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期
从〈佛前大供〉到佛法-供佛、变食、施食之探析(下)----郭正益 张育如
2021-09-07
(七)对佛门仪轨的回顾与探讨
  经查唐朝玄奘菩萨所译经典中,一共有八部是跟陀罗尼与咒语有关的经典。这是玄奘菩萨依地上菩萨证量对陀罗尼总持的认识而作出的翻译,然而其中这些咒语又因为牵涉的音、义,所以玄奘大师订定了五不翻1原则,因此这些咒语并没有对应的中文意译。
  中国从来少有如玄奘菩萨这样实证高度的菩萨摩诃萨,因此唐朝以降,后世的佛弟子都渐渐地混淆不清,致使密续的鬼神咒、男女双修咒堂而皇之进入佛门日常仪轨中。如莲池法师订定施食仪轨时,就被严重笼罩到无法分辨佛法中唯有三归依,他所楷定的施食仪轨竟然在归依三宝之前加入了“归依金刚上师”2,破坏了如来一再申诫不可违背的三归依3,从而变成彻底无效的归依。
  以明朝莲池法师博览群籍的学力,都无法辨明正讹,乃至被蒙蔽而抵触佛门三归依,则其他大众可想而知。回顾当年释迦世尊对弟子们宣演佛法,从第一转的阿含经、第二转的般若经,到第三转的方广唯识诸经,可清楚知悉世尊都著重在法的实证,因此三转都是以佛法实证的内涵为重点,即使是陀罗尼也都是以总持佛法、义理、明咒、得菩萨忍为主旨。后来密教兴起,佛法衰颓,密教挟著外道法入篡佛门,其中明显可见的是密续中出现大量世俗咒语,并且逐渐混入佛教仪轨中。中国受到的影响虽然比较小,但密咒仍旧渗入佛门日常仪轨之中。因此,检讨目前佛门中的仪轨是有其必要性。
  从中国法师制定的水忏、大悲忏等忏仪来看,与密教密续欲求世间法的咒语极少相关(可依大悲咒这陀罗尼本身的法、义、明咒、得菩萨忍这四个方面来考量),因此,此二忏仪原则上无须检讨;然若是自行编定、印刷的仪轨本,在仪轨中杂入密教的四归依(于佛法僧三宝之上又加归依金刚上师)等,则与原来仪本之意旨不同,应予审度检视后加以剔除。
  四、佛法的供佛赞佛、变食、施食及其缘起
  如来具足三十二相、佛身光明显耀,佛世时供佛者能供养到应身如来(应化身),功德不可思议,人人无不欢欣庆慰。然如来世尊示现灭度后,应化身现于此人间,于是后世就佛像来供佛。而恭敬、瞻仰佛像,实际从佛世就已流传,此中缘起将在本节作说明。
  又佛法中的施食有诸等缘起,在律部《四分律》中提到,印度当时是以乞食来削减大众对“我所”的贪著,亦以此来建立对出家僧人的尊崇,以增广信众自身的福德资粮。寺院道场则依如来嘱咐,固定方便施食给护持寺院的护法鬼神众。至于一般僧众之个人施食,则因大众修布施行的缘故,可于多得乞食时,自行施食给鸟兽等有情;这都无特别规范或限定法式。
  这个单纯的法式到了密教崛起之后,就逐渐加入了密教咒语乃至外道持器,从这一点可以明了,当时的佛寺已经逐渐丧失佛教原本的清净性与真实义,反而大量使用外来的咒语、持器。在公元八世纪,密教实质地全面并吞天竺佛教之后,密教法便堂而皇之进入佛门,一改佛门的法事仪轨。这从唐朝译师实叉难陀翻译的密续,来到不空法师时更加增广的施食内容可知,这些施食仪轨是在密教壮大过程中逐渐纳入密教典籍的,从密教施食的缘起,乃至相关手印、真言,煞有介事地架构起密教的施食仪轨。因此只要回溯到佛世以及中国引入密续之前的供佛、施食法式,就可以知道当今的仪轨应该如何调整。
  本来供佛与施食,在天竺时原则上并无正式的仪轨;供佛斋僧时,是另外准备食物给护法鬼神(于大众座位最末之处留一个空位)。然,后人仰体诸佛世尊摄受众生的悲心,于是在以供养如来为主体的佛前大供仪轨中,也加入给济有情—施食仪轨采行密咒祈请如来变食,再由香灯(施食人员)将食物带到施食台,布施有情4。然此变食、施食等咒语,如后文详述密教密咒多有暗合双身法之意旨,因此新版法本仪轨改以中文表显之清净句,令与会学人得契合如来悲心施食有情。底下亦将探讨真正佛法中的变食、施食。
  (一)供佛赞佛、斋僧
  供佛斋僧本是佛世时人们准备斋食,奉请如来与大乘菩萨僧(佛乘)及二乘声闻、缘觉僧受食供养,如《阿含经》所载5。供佛斋僧之后,如来为大众说法,如是不得颠倒施后请法的次第。6
  佛世的佛像
  如来为了圆满化度因缘,必会示现五事,其中之一是化度父母(即为父母说法)7,故摩耶夫人示现为如来生母而后舍报,居欲界忉利天,于是如来上升天上为母说法8(如来十号之一有“天人师”,故知佛亦教化天人,如北传二乘阿含与南传尼柯耶所说)。优填王因如来在天上说法时间甚久,思慕如来,于是请工匠造立佛像;波斯匿王知道了也请工匠造立佛像,于是人间有了两尊佛像9。如来在天上为母以及诸天人说法毕,返回人间(亦如《阿含经》记载),优填王请示如来关于造佛像之福德,如来说这福德不可思议10。这就是后代造立佛菩萨圣像的起源。
  面对佛像奉请诸佛受供
  如大乘经典所说:佛示现入灭后供养佛的形像,与佛在世之供养功德等无有异11。后世崇尊如来,于是道场中安立佛菩萨圣像,寺院常住僧人中午进食前先进行午供。依如来示现人间时是日中一食,过午即不受用饮食,所以午供宜在中午前一小时开始,至迟应以十分钟为度(然若有其中施行法事缘故,亦可稍微挪后,然须在正午之前上供,勿延至中午方行),备妥食物供佛,届时亦依如来嘱咐施食鬼神有情。
  至于信众在家中供佛,则时间比较宽松,如来悲悯有情故,任何时间都可以受供。供佛物品亦较无受限,然不清净食物、残食等不应上供。
  赞佛
  唐朝义净法师(公元635年-713年)《南海寄归内法传》叙述留学印度见闻12,其中“受斋轨则”说明僧人受斋之前须先赞佛:午斋时间到,大众一心庄重,端坐合掌各自于心礼敬赞佛,或由一人在佛像前长跪合掌,大声清楚地赞叹如来功德而不杂他言13。可知斋僧虽然是请僧受供,但是以赞佛为主体,更无其他密咒、世间咒。如是以称扬如来功德,令所有参与者都发无上心。
  斋僧尚以赞佛为主体,推而知之,佛前大供更当赞佛。因此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之十方诸佛赞偈、释迦牟尼佛赞偈都符合赞佛之宗旨,能令与会大众清楚赞叹如来的功德。
  (二)佛法中的变食
  佛法中,八地以上菩萨有于相于土自在的功德力,能随心所欲变现物质,食物自在其列。
  文殊师利菩萨之变食
  在佛经中,倒驾慈航的文殊师利菩萨以一钵饭变现布施僧众,由于檀波罗蜜无量功德的缘故,“香美众味取不可尽,饱大众钵食不减”14,甚至“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钵食,犹不能尽”15。
  维摩诘菩萨遣化菩萨取一钵饭
  同样倒驾慈航的维摩诘菩萨,变现一位化菩萨到香积国取来一钵饭,有僧见已心起疑惑,小小一钵如何饱足大众?这位化菩萨说:“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16
  童子供养如来,如来变食
  在《佛说未曾有正法经》中,也说明了佛不可思议的威德力。当时,有一童子以一钵食供养如来,钵食亦不耗减,再次第供养诸大众,“是会菩萨、声闻咸受其食,悉皆饱满,食犹未尽”17。
  由此当知,诸佛如来以及八地以上菩萨都有不可思议的“于相于土之自在力”,何劳大众持咒方能变食?更不必说变食真言等乃是暗合双修法的密咒;且密续规范主法者、变施食者皆必须受密教之四归依(归依密教金刚上师为先)、三昧耶戒(依密教金刚上师传戒)、密教灌顶(受密教金刚上师之无上瑜伽灌顶),如此既缠缚于蕴处界诸法,又破坏了佛法的清净归依,连最基础佛法正见都付之阙如,如何可与诸佛菩萨相应,而得如来垂怜施予变食?
