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期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7)----张正圜老师
2021-09-07
第四篇 般若道种智概说
  第一章 般若总说
  般若是梵文 prajā的音译,义译为智慧,然此智慧非指世间法中所说之智慧,而是佛法所说实相、中道、空性之智慧,含意甚深而且广大;般若是依法界实相─第八识如来藏心─而有的智慧。亦即菩萨学人亲证宗门心旨─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始能亲自观察体验领受第八识如来藏的种种中道自性,乃至能渐次深入现观第八识所生显的蕴处界诸法如何与第八识和合运作等,如是依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而渐次发起的智慧就称之为“般若”。
  胜义菩萨由于亲证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的缘故,能以其见闻觉知的意识心,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并且现观其本来自在、不由他法而生之真实性、本来性,现观其于六尘万法中无觉无知、无所分别而如如不动之清净性、如如性,现观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之中道性、涅槃性,现观其能藉种种缘而出生五阴、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万法之真实自体性,现观其不即五阴十八界而又不离五阴十八界之中道自性;胜义菩萨如是现前观察第八识如来藏具有真实如如之法性,亲自证知第八识真如心是真实有而非空无之名言施设。胜义菩萨以觉知心现观第八识如来藏之真如法性─含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 ─而发起的法界实相之智慧,就称为般若,除证此第八阿赖耶识以外别无般若可证。菩萨依于般若的亲证,得以度过一切烦恼苦厄而得解脱,得以修学一切种智而成就佛菩提;依于所证般若,可以助学人度脱生死大河,得究竟涅槃,因此称为“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是梵文 pāramitā的音译,义译即为究竟、到彼岸。
  《大智度论》卷 18云:
  问曰:“云何名般若波罗蜜?”
  答曰:“诸菩萨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于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1
  从龙树菩萨这段论文可知,诸菩萨从初发心求圆成一切种智,于其中间修学般若波罗蜜,由一念相应慧证知诸法实相第八识如来藏而开始发起般若智慧,从此行于般若波罗蜜,地地转进乃至圆满成就一切种智,都是不离最初宗门所亲证之心旨─现观实相心如来藏所引生之般若智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47云:“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2这就是说般若波罗蜜是三世诸佛的母亲,因为诸佛究竟圆满的智慧,必依于因地亲证实相心所发起之般若总相智为基础,方能渐次圆满菩萨道三贤十地的修证内涵而具足成就一切种智。是故世间一切学佛人都应当要以断我见及亲证般若为首要之务,证悟“般若”而如实转依后,方能开启实相智慧之门,始为进入佛法内门;依于诸法实相的证知,方能渐次亲证实相心所含藏一切种子的智慧,才得以逐渐圆满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而到达佛地常乐我净的最究竟彼岸才是佛菩提道的圆满成就。故说一切诸佛都是依于般若波罗蜜多而得以成就究竟佛果,因为必须依于般若波罗蜜的亲证而内门广修菩萨六度、十度万行,究竟圆满般若波罗蜜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般若是以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为体,第八识如来藏即是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之根本,如果没有此般若之体─真心第八识如来藏,就不会有三界世间万法的出生,乃至二乘涅槃亦依此真实心而施设建立,二乘人虽不证般若,却必须依于信受此般若之理体─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真实,才能出离三界生死而不堕断常二边;然声闻人唯信受本际真实而无法亲证现观,故说般若是出世间上上智,非不回心声闻缘觉所能测量之智。然而,为什么说二乘出世间法的修行,也必须以信受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真实为前提,方能实证解脱果而得出离三界生死呢?因为解脱道以证入无余涅槃不再受后世蕴有为究竟,而无余涅槃的取证必须要灭尽蕴处界诸法,而如果二乘人没有先信受有涅槃本际真实不灭者,必定会于蕴处界空相诸法的灭尽生起恐怖之心,因而无法确实断除我见我执,那就不可能取证解脱果,所以声闻人必须依于佛语信受有本际常存才能趣入涅槃;涅槃本际就是第八识如来藏,也就是“般若之体”,所以说般若亦为二乘出世间法的根本。