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说:“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大乘入楞伽经》:“此是圆成自性如来藏心。”)意思是说,这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心的体性;而《楞伽经》的三种译本中,也处处说圆成实是阿赖耶的体性,由此可知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因为祂们都具有圆成实性。世尊为了重新宣示这个正义而提出偈颂说:“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也就是说,对于“名法相”与“事法相”上面生起的各种觉知以及虚妄想,这就是自性的二种相:遍计执性及依他起性;能够对于“名法相”与“事法相”之自性如实观察者,这就是正智;能够依于正智而住于真如境界者,即是证得圆成实性的相貌。与遍计执性相应的意根末那识恒审思量、处处作主,分分秒秒、刹那刹那不断作主,连睡著无梦的时候也是一样处处作主;这意根是一切众生之所以会执著世间诸法是有是无的根本,祂凭借意识了别诸法,并且在意识断灭的无心位中仍恒而不间断的、普遍地执著一切诸法;凡此种种都是因为虚妄分别而生起的,所以称为妄想自性、遍计执性。而眼识乃至意识是六种分别识,也就是这六个识各别相应于六尘境而生起分别;这识阴六识是第八识藉六根触六尘为缘而现起的,这六个识本身以及六尘诸法等都是依因藉缘而生,是依他(根本因真如心以及末那、五根、六尘等缘)而起的,既然是依于他法而现起,所以就称为依他起性。这遍计执性以及依他起性是依于圆成实性才能生起,而此三自性是以阿赖耶识作为所依1,《楞伽经》又说这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心的体性;因此,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即是真如—能够圆满成就世出世间万法的实相心即是第八识如来藏。
有人认为“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因缘所生的有为生灭法,是唯识学所说的依他起性”2,以此批评平实导师错解唯识经论。然而窥基菩萨在《成唯识论述记》卷3说:“所知者,即三性[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述记》中,窥基菩萨说:所知一切法(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以及圆成实性三性)均以这个法作为依止,所以这个法称为所知依,这也是《摄大乘论》卷1中所说“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3,这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的别名。从《述记》以及《摄大乘论》的说明,也可以确定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诸法所依的理体,所以第八识必然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如果第八识是因缘所生的生灭之法,灭了就不在了,又如何能成为诸法的所依而称为所知依?而那些人既然提出了“阿赖耶识是因缘所生的有为生灭法”,则应当具体举证经中何处佛陀曾说阿赖耶识在何时依何法为因为缘而出生?佛陀于何处曾说阿赖耶识在何因何缘散坏时会被消灭?为何佛陀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为何佛陀说如来藏不生不灭,是不可思议清净法界?4唯识学研究者难道可以超越佛陀而说阿赖耶识需要四缘才能出生吗?然而事实上,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所知依就必定是圆成实性心,而圆成实性必定含摄遍计执性及依他起性,所以是阿赖耶识含摄依他起性,阿赖耶识与依他起的十八界诸法非一非异而不相在,但阿赖耶识绝非等同是依他起性的生灭法,如是正理三乘经教法同一味。
又有人说:“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真实性、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属圆成实性。”5然而,圆成实性若是纯无为法,如何能够产生依他起性与遍计执性?如何能够圆满成就诸法?殊不知“真如”有时候是指称第八识心体所显示出来的真实与如如之不变异的法性,譬如《成唯识论》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此“真如”既然是所显法,就是无为法,既然是无为法,如何能具有圆成实性?然而“真如”有时候则是指称第八识心体,譬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9〈法性品第6〉说“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这个能出生诸法而自体无生的“真如”,才是指称圆成实性的“诸法真如”第八识,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这个“诸法真如”不是纯无为的体性,祂具备了无为性与有为性而能出生诸法,所以是圆成实性、真如性,祂也就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
