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期
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45)----游宗明老师
2020-07-09
论释印顺之唯识定义
  释印顺在他所著的《唯识学探源》中说:唯识的定义,“即是识”,“不离识”,论师们有不同的解释。究竟唯有什么识?有的说是八识,有的说是阿赖耶,有的说唯是真心。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是唯识学的一流。偏执一个定义,这是一论一派的唯识学者。本人的态度,是想在复杂的唯识思想中,发见主流与共义,廓清宗派的偏执。1
  注1 释印顺著,《唯识学探源》,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二版,页28。
  然而“唯识”究竟是唯有什么识?释印顺认为是分为:八识、阿赖耶识、真心。因此,释印顺认为至少“有这三个宗派的偏执,所以唯识学可说是几个的合流”,他认为这些“都是唯识思想的一个侧向,只是唯识学中的一个流派”。然而,否定七、八二识,错执意识心为常住法的释印顺,必定无法理解唯有八识、唯有阿赖耶识、唯有真心,乃至唯有如来藏、涅槃、非心心、无心相心……虽有种种名而实无差别的道理,以致释印顺才会有那样错误的认知以及偏执的说法。
  真心,指的就是每一有情各自独有的真实心如来藏,也就是万法出生的根源,因为三界中无有一法不是从这个不不灭的心所出生与显示;第八识真实心如来藏祂直接、间接、辗转出生了有情的根、尘、识乃至万法,所以说万法唯识。这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三界万法若要在人间现行运作,就必须有真心如来藏配合祂所出生的七转识,同时同处和合运作才能成就。是故,若要将八识心王说成一心,那就只能将这个称号归给如来藏或是阿赖耶识,就如同《宗镜录》中说的“一心唯通八识”。只是在因地时,此真心如来藏尚有分段生死的执藏性,所以称此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若是已断尽我见、我执的阿罗汉、辟支佛,或七地满心以上之菩萨,因为已断分段生死、已灭阿赖耶性,故此第八识改名为异熟识;然此心体依旧是第八识并没有改变,只是因为修证的层次不同,第八识所含藏的染净种子有所差别,故有不同名称的施设与建立。但无论是阿赖耶识或是异熟识,所说的都是每一有情的真心——如来藏,乃至佛地的无垢识,仍然和因地的如来藏阿赖耶识同样是第八识心体;如《成唯识论》卷3 中之所说:“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谓或名心……;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或名异熟识,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所以,释印顺把唯识切割成三块,然后问你要选哪一块?然而不论你选择哪一块都错!如果跟释印顺一样认为这三个是不同的,那么不管唯哪个识都是错误而不入流的,因为那样根本没有唯识可说;对于第八识没有正确的认知,甚至于否定祂的真实存在,哪里还有唯识可言?就像某个人娶妻生子,后来儿子又生了孙子以后,他的身分既是丈夫,又是爸爸,同时也是祖父,如果因为这三个称谓不一样就认为是不同的三个人,那真的就跟释印顺一样,是愚不可及的痴人了。否定了佛法的根本——真实心如来藏,而去执取意识心乃至意识细心作为常住心的释印顺,就如同《宗镜录》中永明延寿智觉禅师所说:“若有不信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即是恶慧。”
  释印顺之所以会有这种错误的见解产生,是因为他把佛法当作世间学问来研究与学习,而不是将 佛陀的开示作为修行的法教,所以他认为唯识学中从不同的立场与角度所描述的这个根本心第八识的各种说法是不相同的,因此认为唯识“思想”是各种的思想所组合而成的。而且不但如此,释印顺还把唯识称为“大乘唯识思想”,难道只有大乘才唯此第八识如来藏作为基础?小乘就不是唯此第八识涅槃本际作为所依?或是大乘与小乘所唯的识是不同的?如果可以这样分的话,那么《法华经》中说唯有“一佛乘”,是不是一佛乘所唯的识又跟三乘菩提不同?然而释印顺他避开不谈一佛乘,硬把唯识分成为五类“不同”的思想:1、“由心所造”的唯识,2、“即心所现”的唯识,3、“因心所生”的唯识,4、“映心所显”的唯识,5、“随心所变”的唯识。
  释印顺认为:“这五项思想,起初是逐渐的引发,各别的深入研究;等到思想的反流与综合,就走上唯识学的阶段,也才有真正的唯识学。后代的唯识学派,虽然都在融贯这五项思想,但不无偏重的发挥,因此成为思想不同的学派。”2
  注2 同上注,页32。
  释印顺用学术研究的方法把唯识定义为一种思想,从修学佛法的过程来看,这顶多只是“闻”熏的阶段,但对这些学术研究者来说,实质上只能算是一种世间知识的学习,与佛法的修证完全搭不上边。再从“思”的阶段来看,释印顺把唯识分成五种思想,但这五种思想是不是同唯一种识呢?