  综上所说,佛法的变食要在仰赖佛菩萨的威神力,与会大众若诵变食咒,应在表显佛菩萨的悲心;但若咒句的本身并无佛法的真实义或是诸佛菩萨利益一切众生的悲心,则即使诵咒也不能真实利益到鬼神众乃至一切有情。
  (三)佛法中的施食
  ●施食大众
  从佛法典籍中的变食典故可知,诸佛菩萨以威德力变食后,更安乐一切大众,令诸菩萨、声闻、天、人等,至于人数可及“十二亿菩萨”、“八万四千声闻”乃至更多,供食七日,令众悉皆饱满而食犹未尽18。因此将施食对象广及天、人、鬼、傍生,这都是依于佛菩萨的广大愿力及慈悲心,以广施众生的因缘,加深、加速有缘众生修学佛法的进程。诸佛如来心系众生,欲与众安乐,后世佛弟子亦当仰体佛意,施食鬼众及至诸有情。
  揆诸现行“佛前大供”仪轨,其偈颂偏重在变食;为了能够体现广施众生的布施本意,今将偈颂文句调整为“佛力变现普施有情”,并以文词明确显示清净施食的意思,这不但是如理的作法,也符合佛法教化世间的目的。
  ●施食先亡与鬼神众
  关于施食典故,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曾说明:佛陀令弟子普施众生,然未食前先上呈施食,这在律典中并无明定如是教诲。至于将一盘食物施予先亡(已亡故的先人)以及诸神鬼等应受食之类有情众生,这缘从灵鹫山而起,如佛经所说。施食时可由施食者将食物带到上座(和尚、寺主等)前(右膝著地),由上座以叶片沾洒净水后祝愿:“以今所修福,普沾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然后由施食者将食物带出,置于幽僻处林丛下、或河池内,施于先亡者。(在中国江淮地方,设立斋食之后,有另外安置一盘食物,就是这个法式。)19
  至于对鬼神等众生之施食,经中有提到几个缘起:一是圹野(旷野)鬼神众,一是鬼子母众,一是金翅鸟。这牵涉到中文的供养偈:“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20考证如下:
  1.施食圹野鬼
  在《大般涅槃经》卷16〈梵行品第8〉说到:有一鬼神名叫圹野(旷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当时如来正教化当地鬼神,但这位圹野不受教化,于是如来便化身作大力鬼,倾动他的宫殿,圹野和他的眷属本来还想要和如来对抗,然而一看见如来时就失了心念,惶怖趴地,迷闷昏倒。如来慈愍手摩其身,圹野起来后感谢如来慈愍赦他过失;如来再还复佛身,为他说法,令他受不杀戒。圹野鬼就问如来:“我及眷属从此以后受持戒法,没有血肉为食,应当如何存活?”如来就说:“会敕令声闻弟子,在修行之处所,悉当施与你们饮食。”以这样的因缘,如来为诸比丘制如是戒,常应当施这些圹野鬼饮食。如来为了要调伏众生的缘故,如是示现种种方便。21
  2.施食鬼子母眷属
  在《杂宝藏经》卷9说:佛世时有一位鬼子母,她有一万个儿子,个个都是大力士。由于这位鬼子母非常暴虐,经常杀人类的孩子来噉食,人们便仰告世尊,世尊就将这鬼子母最小的儿子藏起来。鬼子母遍寻不著,听闻如来有一切智,于是来到佛前请示,佛说:“你有一万个儿子,现在只失去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世人才只有一个,或者五个、三个孩子,你却下手杀害他们。”鬼子母于是对如来承诺,只要找回幼子,就不再杀害世人的小孩。佛说:“只要你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再杀生,就将孩子还给你。”于是鬼子母就受了三归五戒。22
  鬼子母有时翻译为“诃利底药叉女”或“呵利底母”等。唐朝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的〈九、受斋轨则〉中,提及斋僧之法,也有提到另备一盘食施给呵利底母(鬼子母)。由于她过去世曾发邪愿食尽王舍城中的所有赤子,于是舍报之后生为药叉(夜叉),生五百儿(《杂宝藏经》说一万),日日食啖王舍城中男女。如来就以方便度化她受三归五戒,于是鬼子母请示如来:她儿子以后吃什么维生?如来就说:“比丘住的寺院会每天施食,让你们充饥。”因此,天竺的寺院每于门屋处或食厨边,素画鬼子母像,每日于前供食。鬼子母本身是四大天王部众,有大势力;世人如因疾病而无子,也可供食求子,都可如愿。这些如律(《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说。23
  3.金翅鸟持斋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行菩萨道时,就曾摄受金翅鸟,令金翅鸟王持斋,不再吃龙,如《菩萨本行经》卷3说金翅鸟等受持佛法之事24。在佛陀出世弘法时,金翅鸟也受佛陀教化而来护持佛法,如《佛说海龙王经》〈金翅鸟品〉所说25;经典中说护持佛法的“天龙八部”,其中的“迦楼罗”就是金翅鸟。因此施食时,亦同于圹野鬼神、鬼子母及其眷属等,一体摄受施食。
  综上所说,如来变食一钵食不可思议,能广施众生。又,如来嘱咐护持寺院道场的诸鬼神众可得受食,是故推而广之,世间一切鬼神都可因如来的佛力加持神变而得到食物,乃至更广及一切有情都可凭借此施食而获得利益安乐。
  (四)施食原则之建议
  ●舍弃密咒、手势、持器
  上文所引经文中,清楚记载佛菩萨变食所用到的工具只有“钵”,而钵只是用来盛食;除此之外,并无戒指、剑指等手势,也无结种种手印及诵咒,亦无“刀、手”等外道器皿。唐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所叙述的施食,同样是仅有携食到施食处(最多是先由上座祝愿);从这里延伸来看,施食鬼众的同时,食物本体实际上亦施予鸟兽虫蚁,即广及诸有情。
  ●食物内容应有主食及配菜
  目前的佛前大供仪轨之实施(含施食)多是佛前只上供菜,另于佛前香案置一小供碗的饭;韦陀菩萨前供饭、供菜;出食时由佛前香案上的供饭中挖取七粒饭去施食处(以持器“刀、手”)。从这个备办看,供饭本意应是供佛,但为了后续施食鬼众及请佛变食仪轨,故不置于佛前,而是放在佛前的香案边,出食时即从中挖取七粒饭,持去施食。(各道场供菜供饭的摆放位置或许有差异,但都同样是从供饭中持以施食。)此不如理处是:(1)佛前其实未供饭,(2)分取本应供佛的食物。
  故供佛及施食应调整为:佛陀、韦陀菩萨、施食用,均各备主食及配菜;凡五谷类均可作为主食。若论备食数量,当以佛前最多,韦陀菩萨前次之,施食处更次之。(施食用者于出食前宜先放置在佛前香案侧边。)施食的配菜,考虑到施后撤下若由道场人员食用可能导致身体不适,以及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所述施食之物可施予鸟兽虫蚁,则施食的配菜可使用有香气、又不会很快腐败的食物(例如松子等干果类)。至于供奉汤水,则须斟酌(蒙山施食除外),一般应避免之,以免端取时不小心泼洒出来,或破坏法会庄严。
  ●施食时间
  如上所引,对鬼子母之施食是早餐时,乃至只要鬼子母想要吃食亦应施予;对圹野鬼当常常施予。亦即施食鬼子母及圹野鬼,不限早中晚可常行之。依此精神推之,对金翅鸟乃至诸有情的施食,允可比照鬼子母、圹野鬼。如此应是符合世尊一体摄受的悲心。至于早中晚施食,主要是有常住的寺院可行之,其他道场可依自身状况斟酌。
  ●主法法师祝祷
  目前午供法会比较常见的作法是施食人员以外道持器、密教手势及密咒,在大众同唱“变食咒”声中,将食物持出施食。然依上文所引经文,变食乃是依诸佛如来的威神力,而非大众同诵密咒可实现。复依唐朝义净法师所述,施食亡故者缘起于灵鹫山;行者先携食物到上座前,经上座祝愿(以今所修福,普沾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再带到林丛、河池行施。依此精神,施食之物祈请如来变食之后,由主法法师祝愿(口出祝祷词),再由行者持到施食之处,允为合理。另,仪式的主从关系也应回归佛世精神,以供佛为主,施食是附属,故由主法法师口诵祝词祷之,圆满法事仪轨。
  ●施食作业应回归庄严简要
  1.服色应自庄严:若非一般寺院的出家众有僧服庄严,则施食人员应以服色自庄严;至于是否搭衣,可视道场或场合决定。
  2.出食时间:在唱诵“佛力变现普施有情”偈句时,礼佛三拜之后,开始出食。
  3.出食位置:应在香案近处(香案的位置应在佛前)。施食人员不需行一大段路,就可到达佛前香案,直接端取整盘食物,携到主法法师前祝愿,再带出去施食。