第三节 依七识之俱有依说如来藏是阿赖耶识
平实导师于《真假开悟》一书中已经详细说明“如来藏是七识之俱有依故说如来藏是阿赖耶识”,本节则以《成唯识论》中“俱有依”的定义,再次证明“如来藏是阿赖耶识”。
什么是“俱有依”?“俱有依”又称为“俱有所依”,它是佛陀第三转所开示之方广唯识增上慧学中重要的法相之一。八识心王以及心王所相应的心所有法(譬如五遍行、五别境等等的心所有法)都有所依。八识心王当中,前七转识妄心的生起以及运作,都须有各自所必要的因与缘同时存在,不是各个识本身能够自己生起及运转的,这些因与缘,就是各个识生起以及运作时的所依;乃至于第八识也必须以其所生的现识第七识为俱有依,方能在三界中现行运作。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依据护法菩萨的论义,界定诸识现行以及运作的所依,必须具足四个条件才是所谓的俱有依,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这四个条件是:第一“决定”,第二“有境”,第三“为主”,第四“能令心取自所缘”。6所谓“决定”,是说它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它是该识在三界现行以及运作时所必须要同时存在的法。这个能依的心识,如果没有依这个所依的法,就不可能现行及运作。所谓“有境”,是说这个能依的心识与所依的法,必须是有共同对应的境界。所谓“为主”,是说能依与所依两者之间的相对关系,所依是如同王主的,所依不是能依的臣属;也就是说,所依不是附属于能依的。所谓“能令心取自所缘”,是说能够令能依的心识生起了别这个心识所对应境界的作用。所以“俱有依”可以定义为:这一个法,它是心识生起或者是现行运作时所必须同时俱有的—它是一个心识在三界生起或者现行运作的时候所必须存在的,它不是附属于这个心识的,它与这个心识有共同对应的境界,而且它能够让这个心识生起了别所对应境界的作用;具足这四个条件的法,就称为这个心识的俱有依。
《成唯识论》中说众生前五识的俱有所依有四种,就是五色根、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意根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果缺乏其中任何一种,这前五识必定无法生起及运转;第六识意识的俱有所依就只有二种,就是第七识意根以及第八识阿赖耶识;第七识意根的俱有所依只有一种,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若是没有这阿赖耶识藏识,第七识意根一定不能运转。所以《成论》引用世尊的开示:“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7就是说因为有阿赖耶识,所以第七末那识得以存在、现行及运转;又依止于阿赖耶识及末那识,其余六识才能生起、现行及运转。这也就可以确定:一心共有八个识,在这八个识中,第八识是真心,前七识是妄心,真心与妄心和合运作,前七识是以第八识阿赖耶识为俱有依;《成唯识论》中已经明确说明第八识阿赖耶识是前七转识的俱有依。
我们接著来探讨如来藏与七转识的关系。在叙述如来藏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4〈一切佛语心品〉中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
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
世尊说:“如来藏是一切善法与不善法的正因,这个如来藏心,能普遍的兴起及造作一切五趣六道众生;当祂兴造五趣众生的时候,就好像魔术师变现种种事物一样,当如来藏变现五趣众生时,祂是远离我与我所的。众生由于不能觉察到这个如来藏的存在与体性的缘故,所以我见与我执不能断除,结果就堕于意根、法尘以及触这三缘和合方便而生的意识觉知心境界上,因此就有种种法出生了;那些外道们都不能觉悟到这一点,所以便误计意识心为真实心,因此而执著意识心是能造作一切万法之心,或者是误计世间有一个造物主,能创造世间及一切人类,而说这个想象的造物主是创作一切事物者(但其实是如来藏创造世间及一切)。第八识心因为无始以来受到虚伪恶习所熏的缘故,所以名为识藏;由这个缘故而出生了无明住地,因此便与七识同在一处,犹如海浪之体,常常出生七识波浪而不断绝。但是在这种不断出生七识心的时候,如来藏却一直都是远离无常的过失,祂的心体是恒常不变不断的,而且祂一直都远离我见等等的戏论;在七识心有染污、在自心如来含藏染污的七识心种子时,祂的自性却仍然是本来清净无垢的,仍然是毕竟清净的。