除此之外,世出世间法也是依于般若之体才得以成就圆满,因此说三乘菩提皆为般若所摄,三乘佛法皆以般若为体故。虽说声闻缘觉二乘菩提不证知般若,但是仍必须依于般若所含摄的正理来修学,才能成就解脱果而得以趣入无余涅槃;菩萨乘更是以般若正观的实证作为入道的正途,一切诸佛皆依实证般若波罗蜜多而成就佛果。故《金刚经》云: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处所说之“无为法”,就是指称般若实相心体,以实相心第八识具有真如无为之自体性故,经中有时即以“无为法”来代称实相心;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贤圣的差别,在于其所证是第八识无漏无为法所显示的无余涅槃(声闻、缘觉)、或者是证得无余涅槃本际第八识乃至无漏无为法的分证(菩萨)。也就是说,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乃至世出世间法,都是以般若实相心体─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而得以出生及增长广大。
  般若诸经乃是佛世尊于第二转所宣说之法,六百卷《大般若经》不离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等开示,无不直指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之第八识如来藏心─坚固不摧之常住金刚心;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内涵浓缩即成《金刚经》,再浓缩就是《心经》,都是在讲三界九地中一切有情众生之第八识心─如来藏阿赖耶识。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2〈遍叹品 第 44〉云:
  “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过一切法故。” “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 “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3
  《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 8亦云:
  “应说般若义:如实知见,名为般若;能观所观境界,名为般若;如实知深浅数量,名为般若,是义应知。”答曰:“到彼岸故名波罗蜜义。”4
  从以上两段经文与论文中可以了知,般若之真实义是超过一切法的,唯开悟贤圣自内所证所知,若想要成为如实知见般若的贤圣,则必须透过禅门之真参实修,才能于因缘成熟时,以一念相应慧亲证实相,从此能现观般若之真实理体,方可名为“如实知”与“如实见”。如果有人只是以意识思惟推测想像,希冀能因此探知般若密意的话,那其实是永难了知般若真实义的;因为这样的人之所知见都不离法尘境,光是在见闻觉知中搅和,只是行于见闻觉知而已,佛说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求法者!行者应如实知见蕴处界法不离于能观与所观,尽皆虚妄无常、无有真实;要能如实知见有一能所双亡之第八识如来藏妙法,乃是出生蕴处界法的实相心体,如此方能将能观与所观摄归实相心第八识来看,则此时能观所观境界尽皆为实相心所摄,是即“一切法真如”,如是名为般若;若不能如实知见能观所观二者皆无真实自体性、皆为实相心第八识所生显,则不名为般若;如此即是般若波罗蜜义 ─智慧到彼岸。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21〈三慧品第 70〉云:
  须菩提白佛言:“常说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以何义故名般若波罗蜜?”
  佛言:“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5
  此段经文中,须菩提尊者请问佛陀什么是“般若波罗蜜”?佛陀说:“证得第一义谛,依此实相智慧能够度一切法到涅槃彼岸,因为这样的道理就名之为般若波罗蜜。”也就是说,亲证第八识这个法界实相心,就是证得第一义谛者,由于亲证而能现观此实相心体─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常住于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而一切法唯此第八识心所生显,是故说般若智慧能过渡一切法到达不生不死的涅槃彼岸。胜义菩萨行者就这样世世受生于生死的此岸人间行菩萨道,却又同时能现观五蕴身心住于不生不死之涅槃彼岸,所以于生死无所畏惧,而能发广大愿世世自度度他直至成佛,这就是般若波罗蜜的真实义理。
  是故真知般若者,乃是悟得宗门明心之标的─自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由于亲证此实相心的缘故,意识觉知心才能现观第八识如来藏的所在,现观阿赖耶识于一切法上所显示出来的真实性与如如性,从此转依于真如心悟后起修,方能地地转进而臻至究竟佛地,这就是般若波罗蜜 ─实相智慧到涅槃彼岸。因此,当我们的觉知心亲证而能现观第八识的本来性、自性性、清净性、涅槃性而得发起法界实相之智慧,就称为般若,除此以外别无般若可证。