  如果不是同唯一种识,那就会变成释印顺所说有五种不同的唯识了!那也就应该有五种不同的佛法,修行后会成就五种不同的佛,那就违背了佛佛道同与诸佛平等的法界真理!所以,释印顺以自己的谬思,将唯识分成五种思想,成为五种唯识,导致随学者的法身慧命被严重的耽误,而单纯从学术角度作研究也确实只能到达偏差的唯识思想。因为,唯即是“唯一”,如果有五个,那你要唯哪一个?唯哪一个才正确?释印顺也许说他讲的就是唯此“识”啊!那就要问是唯哪一个识?若说是唯此“心”,也要问问是唯哪一个心?由心、即心、因心、映心、随心是不是同一个心?这样问比较直截了当,而且切中问题核心,否则你用释印顺学术研究的方法,把唯识分成五种思想还想要搞清楚弄明白的话,就算能活超过释印顺这一世的百岁寿命,依然还是弄不清楚唯识的真实义是什么?事实上,对一个真正佛法的实证者来说,叙述唯心、唯识的语言文字不说五种、十种,就算是用无量种的叙述来称说唯心、唯识,依然无法超越真实心如来藏,以及如来藏所出生的眼等七转识这个范畴,这才是 佛所教诫的法界中的真理!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中对于“唯识”的解释如下:
  (术语)梵语摩怛刺多Mātratā,此译曰唯。梵语毘若底Vij?apti,此译为识。……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者了别之义。了别之心略为三种,广有八种,谓之识。然则唯识者为三识或八识之复名数,非唯一识之义也。华严经就集起之义而云唯心,唯识论就了别之义而云唯识,其体一也。又唯心之名,通于因果,唯识之称,唯在因位,三种者:初能变(第八识),二能变(第七识),三能变(前五识)〔案:三能变应为前六识,丁福保错植为前五识。〕也,八种者,眼识乃至阿赖耶识也。义林章一末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唯识述记一本曰:“唯言显其二义:一简别义。遮虚妄执,显但有识,无心外境。二决定义。离增减数。略唯决定有此三故。广决定有八种识故。”问唯识之言,谓有八种之识,除八种识体之外,更无余法乎。答不然,言唯八识者,谓一切诸法不离八识,非言八识之外无余法也。
  凡诸法分别为五法:一心,二心所,三色,四不相应,五无为,此中前四者为事,后一者为理,称曰五法事理。此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称唯识。以第一之心,乃识之自相,第二之心所,乃识之相应法,第三之色,乃心与心所之所变,第四之不相应法,乃心与心所及色之分位差别,第五之无为法,乃前四法之实性故也。又唯之言,取遮遣遍计所执性,识之言,取依他圆成之二性。唯识论七曰:“唯识言有深意趣。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离诸识实有色等。”义林章一末曰:“梵云毘若底,此翻为识。识者了别义,识自相,识相应,识所变,识分位,识实性,五法事理皆不离识。故名唯识。”
  从真心、妄心的和合运作来说,唯识是包含八识的,但释印顺否认第七识、第八识,所以他对五法事理(一心王法、二心所法、三色法、四不相应行法、五无为法)皆不离识故称唯识的道理就无法解释,因此释印顺所说没有真实唯识可言,所说只有六识之虚妄唯识。〔案:事实上,若否定了唯识的根本——第八识如来藏,则一切所说识连虚妄唯识也称不上,已无唯识可说故。〕识即了别,能分别、能知道的意思。大乘法中说的心、意、识三者即是指第八识、第七识、第六识,凡夫只知道第六意识能了别,不知道还有七、八两识;此二识虽不反观自己,如刀不自割,依然有其了别性,尤其是第八识的了别性乃凡夫所不能知者。
  又“唯”有二个涵义:一、简别义,是说要遮止把一切境界虚妄执著为真实有,这些境界都只是识的作用,从六识来说其实并无心外之境。二、决定义,是说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此根本识如来藏,无另有第九识、第十识的存在,唯有此不增不减的第八识真心。若依于现象界真妄和合而说,则略说唯识一定要有三种——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世间一切才能运作;若广说则有——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阿赖耶识等八识心王。无始劫以来,有情恒执我法故,起种种分别熏染本识,遂有相见二分发生,愚夫不了此乃如来藏识之所变现非真实有,复起妄执生生流转,诸佛菩萨愍念众生乃说唯识;谓相见二分皆是依他起性,俱从圆成实性之本识藉缘而起,故曰万法唯识。相见二分是说所见之六尘与能见之六识,虽然是虚妄生灭的,却是决定由真实心本识如来藏所生,如是真妄和合运行于三界而说唯识。真如乃识(第八识)之真实与如如法性,以不变故,名为唯识。心、境、物、器世间等等一切万法皆不离识故,亦名唯识。现象界真妄和合之我法的所依,决定略说有三、广说有八(识),故名唯识。