除了如来藏阿赖耶识以外,其余的七个识,都是有生有灭的心;意根、意识等,念念相续,共有七识;都是因为不真实的虚妄想所缠缚的缘故,所以摄取六尘中的种种境界,在种种形色与处所之中误计而执著七识心等‘名’与现行的法相,却不能觉知这些六尘万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的色尘相,不能觉察到能取六尘的七识心自己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法,所以不能确实的觉察到世间苦乐的本质,所以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更因为名与相等种种缠缚,贪欲心便生起了;由于贪欲生起的缘故,转而更生无量的贪心。如果由于自己探求这个实相为因,或者由于有其他善知识的教导而依照正确的解脱之法,攀缘于不起苦乐的境界,那么他能受苦乐的六根止息了,一切苦乐的次第法相也都不再生起了,只剩下自心对于涅槃境界的妄想,就这样安住在不知苦乐的境界中,进入了灭受想定的正受中,或者进入了第四禅的不受苦乐的境界中,或者善于实证真实正理的解脱境界。修行解脱法的人,往往心里面作解脱想,以为觉知心不离一切六尘境界,于六尘境界中都不被移转而如如不动,认为这样就是证得解脱境界的人;这种人的第八识就名为如来藏‘识藏’,这种人的七识心是在六尘中流转而永远不会入灭的(永远不能证得无余涅槃的),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说那些人的第八识心,是因为缘于七转识的缘故而出现在人间,这不是声闻与缘觉修行所证得的涅槃境界;他们不能觉知无我的真实道理,执著五阴我、十八界我的自相与共相,因此而出生了五阴、十八界、六入等法。如果有人亲证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本体,以及依如来藏而有的五法、三自性、七种性自性、七种第一义、人无我与法无我等种种的般若智慧,那么这种错误的摄受五阴、十八界、六入为真实法的邪见与执著,就会渐次的消灭了。”8
这段《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经文中世尊说明:众生不能了知五阴十八界六入是生灭法的道理,众生都将无常生灭的法,误认为是不生灭的真实法,所以不能够觉悟诸苦灭尽的道理,也就不能认识涅槃的真正义理。在这段经文中,世尊详细的说明五阴十八界六入与如来藏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就这段经文来检验《成唯识论》对俱有依定义的四个条件,是否符合《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陀对如来藏出生七识的开示。
首先,经文中说:“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这段经文显示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源,一切善法与不善法之生起现行,都是以如来藏为根本因—人在世间,之所以会有种种的法,都是因为本有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所出生的意根从来不断,又由于无始以来的熏习,使得众生必定会取三界有,因而世世出生于三界之中。若是投生于人间,入胎以后,如来藏就会藉著父精母血来成就人身的五色根;人身的五色根具足以后,便出生而开始接受外五尘;藉著五根接受了外五尘,如来藏便生起内相分六尘;意根触内相分法尘以后,便作意促使如来藏出生前六识心而了知内相分五尘与法尘,这样子六尘六识具足;由于对六尘的了知,如来藏配合七转识的种种造作,于是万法生起了变异;这直接或间接生起的一切法,都是因为如来藏而有,因此说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因。既然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根本因,如来藏在七转识生起或者是现行运作时必然是同时俱有的,是七转识生起或者现行运作的时候所必然存在的,所以如来藏对七识心的现行运作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此即是《成唯识论》对“俱有依”定义的第一个条件。