  施食时,作意是以佛心相应的慈悲心念来施食(不须打任何手印或手势)。又由于释迦如来应允鬼子母得受佛弟子施食,以及诸佛如来悲心普及一切有情,因此施食人员可诵偈两首:(1)“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2)“汝等有情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有情,皆共成佛道。”
  作业完成后,施食人员不须回到佛前的出食位。
  4.撤食作业:由各道场自行决定何时撤回施食。撤下的食物,古时是可置于泥地上、丛林下、河池内,实质上是转而施予鸟兽虫蚁;但现代道场不一定位于山林旷野,若效法古代作法,当会带给邻居困扰;但也不宜将施食作厨余处理(佛弟子应当惜福)。因此,施食之物宜选择带香气且不易快速腐败之物,如此施食之后可选择适当方式转施予鸟兽虫蚁,允为理想。
  ●有关香案及施食台
  香案是用来放置香炉的桌子,而施食的食物需祈请佛菩萨变食,因此出食前将之放在佛前香案边是合宜的。施食台也就是施食的位置。依唐朝义净法师《南海寄归内法传》,天竺寺院施食鬼子母,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门屋,即古时院落的第一进,也就是大门)26。又,中国施食先亡时,施食人员携食物至上座前(以叶片沾洒净水并祝愿),再带到僻静处(丛林下、河池内)布施野外鸟兽鱼类旁生。承上可知,施食原本并未结合“斋佛仪”,仅是由施食人员直接将食物施于寺院边区。到了后世,施食结合供佛及密教变食,施食台就直接设在佛殿外,施食人员可以在大众梵呗时完成施食作业。
  若秉持世尊及大乘慈悲精神,施食台可设在佛殿外,大众供佛礼赞之后,祈请如来变食,施食有情、同入佛道;然今日位于都会的大楼道场亦多,则可依古时施食精神,随各道场空间条件,选择于顶楼、天井、阳台、或适宜之处施食。
  另外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目前一般施食台的台身,有的是镌刻七佛佛号或是“汝等鬼神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鬼神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鬼神,皆共成佛道。唵穆力陵娑婆诃”,本质上较不如法。建议未来若有寺院设置“施食台”时,(1)可依本文所说,设在佛殿外。(2)台身不宜镌刻七佛佛号或密咒,这是由于佛号镌刻在施食台的台面下,比较不如法,且密咒本身意义不为大众所知。因此,建议于施食仪轨中去除这些密咒,并依如来摄受众生的悲心,将施食“鬼神”扩及所有“有情”,如“汝等有情众,我今施汝供,此食遍十方,一切有情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施食与有情,皆共成佛道”,即可圆满。
  五、密教施食仪轨
  在开始对密续咒语进行辨别与讨论之前,前文先厘清了“佛前大供”所牵涉的中国施食仪轨的由来;经查该仪轨始自唐朝译出的密教部典籍密续,如前所说,施食仪轨在佛世时并没有繁复的仪轨,但这并不妨碍此处的探讨,因为可由此
  文的解析来厘清佛意,并且建立一个合乎佛法慈悲摄受有情的仪轨风貌。同时,由于施食也牵涉到目前许多佛门仪轨,所以这个讨论是个很好的开端。
  ●施食仪轨─不空所译密续为本源
  唐朝大量翻译的密续中,有关施食部分最早可见唐朝译师实叉难陀(公元652年-710年)的《佛说救面然饿鬼陀罗尼神咒经》一卷(古字“然”通“燃”),另一异译本则是由后来密教不空法师(公元705年-774年)所译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这两部密续内容稍有不同,然皆叙述同一个密教施食的缘起故事;两部密续皆可于现在中华电子佛典搜寻得到。这两部密续译本可说是相当清楚说明了施食,因此可视为密教施食的典籍;其中不空译出的内容又较实叉难陀版本完整,可看到比较完整的〈施食真言〉咒语内容。
  这两部译本的叙事是:阿难尊者在夜里遇到了一饿鬼(其名有“面然”和“焰口”两个版本),他恐吓阿难必须依言施食给许多野鬼以及仙人,否则阿难很快就会命终。阿难翌日请示如来,于是有了施食以及相关密咒的诞生。
  由此连结来看不空翻译的四部有关施食的密续:除了前面提及的《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之外,还有《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以及《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这些密续如果以最早实叉难陀法师翻译的年代来看,他是在武则天证圣元年乙未(公元695年)先开始翻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华严),到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才译完,因此这施食密续译为中文的时间应在此之后。由上可研判这施食密续出现在天竺的时间不会晚于七世纪末,之后流传到西域,而为当时在西域的实叉难陀法师所知。然而这类施食的密续并没有停止发展,大致可知持续编纂到八世纪,这使得不空法师到天竺寻找密续时,发现施食部分有了更多的增广。不空法师本是协助金刚智法师翻译密续,后来他游学于天竺,在唐玄宗李隆基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回到长安,以他为主译,从事密续翻译,如是至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年间。以署名“唐三藏沙门不空奉诏译”来看,有《瑜伽集要焰口施食起教阿难陀缘由》和《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这应该是不空法师比较早期的译著。至于不空法师住到大兴善寺是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等到唐代宗李豫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李豫授予不空法师特进试鸿胪卿,赐号大广智三藏;因此以“特进试鸿胪卿”署名来看,这《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和《佛说救拔焰口饿鬼陀罗尼经》是不空法师后期翻译的密续。
  其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囊括了缘起(阿难遇饿鬼的故事)、仪轨、密咒,中国佛教许多法师信受而截取了当中的密咒用以施食,乃至逐渐普及而建立起通行的施食仪轨,以及形成了著名的“放焰口”、“蒙山施食”等法会,甚至本文前已讨论的“佛前大供”仪轨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密咒。这可说都是依不空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而建立的,也可说不空在《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提及的手印及其对应的真言非常繁多,令中国法师们产生了迷惑所致:
  1.“破地狱印”及“(破地狱)真言”
  2.“召请饿鬼印”及“(召请饿鬼)真言”
  3.“召罪印”及“召罪真言”
  4.“摧罪印”及“摧罪真言”
  5.“定业印”及“净业真言”
  6.“忏悔灭罪印”及“忏悔真言”
  7.“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及“施甘露真言”
  8.“开咽喉印”及“开咽喉真言”
  9.“发菩提心(印)”及“(发菩提心)真言”
  10.“受三昧耶戒印”及“(受三昧耶戒)真言”
  11.“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施食真言”
  12.“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变食真言”
  13.“普供养印”及“(普供养)真言”
  14.“奉送印”及“金刚解脱真言”
  由于这和中国佛教界本来不重视咒语全然不同,因此有需要针对不空所译的施食密续来作探讨。
  (一)密续施食之缘起
  佛门“瑜伽焰口施食”的起源,在此以不空译本《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来探讨,此处节录一小段来作分析,先说密教施食缘起的故事:
