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1、胜鬘经讲记(二)【共130集】
第113集 依如来藏而说真空妙有
2021-04-21
正国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节目。今天我们要跟诸位菩萨一起来探讨有关“依如来藏而说真空妙有”的相关法义,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对于“空”与“有”的不同解释,如果无法正确掌握其义理就会造成在修学上之知见产生混淆,因此今天我们就来对这个问题略作探讨,希望对于大家在“空”与“有”的理解上有一些帮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在经教或一般善知识的著作中,“空”与“有”的使用是有广泛不同的意思,因此必须要仔细阅读前后文,才能确定其所代表的意思;尤其是在经教中,因为大多是使用文言文的关系,虽然是代表不同的意思,但有可能是用同一个字来代表。我们先来看“空”所代表的意思,它可能被用来代表底下几个意思之一:包括“空相、空性、空界、虚空、空无”等不同的意涵。在一般使用上,“空相”是说因缘所出生的法,必定有生住异灭的现象,因此没有不变异的真实体相,故说“空相”。譬如,大家所熟知的蕴处界法都是一直在变异的,故可以用“空相”来形容或代表;即使是在生住异灭中有一个“住”相,但是其实也是剎那生灭变异的,只是看起来改变不明显,因此就称为“住”,所以在菩萨的论中称为“生已相似相续名住”(《成唯识论》卷2)。而一般“空性”是用来指称如来藏心这个真实法,因为祂没有生灭性蕴处界法的体性,而且空无形色,但是如来藏有真实不坏的体性,所以称为“空性”。接下来,“空界”指的是六界“地、水、火、风、空、识”中的“空界”,用来指称色身中的空间,譬如血管、肠道等,如果“空界”出问题,则将影响有情的生命,譬如血管阻塞则将危及生命。而“虚空”指的是“色边色”,色法旁边没有物质存在,称为“虚空”,虚空是因为色法而显现,所以也摄属于色法,故称为色边色。最后,“空无”指的是没有、或不存在的意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有”的意思,一般“有”通常用来指称有为生灭法。譬如“三界有”、“二十五有”、“蕴处界有”等,是属于被出生之法,所以有生灭变异的现象;或者在十二因缘之中,第十支称为“有支”,也就是因为无明造作诸善、恶业行,经由爱支、取支的滋润后,便使得引生后有异熟果报的势力成熟,因此称为“有支”。还有一种分类方式称为“七有”,包括五趣有、业有与中有,这种分类方式在强调“业有”能够引生“五趣有”之果报受用,而在入胎之前则需要经过“中有”之过程,因此可以让众生很容易了解五趣轮回之原因。另外在《瑜伽师地论》卷100中,也开示有这样的分类方式:【谓若略说有三种有:一者实有。二者假有。三者胜义有。】其中第一个“实有”,指的是有特定体性的法,譬如色受想行识等,这些法之间能够用名称加以识别,而不会产生混淆,并且有其普遍性存在。第二个“假有”,指的是施设建立之法,或者在诸法聚集上面而假立之法等等,譬如心不相应行法,是因为分位差别而施设建立之法;又譬如在五蕴上面建立有情、众生等,属于“聚集假有”。第三个“胜义有”,是指离诸戏论、离诸分别的真实法,可以称为“真如、实际”等,因此这是真正的真实有。因此,由上面概要说明,大家就可以知道:无论是“空”或“有”都有很广泛的意涵,因此我们对于文字的解读要非常小心,否则真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乃至若因为误解而诽谤善知识,那就非常冤枉了。
  另外一个大家要留意的是,文章作者他对于法义的理解是否有误,如果误解了法义也会造成法义的错误传达。譬如六识论者所标榜的“一切法空”,意思是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所以没有真实不坏的体性;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没错,但实质上六识论者是在否定如来藏这个非因缘所生之“不生灭的本住法、自在法”为前提下所说的,因此造成他们所说的一切因缘所生法也不可能存在,因为没有“根本因”如来藏、没有如来藏所蕴藏的种子“因缘”,则不可能有他们所说的一切法出生。因此经教中虽然也开示“一切法空”,但却是在八识论的前提下所作的开示,也就是如来藏依种种因缘所直接或间接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的、无常的,没有真实不变的体性,因此说是“空”;或者也可以说如来藏所出生的一切法都可以摄归如来藏这个“空性”。所以说,虽然表面上文字是一模一样,但是所传达的道理却是有极大的差异。
