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禅和
10 答-7
2018-07-11
  答-7 P117-126
  答7:
  传圣法师来文:
  【由此可知,则不可评判祖师曰:只得根本智,未得差别智。亦不可评宗门下只谈总相智,未谈道种智;亦不可评祖师是何圣位,一切种智未圆等。因宗门是真如门故,离一切差别境界功用故,不在凡圣内坐故。况且,若据总相智,道种智,根本智,差别智等种种智而论,亦只是就人而立智之名;若无我人,则智亦不存,唯此一心体,唯法无民!更不分别、更无差别、更无一异之说也。】
  谨答:
  回覆大德此段文字之前,得先引用大德于《参禅指归》书中所说,供读者了解大德自相矛盾之思路:
  “教下之修者,即所谓断见思,尘沙,无明诸惑之行处也(修法也);教下之证者,即所谓证四果及五十五品位之阶级次第也。打比方说,宗门下之见性即好比是直见月体,然后看守之,不让其忘失,其间纵有浮云来盖覆之,因见此月体已多时了,故自有其月体之印象在,故亦不被其浮云之幻相所迷惑而认境为月也。浮云若离去,则月体全现,更不复迷惑狐疑矣,此为见性之功也。若能于二六时中,看守(保任)成熟无丝毫忘失,念念得见,时时现前,无有间断(即打成一片也)者,唯此一月体显耀(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如是则名为证道。由此可见,从见性到证道,于其中间,实无次第阶级,只有个生与熟的关系,更无有异。仅此而已,不历诸位,实无可修可证,亦无可名(不名为佛,更不名菩萨等),亦无相貌可见。”(《参禅指归》页九十九~一0一)
  以大德之主张观之,时而说有所修、有所证道,既然有证道,必然是有证者与所证之道,该证道者,应该就是“人”──具足异熟果五阴、人之众同分者;所证之道,倘若是佛法者,必定不离 世尊之圣教量所说解脱道或者佛菩提道,决不能自外于此。若是修解脱道者,世尊说有初果至四果之次第与果位,是属于不了义之声闻乘者,尚未知证自心如来故;若是修佛菩提道者, 世尊说即是菩萨道,知证众生皆有如来藏故,如是菩萨无有不入六入法门而修者(注)。如今大德所说,倘若是属于 世尊所传之法,必定要契合 世尊所说之三乘菩提与其修道次第与所证之果位;然而大德却说“从见性到证道,不历诸位,实无修无证,亦无可名(不名为佛,更不名菩萨等),亦无相貌可见。”是否意味著大德所主张如是自相矛盾之法非是佛法?处处与 世尊所说之言教相抵触故。若不是佛法,更不应与佛法相提并论,牛头本就不逗马嘴故,已成为佛法以外之外道法故。另外,大德所说之修与证,将于后段来文主张“离念灵知为本性”中一并辨正,此处暂且略过。(编注:六入法门者,谓凡夫修学佛法而入六类种性中,即是转入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
  世尊于般若经中说“如实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无有佛与凡夫之差别,而此无差别无有相貌、无可修无可证,清净涅槃之真如法性本然如是故;于此一相无相中,实有佛与凡夫之差别,凡夫之烦恼障、所知障未断尽,未成就一切不可思议之殊胜果德,故凡夫与佛有差别。如是知证此“如实相法性法住法位实际”者,才是真修般若波罗蜜之菩萨。而知证此实相而修般若波罗蜜之菩萨,亲证此般若之理体故(倘若套用大德之说,则称为月体),不必保任不必看住,见此月体虽与五阴同时同处似被遮覆,然而却一向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月体时时现前未曾隐覆。月体本然自在本然解脱,而与月体同时同处之五阴因被烦恼障与所知障所遮障故,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因此曹山说:“头角混泥尘,分明露此身;绿杨芳草岸,何处不称尊。”即是此意。
  菩萨初证得此自心如来藏,其能见闻觉知之意识心现观此自心如来不分别六尘,离于六尘之见闻觉知相;虽然不于六尘起念,然而却又能善分别诸法相而于第一义而不动,故能了众生心行。意识心所领纳证得此自心如来心体从本以来一向不分别六尘又能了众生心行之智慧,即称为根本无分别智,此根本无分别智即是总相智,此总相乃是一切知证自心如来藏者所共同亲证者,乃是禅宗祖师接引学人、勘验学人、能够口说手呈自心如来心体之行相故。菩萨虽证得此总相智根本无分别智,却清楚的了知:意识觉知心与处处作主之意根仍然有著我执、习气烦恼与随眠,未能如实的、任运的与自心如来之无我性无为相应,因此要将意识与意根转依此自心如来清净无为、无我之真如法性,以转依故,而能渐次伏除我执习气烦恼与随眠。如是转依而修而证之智慧,即是道种智、即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直到佛地成就一切种智。此能修能证者,是异熟果五阴、是人,有人有众生故,因此才能够成佛,《金刚经》中 佛说:“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五阴众生皆是如来藏所生,如来藏与五阴众生非一非异的和合运作无间;所以 佛说众生者,就是具有离五阴众生相之如来藏阿赖耶识、异熟识之众生,就是所谓的众生。