  尔时,阿难独居静处,念所受法。即于其夜三更已后,见一饿鬼名曰“焰口”,其形丑陋,身体枯瘦,口中火然,咽如针锋,头发髼乱,牙爪长利,甚可怖畏;住阿难前,白阿难言:“汝却后三日,命将欲尽,即便生于饿鬼之中。”是时,阿难闻此语已,心生惶怖,问饿鬼言:“大士!若我死后生饿鬼者,我今行何方便得免斯苦?”尔时,饿鬼白阿难言:“汝于来日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他恒河沙数饿鬼饮食、并余无量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先亡久远等所食饮食,如摩伽陀国所用之斛,各施七七斛饮食,并为我等供养三宝;汝得增寿,令我等辈离饿鬼苦,得生天上。”阿难见此焰口饿鬼,身形羸瘦枯燋极丑,口中火然其咽如针,头发髼乱,毛爪长利;又闻苦语,甚大惊怖,身毛皆竖。即至晨朝,从座而起,往至佛所,右遶三匝,顶礼佛足,身体战栗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救我苦!所以者何?昨夜三更经行静处,念所受法,见焰口鬼而语我言:‘汝过三日,必当命尽,生饿鬼中。’我问鬼言:‘云何令我得免斯苦?’饿鬼答言:‘汝若能施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无量饿鬼、婆罗门仙、阎罗所司业道冥官、及诸鬼神侍从、眷属先亡久远,平等普施饿鬼饮食。汝等增寿。’”白言:“世尊!云何能办无量饮食充足?”27
  从上文来看其不合逻辑与背离佛法之处:首先,阿难身为释迦如来的侍者,有正知正见,又至少是断尽三缚结的声闻初果,但是这位饿鬼焰口显然完全不懂佛法,才会来恐吓阿难“三日后死堕饿鬼道”。这违背了佛所说“声闻初果永不堕恶道(饿鬼、畜生、地狱道)的圣教,阿难岂可能信受其恐吓!显然这部密续所说不是佛法,纯属杜撰。
  再者,“大士”在佛教中是对大菩萨的尊称,阿难身为佛弟子,虽不轻任何人,却岂有称呼饿鬼“大士”之理?如果是“大士”,即大菩萨,必然会说如理之法,亦必具有世间福德,不可能成为缺食的饿鬼;而且文中为何未见这位“大士”说出阿难将堕入鬼道的任何前因呢?为何未教导阿难如何清净忏悔、消除过去所造业障呢?如果来者真是“大士”,即使示现为饿鬼,也必有地上菩萨持十大愿的慈悲及证德,令见者欢喜,为何阿难却感觉“惶怖、惊怖、战栗”呢?而且就算侍者阿难将会堕入饿鬼道,则释迦牟尼佛必定早知并为作种种方便,以解决其困难之境,何待饿鬼现身之后,方为阿难说之?又该“大士”要求阿难以施食功德免于饿鬼果报,然阿难尊者作为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侍者,又誓愿护持法藏,平时又多利乐众生,如是功德福德难可计算,岂是“施食饿鬼”的福报所能相提并论的,何须另行建立一“施食饿鬼”之法才能免堕饿鬼道?这显然毫无道理。
  此外,这位“大士”要求的布施对象是无数恒河沙的饿鬼、婆罗门仙[编案:鬼道中之一类]……,然而以供养功德而论,供养报恩田(父母、师长等)及功德田(佛、菩萨、缘觉、四双八辈)的功德远大于施给贫穷田,所以即使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座下的声闻圣众弟子来作供养,都比对一般的凡夫贫穷田行施所得福德来得殊胜,因此如果只是考量福德的增长,又何必要特别将施食对象设定为饿鬼及婆罗门仙呢?对贤圣僧行供养岂不是福德增长更多吗?
  再从三乘菩提来看文本不合正理之处:
  1.依二乘正理,既然阿难尊者已断除我见,三缚结断者至少是声闻初果,当知声闻初果舍寿后必定生天,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取证阿罗汉,如何还有饿鬼道之果报?密续如何扭曲佛法而说尊者“三日后堕入饿鬼道”之理?
  2.大乘经典《妙法莲华经》中,释迦如来说阿难尊者已经无量劫来修学大乘法,并授记其将来成佛时的佛号国名等,而且阿难将是诸圣弟子中最早成佛者。既然阿难尊者深知三界六道轮回之理,对因果业道的正理无有迷惑,如何可能被此饿鬼道众生一吓就心惊胆跳,甚至越看对方身相越怕,还“身毛皆竖”,这根本没有道理。
  3.又以“华严部”之《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述说大乘菩萨因缘时,提及阿难尊者久修六波罗蜜,已近佛菩提:“复有无量千亿菩萨现声闻形,亦来会坐。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连、须菩提、罗睺罗、阿若憍陈如、摩诃迦叶、优波离、阿那律、离婆多、阿难、提婆达多、跋难陀等,而为上首,皆已久修六波罗蜜,近佛菩提,为化众生,于杂染土现声闻形。”28显见阿难尊者实际是大菩萨示现为声闻身,绝非等闲。而此密续却将阿难尊者当作随意可以欺罔的众生,如何成理?
  以上所论,可知这“施食真言”出处的密续,必是密教所伪作的经典,其内容无一可信。当知,施食饿鬼一事若是这么重要,阿难尊者必在结集《阿含》时提出,不必待一千多年后,才由密教产出密续说明之。
  (二)密续规范:施食者须是受过灌顶之密教上师
  密续以“施食真言”召请诸佛菩萨加持,布施救济饿鬼有情众,这样的心地不好吗?请见不空所译的密教真意,《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佛告阿难:“若欲受持施食之法,须依瑜伽甚深三昧阿闍梨法;若乐修行者,应从瑜伽阿闍梨,学发无上大菩提心,受三昧戒,入大曼拏罗,得灌顶者,然许受之;受大毘卢遮那如来五智灌顶,绍阿闍梨位,方可传教也。若不尔者,递不相许。设尔修行,自招殃咎,成盗法罪,终无功効!若受灌顶,依于师教,修习瑜伽威仪法式,善能分别了达法相,故名三藏阿闍梨,方得传斯教也。”29
  上述密续文字明言,凡是自学施食者都犯盗法罪,施食无效。这密续规定施食的法师都必须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此处译为“三昧戒”),进入大曼荼罗(即是坛场,此处的“入大曼拏罗”),受密教灌顶,绍继密教上师位;这样修学无上瑜伽有成者,才可成为密教的“三藏上师”(阿闍梨),才可行施食法。因此,根据这密续的规定,一切施食的学人都必须修学密教法。然中国佛教道场实际上本是大乘道场,并非是密教道场,则凡是口诵相关的施食密咒等等,难道都变成了盗法罪?若不是修学密教者,无受四归依、三昧耶戒、密教瑜伽灌顶,则依此密教法所行的施食,依密续单方面之说法,全都无效,而且是非法。然佛教古来即有施食之法,并没有这么多繁复的咒语(如果施食给旷野鬼等众生时需要配合咒语,世尊一定会教导)。因此若施食时坚持要施行密咒者,便得依该密咒之原来出处密续之规定,必须寻找密教上师,受四归依、三昧耶戒、瑜伽灌顶;然如是都违背了佛的教法。佛法是清净三归依、五戒、菩萨戒,远离淫欲;灌顶则是十地法王子位受职时,方受诸佛如来放光灌顶,迥异于密教之所说。
  因此根据这施食密咒的密续规定来看,皆是在表白:这施食咒是密教法,不是佛法中布施波罗蜜的胜法;且任何学人都必须先礼敬密教上师,才能够修学密教的施食;这样形成了四归依,而不同于佛法的三归依。然而密教盗用佛法名相伪造如是“经典”笼罩学人的结果,就连明朝莲池法师也为之困惑而不敢改订。殊不知密续所设施食法的目的,是要转佛教学人去归依密教,施食者必须受密教上师所传授的三昧耶戒,一生以密教上师马首是瞻;以后还得入密教坛场受无上瑜伽灌顶,即男女双修,如是令佛教学人降伏归顺于密教,而不再是佛弟子,这才是该密续包裹施食法的本意。
  (三)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
  不空译本的〈施食真言〉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次为汝等受三昧耶戒印,以二羽缚忍愿申如针,真言曰:“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今为汝等受三昧耶戒竟,从今已去,能令汝等,入如来位,是真佛子,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次结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弹忍禅,想于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种种无量甘露法食,即诵〈施食真言〉曰:“唵(引)萨嚩怛他誐多(一)嚩路枳帝鑁(二)婆罗婆罗(三)三婆罗三婆罗(四)吽(五)。”30
  此段文字有二处值得注意:
