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纬老师
https://video.enlighten.org.tw/zh-TW/a/a06/1719-a06_014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继续收看“三乘菩提概说”。我们今天继续来跟大家谈八正道的观念,并且我们今天会以八正道里面的“正念”,当作主要的解说内容。
首先我们看,一般来说,在我们谈到所谓的“念”这件事情的时候,从世间的角度,乃至于说从世间联结到佛法的角度,我们经常会听到所谓的“六念法”,也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在这六念法里面,“念”这个字也就是表示,希望大家在具备了正确的知见之后,能够念兹在兹,把它放在心上成为念头里面很重要的成分。
比方说以“念佛”来讲,我们希望大家既然是要亲近佛法的话,当然就希望大家要经常把佛菩萨广度众生的这些大慈大悲的行谊,跟祂所发的悲愿,经常把它放在心里面,感念诸佛菩萨为众生的付出,并且希望自己也能够像佛菩萨一样;然后能地地增上,为众生作更多的事情。这是“念佛”。
“念法”的部分,当然也就牵涉到说,当我们自己在亲近佛法之后,在逐渐领略到佛法的胜妙之后,希望也能够念兹在兹,把我们所学到的这些佛法,内化成自己的知见;乃至于说,我们的起心动念都能够符合于佛法,甚至都能够发挥佛法的这些精神。这是“念法”。
“念僧”的部分,当然就是说要能够敬僧。因为我们现在所学到的法,虽然都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由佛陀所传下来的,但毕竟我们在这一辈子里所能学到的佛法,是透过现在这一世的老师来受学的,所以这个部分(我们在念僧这个部分),其实有很大的一部分成分是要尊师重道,是要感念著如果不是透过现在的这些老师的话,我们恐怕很难学到佛法的全貌。当然有些人也许会说,我们在字眼上不是写的是一个“僧”字吗?那“僧”字岂不是指的就必须是僧团里面出家的这些比丘跟比丘尼吗?实际上,如果按照佛经里面正确的解释的话,这个“僧”,只要是能够受持佛法正义的,能够把这个佛法正义掌握得很好,并且能够教导大家的,都可以列入到这个“僧”的范围1。甚至我们说,如果真正能够掌握到般若经里面所讲的内涵,掌握到般若经里面所说的如来藏的义理,这样的僧甚至我们会给他一个名字,叫作“胜义僧”。哪怕这样的一个人,他并没有现出家相(他也许跟你我一样,都一样是带发修行的在家人),可是由于他真正掌握到了佛法的核心,也就是如来藏的义理,并且能够善于教导众生,所以像这样子的人,其实按照佛陀的开示,也应该要列入胜义僧的范围。所以我们说,“僧”这件事情,不是根据这个人所显现的表相来看,而是要根据他所弘扬的法,到底是不是符合佛所说的法为主。
接下来是“念施”的部分,最主要佛陀〔教导我们对“施”要〕念兹在兹的〔缘由〕,还是因看到我们生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有很多人其实福报都不够。当我们福报不够的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就会遭遇到许多的难处,而如果这个难处超出了我们现在身心所能负荷的范围的话,往往我们连想要亲近佛法的念头都很难生得起来。所以佛陀希望大家要把“施”(布施)这件事情,要常常念兹在兹,是常常要作的事情。因为这样作,才能让我们这一世有机会能够改变我们的业因,然后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处理好日常生活的这些事情,然后得有闲暇的时候,就可以开始来亲近、修习佛法。并且,布施还关系到我们未来世的种种利益〔编案:可爱异熟果报〕,所以佛陀希望大家要把“施”(布施)这件事情,把它放在重要念头的地位。
