声闻小乘弟子而说,因为我们刚刚说过了,大乘的四念处是完全要究竟圆满佛道,才能够说已经完成法念处的究竟圆满成就。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讲说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一切无碍!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