  (1)它的仪轨流程是,先受密教三昧耶戒印之后,才结施食印(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及诵此施食真言。
  (2)与现今通行的“施食真言”对照,此真言多了“鑁婆罗婆罗”,至于其前后文字则跟现在佛门所诵的“施食真言”是一样的。有关“鑁”字的意思,请见下文说明。
  (三)密续:先受密教三昧耶戒,方得施食
  关于密法中施食者必须受三昧耶戒,在此再作一说明。不空译本的密续很清楚表示,在行密教“施食”法之前,必须先归依密教并受三昧耶戒,且须以密教三密法门之“手结印”代表“身密”,以“念诵密咒真言”代表“口密”;然这些法门都不属于真实佛教,显而易见,其藉由暗度陈仓的手段,将密教的施食法伪装成佛教行门,目的是为了逐渐将佛教学人转成为密教学人。密教之三昧耶戒咒语,在不空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译为“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31,在《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则译为“唵三摩耶萨怛梵”32,在后世重集的《瑜伽集要焰口施食仪》则译为“唵三摩耶萨埵鍐”33。“唵(引)三昧耶萨怛鑁(二合)”,“三摩耶”就是“三昧耶”的异译,“萨埵”、“萨怛”是“有情”的意思;实际上不空翻译这些密咒是有点随心所欲的,而且他有许多译法多少是故弄玄虚,兹不列举。这整句“三摩耶萨埵”的意译是“受三昧耶戒的有情”,用意是要大众走向密教而成为密教的“金刚萨埵”,而不是走向“佛菩提”成为“菩提萨埵”─菩萨。
  综合上述,其意思是:与会大众,即使是来受施的饿鬼、鬼神等等,都必须受密教的三昧耶戒,归依密教,这就是该密续的宗旨。
  (五)“鑁”隐示密教双修行门
  “唵三摩耶萨埵鍐”用来结尾的“鍐”,即是“鑁”。“鑁”,是密教的金刚五字“阿鑁览唅欠”之一。
  密续《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
  阿,金刚地部一(阿字作地观金刚座观,形四角色黄,大圆镜智又名金刚智)。
  鑁,金刚水部二(鑁字作水观莲华观,形如满月色白,妙观察智又名莲华智亦转智)。
  览,金刚火部三(览字作日观,形三角色赤,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
  唅,金刚风部四(唅字作月观,形如半月色黑,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
  欠,金刚空部五(欠字作空观,形如满月色,种种法界性智)。
  “地水火风空”五轮之种子,“阿鑁览唅欠”五字,有地轮,地轮之上有水轮,水轮之上有火轮,火轮之上有风轮,风轮之上有空轮,空轮之中想憾字,其如深玄色,渐舒广成,风轮上想鑁字变成水轮。34
  “阿鑁览唅欠”中的“鑁”,表面上的说明,是指金刚部的水轮,代表“地水火风空”的“水大”;实际上的意义,是隐晦暗合密教的秘密法:行者观想头顶上的双身佛交合,流出男女淫液,从行者头上流灌而下。若行者具格实修密法时,观想其明点(即,其色为白)从颅顶下方一滴一滴释出,下行到中脉称为月亮之路;明点在头顶时称为新月,从上而下渐渐盈满,待明点行至男根前端时不摇不动,是为满月;此时观想其反向上行,由于行者不得漏出,因此满月长盛,上行至眉间轮,圆满行门(并且男根必须全程翘然)。
  密续以此“鑁”的字面意义─“流出”,代表密教所谓的水大,表示“流出施食”、“流出甘露”、“流出功德”等等,并以观想成就作为证得殊胜的悉地,实际上连结的是密教的双身法灌顶行门,与真正佛法全不相干。
  (六)金刚水大“鑁”即密教苏悉地功德成就
  “阿鑁览唅欠”在密教特别阐释密咒的苏悉地中,也有紧密的连结关系,如唐朝密续译师善无畏译的《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陀罗尼》:
  阿鑁蓝唅欠(是上品悉地真言也,以前五三印真言,顺一遍逆一遍,次顺旋转四遍,次逆旋转四遍,此即利益一切众生皆以悉地义也)是名“秘密悉地”,亦名“成就悉地”,亦名“苏悉地”。苏悉地者,遍法界也,成就佛果,证大菩提,法界秘密言,光明遍满,唯佛与佛能入此门,缘觉声闻不能照,此亦名秘密悉地。若诵一遍,当如转藏经一百万遍。出悉地从足至腰,入悉地从脐至心,秘密悉地从心至顶,如是三悉地,出悉地,化身成就;入悉地,报身成就;秘密悉地苏悉地,法身成就,即是三种常身正法藏。35
  这三种悉地,代表了密教自己所以为的“三身成就”。又,密教以念诵此咒一遍,当作如同转动藏经轮一百万遍,而密教所谓的“转经轮”是把经咒包藏在一个筒里去转动它,宣称每转一次经轮就等于念诵了一遍内藏的经咒,并且诳称此行门为佛菩萨所传,密教如是处处盗用佛名就显示了其欲以李代桃僵的手法来取代佛教的野心。
  总结来说,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中的“施食真言”挟带著密教的三昧耶戒暗度陈仓,还嵌入隐含双身法密语的“鑁”字,以藉由推广密教施食,诱骗学人逐步堕入双身法的实修。
  六、现行供佛仪轨中之咒语及其梵文意义
  现行的“佛前大供”仪轨中包含了四个咒语: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天厨妙供。
  (一)梵文咒语之意思
  除了〈天厨妙供〉是梵文咒语音译加上一部分表义清楚的中文词句之外,其他三个真言都是纯粹梵文音译。在此先举示其梵文意义36:
  1.〈施食真言〉
  梵文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曩谟      namah        归命、敬礼
  萨嚩      sarva        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誐多    tathagata       如来
  嚩嚧枳帝    avolokita       现见、观见
  唵       om         极赞、发语词
  三跋罗     sambhara       功德、庄严
  三跋罗     sambhara
  吽        hum      (法螺)遍响
  2.〈甘露水真言〉
  梵文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曩谟      namah      归命、敬礼
  苏噜婆耶    surupaya     可爱妙色
  怛他誐哆耶   tathagataya    如来
  怛侄他     tadyatha     即说咒曰、即是
  唵       om       极赞、发语词
  苏噜      sru     (甘露)流出,(或妙色身)
  (林光明认为是 surupa 的缩写, 妙色身)
  苏噜      sru
  鉢罗苏噜    prasru   (甘露)充满流出,(或充满妙色身)
  (林光明认为是 pra-suru 的缩写,充满妙色身)
  鉢罗苏噜    prasru
  娑婆诃     svaha    结语词、圆满
  3.〈普供养真言〉
  梵文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唵        om        极赞、发语词
  誐誐曩      gagana       虚空
  三婆嚩      sambhava    出生(梵汉大辞典:有性交的意思)
  伐日罗      vajra      金刚,金刚杵
  斛        hoh       (同呼)
  4.〈天厨妙供〉中的梵语音译咒语
  梵文       音译      简易罗马拼音 意义
  户唵        hoh-om     极赞、发语词
  苏噜        sru      (甘露)流出
  萨哩嚩       sarva      全部的、一切的
  怛他阿誐多     tathagata     如来
  怛你也他      tadyatha     即说咒曰、即是
  苏噜        sru       (甘露)流出
  娑嚩诃       svaha       结语词、圆满