  《教外别传》卷 4云:“儒道世典,非究竟法;般若正观,出世舟航。”意思是说,儒家与道家等世俗典籍,都是不究竟的;只有在佛法中能亲证法界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此般若正观的实证,才是能使众生出离世间一切苦厄的究竟法门,故说般若是出离世间生死的舟航,能使有情从无常苦空的生死此岸,过渡到究竟解脱的涅槃彼岸。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心”与“识”就是指“般若”而言─般若本体就是世间一切万法之根源。般若以万法的实相─第八识如来藏为体,是故离开实相就没有般若可说;三界万法皆以第八识如来藏为所依之真实理体,世间无有一法不从其所生,是故能现前观察万法之所从来,才是证悟般若。因此,修学佛法即是以亲证般若心体为根本,亦即必须以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体为正因,才有佛地之果德可成,菩萨于佛菩提道中所应修学之一切种智,亦皆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体故。因此,若离开般若本体就不会有世间一切法的存在;若离于般若本体,三乘菩提也没有可依止之处,所以经中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诸佛世间实相。”也就是说,般若就是“三世诸佛母”─般若是三世诸佛一切种智出生之所从来。
  第一节 智慧之种类
  所谓智慧,有世间智与出世间智的差别。虽然诸外道论也宣称可以使人证得涅槃、永恒不灭,但其实一切外道法都不离生死流转,因为他们都于法界实相无知,所以不了解真正的出世间智慧。世间智者,举凡资生护生、严持五戒、修十善业、证知四禅八定等等,皆名世间智;乃至外道所说的涅槃及其衍论,也都是世间智。出世间智略说则有三种: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所谓的一切智包含十种智慧:世俗智、法智、类智、苦谛智、集谛智、灭谛智、道谛智、知他心智、尽智、无生智;这十智函盖了有漏与无漏,因为世俗智通于三界四禅八定有漏法的缘故。三乘无学俱解脱者悉皆具有一切智;二乘慧解脱圣者悉有十智之九,对于无生智或有或无,钝利根有差别故;大乘法中已明心之菩萨已证慧解脱者,必具十智,慧强根利故。至于般若则是含摄世、出世间之智慧,亦名为“出世间上上智”,因此而得以称为“智慧之母”。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3〈一切佛语心品之 3〉云:
  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智。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悕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入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6
  此段经文,佛陀告诉大慧菩萨说,智慧总共有三种,即是世间智、出世间智、出世间上上智;以下分别略说之。
  所谓“世间智”,即是世俗人的智慧。譬如诸外道以及佛门内一切尚未见道者,此中或者有人主张“万物皆由造物主所创造”,或者有人认为“一切人皆自然生,非造物主所造”,或有人说“无有过去世”,或有说“一切人皆因时节因缘而生,生已流转生死”,或有主张“一切人皆因无明及父母为因缘而生,非由时节故生”,或有执取“意识觉知心之细心及无明为因,父母四大为缘,故有一切人生”者,诸如此等外道论以及凡夫知见,皆为经中所说九十六种外道见所摄,都不离有无二边所生的误计与执著,都不离因之有无,也不离果之有无,名之为世间智;他们虽然是具有世间智慧的人,却都无法晓了二乘人之出世间智与大乘佛菩提之出世间上上智。
  而所谓的“出世间智”,则是指二乘人所证得的尽智与无生智。一切声闻缘觉皆依于有相的蕴处界法而作观行,因此堕于自相与共相之中。意思是说,声闻缘觉乘人皆依于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一切有相法而作观行:观察色受想行识悉皆生灭无常、刹那变异、无有真实自体性故空,观察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一一入、一一处、一一界也同样是无常变异、皆可坏灭故空。因为无常变异所以是苦,因为无常变异所以无我,由于对这样的观察心得决定而断除了执取蕴处界为我的邪见,乃至断尽对阴界入的贪爱,我见我执断尽后,于三界法不再有任何愿求,只希望舍寿时入于涅槃。二乘人就是这么执著涅槃,而不知道无余涅槃之本际即是名色所缘之“识”(第八识)断除分段生死、不再现行的状态,不知道无余涅槃只是依断除第八识中所含藏分段生死种子而立名,仍然堕于蕴处界的自共相见之中,于无余涅槃产生计著,却以为这就是佛法中的究竟解脱,此名为二乘无学之出世间智。
