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莉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制作的《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系列节目。今天我们延续上一集讲的主题“自性清净心——如来藏”。
在上一集节目最后,我们讲到香林远禅师是被和尚叫唤了整整十八年才开悟的。我们以古时候丛林的求悟规矩以及禅师的奢俭来说,正觉同修会可以说是既宽松又奢侈,不像古来禅师的手头一向都很俭。而正觉同修会也要求品质,教导学员有正知见、具足明信。这样依明信继续修学,终于有一天见道的因缘成熟了,找到自性清净心——如来藏,有了智慧能够对如来藏生起忍,能忍受如来藏就是真如心,一点都不怀疑,这样能忍叫作法智忍。当菩萨找到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也能够确实接受,才叫作得忍。如果心中不能够接受,那表示还无法生起忍德;如果于如来藏不起忍,不起忍就不会有般若中道的法智;所以说先要有法智忍,然后才会有法智。
当菩萨找到如来藏,能够接受祂,就是能忍:也就是对祂能够安忍。有的人找到如来藏以后,不能安忍而怀疑说:“这真的是我的如来藏吗?”当心中有疑就是无忍,就是不能安忍;不能安忍就没有法智生起,也就是真实法的智慧不能出生。所以找到如来藏以后,先要有法智忍,然后才会有法智。有的人找到如来藏以后,觉得害怕说:“怎么我的身上有这个,为什么我从来都不知道呢?”禅师就会说:“这是你屋里底,怕什么!”然后他想一想:“也没错呀!如果没有祂,我还真的没命了,不晓得要死到哪里去了!”想想,确实不该怕祂,所以接受了,于是有忍。
这样有了法智忍,那么法智便开始出现了,也就会有般若智慧开始出现,知道说:原来般若所讲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等中道义,都是在讲如来藏;原来般若讲的不一不异,是在讲如来藏与五阴的关系以及如何地和合运作。这样于是有了法智。所以法智出现之前先要有法智忍,对如来藏要能够安忍,不能够接受就是无忍;如果无忍,佛法智慧不能出现,佛法智慧出现了就是得到法智的菩萨。有了法智以后,再深入去作观察,这样能够随顺于法智,那表示已经不退转于七住位的般若证境。也就是说,能够不退转就能够继续随顺,能够随顺于法智,表示将会在如来藏妙法上继续深入现观,使得般若智慧越来越深细。
如果能够把如来藏心体的总相与别相都理解完成了,也在现观上完成了,那么相见道位的功德也就圆满了。如果相见道位的观行圆满而具足后得无分别智,再加上努力修集来的大福德,也就是护持正法以及努力修除性障,心性已经如同阿罗汉一般了,这时候只要在佛像前勇发十无尽愿,成为“生如来家,成真佛子”的初地菩萨。
各位菩萨!二乘法的见道只是断我见、断三缚结,包括确定蕴处界虚妄以后所作的现观。大乘法的见道,是从触证如来藏,并且能够安忍而生起法智忍,接着法智开始出现;这时候知道总相,也只是真见道。这时候只有根本无分别智,接着在别相上再深入现观与探讨,这也只是在如来藏的别相上探讨,仍然不是在如来藏所含藏的一切种子作探讨。当如来藏心体的别相探讨到圆满究竟时,表示相见道位已经完成,具足见道位的后得无分别智,叫作通达位;这就表示真见道与相见道的所有内容都已经通达了,成为初地入地心菩萨。
所以大乘见道位的通达,是从七住位真见道开始,一直修到十回向位圆满,发起增上意乐而进入初地入地心,那是很漫长的一条路,大约须要一大阿僧祇劫的三十分之二十四来修,这样大乘法的见道才能圆满。但是菩萨不会因此而感到畏惧,菩萨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大乘成佛之道的见道须要修这么久,显然大乘法一定比二乘法来得更为胜妙无数倍。
接着我们再来看什么是“随顺法智”:一定是先有法智,然后才能随顺。也就是先有法智才能渐渐具备五个法,当五个法都圆满具足了,才是随顺法智而得究竟。这个随顺的法智,它有五个功德:
第一,能够“观察施设根、意解、境界”。换句话说,初地入地心一定能够通达十八界法。根,共有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前面五根是有色根、是色法,而意根是无色根、是心。接着“意解”,这是讲识阴六识,只有识阴六识能够在所有境界上产生意念而加以理解。识阴六识是如何出生的?需要凭借哪些为俱有依才能存在与运作?佛为什么要施设六识?这些都要了解。接着“境界”,三界中的境界无非就是六尘境界,众生心所能领纳的也都是六尘境界。三界中一切境界相是如何生灭的?对于六根、六尘、六识等十八界的意涵,以及十八界法的生灭状况,为什么要这样施设?这些都必须要能够了解。
接着,第二,能够观察业报。这是说深信因果,对因果能够深刻的信受。为什么要深信因果?表示能够在“无记愚”上不怀疑——对于无覆无记法能信受。一般人不能信受无覆无记法,他们只能信受有覆法、有记法。有覆法就是世间执著的法,有记法就是有关善恶性的法。可是无覆无记法,祂不理会善恶性;所有的善恶业种子,祂都不加以了别而一体收存。这个无覆无记性的法,叫作阿赖耶识——如来藏。祂对一切善恶业种都不分别,一体收存;只要七转识造了业,即使是大恶业种子,如来藏也一样收存起来,从来不作分别,从来不作取舍。也就是说,七转识不论是造了善业或恶业,所有的业种如来藏一体收存,都不曾了别之后再决定要不要收存。
