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期
为报师恩,当求正法(连载4)----庆吉祥居士
2020-07-09
若从释证严早年的学佛经历,僭用“上人”这个称号有可能是从日本佛教学来的:
  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并谓圣人较上人为重要,故日本真宗称宗祖亲鸾为圣人,称其列祖为上人。中世纪后,日本朝廷以此作为僧位敕授高僧。1
  日本的日莲宗与净土真宗中,上人 ……位阶低于圣人。平安时代,于 864年……设立了法桥上人这个僧位。在室町时代之后,天皇降旨,提及著名僧侣时,多称其为上人。此后,民间习惯以上人来称呼著名的僧人。2
  但这也还是随顺世情的称呼,无关乎佛法的本义。且日本佛教的某些名相之意涵,也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未必完全依经、如法,不可轻率地仿傚、套用。由此看来,释证严可能没读过相关的经典,或读而不懂;或被释印顺所误导,错解了佛法,否定大乘,自陷于人间佛教的虚妄想,而自认是初地以上、乃至等觉的菩萨,所以纵令其信徒称她“上人”而不制止。然而:
  在现前的理证与教证上,都已证明证严法师只是尚未断除我见的凡夫,理由是:从声闻法的阿含解脱道来说,她至今仍然主张“意识却是不灭的”,与世俗人一样落在意识心中,也与常见外道相同而无异,具足凡夫本质;从菩萨法的佛菩提道来说,她至今仍不肯承认有如来藏,又未曾证得如来藏,所以也是尚未进入第七住位的贤位菩萨。……以凡夫菩萨而接受等觉菩萨的上人称呼,可能是有些超过了!3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在佛法修证上既未断我见(得解脱道初果),也未明本心(开悟明心证入佛菩提道的第七住位),却爱冠此“上人”之名,以此自称或被称?总不外是凡夫异生的虚荣心作祟,因贪求世间名声,爱乐他人恭敬,因而自抬身价,想要受人崇拜与供养,故而产生了如是不如法的心行;严重些的,则可能更造未悟言悟、未证言证的大妄语业,自谓“已得上人法”,受称“上人”名;如《楞严经》卷 6云: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
  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4
  所谓上人法,就是超越人间与世俗的法,也就是三乘菩提解脱道与佛菩提道诸无漏法。
  “上人法”者,即禅那、解脱、三昧、正受、智见(三明)、修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证果(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离恶(贪、瞋、痴)、心离盖(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乐静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5
  含注戒本·四波罗夷法:“自称言我得上人法。自称说有信、戒、施、闻、智慧、辩才过人。人法者,人阴、人界、人入也。上人法者,诸法能出要成就也。”(含注戒本卷上 .7.14)戒本疏.四波罗夷法:“自称我得上人法者,是总举也;我已入圣者,别示相也。……所言上者,谓无漏信戒,凡法之表,故曰上也。(一、释自称)就注解中,言自称说有信者,释上行妄语者言也。信,谓理解不坏之信;戒,谓八正定道之戒;施,谓亡我之施;闻,谓道分无漏闻慧;智慧,谓思修坏正之智;辩才,谓四无碍辩,非凡所得也。此之六相,唯圣所感,在凡人上,故曰上人法故。6
  若有人在大众或媒体前,夸张己能,谓已得菩提之道,或得初果、二果及诸天神通等;诈现是“大修行人、大善知识”的样子,乃至妄说他是“古佛转世、菩萨再来”……,但对佛法的知见与义学,没有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仅以此诸妄语来诳惑不知就里的人;也就是自我膨胀而颠倒说法,这就是“诈现上人相、妄说上人法、僭越上人名”的大妄语业凡夫。
  《佛藏经》卷中云:【身未证法而在高座,身自不知而教人者,必堕地狱。】 7 若真是学佛之人,必定深信佛陀所说,看到这段经句,岂有不惊惧而即时改过者?于世间法上,一般人且不敢随意冒称“帝王、国主”,而自取杀身之祸,或遭人嗤鼻之讥;更何况佛门修行人,若妄窃佛门名号以自饰,不仅被明眼人取笑,更是自造地狱业,后世无量劫的三途苦果又将如何承担?