  因此从这里诸位观众就可以深切了解修学佛法时,要追随善知识的重要性了。譬如在《胜鬘经讲记》第六辑中,平实导师的开示:【然而般若诸经是他们所讲的一切法空而应该称为空宗吗?专门弘扬般若的龙树菩萨,他的《中论、十二门论》等等,所讲的也是一切法空吗?其实不然,龙树还是以如来藏来说空有不二,来说非空亦非有、非断亦非常;】(《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79)也就是有些大师因为自己的知见错误,而误以为经论中所开示的跟他认为的是一样的,而不知自己其实是落入断灭见之中,连带地冤枉其他人,以为是跟他一样的,并且落入文字而流传四方。
  另外有关“一切法空”里面的“一切”,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在《瑜伽师地论》卷89中的开示:【复次当知略有二种一切:一、少分一切,二、一切一切。如说一切皆无常者,当知此依少分一切,唯一切行非无为故。言一切法皆无我者,当知此依一切一切。】也就是说,虽然我们看到在文字上是使用“一切”,它所代表的可能是包含某些种类的“少分一切”,而不是完整含摄所有种类的“一切一切”。因此上述《瑜伽师地论》中所开示的“一切法皆无我”,就可以含摄一切种类,因为不只有为生灭法是无我性的,包括不生灭法如来藏不反观自我、不执著自我,也是无我性的。而六识论者所说的“一切法空”,顶多只是“少分一切”,也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无常性的,但是因为他们否定了如来藏,因此造成其所说的“一切法空”落入断灭见,而变成本质上是完全错误。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一下大家常听闻的“空宗”与“有宗”。有人把弘传 龙树菩萨系的论著者称为“空宗”,把弘扬 无著菩萨系的论著者称为“有宗”;认为前者的主旨是一切法缘起性空之“一切法空”,故称为“空宗”,而认为后者是承认有不空的实在,因此称为“有宗”,乃至因此而产生了“空有之诤”或者“中观与唯识之诤”。事实上,会产生“空有之诤”,这是因为对于 佛世尊所传的教法与菩萨的论著产生了误解,因为三乘菩提皆是 佛世尊以能够出生万法的如来藏为核心而开演出来的,如来藏心如前所述可以称为“空性”,是真正的“毕竟空”;同时如来藏及其出生之七转识,这八识心王具足三种能变,能够出生万法,而七转识可以摄归如来藏心,故如来藏心又可以称为“有性”。因此,佛法是以同时具足“空性”与“有性”的如来藏为核心而开演出来的,容有基于应机或时节因缘之不同,而从不同角度或层次开演,但都不会有矛盾或不相容,更何况互相诤论。
  因此产生诤论者,有可能是几种状况:第一种是自己对于不同的法义理解错误,因此无法贯通,而误认为佛法之间是有矛盾的;第二种状况是他所引用的资料有误,自己没有好好去作抉择、去作探究,就接受了别人的意见,而衍生出错误的说法;还有一种可能是自己没有依教奉行,因此不能实证,而将正确的法义以自己的看法来曲解,实际上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法义有错误。譬如在《胜鬘经讲记》第六辑中 平实导师的开示:【因为真正的空宗与有宗都是不分空有的,是合而为一的空中生妙有,是一切虚妄法中无妨有真实不空的第八识存在,作为一切虚妄法及涅槃的所依,这才是真正的空宗与有宗。】(《胜鬘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页177-178)也就是说,佛法都是以法界实相心如来藏为核心而开演,因此佛法之间不可能互相矛盾而引起诤论。而实际上我们要修学的是完整的佛法,因此不应当去分宗分派而互相诤论,这样就更会造成自己所学的不足及偏颇,无法贯通整个佛法,乃至产生误解而互相攻击,这实际上对于自己的法身慧命是非常危险的。
  而我们要知道如来藏才是真正的“毕竟空”,因为如来藏实相心不堕入现象界有中,而且不缘六尘境界,不与一切烦恼相应,也是毕竟寂静、空寂的;而虽然“毕竟空”,但毕竟空寂不碍缘起有,依其“有性”而能借缘出生万法,所以实际上“空性”与“有性”是不能被分割的,因此真空妙有、空有不二,方是真正之佛法。所以 龙树菩萨之《中论》《百论》所破斥的只是错误执著者之遍计所执,并非否定实相心如来藏;同时也是依于实相心如来藏才能建立“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卷1)的宗旨。而 无著菩萨所传之唯识法义,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当然也是基于实相心如来藏而开演的,只是因为是属于三转一切种智的深妙义理,因此得以深入诸法、剖析万相,但并非执著任何三界有之法为实有不坏。因此,二者之法义绝对是“不相违妨”的。
  所以会产生诤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错解法义而产生的,因此大多是未悟者之间的无谓争执、落入见取见之中,与菩萨无关;因为菩萨的主要目标是在利乐众生,虽然为了救护众生也会宣扬正理、破邪显正,但是不会因为见取见或执著名闻利养而与他人诤论或一味地诤胜。所以在《杂阿含经》卷2中开示:【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与世间诤,世间与我诤。所以者何?比丘!若如法语者,不与世间诤。”】也就是佛菩萨只是如实地演说正法来利乐众生,背后并没有其他的企图或利益考量,因此不会与众生发生诤论。