接下来是另外一个:“念戒”。戒的部分呢,当然,如果您还没有真正开始学佛的话,“戒”这件事情或许对您来讲是比较模糊的。不过至少我们应该这样来想,佛陀曾经明确的讲过,如果守五戒的话,可以保证未来世仍然能够保住人身,所以基于这一点,哪怕您是刚开始学佛的人,建议您对于五戒的范围也要多去了解,最好也能够持五戒;毕竟持戒这件事情如果成就,未来世能够继续保持人身的话,这样岂不是就赚到了下一世的人身了吗?所以,若对各位刚学佛的观众来讲的话,其实我们鼓励大家要尽量持守五戒;另外,对于已经学佛的人来讲,这个“戒”的范围就更广、更大了。佛戒其实是佛所制定来帮助所有的学佛人快速成就菩提的方法,所以“戒”是让大家学佛能够学得安稳,并且让这世上我们所看到的所有一切的〔正信〕佛教团体,能够稳固住世的重要支柱。所以说,佛陀希望我们对于“戒”这件事情,一定也要念兹在兹。
这个意思就是说,凡是任何的学佛人,对“戒”这件事情,必定是不可以轻忽的;并且,不会因为任何我们简单口头所说的理由,就可以来开脱。比方说,“戒”里面有一个很明白的要戒,戒什么呢?戒邪淫这个罪。戒邪淫这条戒很明显的就告诉我们勿邪淫,也就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们,佛法里面讲了一种特别的境界,希望我们一起参与来修所谓的双身法的时候,那么这个状况,请大家一定要谨慎,一定要三思!这时候,大家第一个念就要生起警戒心,因为我们一再地提醒大家,在学佛的过程里面,“戒”是一直都必须要持守的;并且这些戒的内涵,不会因为今天我们要证什么特殊的果位,证什么特殊、特别的境界,而去违背世间的伦理道德。所以碰到这样的事情时,建议各位观众要马上远离。这个是“念戒”。
最后就是“念天”。其实在佛法里面说,天界并非是一个可久居的场所;不过因为天界有种种殊胜的果报,那之所以能够生天,最最基础的,一定是要我们有相应的福报。那这福报呢,如果是透过布施〔等十善业〕而得来的福报,当然就是相应这个部分所生的天福,那就是在我们所知道的欲界天里面;如果是透过禅定境界的修习所累积来的福报,当然我们就会上生到跟禅定相应的〔色界〕诸天的境界里。佛陀之所以会把“念天”这件事情放在六念法里面,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知道说,要好好的去端正我们自己,能好好的累积福报,其实就已经保证接下来会有可爱的未来世果报在等著你。当然,如果真正认真学习的佛弟子会知道,其实念天得种种的福报,只是一种过渡的方便,其实我们真正应作的,并不是要生在天界享福,而是要继续修学佛法。〔编案:当人间还有正法时,发愿生于人间继续修学正法是速行道;当正法灭没后则当发愿求生兜率内院,亲随弥勒菩萨修学佛法,非为享福也。〕
这就是所谓的“六念”,而这些其实也是在正念的范围里面,不过一般在声闻菩提里面说的正念,其实更多时候是用“四念处”来解释正念。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跟法念处。
四念处它最主要的修法,第一个要观身,要去观行自己的身体是不净的—观身不净。那这一项就是要对治我们认为自己拥有身体而很宝爱自己的身体,很宝贝自己的身体乃至于对自己的身体深深的执著不舍,破除这个部分是“观身不净”要作的功夫。
第二个念处就是所谓的“观受是苦”,观我们所得到的各式各样的感受都是苦。这个部分最主要是要对治“乐倒”,让我们不要执著于对于五欲境界的种种觉受。这个部分当然(如果我们直接去看这句话的话),我们往往会觉得说,那是不是不要有乐受就好了?可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面的受,其实除了乐受之外,也一样会有其他的苦受不是吗?我们要跟大家讲的是,观受是苦这件事情,这里的“苦”这个字,其实呼应到的是苦圣谛里面这苦的意义。这个苦的意义呢,不仅仅是在我们所感受的这个觉受本身(对于觉受的感觉)而已,其实它所牵涉到的还有所谓的各个受本身它的本质状态〔编案:诸受生灭无常,无常故苦〕;正因为这些是本质状态的考量,所以“观受是苦”这件事情才是回归苦圣谛的精神。
第三个念处就是所谓的“观心无常”。“观心无常”就是要观我们的心识,祂整个的运作过程其实是经常经常的在变化,并没有一个常态的(一个所谓常不变异的)这个心可以让我们去执著。所以,这个部分是对治我们以为“心的运作(我们的心行)是常”的这种错误知见。