  只如马(祖)大师道:“看水!”意在什么处?今时四大法师个个示人以证悟之相,乃至慈济功德会之证严法师,更示人以地上菩萨之上人相,如今还会得此一贤位七住菩萨所悟之公案密意么?试断看!8
  星云法师于讲座上曾公开宣示云:“我这一生没有开悟。”平实于人间电视台播放之节目中亲闻此言。星云法师此言是否可解读为“有意消除上人相,不再示现上人法”?9
  小结:
  不论释印顺或释证严以及其徒众们如何辩称“导师”、“上人”的名号,只是一种“尊称”或“通称”,但既身为佛门中人,就应谨慎使用这类有特定意涵的称号,也就是必须名符其实,乃可免于大妄语业及贪求名声的讥嫌,尤其当“导师”、“上人”又与“人间佛陀”、“宇宙大觉者”等封号结合,就更引人联想、非议:这是否一种有计划的、渐进式的“造佛”运动?如此手段或已不是一般的虚荣心态,而更是欺骗世人、扭曲佛法的染污心行了,果真如此,则成了附佛、造神的世俗心之“外道”法。
  使用导师、法师、上人……之类的名相,固然可推说是随众、随俗之尊称,不是如实合法地认定,但就此态度而论,也可说是好其名而不务其实,其心中多少是认可而窃喜的。由此顺推,被徒众称为(或私下授意)“人间佛陀、宇宙大觉者”之名号,也就坦然受之了,却不知这种欺世盗名、越分妄为的严重性,名不正则言不顺,敢如此僭越名分者,其心执著于世间诸相而落于凡俗,一切言论必不如理、亦不可信。佛教史上真有证量且持戒谨严之高僧,绝不如此随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云: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儒家重视“正名”,“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何况佛教“八正道”中,“正语”一道是其他七个正道的载体和表现,讲经说法,举办佛事活动等等,都需“正名”、“正语”,方能弘法利生,成就法务。而且佛教称谓,不但关系佛教教义的正确发扬,关系佛教自身建设的健全,而且关系社会口语的净化,关系众生口业的修持,作为历史文化现象来说,它产生的潜移默化作用,是佛教所说“共业”的重点之一。10
  中国佛教协会法音杂志社责任编辑陈星桥亦云:
  佛教礼节性称谓特多,如宗师、国师、导师、大师、师父、上师、法师、大德、弟子、贫道、拙缁、衲子等等。……汉传佛教没有严格的僧阶、教阶及学位制度及其标准,因而礼节性称谓往往过多过滥,在一定程度上滋长了虚伪浮滥之风,造成对佛教的亵渎、轻视。11
  假若佛学学者对佛教的称谓都持有“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可“虚伪浮滥”、“亵渎佛教”的警惕与要求;那么,身为表相僧宝且领导一方、教化四众的出家师们,岂不更应以身作则,自忖己德,严谨如实地使用佛法中的尊号?