  (二)〈施食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施食真言〉的出处是《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次结无量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印,左羽想持器,右羽弹忍禅,想于左羽掌中有一鑁字,流出种种无量甘露法食,即诵〈施食真言〉曰:“唵(引)萨嚩怛他誐多(一)嚩路枳帝鑁(二)婆罗婆罗(三)三婆罗三婆罗(四)吽(五)。”37
  密续的“鑁”字本身是有“男女双身合修时所流出的淫液”之意,这如前所说。因此当密教行者念诵此密咒中的“一切如来”时,作意是观想虚空中有无数行于男女双修的密教如来,这些“如来”各各都是拥抱明妃,呈现站立或结跏趺合的双身像。所以,密教所谓的“礼敬如来”,在其意念是观想双身佛的情况下,实际是污辱十方如来。
  (三)〈甘露水真言〉中之甘露及手印真意
  ●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甘露水真言的出处,同样可见于不空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
  次结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即以左羽转腕向前,力智作声〈施甘露真言〉曰:“曩谟素噜播耶(一)怛他誐哆野(二)怛儞也(二合)他唵(引四)素噜素噜(五)鉢罗(二合)素噜(六)鉢罗(二合)素噜(七)娑嚩(二合)贺(八)。”诵真言时,想于忍愿上有一“鑁”字,流出般若甘露法水,弹洒空中,一切饿鬼异类鬼神普得清凉,猛火息灭,身田润泽离饥渴想。38
  基本上,这密咒很常见于密续,如唐朝跋驮木阿译的《佛说施饿鬼甘露味大陀罗尼经》:
  即说咒水陀罗尼,咒曰:“那谟苏卢婆曳(一)怛伽他哆耶(二)怛铁他(三)苏嚧苏嚧(四)波罗苏噜莎婆呵(五)。”39
  依照不空译的密续文本,布施甘露时,是以手印配合真言,此处的手印是所谓的“妙色身如来施甘露印”;至于“甘露”可就是重点了,因为这真言的名称叫作“施甘露真言”,所以咒中的“素噜”或“苏噜”,意思应该是指称“甘露”。
  又,密教以双手十指表示十波罗蜜法,因此其中两根手指头代表“忍”与“愿”,所以“想于忍愿上有一‘鑁’字”意即观想在代表“忍”与“愿”这二根手指头上有一个“鑁”字,也就是水大,流出甘露。
  然须知,密教所谓的甘露与真正佛教的甘露法水,相差何只十万八千里;密教所谓的甘露,实际是指秘密灌顶时,男女交合流出的。密教行者观想或实修时,在男女交合之际,必须“忍”精不射,以男根吸取女精入己身,和合成为所谓的红白甘露,观想其上下通流全身。故知,以此观想出来的男女红白“甘露”,普“愿”广施一切有情,意思就是为一切有情随许灌顶,为他们铺陈方便道,未来也成为密教行者,修密教法。
  ●不空译的密续《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
  不空译的密续《施诸饿鬼饮食及水法》,又称此“甘露水真言”为“蒙甘露法味真言”,手印称为“施无畏印”40。又,密教用来祭祀鬼神的五甘露是“酒、男精、女血、大便、小便”,亦即密教的甘露其实是不净物,于众生非但无有丝毫利益,而且有害。佛法中真正的甘露其实不是物质之法,而是能让人得证涅槃的无上妙法,能使人证得声闻果、缘觉果乃至佛菩提果。而密教一切见修行果的内涵皆与佛法大相迳庭,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应当舍弃出于密续的密咒,远离密教的不净三密。
  (四)〈普供养真言〉出自密续
  〈普供养真言〉出自密教不空译师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次结普供养印,作金刚合掌,置印当心,真言:唵(引)誐誐曩三婆嚩嚩日罗(二合)斛。”41这显示出,“普供养真言”也是来自同一部密续,即不空译的《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既是同一出处,则其密教意涵当无歧异,此“嚩日罗”(伐日罗)“金刚杵”即是指称男女双修中之男子性器官。这咒语本身就是密教行双身法的咒语,此处就不再多作探讨。又,此真言又称为“大虚空藏菩萨真言”。
  (五)〈天厨妙供〉之探讨
  ●宋、元、明朝的〈天厨妙供〉文本
  《中峯三时系念仪范》:“禅悦酥酡造出天厨供成道当初牧女前来送老母曾将托在金盘奉献上如来大觉金仙众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三称举诸如来名回向)”42
  此《中峯三时系念仪范》,一说是宋朝永明延寿禅师撰述,但普遍仍认为是元朝中峰明本禅师所作。43明朝莲池法师之《云栖法汇》卷2:“奶酪醍醐造出天厨供成道当初牧女前来送老母曾将托在金盘奉献上如来贤圣无边众禅悦藏菩萨摩诃萨(三称)。”44
  目前教界通行之“佛前大供”仪轨中的〈天厨妙供〉版本是:“天厨妙供禅悦酥酡户唵苏噜萨哩嚩怛他阿誐多怛你也他苏噜娑嚩诃南无禅悦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但是在“CBETA中华电子佛典协会”所收录的资料中,找不到相关的出处。此中的梵音译咒,若配合《三时系念》及《云栖法汇》中的“天厨妙供”赞偈来解释,则无有疑虑。45然从佛法的修行来说,佛菩萨随顺因缘而教导众生的一切清净梵咒,皆是欲令有情安住佛道的方便施设,目的是希望有情能时时有清明的意念,离于贪瞋痴三毒,常行于菩萨道上;若能明白如此道理,即不须执著于梵咒,贪求持咒的功德,而是应日日在六时中照看自己的心地,渐次修除三障烦恼,如此才是佛法的真实修行。
  七、《瑜伽焰口》、《蒙山施食》及“放焰口”等
  (一)《瑜伽焰口》与《蒙山施食》以密续为根本
  就现在广行于佛门中的超荐仪轨而言,最著名的是元朝中峰明本禅师提倡的“三时系念佛事”,超度亡者往生极乐世界。其仪轨内文绝大多数是义理清楚的文词,只有少数是音译咒,例如第一时毕,接“斋佛仪式”,其中的〈变食真言〉、〈甘露真言〉、〈普供养真言〉,就是梵文音译的咒语,如前所说是出于密续的密咒,皆非清净佛法。由于元明清三代是喇嘛教(密教)在中国大行其道的时期,加剧了密续、密咒、密教仪式等混入佛教法会仪轨的力道,使得今日许多佛事仪轨中都混杂有密咒,染污了佛教的清净律仪。
  依据密续,“密教无上瑜伽焰口”的主法者都必须是密教金刚上师,亦即受过密教无上瑜伽灌顶者才能“如法”的“施食”,这样的“瑜伽焰口”全是在施行密教的三密法门;当主法的密教上师观想本尊与其明妃双双撒下“甘露水(淫液)”“庄严”法会现场时,真正的佛菩萨如何可能降临现场呢?既然此法与佛菩萨不相应,而且其施食咒的内涵又会使饿鬼众欲火焚身,诸饿鬼道有情又如何能得到救拔呢?密教灌顶的实际内容今已都摊在阳光下,例如宗喀巴的《密宗道次第广论》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皆是在欲界的男女上极度缠缚,甚至全不顾及世间伦常,如以弟子家中女眷为女色,如是性供养密教上师;又再令弟子与其女眷,如母、姊妹、女儿等行男女双修,这不但严重违背中国三纲五常伦理,更是三涂恶业,未来世连人身都保不住,自是违背佛法的清净教诲。所以这些仪轨应该还给密教所谓的“金刚上师”,而一切佛教法师以及学佛人则应远离才是。
  而“蒙山施食”既然导源于不空所译的密续,现代佛教界应正本清源,对密续作出简择,这样便不会在施食时,连结到密教的不清净法。至于法界中本就有施食法,佛菩萨慈悲及于一切有情,本来就常依本愿力施济众生,因此以如法的仪轨(无须任何密咒),即可感应佛菩萨神力变食加持,施济有情拔诸众苦。
  (二)出自唐朝不空所译密续的其他真言
  不空所译的密续《瑜伽集要救阿难陀罗尼焰口轨仪经》,带出了中国佛教施食密咒化的根本起源,所影响的不只是午供仪轨,而且由此产生了“放焰口”以及“蒙山施食”的仪轨。这密续所提及的密教手印与其对应的真言,数量并不少,如本文“五、密教施食仪轨”中所胪列的“破地狱印及其真言”、“召请饿鬼印及其真言”一直到“普供养印及其真言”、“奉送印及其真言”等均属之。这些密教手印及密咒之所以混入佛事中,都是因为不空所译的这些密续所导致的,而中国佛教界就受到这些密续的巨大影响。相关的密续繁多,兹不列举。
  八、结论
  施食真言〉、〈甘露(水)真言〉、〈普供养真言〉等真言密咒的出处是密续,是夹杂许多密教色彩(双身法、鬼神法)的不清净句。密续所主张的施食仪轨,其意涵均违背佛教的清净三归依,亦严重违背解脱道、佛菩提道,使得主法者、供养者、受供者都变成归依密教;然而佛教法师只要没有作密教的四归依,并且未受持密教的三昧耶戒,以及没有依宗喀巴所说的男女双修灌顶(时轮灌顶)法受密教的无上瑜伽灌顶,则不具密续所说的施食条件。然而密续中这些意涵与法式都是源于印度坦特罗密教,其以“男女双修”为宗旨,带有古印度的信仰,以及我见、我所贪爱之粗重缠缚,而这些内容绝对不应出现于清净斋佛的法会上。因此,这里将真言与密续分开,个别探讨;将密续不如理之处,向佛教界说明清楚,使大家知所依归,远离不清净作意。