最后一个念处,就是所谓的法念处,是要观一切的法都无我。这个法在解脱道的范围里面,谈到的就是蕴处界这些事情;所以我们在解脱道里面说“观法无我”这件事情的时候,谈到的也是蕴处界里面没有一个真正恒常主宰的“我”存在。那这对治的当然就是(众生往往都会觉得)“我是很真实、恒常存在的”这个错误见解。但是这件事情(观法无我的这个念处观),如果放在声闻菩提里面的时候,“观法无我”的这个内涵,就是在观蕴处界中没有所谓的这个我(我们所认为的这个我)存在,可是这个部分跟我们在大乘(或是说佛菩提道)里面说的“法无我”的层次并不相同,实际上大乘法无我的层次是更深层的。
好,那这里我们再给大家总结一下,就是四念处里面的身、受、心、法这四个观行,最主要的是要来对治所谓的“净、乐、常、我”这四个不正确的见解〔编案:指“不净计净、苦计为乐、无常计常、无我计我”四颠倒〕。所以从这点来看的话,不知道各位观众是不是有想起来说,我们好像经常(在大乘法里面)会听到所谓的“常、乐、我、净”这四个字呢?可是为什么在这里说修四念处观的时候,是要让我们去对治常乐我净这四个颠倒呢?这里我们就刚好把它当成另外一个例证,来告诉大家解脱道跟佛菩提道之间的关系。
我们说,正确的知见应该是,解脱道的知见是学佛一定要具备的。正如同我们前面给大家举过的例子,学解脱道就如同我们一开始要学世间学问的时候,我们可能都是从最简单的,像一加一等于二的这种算术开始学习,可是等到我们学习具足了世间一切学问的时候,回过头再来看一加一等于二时,其实我们完全了然于心,什么时候一加一是等于二,什么时候一加一不等于二,这些事情呢,在我们具足了一切世间学问再回头来看的时候,就能够一目了然;可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的事情,却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开端、一个入门。所以同样的,从解脱道来讲,我们在学解脱道的时候,告诉大家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用这四个观法来帮我们对治“常、乐、我、净”四倒,这是我们在解脱道里面希望大家能够作到的。可是一旦大家已经真正明心,乃至于见性了,这明心见性之后,才是真正开启了佛菩提道修学的关键;一旦我们明心见性了之后,回过头再来看解脱道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为什么在讲解脱道的时候,我们谈的是要对治“常、乐、我、净”,可是到了讲佛菩提道的时候,我们却要告诉大家,实际上真正菩提的究竟境界确是“常、乐、我、净”。
这里我们用的不是直接解释,而是以举例的方式来让大家了解,在解脱道要让大家学的是一个基础、是一个入门;可是你一旦进到了佛菩提道之后,回过头来,对于解脱道的道理会有更深广的看法和更深广的理解。到那个时候来看解脱道(在已经具足了明心的这个基础之后,你再去看解脱道的时候),你就知道,其实解脱道里面讲“要对治常乐我净”,跟佛菩提道讲说“菩提的究竟境界是常乐我净”,这两件事情根本一点都没有相违背,即使在字面上看起来它们是完全相反的。那是因为一般的人不了解解脱道,更是完全没有明心见性,也不了解佛菩提道,自然对于佛法的理解只能够依赖名相,所以若看到解脱道讲要对治常乐我净,又看到佛菩提道讲要常乐我净,这时候就误以为两边的说法是刚好相反的。其实如果我们有学到佛法的真正义理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的解脱道内涵其实完全函盖在佛菩提道里面;所以,要对治常乐我净四倒,或者要证到常乐我净的菩提,本质上是同一类事情。〔编案:佛法含摄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而解脱道的修证内涵完全为佛菩提道所函盖,因此,不论是要对治四倒以取证解脱果,或是要圆满成就究竟解脱的常乐我净之佛地,此中修证内涵虽有浅深狭广的差别,却都必须信受有万法本源—涅槃本际—第八识如来藏方能次第成办。〕这是为大家从“身、受、心、法”上来讲。