  第二章、玄奘以来第一人
  释印顺生前,除了被尊为佛教“导师”,并号称人间“佛陀”,在佛法上这些名号都已是僭越之极了;此外,又有认为他在佛教学术上的成就,可与古之玄奘菩萨作类比者。这个说法最先由蓝吉富教授提出,并在学术圈内广泛流传,再经由()总统的褒扬而成为一种“国评”。
  “玄奘以来第一人”……此语经过国家元首在民国九十一年、九十三年与九十四年,前后三度公开赞扬,乃使媒体广为刊载,业已成为国家对印公导师的“盖棺定论”。12
  且看蓝教授本人的说明:
  大约十几年前,在不只一次的演讲内容中,我曾用“玄奘以来,一人而已”的话来称誉印老的佛学成就。这当然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词,主观的感觉成分较浓……精确的说,我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样的:“在中国佛教史上,唐代玄奘以来,弘扬印度佛法最卓然有成的大德,印老当是其中第一人。”13
  在另一篇文章中,蓝教授又云:
  将印公取与玄奘做类比,主要是看到古今这两位佛学大师在“佛教思想”范围内,确实有几项重大的雷同之处。譬如下列诸项:
  (一)他们的学养基础都是印度经论,尤其大小乘“论典”更是形成奘、印二公佛学体系的主要成分。……
  (二)奘、印二公在中印佛学的信仰顺位上,都有回归印度的倾向。……
  (三)他们都在陶铸、裁量中印佛学之后,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玄奘的法相宗学与印公的《成佛之道》等书,都明显地展现出他们的一家之言。14
  今年的学术会议上,蓝教授又重申:
  玄奘大师与印顺导师,两者间最大的一贯脉络,在于对本土佛法的不满,进一步回归印度寻求纯正佛法及弘扬菩萨精神……。15
  在学界与信众的宣扬下,2001年 3月 15日总统至华雨精舍拜会,以学者推崇之“玄奘以来第一人”赞誉释印顺在佛学上的地位。释印顺去世之后,2005年 6月 9日总统颁发〈故印顺导师褒扬令〉云:
  佛国瑰宝、法门巨将印顺导师……宣力行菩萨道,净化社会人心,爰有“玄奘以来第一人”令誉……。16
  这些说词在佛教史及佛法上是否确当,下文申论。黄运喜云:
  “导师是玄奘以来第一人”,这句话的原创人为蓝吉富教授,也符合一般学者的初步印象,但这句话到底可信度如何?还是需要加以检测。在玄奘之后的历代僧侣,大都为一宗一派的祖师大德,无论著作、僧教育等方面,无法与导师相提并论……太虚大师与印公导师两人还可再做进一步比较,检测谁有资格被称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只有经过实际检测所得的结论才能经得起各界的质疑……。17
  从“玄奘以来第一人”这句话传出之后,这似乎是唯一质疑及保留其可信度的评论——除了认为这句话“还要经过实际检测”,也对于太虚大师与印顺法师谁更有承此称号的“资格”作了保留,这该说是装饰性的两点委婉“异见”;但对于“玄奘之后的历代僧侣,多为一宗一派的祖师,不能与释印顺并提”的说法,则又回落蓝教授说词的框架;以下将一并讨论。
  其余“一般学者”或默认、或避谈——由此可见华文佛学(教)界对佛法“重大议题”的无感或乡愿——让这个“类比”成为一句口号,陆续被相关的文章或专书所引用,而将写入历史,如 2001年曾于台中华雨精舍拜会印顺法师,2005年 6月 9日颁发〈总统褒扬令〉说:【佛国瑰宝……蜚英腾茂。印顺法师毕生尽瘁佛门,提倡“人间佛教”,宣力行菩萨道,净化社会人心,爰有“玄奘以来第一人”令誉,德泽溥乎众生,仁爱播于宇内。晚岁获颁二等卿云勋章,硕德景行,匡时淑世。综其生平……应予明令褒扬,以示政府崇念耆贤之至意。】以及中华书局 2009年 9月出版的《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作者简介中说:【因介绍和弘扬印度佛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印顺法师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63817/)
  此外,释印顺似乎对玄奘菩萨情有独钟,所以释昭慧在玄奘大学担任“文理学院”院长及“宗教系”主任,发行《玄奘佛学研究学报》、成立“玄奘学研究中心”18,兹摘录该中心简介内容之介绍如下:
  “玄奘学”是精彩、多元而值得探讨的课题,举凡印中唯识学、因明学、毗昙学、唐代佛教史地、古西域与印度史地、佛教译事、玄奘大师与法相宗的弘法史,乃至西游记文学,都在研究范畴。……故此玄奘大学宗教学系与财团法人弘誓文教基金会,于 103~105学年度,共同推动“玄奘学教学与研究计划”。
  而且第十三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也规划了一个子题〈学统的传承与转化:从玄奘学到印顺学〉 19,并作公告说明及记录:印顺导师于义学上之成就及对于当代佛教思想发展的影响,被誉为“玄奘以来第一人”,其与玄奘大师为追寻真理不惜身躯的坚毅卓绝,实为后代佛弟子之典范。今大师均已不住世,期盼本次会议的学术成果,能赓续其伟大的佛法思想。20
  “学统传承到典范转移:从玄奘学到印顺学”综合座谈会……分别说明玄奘大师身处时代被景〔编案:应为“背景”之错别字。〕、思想脉络,其经典传译及对后世的影响、玄奘大师与印顺导师两者异同之处。21