  新版〈佛前大供〉仪轨也将“称请佛菩萨”的部分作了比较清净的调整,回复比较简单隆重的方式;未来可能还可以更简易的方式来处理。而此新勘定的〈佛前大供〉,所提出的内容浅白,以令参与供佛法会的每一个人都有清楚的意象,能清楚领解“十方诸佛赞”及“本师释迦牟尼佛赞”等颂偈中表达出来的恭敬与赞叹,以及对佛力加持变现施食来令施食圆满,令大众都能受用的心意。
  上述这三个方向是本次新版〈佛前大供〉不同于现行的版本之处,期使能令大众耳目一新,更得契入佛法,以此至祷。
  -------------------
  1《翻译名义集》卷1:“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大正藏》册54,页1057,下7-12。
  2《瑜伽集要施食仪轨》:“归依金刚上师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卍续藏》册104,页803,上4。
  3《大方便佛报恩经》卷6〈优波离品第8〉:【尔时优波离复白佛言:“世尊!若受三归戒时,先称法宝,后称佛者,成三归不?”答曰:“无所晓知,说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归。若有所解,故倒说者,得罪亦不成三归。”问曰:“若称佛及法,不称僧者,成三归不?若称法僧,不称佛者,成三归不?若称佛僧,不称法宝,成三归不?”答曰:“不成三归。”】《大正藏》册3,页157,中17-23。
  又,马鸣菩萨造论:《大庄严论经》卷6:【决定一切智,以怜愍我故,是以说三归,不说有第四。为于三有故,而说三归依,若当第四者,我则无归依。】《大正藏》册4,页292,中14-17。
  4法会大众礼赞诸佛菩萨后,紧接著唱诵密教咒语时,香灯(施食人员)则在这段梵呗诵咒时间中,净手、打手印、以持器(“刀、手”)从杯饭中挖取七粒饭、走到施食台、放入施食碟、再回到佛前放好持器。以上实施细节,各地寺院道场容或有异,然大体无别。
  5《增壹阿含经》卷45〈十不善品第48〉:【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尔时,天人复语长者:“此是持戒人,此是犯戒人;此向须陀洹人,此是得须陀洹人;此向斯陀含人,此是得斯陀含人;此向阿那含,此得阿那含;此向阿罗汉,此得阿罗汉;此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施此得福少,施此得福多。”尔时,师子长者默然不对。何以故尔?但忆如来教诫,不选择而施。】《大正藏》册2,页792,中27-下5。
  6《大智度论》卷22〈释初品〉:【佛不受,作是言:“我为说偈故得此食,我不食也!”婆罗门言:“是食当与谁?”佛言:“我不见天及人能消是食者,汝持去,置少草地、若无虫水中!”即如佛教,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如投大热铁。】《大正藏》册25,页225,中1-5。
  7《增壹阿含经》卷15〈高幢品第24〉:【世尊告曰:“如来在世间,应行五事。云何为五?一者当转,二者当与父说法,三者当与母说法,四者当导凡夫人立菩萨行,五者当授菩萨别。是谓,迦叶!如来出世当行此五法。”】《大正藏》册2,页622,下11-16。
  8《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第36〉:【尔时,天上善法讲堂有金石纵广一由旬。尔时,世尊石上结加趺坐,遍满石上。尔时,如来母摩耶将诸天女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并作是说:“违奉甚久,今来至此,实蒙大幸,渴仰思见,佛今日方来。”是时,母摩耶头面礼足已,在一面坐;释提桓因亦礼如来足,在一面坐。三十三天礼如来足,在一面坐。】《大正藏》册2,页705,中30-下7。《大方便佛报恩经》卷3〈论议品第5〉:【尔时,如来为母摩耶夫人并诸天众说法九十日,阎浮提中亦九十日不知如来所在。】《大正藏》册3,页136,中17-18。
  9《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第36〉:【是时,优填王即以牛头栴檀作如来形像高五尺。是时,波斯匿王闻优填王作如来形像高五尺而供养。是时,波斯匿王复召国中巧匠,而告之曰:“我今欲造如来形像,汝等当时办之。”时,波斯匿王而生此念:“当用何宝,作如来形像耶?”斯须复作是念:“如来形体,黄如天金,今当以金作如来形像。”是时,波斯匿王纯以紫磨金作如来像高五尺。尔时,阎浮里内始有此二如来形像。】《大正藏》册2,页706,上17-26。
  10《增壹阿含经》卷28〈听法品第36〉:【余福不可计,其福不思议,名闻遍四远,造佛形像福。】《大正藏》册2,页708,中11-12。
  11《优婆塞戒经》卷5〈净三归品第20〉:【若佛在世及涅槃后,供养果报,无有差别。】《大正藏》册24,页1061,下6-7。
  12义净法师仰慕东晋法显法师、唐朝玄奘大师西行求法的高风,于公元671年从海路南行,673年抵达东印度,历三十余国往来参学,留学那烂陀寺十一年。公元695年,离开今日苏门答腊,归抵洛阳;公元700年,组织译场。义净法师的译述虽遍三藏,但对律部典籍的翻译将近两百卷,著力甚深;译事余暇,常细心教授学徒日常重要律仪,严守规矩。因此,后人从义净法师的译述文字,当可相当推溯到佛世乃及密教并吞佛教前的清净法事或行仪。
  13《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午时既至普就尊仪,蹲踞合掌各自心念,礼敬既讫食乃同前。或可别令一人在尊像前长跪合掌大声赞佛(言长跪者,谓是双膝踞地,竪两足以支身。旧云胡跪者,非也。五天皆尔,何独道胡),唯叹佛德不杂余言。”《大正藏》册54,页210,中4-8
  14《大方广宝箧经》卷2:【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见一小鉢其食满中。”佛告我言:“速打揵槌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当与谁耶?”佛语我言:“汝勿虑是。设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诸众生等,于百千岁食此鉢食,犹不能尽。何以故?是文殊师利力所持鉢,文殊师利有檀波罗蜜无量功德。”我闻佛语,便打揵槌集比丘僧。时此鉢食不相和杂,香美众味取不可尽,充饱大众鉢食不减。】《大正藏》册14,页473,上1-10。
  15《佛说文殊师利现宝藏经》卷1:【时,佛告阿难:“汝宁察讲堂上不乎?”阿难白佛:“唯然,世尊!已见满鉢之食在讲堂上。”佛告阿难:“汝挝揵椎聚比丘众。”我白佛言:“唯然,世尊!丘众其数甚多,一鉢饭食何所足乎?”佛言阿难:“且止,默然而行。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人,百千岁共食此饭终不耗减。所以者何?文殊师利圣旨神化,令此鉢食无有尽时,文殊师利智慧具足神通所立,兴造布施以度无极。”】《大正藏》册14,页458,下13-21。
  16《维摩诘所说经》卷3〈香积佛品第10〉:【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大悲所熏,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有异声闻念:“是饭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揣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于是鉢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大正藏》册14,页552,下9-20。
  17《佛说未曾有正法经》卷2:【时,彼童子即诣佛前礼世尊足。智王苾刍将所乞食授其童子,而告之言:“汝以此食供养世尊及诸大众,当令汝得无量福聚。”是时童子如苾刍言,即捧其食添世尊鉢;食犹未尽,然后次第供诸大众。是会菩萨、声闻咸受其食,悉皆饱满,食犹未尽。】《大正藏》册15,页434,下23-29。