其次,经文中说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诸余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就是说众生的自心如来藏,含藏无量无数的有漏与无漏法种,而由于无始劫来虚伪恶习所熏习污染的缘故,有漏法种日益增长广大,恶业种也日益增长广大,导致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随眠日益严重,就这样常住于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的笼罩之中;这样的人,他的如来藏识一定会恒常流注前七识的种子,让一念无明与无始无明以及七识心共同生起,就这样流转生死大海,永无尽期。而自心如来藏,在七识心与一念无明、无始无明共同存在,犹如海浪常生不断绝,而造各种恶业的时候,如来藏自身仍旧是永远处于“恒而不审”的境界中,永远的处于远离众生我性,以及远离言语议论的境界,祂的自性永远是不分别六尘苦乐、不取六尘万法、不生六尘贪厌,永远不会对于六尘动心,因此祂的自性恒常清净无有垢染,所以说祂毕竟清净。可是在祂自己毕竟清净的体性中,却是含藏前七识的染污心性,含藏前七识相应的无量善恶业种以及无明随眠,所以说祂是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这自性清净心,含藏了前七识从无始以来所熏习染污的虚伪恶习,在生死流转之中,祂永远是依著清净的自性而安住,不生起一切的分别,不生起一切的善念恶念,不堕于生死流转之中;祂就象是海水,七转识就象是海浪,海浪随著缘,由海水变现,七转识一样随著内外缘常生不断,可是如来藏的本质就象是海水一样,离开无常的过失,祂没有五蕴我的各种相貌,祂本身自性无有任何污垢杂染,而毕竟清净。由此段说明可知,如来藏就象是“主”,而七转识就象是“过客”,因此如来藏相对七转识具有“为主”的意义,此即是《成唯识论》对“俱有依”定义的“为主”之条件。
世尊又说众生“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众生因为不真实的虚妄想所缠缚的缘故,所以摄取六尘中的种种境界,在种种形色与处所之中误计而执著七转识等“名”与现行的法相,却不能觉知这些六尘万法都是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的色尘相,不能觉察到能取六尘的七转识自己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法,所以不能确实的觉察到世间苦乐的本质,所以不能到达解脱的境界。七转识等“名”法相的现行,是众生不真实的虚妄想所缠缚的缘故,也就是我见与我执的烦恼,使得能依的七转识不断的贪爱执取所依的如来藏所显现的内相分境界,这就是“能令心取自所缘”。
前段经文当中所说“不觉自心所现色相”,是指一切有情的六识心,从来都不曾接触到外六尘,所接触到的一向都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的内相分六尘境。众生有六根与六尘,合称十二处,六入就是依这十二处为缘来完成的。譬如如来藏藉由眼根之浮尘根接触外色尘而产生外色入,变现内相分色尘于眼根胜义根中,再由眼识触知。其余五识的产生也是如此,只有意根能够攀缘外相分五尘境以及内相分的内法尘境。然而,这七转识所攀缘的境界其实都是如来藏所产生及共同对应的境界;因为众生七转识所对应执著的境界,都是由如来藏所显现的,所以说是“有境”的意义。
从上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经文,即可证明如来藏相对于七转识符合俱有依的四个条件(决定、有境、为主、能令心取自所缘),因此如来藏确实就是七转识的俱有依。所以,依七识之俱有依也可证明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然而却有人提出质疑,说“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的定义是不同的,说平实导师“混杂了不同大乘经论的理论体系”9。提出这种说法的人,显然不信不解大乘经论同一法味的圣教,譬如《入楞伽经》已明说:“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如来藏”:“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如《成唯识论》说阿赖耶识是七转识的俱有依,并且提出俱有依定义的四个条件,而前文也已经比对阐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开示的如来藏是完全符合、满足于《成唯识论》对俱有依的定义,如此,从俱有依的定义来看,也同样可以证明阿赖耶识确实就是如来藏;除非七转识的俱有依可以有两个,但七转识共同的俱有依只有第八识一个,这唯识正理是圣教中明说的,也是一切实证者的现观。因此,从理证与教证都证明阿赖耶识确实就是如来藏,为何彼等破法者却执意认为二者“理论体系不同”,主张“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根本问题就在于他们对三宝的信不具足,他们不相信一切大乘经都是如来的圣言量,不信不解三转都是法同一味的至教量,如是佛学研究者只如印顺将佛法切割到支离破碎,何曾对自他的菩提道业有所增益呢?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深可怜悯。