  从以上的引述中,可大略了解“玄奘以来第一人”这句话的缘起、内容及发展,虽然这个类比在印顺学派及其支持者的内心认知上似已定论,然而,从佛法的实质而言,玄奘菩萨与印顺法师有证量、解义、判教、学问、人格、贡献等方面在根本上的差异,几无任何相似而可类比之处,是故难以并论。以下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22(待续)
  -------------------
  1《佛光大辞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
  2《维基百科》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8A%E4%BA%BA
  3正光居士著,〈将佛法世俗化、浅化的释证严法师〉,《正觉电子报》第 29期。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Dw/D29/D29-2.htm
  4《大正藏》册 19,页 132,中 6-下 22。
  5 http://wiki.sutta.org/wiki/%E4%B8%8A%E4%BA%BA%E6%B3%95
  6《戒疏记》卷 7.53.16 http://www.buddhaspace.org/dict/nvd/data/%25E4%25 B8%258A%25E4%25BA%25BA%25E6%25B3%2595.html
  7《大正藏》册 15,页 793,下 2-3。
  8平实导师著,《入不二门》,佛教正觉同修会, 2007年 10月,初版四刷。
  9平实导师,《佛教之危机》。星云〈佛教丛林语言规范〉云:【在家居士也可以称“上人”,……即人上之人、大人物之意。因此,不管僧俗,对于师长或德学兼备者,均可尊称“上人”。】《普门学报》第 15期 / 2003年 5月第 3 页。《人间佛教小丛书》 http://enlight.lib.ntu.edu.tw/FULLTEXT/JR-MAG/mag205050.pdf如同前面对“导师”一词的世俗化解释,星云此处对“上人”的说词也仍是顺俗而言,不依佛法;这或可说他在为自己称许为“大师”而作辩护。
  10吴立民,〈佛教的称谓及职称〉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9/88310.html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9/88310.html
  11〈佛教称谓漫谈〉,法音 1999年第 2期(总第 174期)第 29页 http://big5.xuefo.net/nr/article9/88310.html http://hk.plm.org.cn/gnews/2009426/2009426123251.html
  12《弘誓电子报》 116期(2005年 6月 12日) 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20pic2/116.htm
  13蓝吉富,〈玄奘以来一人而已〉,2005,《弘誓双月刊》 75期。 http://www.hongshi.org.tw/writings.aspx?code=90D82B83A0B9B139A7EB07 71F4781327
  14蓝吉富,〈印顺法师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第六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 2006年 5月 20、21日 http://www.hongs hi.org.tw/dissertation.aspx?code=805F2B3BC28DB6EC619A00CF1168BDB1
  15海会妙云集,焰续佛灯明 —第十三届印顺导师思想学术会议( 2015.5.30~31)侧记 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20pic4/312.html释果定记.释传法修润。
  16 http://www.hongshi.org.tw/special.aspx?code=54B736DF56D3A07EDE0E626 35625CEEF
  17黄运喜,〈印顺导师与玄奘大师〉。
  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book/bf01/B02.html
  18 http://hc.hcu.edu.tw/index.aspx
  19 http://ird.hcu.edu.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040212
  20第十三届“印顺导师思想之理论与实践”学术会议“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应用”研讨会公告
  http://hc.hcu.edu.tw/newsdital.aspx?nono=16
  21《弘誓电子报》 312期(2015年 6月 13日):第十三届印顺导师思想学术会议侧记。
  http://www.hongshi.org.tw/userfiles/epaper/hongshi%20pic4/312.html
  22以下引文,摘自前述蓝吉富的两篇文章:〈玄奘以来一人而已〉或〈印顺法师在佛教思想史上的地位〉,读者可上网查阅,故于此不逐段一一标注。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