大德不可因为知见错误,仅以管见而意图窥见佛法之全貌,竟然拨无因果,说不必经历六入法门之菩萨修道次第阶位即可证道,而又不必称为菩萨或者佛,真是不可理喻之说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三百六十三:“具寿善现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如是三智,其相云何?有何差别?’佛言:‘善现!一切智者是共声闻及独觉智,道相智者是共菩萨摩诃萨智,一切相智者,是诸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经中 世尊所说之道相智即是道种智,一切相智即是一切种智;已知证自心如来之菩萨摩诃萨所修所证所得者皆是道种智,因此说道种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所共,而一切种智则是究竟佛地之妙觉如来所证,非是声闻独觉及菩萨摩诃萨所能证得者,因此说一切种智是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也因此说佛地前之菩萨摩诃萨未圆一切种智,一切于菩萨道正修行之菩萨行者皆能于世尊之言教中了知此理。禅宗真悟之祖师亦是明了此理,因为禅宗祖师也是菩萨故,了知自己所亲证之理虽同于 佛,然而事上却未圆满;所以南阳慧忠国师开示大众云:“禅宗学者,应遵佛语。”有学人问:“即心是佛,可更修万行否?”慧忠国师说:“诸圣皆具二严,岂拨无因果?”大德实在颟顸至极,佛之言教不能了达,祖师之开示亦不能明解,即敢出头说宗门下事应如何、不该如何,胡说乱道,真是佛门不幸之事!
  又大德主张:“若是宗门下开悟见性者,则是以无门为法门,唯保任见处而已。见处若真,则岂有行处不真之理?所以见底便是行底,行底就是言底,未有言行不一致者。”(《禅门指归》页七十二)倘若真如大德所说,宗门下真正开悟见性者,皆能如 佛一般,一切所言所行即能如实的与自心如来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相应,那么所有真悟之禅宗祖师应该都已经成佛了,然而世尊却授记娑婆世界当来下生是 弥勒尊佛,未曾授记于 弥勒尊佛之前有大迦叶佛、龙树佛、达摩佛乃至慧能佛,是应信大德之说?还是应信 佛语?读者心中自能定夺,学佛之人不论宗派,皆应遵从佛语,除非是佛门外道、除非是谤 佛毁法者。
  《解深密经》中 佛说:“善清净慧!非于诸行如是行时,名能通达胜义谛相,或于胜义谛而得作证。何以故?善清净慧!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者,应于今时一切异生皆已见谛;又诸异生皆应已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应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者,已见谛者于诸行相应不除遣,若不除遣诸行相者,应于相缚不得解脱:此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解脱故,于粗重缚亦应不脱;由于二缚不解脱故,已见谛者应不能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不应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诸异生皆已见谛,非诸异生已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亦非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都无异相’,不应道理。……善清净慧!由于今时非见谛者,于诸行相不能除遣;然能除遣。非见谛者,于诸相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非见谛者,于粗重缚不能解脱,然能解脱。以于二障能解脱故,亦能获得无上方便安隐涅槃;或有能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相’,不应道理。”
  胜义谛者,乃是指八识心王之心行无法触、无法到,离于一切见闻觉知及语言文字之真义,无有漏、无漏、有为、无为诸法可得,亦无非法可得,是一切法寂静无生之实际。此胜义谛即是由八识心王与诸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合运作所显示出来识之真实体性,而胜义谛不得离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而说,由一切世间色心诸法而显故。因此世尊说此胜义谛相倘若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五阴十二处十八界之行相都没有差别的话,那么应该现在所有的未证解脱道、未证自心如来之凡夫众生都应该已经亲证此胜义谛了;应该所有未证解脱道、未证自心如来之凡夫众生都已经证得大涅槃或者大菩提了。但是现见不是一切未证解脱道、未证自心如来之凡夫众生都已经亲证胜义谛,也未能得大涅槃未能得大菩提,所以若说胜义谛相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没有差别,不应道理。如今大德主张“见底便是行底,行底就是言底,未有言行不一致者”,就是 佛所破斥胜义谛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没有差别,不应道理者。