因为我们刚才提到了解脱道跟佛菩提道彼此之间的关系,那我们要跟大家讲,关于这个部分的理解,如果要从佛菩提道去体会、去接触佛法的话,那么前提就一定至少要能够找到每一个人的清净本心,也就是找到《金刚经》里面所说的这个金刚心是什么,或者说找到《心经》里面那个所谓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这个心。找到了这个心之后,你才能够真正了解佛菩提道所说的常乐我净,为什么跟解脱道里面讲的要对治常乐我净四倒,完全都不相违背。
所以在这个事情上面,我们就告诉大家,关于观身、受、心、法这解脱道的修行,仍然是一个完全正确的修行方式,并且我们要进一步跟大家说,所有的不管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这所有对治一切的现象,其实把它汇归到最后,四念处就是要藉由身、受、心、法四种实际观行的方式,来帮助大家离于我见(离开我见),让大家能够离开我见,甚至透过彻底的观行,让大家不仅断了我见,而且还能够有机会能断我执。所以这个部分,当然就是要回归正确的理解,还是要对于我见〔的内涵〕要有所掌握。
除了这个部分之外,我们也要更进一步说,如果我们从佛法(整个的佛法〔编案:三乘汇归唯一佛乘〕)来看四念处的话,其实这四念处除了念兹在兹让自己的修行能够断我见,在解脱道上面有所增益之外,如果我们放在佛法〔编案:佛菩提道〕的范畴里面去修四念处的话,其实我们还是应该要以众生无量世的究竟福祉2,当作我们念兹在兹的一个念3。那这个部分就牵涉到,不管是解脱道的正念,或是佛菩提道的正念,如果我们要把眼光放在所谓“为众生未来无量世的究竟福祉著想”的话,那我们就要问了:到底要怎么样替众生著想呢?所以真的要替众生著想的话,对于我们自己来讲,我们一定要先学习正确的佛法知见,也就是要回归我们之前讲的正见、正思惟等这些事情,我们要先稳固好自己的基础之后,接下来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来帮助别人。那么在这个部分也提醒大家,所谓积极主动的来帮助别人,这个范围应该是永远都是以众生的究竟福祉当作考量。
所以我们最后给大家的总结就是:我们说一般解脱道的正念,确实,一般的说法就是以四念处的身、受、心、法四个方式来观行,可是如果我们真的把身、受、心、法这四念处,来把它仔仔细细观的话,你会发现,其实它的目的就是要透过这样的观行,希望我们能够彻底的断我见,乃至于我见断到最后,连最后一丝对于我的执著也都没有了,这就是永远断除我执。以上我们刚才讲的是一般解脱道的正念,可是如果我们把这个正念的范围扩大,把我们的眼光放大到整个佛法的话,那我们应该还是要回归到,所有一切念兹在兹的正念,其实是要放在众生未来无量世的究竟福祉上。在这个前提之下,除了我们自己要努力的断我见—因为努力的断了我见,我们才能够成就〔初分〕解脱,并且,努力的断了我见,我们才有机会能够明心见性,所以要自己努力的修断自己的我见;然后接下来,才能够依据我们自己修行的心得,进一步积极的帮助众生。这才是我们在面对佛法,以佛法当作整个范畴来思考的时候,所应该要念兹在兹的正念。
今天就先跟大家说到这里。我们下次再继续跟大家解释八正道剩余的部分。
阿弥陀佛!
-------------------
1《增壹阿含经》卷49:“所谓僧者,四双八辈,此名如来圣众,可尊可贵,是世间无上福田。”《大正藏》册2,页819,中28-29。
2“众生无量世的究竟福祉”系指:令众生断除一念无明乃至无始无明,解脱于生死诸苦,乃至亲证一切种智而圆满成就究竟佛果。
3《大方广佛华严经》卷41〈离世间品第33之6〉:“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所谓:正念行,满足四念处故。……四摄行,教化成熟诸众生故。……”《大正藏》册9,页659上6-16。
三乘菩提概说 佛法八正道之正念
2020-07-09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