  而如果否定了空性心如来藏心体、否定了毕竟空的这个心体,那也就不可能有如来藏能够出生万法的“有性”。“真空妙有”都不存在了,哪里还有“空有之诤”存在?没有了如来藏存在,哪还有蕴处界、乃至哪里还有“一切法空”可说呢?譬如 平实导师在《佛藏经讲义》第三辑中的开示:【“实相无不相”意思就是说:凡是实相就能出生诸法,一切法相是由实相所生而归于实相,所以实相无不相……。】(《佛藏经讲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84)所以无论谈“空性、有性、真空妙有、涅槃、一切法空、三界有”等等,都不能离开实相心如来藏。因此学人首先要确认有根本心如来藏,就可以大致了解“真空妙有”,而在圣教中形容真如心是所有一切法中最殊胜的,可见得其重要性所在。所以一定要先信受有此如来藏心,才不会落入“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也才不会错解佛法而说有“空有之诤”或“中观与唯识之诤”。
  接下来,我们引 龙树菩萨所造的《大智度论》卷79中的开示:【除般若,虽有十二部经,尽皆忘失,其过尚少;若失般若一句,其过太多!何以故?是深般若法藏是十方三世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也就是《般若经》中所开示的“般若”智慧,是须要依靠亲证第八识如来藏乃能发起,离开亲证如来藏就不可能有般若智慧可说。因为 龙树菩萨的论著也是以如来藏来说空有不二,开演八不中道等,因此 龙树菩萨开示甚深的般若是“十方三世诸佛母,能令人疾至佛道”,甚至强调“若失般若一句,其过太多”,因为般若智慧是菩萨入内门修学的钥匙。所以 龙树菩萨绝非是认同无因论之一切法空者,这是我们大家所要知道的;因此有些六识论者曲解及攀附 龙树菩萨论著的法义,认为与他们所误解的法义是一样的,这真的是冤枉了 龙树菩萨,因为 龙树菩萨绝非断灭见者。
  而事实上,在 玄奘菩萨的年代,古天竺就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譬如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4中的记载:
  
法师……以为圣人立教,各随一意,不相违妨,惑者不能会通,谓为乖反,此乃失在传人,岂关于法也。……法师又以《中》《百》论旨唯破遍计所执,不言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师子光不能善悟,见《论》称:“一切无所得”,谓《瑜伽》所立圆成实等亦皆须遣,……法师为和会二宗言不相违背,乃著《会宗论》三千颂。

  也就是当时师子光论师看到《中论》《百论》中有“一切无所得”的语句,就误会一切法空,而认为唯识法义中的依他起性及圆成实性也应当遣除;而当时 玄奘法师就向师子光论师说明,《中论》《百论》只是在破斥一般人所执著的遍计所执性而已,其实《中论》《百论》与《瑜伽师地论》等所说的法义并没有互相违背,都是以如来藏为核心所造的论,法义并没有错误,问题是出现在后来的修学者自己的误解。玄奘菩萨也因为这个缘故而造了《会宗论》三千颂,可惜的是此论并没有传到中土。而事实上《中论》所论述的内容,基本上是属于二转的法义,师子光论师竟用来破属于解说无上无容第三转一切种智的《瑜伽师地论》,可以说是完全颠倒;更何况他根本是误解了《中论》与《百论》的真义。
  今天我们花比较多的时间在谈论有关 “空”、“有” 等名相的问题,这让我们可以较深入了解对经教中之文字、名相等能够作正确解读的重要性;而有些时候,对于经教之开示有错误理解的原因,是因为对于名相或文字本身之解读错误;而有时候是因为对于佛法架构或法住法位有错误的知见,而衍生对于经教中之名相或文字之解读错误。因此除了佛法架构要确认清楚之外,对于佛法名相之正确了解也是很重要的。在百法之心不相应行法中,便有三个法与此有关,也就是“名身” 、“句身”及“文身”。所以说,我们要了解这名、句、文身,只是用来传达意思的工具,或者用来代表某些法,所以我们在理解的时候就要很小心,因为名、句、文身是属于假施设法,不是名、句、文身所指涉之法的本身,因此要真正能够体验该法,就要透过现量了,也就是真修实证在修学中是极为重要的。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来作几个简单的结论:
  第一点,在阅读经教或善知识著作时,对书中所使用之文字及名相,要非常留意及作正确的抉择,需要依前后文来作判断其真实义。
  第二点,佛世尊所传的法是完整的,菩萨应当作完整的修学,才能贯通法义而自利利他。
  第三点,历来的“空有之诤”或“中观与唯识之诤”都是不需要的,因为正确的中观与唯识之法义并没有违背,认为二者有违背者,皆属误解法义之人。
  第四点,依实相心如来藏才能说真空妙有,离开如来藏则无真空妙有可说。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祝您身体健康、道业增上!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