苏东坡曾经有首七言绝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间人无法识得庐山的真面目,因为身处庐山之中时,对著庐山,横著看象是山岭,侧著看则成为高峰,远看、近看、高看、低看,全部都不同。世人对庐山的了解总是片面的,总是无法把握庐山的整体样貌,因为世人所见都是狭隘的、局限的。我们就借用这首七言绝句来作个譬喻:我们众生的七转识就在各自的庐山如来藏之中来来去去,与如来藏不即不离,但是众生从来只见庐山所变现出来的种种景象,甚至是以翳眼而见,不知不觉这庐山如来藏的存在。而这个庐山如来藏具有非常多的面向,因为祂是诸法真如;世尊在说明这个诸法真如的时候,有时候说如来藏,有时候说阿赖耶识,有时候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众生听来就象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知世尊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名相来形容诸法真如,是因为世尊从各个不同的面向为我们说明诸法真如的体性,希望我们一一的去体悟与实证。然而,不论知与不知、信或不信,众生各自都有唯一的庐山如来藏,能够亲自证知庐山本心的人,就能够体会而且接受千变万化的烟雨庐山;实证诸法真如的人,就能够体会接受如来藏、阿赖耶识、自性涅槃等等是同一件事情—唯一实相。未识庐山的人,只能看著别人拍摄的照片、听闻别人的描绘,质疑:庐山到底是岭还是峰?甚至怀疑:庐山真的存在吗?未能实证诸法真如的人,若障重福薄又不肯被善知识摄受,也只能随恶知识指著经文说大乘佛法体系不同,质疑如来藏不是阿赖耶识,质疑如来藏不是诸法真如,诬谤善知识错说佛法,随著造作破法共业而三涂难免了!(待续)
-------------------
1《成唯识论述记》卷3:“所知者,即三性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阿赖耶识之别名也。”《大正藏》册43,页344,上8-10。
2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萧平实发明“内相分、外相分、内六入、外六入”等错误名词,违背唯识无境正义!〉:【所有八识,都是因缘所生的有为生灭法,需要四缘—因缘、等无间缘、增上缘、所缘缘—才能出生。第八识也不例外,所以属于有为法,或是唯识学所说的“依他起性”。】(撷取日期:2020/9/16)
3《摄大乘论本》卷1:“此中最初且说所知依,即阿赖耶识。”《大正藏》册31,页133,中12。
4《佛说不增不减经》:“舍利弗当知,如来藏未来际平等恒及有法者,即是一切诸法根本,备一切法、具一切法,于世法中不离不脱真实一切法,住持一切法、摄一切法。舍利弗!我依此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说名众生。所以者何?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常恒清凉不变归依、不可思议清净法界等异名,以是义故,我依彼法说名众生。”《大正藏》册16,页467,下7-14。
5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萧导师错解如来藏、第八识、真如(上篇)〉:【真如是一切有为法之真实性、法性,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属圆成实性。】
6《成唯识论》卷4:“若法决定有境为主,令心心所取自所缘,乃是所依。”《大正藏》册31,页20,下6-7。
《成唯识论述记》卷4:“具此四义乃名所依:一决定义。……二有境义。……三为主故。……四令心心所取自所缘。”《大正藏》册43,页385,上13-中21。
7《成唯识论》卷4:【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阙一种必不转故。虽五识俱,取境明了;而不定有,故非所依。圣教唯说依第七者,染净依故,同转识摄,近相顺故。“第七意”识俱有所依,但有一种,谓第八识;藏识若无,定不转故。如伽他说:“阿赖耶为依,故有末那转;依止心及意,余转识得生。”】《大正藏》册31,页20,下12-23。
8参考书籍: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九辑,正智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三刷。下文中对《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此段经文的阐释多引述自本书的开示,谨此说明,不另标示脚注。
9琅琊阁,〈正觉法义辨正:张志成—萧导师错解如来藏、第八识、真如(上篇)〉:【首先要纠正正觉同修会的几个“根本观念错误”:·混杂不同大乘经论的理论体系·将不同体系对阿赖耶识、如来藏、真如三个名词的定义错解然后混为一谈】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4)----张正圜老师
2021-09-07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