  假使胜义谛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一向不同者,那么已经亲证胜义谛者应该不能够除遣一切世间色心诸法之生灭相与苦集灭道相,如果不能够除遣的话,就不能解脱于一切世间色心烦恼束缚,更不能解脱于所知障之束缚。一向不同即是不相干之法故,两种不相干的法无法互为因缘故。倘若不能解脱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束缚,那么已经亲证胜义谛者应该不能够证得大涅槃及大菩提。但是现今并非已经亲证胜义谛者不能除遣一切世间色心诸法之生灭相与苦集灭道相,皆能够除遣并且解脱于烦恼障之束缚,也能解脱于所知障之束缚;由于能够解脱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之束缚故,已有十方诸佛证得大涅槃及大菩提。因此胜义谛相与一切世间色心诸法之行相一向不同,不应道理。大德主张宗门所证者是心真如门,一大藏教所说者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之心生灭门,并主张不能将宗门下一法归于三乘教;这样的说法就是佛所破斥之胜义谛相与诸行相一向异,不应道理者。
  于宗门下开悟见性者,倘若著于胜义谛之一切法空,而将七识心安住于此一切法空之境界,如是观之如是行之,则 世尊说此是退转菩提心者。《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七中 佛说:“菩萨摩诃萨修习意业有二种心:一者精进,二者退转。所谓发起菩提心是精进,止息菩提心是退转。云何发起?于诸有情起大悲故。云何止息?住我空故。云何发起?智慧相应故;云何止息?无明相应故;云何发起?多闻善说故;云何止息?不闻正法故。”将意识心与意根住于一切法空、五阴空相之我空中,不对有情发起大悲心,不于善知识座下熏闻道种智之善法,不能与甚深般若波罗蜜实相智慧相应,即是与无始无明住地相应,即是退转于菩提心者。 佛于同一部经中亦说:“若有修空者,顺空而取空,观空与色殊,不名真观者。”真正开悟亲证自心如来者,应该善于观察胜义谛空与世俗谛之不空无二无别,住于实相谛之实相般若智慧,而亲近真善知识熏闻修学道种智,能够深入修学般若波罗蜜之法行,才是真正甚深般若波罗蜜之观行者。一切禅门之禅和,皆应谨记 佛之教诲,虽然修学禅宗之禅法求开悟证得自心如来,不应以祖师之开示语录作为最究竟之依归,应当再发起精进心、发起菩提心,深入经藏或者亲近善知识修学道种智,方不至于成为 世尊所诃责之退转菩提心者。
  又大德文中说:“教下之修者,即所谓断见思,尘沙,无明诸惑之行处也。”又说宗门与教下所说的法义无关,请问传圣大德:教下经典中所说之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是修什么法?是与禅宗之宗门修证有关?或是无关?
  禅宗所悟既然是真心、实相心,而不是悟世俗法的蕴处界缘起性空,所以与见惑、思惑的关系比较间接;但是并不是与教下经典中所说的断见惑、思惑完全无关的,也不是与断无明、尘沙惑无关的。禅宗的明心证悟如来藏时,同时即已证实离念灵知心虚妄,同时即已证实觉知心住不明白境界中时仍然是意识心,仍然是虚妄心,所以我见就同时断除了;我见断了,三缚结也跟著就断了,见惑就同时全部断尽了;这就是禅宗明心既是大乘别教中的第七住位菩萨,同时也是声闻教中的初果圣人的原因;传圣大德您!怎可说教下之修者,所断见、思惑与宗门之证悟无关。大德说出这种外行话来,可见大德是没有真悟宗门的凡夫,所以才会不知道其中的证境。
  无明惑有二种,第一是解脱道所摄的一念无明惑,也就是声闻教初果人或大乘通教初果菩萨所断的我见与我执;但是禅宗的宗门证悟既然可同时断见惑,大德怎可说教下所修断的无明与宗门无关?第二种无明是无始无明,也就是所知障;但是打破所知障、打破无始无明的人,只有宗门真悟的人才能打破,不是错悟的人、不是错以离念灵知心为真心、不是错以觉知心住在不明白的白痴境界中大德所能打破的。因为打破无始无明的内涵,就是亲证法界万法的实相;而法界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这就是所有万法法界的真实相,所以只有亲证如来藏的人才能打破无始无明。而教下所说的这二种无明,显然都与宗门的证悟密切关联,如今大德却说教下的打破无明与宗门的证悟无关,显然传圣大德完全不懂宗门证悟的内涵,所以才会说出这种外行话来。
(原标题:10 答-7)
下一篇:
11 答-8
上一篇:
09 答-6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