  “出世间上上智”则是说,这种智慧不但能令有情出离世间生死,也是二乘出世间智之所不能及,这样的智慧是三界一切出世间智之至高无上者,故名出世间上上智;这即是指诸佛菩萨自内所证的般若智慧。诸佛菩萨虽然也如同二乘圣人一样观察蕴处界等有相之法皆是无常变异、是苦、是空、是无我,然而佛菩萨于观见蕴处界诸法皆悉无常、无我的同时,还能观见与无常的蕴处界诸法同在一起的不生不灭之真实法。而此不生不灭之真实法是离于一切法相的─祂不堕于蕴处界相与六尘相中、无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不贪不厌蕴处界与六尘,是故说此心名为无相法;正因为这个真实法离于六识见闻觉知的法相,故说是“无相”─无六识心的心相故;像这样的无相法,不堕于声闻缘觉所观自己或他人的阴界入法相之中,所以说离自共相。
  诸佛菩萨由于亲证这个不生不灭的无相法的缘故,了知这个无相法即是一切法的实相,一切法皆依祂而有,祂就是“涅槃之实际”,而涅槃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断除分段生死、不再于三界中现行之自住境界。由于亲证这个无相心的缘故,永离有无二品 ─不取“世间依有、世间依无”二种边见。又由亲证这个无相法的缘故,即能远离相似般若慧,生起实相般若之总相的智慧,乃至能渐次圆满般若别相的智慧,进而发起初分道种智,再由初地次第转进至十地,乃至入如来地,圆满成就一切种智,成就如来地之人无我与法无我皆具足修证圆满之境界;像这样的出世间上上智,皆是缘于自心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亲证,方得次第生起。
  如来所开演的般若就是这个出世间上上智,它是一切智慧的根本。一切学人修学佛法时,皆需要深切了知三乘佛法的异同之处,才不致于因为认错方向而使多年的勤苦修行唐捐其功。二乘菩提主要是为了出离三界生死,故二乘人唯修学解脱道法门以求证解脱果,完全不必触及实相心第八识如来藏的亲证,因此佛于四阿含中对于这个空性心皆隐覆密意而说,目的只是要让二乘人信受涅槃有本际不灭而能取证解脱果。到了第二转讲般若时,则为使声闻人回小向大,必须对治声闻人于蕴处界“空相”的执著,故为宣说有不空之法即般若实相心─空性心如来藏,或叫作阿赖耶识、真如等无量异名。佛世尊二转是为了具菩萨种性之阿罗汉乃至未悟凡夫而宣讲,欲使二乘人能回小向大;当学人于因缘成熟时证悟这个实相心体后,即能现观这个实相心如来藏绝非虚妄而是真实如如之法,这样就是“般若正观现前” ─能现前观察般若心体如来藏识之所在,并领受其真实又如如之体性,这时才能确实知道真实佛法的大意就是般若波罗蜜。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2〈遍叹品第 44〉云:
  “世尊!佛法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过一切法故。” “世尊!如实说者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语如实故。” “世尊!自然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一切法中自在故。” “世尊!佛波罗蜜是般若波罗蜜。” 佛言:“知一切法一切种智故。”7
  此段经文说,佛法波罗蜜就是般若波罗蜜。“波罗蜜”意思是指“到彼岸”,般若波罗蜜就是“智慧到彼岸”。只有佛法能令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度到解脱的彼岸,是故一切众生若想脱离生死的系缚,或者想要究竟成佛者,离开佛法皆不可得;唯有佛法能度众生解脱,乃至成佛。“度众生”意思是指 ─超越、度过这五阴十八界的生死境界而到达没有生死的彼岸,也即是“波罗蜜”;所以说“佛法波罗蜜”即是“般若波罗蜜”,只有般若这个船筏能过渡众生到于彼岸故。“般若”乃是亲证第八识实相心的智慧,学佛人欲成就佛道者当以亲证转依此实相心第八识为首要之务,证此第八识心就是亲证般若波罗蜜,就能越过生死大海到于彼岸;在这生死大海中,只要能证悟而转依这不生不灭的实相心,即可以般若解脱超脱于生死轮回之苦,同时也进入了佛法内门,依此广修佛菩提道的六度万行,“究竟成佛”虽还遥远但也指日可待了!而反过来说,如果不能亲证此实相心第八识,则将永远徘徊于成佛大门之外,永远都只能停留在熏习佛法知见、培植福德资粮的资粮位层次,想要成就佛果那就遥遥无期了!(待续)
  -------------------
  1《大智度论》卷 18,《大正藏》册 25,页 190,上 16-18。
  2《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547,《大正藏》册 7,页 816,下 18-19。
  3《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2〈遍叹品第 44〉,《大正藏》册 8,页 313,上 19-25。
  4《弥勒菩萨所问经论》卷 8,《大正藏》册 26,页 266,上 24-27。
  5《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21〈三慧品第 70〉,《大正藏》册 8,页 376,上 24-27。
  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 3〈一切佛语心品之 3〉,《大正藏》册 16,页 500,下 19-25。
  7《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12〈遍叹品第 44〉,《大正藏》册 8,页 313,上 19-25。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