真正修学成佛之道的人,对于无记性心如来藏的真实存在,必须能绝对信受。如果不能信受有这样无记性的心如来藏真实存在,表示他无法观察业报,表示他有具足的异熟愚、无记愚。往往有人在世间存着侥幸的心态,正因为他不能观察业报,他有异熟愚,有无记性的异熟法的愚痴;可是异熟愚痴的由来,正是由于对无记性心如来藏的真实存在,抱着怀疑的心态,这就是无记愚。究竟随顺法智的人,也就是初地入地心菩萨,能现前观察自己无始以来都活在自己的如来藏境界中,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如来藏以外,所以种子不会落到如来藏外,都在自己的如来藏中:生也在如来藏中生,死也在如来藏中死;投胎在如来藏中投胎,成佛还是在如来藏中成佛。一切都离不开自己的如来藏,从来没有离开过如来藏;所以究竟随顺法智的人,没有异熟愚,也没有无记愚,因此能够真实观察业报。
接着,第三,能够观察阿罗汉眼。阿罗汉的所见、所知与所证,入地心菩萨都能够观察。如果有人不能观察阿罗汉的所见与所证,而说他已经入地或成佛,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入地菩萨一定有慧眼与法眼来观察阿罗汉的所知与所证。
接着,第四,能够观察心自在乐、禅乐。入地菩萨一定能现前观察自己以及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一个心是时时自在,这个心时时刻刻都自在,悟前已经是这样,悟后也永远是这样;无量劫以前是这样,未来成佛以后乃至成佛后无量无数劫也仍然是这样,永远都是自在。由于有这样的现观,所以有了心自在乐。
一般众生也有少分这种快乐,只是不知不证这个真实义,所以南传佛法中也说四种阿赖耶:就是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意思是说,众生都贪爱自己的阿赖耶识,对于阿赖耶识的存在,心中觉得爱乐欣喜。可是他证不到,没有把握自己一定有这个心,恐怕死后落入断灭,所以于内有恐怖。因为他想:“佛说有这个内心,可是我证不到。”所以他感到渺渺茫茫,无所入处,就处在欣喜阿赖耶的心境下死亡舍报了。意思是说,想要能够观察心自在乐,必须要先亲证如来藏心,才能现前观察如来藏心的本来自在、永远自在,才有心自在乐。
菩萨明心开悟后,继续深入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中观察祂的种种别相,叫作静虑,静虑就是禅。禅,一般只是在参禅中去找到祂,认为找到如来藏心就参禅事毕。可是真悟的祖师们不这么认为,反而主张说:“悟后还有许多法要学,一直到了过牢关才是参禅事毕。”所以有许多祖师悟了以后,还跟着他的师父继续学下去。甚至有的人宁愿一世都当首座而跟着师父学,也不愿意当住持,为的只是想要跟师父学法;古时候也有这样的禅师,因为这样永续地修学下去,才能得到真正的“禅乐”。所以,如果禅门三关——明心、见性与牢关——可以具足证得,想要入地就容易多了。
所以悟了以后不是没事,因为悟前如丧考妣,悟后也是如丧考妣。因为如何把禅宗的修证在一生中完成,而达到参禅事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禅宗所谓的参禅事毕,讲的是已经能了生与脱死,有能力不再受生于三界中,有这样的功德才能获得禅乐。
接着,第五,能够观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等人的圣自在通。自在通就是“漏尽通”的意思。入地菩萨都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只是不想取证。入地菩萨,不但要通达大乘见道,而且还要通达二乘菩提。
入地菩萨都是随顺法智而得究竟,所以能观察阿罗汉的自在通是什么境界。阿罗汉能舍弃世间一切享乐,这是有自在通,他的自在通就是已经把蕴处界的自我执著全部断尽。所以不计较生死,这就是阿罗汉的自在通;因为阿罗汉这一世过完就要舍报入涅槃,永远不再出生于三界中,死后是要把自我全部灭尽,所以能心得自在。入地菩萨在解脱果上至少要证得极品三果——拥有心解脱的功德。心解脱的功德圆满了,只要思惟一下五上分结,剩下的只是他想不想把这个五上分结断除。
菩萨不想断除五上分结,或以三果圆满亲证,或以阿罗汉位留惑润生,世世受生于人间,不断地修学佛菩提,到三地满心可以取证灭尽定,可以取证俱解脱,也都不想取证;就是不愿意证灭尽定,只想在佛法上继续进修。六地证得灭尽定时,已经可以成为俱解脱,却又留着一分思惑。七地念念入灭尽定,那是不得不证,可是 佛还特地来把他留着不许入涅槃。这就是菩萨:有能力证无余涅槃,可是都不证。因此说初地心到七地满心前,都是有能力取证无余涅槃,可是都不取证。
入地菩萨有无生法忍的智慧,当然能观察阿罗汉的证境,了知他们为什么得自在通。同样的,入地心菩萨对辟支佛的证境,也是能如实了解,知道他们是如何修证因缘观,如何在舍报前于世间得自在;不论在世间时是如何的境界,辟支佛都自在。入地菩萨也能了解八地菩萨的圣自在通:为什么叫作圣自在通?因为八地菩萨的自在与阿罗汉、辟支佛不同,八地菩萨的自在,不但已经具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的实证能力,更进一步断除许多的习气种子,并且还有非常深厚的无生法忍证量,所以八地菩萨能以定果色的功德随意变现——于相于土都能自在。这是八地菩萨的圣自在通,不是阿罗汉、辟支佛所能想像。但是入地心菩萨对八地菩萨的圣自在通也能了解,只是作不到罢了。
时间的关系,今天讲到这里。谢谢您的收看!
阿弥陀佛!
第120集 自性清净心----如来藏(五)
2021-04-21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