  18《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上〈举鉢品第3〉:【尔时世尊告舍利弗:“今且听斯,善思念之!……莫能胜幢如来诸声闻众八万四千,菩萨大士十二亿众。其佛世尊于五浊世演三乘教,有一比丘而为法师名曰慧王。……于时比丘慧王所得分卫食饍,授与幼童而谓之曰:‘童子!受斯分卫之具,供养如来!’寻即受之,已满佛鉢,食不减损;次与声闻八万四千,菩萨十二亿;佛及圣众,皆悉充饱。如是之供至于七日,饭则如故亦不损减。于时幼童踊跃欢喜善心生焉……”】《大正藏》册15,页412,中21-下14。
  19《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圣遣普施众生,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及余神鬼应食之类,缘在鹫山,如经广说。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呪愿曰:“以今所修福,普沾于鬼趣,食已免极苦,舍身生乐处。菩萨所受用,无尽若虚空,施获如是果,增长无休息。”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施先亡矣。江淮间设斋之次,外置一盘,即斯法也。】《大正藏》册54,页210,上14-25。
  20《毗尼日用录》,《卍续藏》册106,页109,下9-10。
  21《大般涅槃经》卷16〈梵行品第8〉:【“善男子!如我一时,游彼圹野、聚落丛树,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圹野,纯食肉血多杀众生,复于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鬼神广说法要;然彼暴恶、愚痴无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为大力鬼,动其宫殿,令不安所。彼鬼于时将其眷属,出其宫殿,欲来拒逆。鬼见我时,即失心念,惶怖躄地,迷闷断绝,犹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还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还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于我所,生善信心。我即还复如来之身,复更为说种种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杀戒。即于是日,圹野村中,有一长者次应当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为长者,更立名字,名手长者。尔时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属,唯仰血肉,以自存活。今以戒故,当云何活?’我即答言:‘从今当勅声闻弟子,随有修行佛法之处,悉当令其施汝饮食。’善男子!以是因缘,为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从今,常当施彼圹野鬼食,若有住处不能施者,当知是辈,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党眷属。善男子!如来为欲调伏众生故,示如是种种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大正藏》册12,页460,下1-24。
  22《杂宝藏经》卷9:【鬼子母者,是老鬼神王般闍迦妻,有子一万,皆有大力士之力。其最小子,字嫔伽罗,此鬼子母凶妖暴虐,杀人儿子,以自噉食。人民患之,仰告世尊。世尊尔时,即取其子嫔伽罗,盛著鉢底。时鬼子母,周遍天下,七日之中,推求不得,愁忧懊恼,传闻他言,云佛世尊,有一切智。即至佛所,问儿所在。时佛答言:“汝有万子,唯失一子,何故苦恼愁忧而推觅耶?世间人民,或有一子,或五三子,而汝杀害。”鬼子母白佛言:“我今若得嫔伽罗者,终更不杀世人之子。”佛即使鬼子母见嫔伽罗在于鉢下,尽其神力,不能得取,还求于佛。佛言:“汝今若能受三归五戒,尽寿不杀,当还汝子。”鬼子母即如佛勅,受于三归及以五戒。受持已讫,即还其子。佛言:“汝好持戒,汝是迦叶佛时,羯腻王第七小女,大作功德,以不持戒故,受是鬼形。”】《大正藏》册4,页492,上13-29。
  23《南海寄归内法传》卷1:【施主乃净洗手足,先于大众前初置圣僧供,次乃行食以奉僧众。复于行食末安食一盘,以供呵利底母。其母先身因事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因其邪愿舍身遂生药叉之内,生五百儿,日日每食王舍城男女。诸人白佛,佛遂藏其稚子名曰爱儿。触处觅之,佛边方得。世尊告曰:“汝怜爱儿乎?汝子五百,一尚见怜;况复余人一二而已。”佛因化之,令受五戒为邬波斯迦。因请佛曰:“我儿五百今何食焉?”佛言:“苾刍等住处寺家,日日每设祭食,令汝等充飡。”故西方诸寺,每于门屋处或在食厨边,素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其母乃是四天王之众,大丰势力。其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广缘如律,此陈大意耳。】《大正藏》册54,页209,中3-19。
  24《菩萨本行经》卷下:“金翅鸟王亦复说言:‘今此龙王是我之食,我今持斋摄身口意,无伤害心而不食之,我得福多。’”大正藏》册3,页123,下16-18。
  25《佛说海龙王经》卷4〈金翅鸟品第16〉:【尔时四金翅鸟王,各与千眷属俱而白佛言:“今日吾等自归命佛及法、众僧,自首悔过前所犯殃,奉持禁戒,从今日始常以无畏施一切龙,拥护正法,至佛法住,将顺道法到于灭尽,不违佛教。”】《大正藏》册15,页151,中27-下2。
  26“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按其规模的大小,有最简单的一进院、二进院或沿著纵轴加多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一般而言,大宅院中,第一进为门屋,第二进是厅堂,第三进或后进为私室或闺房,是妇女或眷属的活动空间……”。请参考:《何为“四合院”》,网址:https://kknews.cc/culture/oyrg6e6.html(撷取日期:2020/9/28)
  28《大正藏》册10,页909,上24-29。
  29《大正藏》册21,页469,下16-25
  30《大正藏》册21,页471,中13-23。
  31《大正藏》册21,页471,中15。
  32《大正藏》册21,页468,上13。
  33《嘉兴藏》册19,页210,上24。
  34《大正藏》册18,页912,下17-26
  35《大正藏》册18,页915,中19-28。
  36【参考资料】
  1.梵汉佛教语大辞典,林光明编著,嘉丰出版社。
  2.梵汉大辞典,林光明编译,嘉丰出版社。
  3.佛教汉梵大辞典,平川彰编著,灵友会(东京)出版。
  4.汉梵咒语大讲堂,https://mantra.com.tw/video或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eKELtFlGYIlist=PL1ADBH6k8-
  3wfYKofdwzIJIhPfVYcz29n
  5.梵文常用咒语汇编,黄力查编译,大千出版社。
  37《大正藏》册21,页471,中19-23。
  38《大正藏》册21,页470,下13-20。
  39《大正藏》册21,页485,下16-19。
  40《大正藏》册21,页467,中7。
  41《大正藏》册21,页471,下26-27。
  42《卍续藏》册128,页129,上7-10。
  43由于永明延寿禅师及中峰明本禅师皆曾获“智觉禅师”的赐号,可能因此导致《卍续藏》编者误在目录中将《中峯三时系念仪范》及《中峰国师三时系念佛事》的作者标为延寿禅师。参见〈此延寿,非彼延寿〉,http://www.lingshh.com/wyfjdsj/28.htm#_edn14
  44《嘉兴藏》册32,页581,中21-23。
  45如是推断为清净梵咒,望诸贤能作更多方便,令与会大众心得清净;然新版《佛前大供》的内容应已可达成此目的,因此建议原〈天厨妙供〉无需继续采用。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