  然而主张六识论邪见的释印顺,于唯识决定无有能力作这样合理合法的解释;因为他把佛法中的七、八二识否定掉以后,他就只能胡乱拼凑地说:虽然 玄奘传的唯识学总是说有八识,但也有四种的、六种的、十一种识的。
  释印顺在他所著《摄大乘论讲记》中说:先解说诸识:玄奘传的唯识学,总是说八识;但《中边分别论》说“根”“尘”“我”“识”的四种;《庄严论》说六种;本论说十一识;或多或少,开合没有一定。初期的唯识学,是把万有归纳成几类,这几类摄尽万有,而这都是识所显现以识为自性的,所以建立种种识。奘传的唯识学,把万法中常人所看为能分别者,建立为识,再拿这识去解释一切。一是归纳的,一是演绎的。3
  注3 释印顺讲述,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181-182。
  释印顺认为唯识学有几识是“或多或少,开合没有一定”。释印顺的观念如此虚妄错乱心不得决定,难怪他说唯识都是虚妄的!释印顺也许会狡辩说:“我也有说到真实唯识呀!”可是他有眼无珠,把圣 玄奘大师的“唯有八识”也当作虚妄唯识了;就好像奸商卖的都是假玉,就算其中有一块是真玉,他也认为那是假的,因为他认为根本没有真玉。但是,假如唯识增上慧学都是虚妄的,那你学佛还会有结果吗?还能够成佛吗?唯识属增上慧学,严格来说那是入地菩萨所修学的法门,最少也是禅宗破参者求入初地所进修之法门,绝非未悟与错悟者之所能修,未悟与错悟者仅能听闻熏习,根本无法如实理解,何况是亲证唯识种智呢?种智就是唯识学所修学的内涵,唯识种智是最究竟的中观,也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圣 玄奘大师辛苦从天竺取经回来所揭示的“真唯识量”即是“真实唯识”,但是不幸被释印顺大量的邪见论著,不断地宣示错误的理论说:唯识是虚妄法,是后来晚期佛教所发展出来的一种辨证法。又宣示说:唯识学是因为晚期佛教集体创作了第三转经典以后才发展出来的。又宣示说:唯识学是专说万法虚妄之法,名为虚妄唯识。因为有释印顺这些著作,不断地灌输此种错误思想,是故佛教界几十年来,无人敢在电视上公开宣讲真实唯识学,无人敢大张旗鼓宣讲〈百法明门论〉等正法。这样一来,使得释印顺压抑第三转经典八识心王如来藏妙法的目的,得以达成;佛教根本法义第三转经典之胜妙性被扭曲与压抑之后,便可如其所愿而使真正的佛法渐渐消失于人间,则释印顺所弘扬的假藏传佛教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便可以长久广弘了。释印顺如是连串的恶说法却以为在护法,造就无量恶业行,都是起因于对唯识定义的错误思想,学人当引为借镜,不可不慎!
  学佛为什么要学唯识?唯识的真实义是什么?这是学佛者所必须确实了解的问题,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则整个佛法最重要的核心就掌握不到,心中一定会有怀疑,到底佛教跟其他一神教、多神教有什么不同?若想要到正觉同修会去修学,也会想到既然同样是佛教,正觉同修会所教导的佛法跟其他道场说的有什么不同?其实最大的不同就是在这个“唯识”,如果用释印顺的解读,以为佛法所说都是虚妄唯识,那将永远找不到真实的佛法。其实,“唯识”最重要的就是讲这个真实心,如果连这个“心”都讲不清楚,那就只能在佛门外流转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奇妙的动物就是人,而这个世界的人类,最奇妙不可思议的就是有机会可以修行亲证这个“真实心”,但到底真实心是什么东西?那可是所有宗教,从古至今,最好奇、最想知道的东西了!而对这个“真心”的了知就唯有佛教才作得到,因为佛教告诉我们“唯识”,而唯识就是在了解有情众生“心”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金刚经》就能看得懂,否则都是丈二金刚摸不到头脑,虽然头脑在头壳中却使不上力,因为只能知道那些虚妄的生灭心,就是找不到这个不生不灭的“真实心”也!
  释印顺在他所著的《宝积经讲记》中说:经说‘云何当有’,是反问,以表显心不可得。但从下文看,也是伏一疑问。尽管胜义观中,求心了不可得,但心确是那样的现成,这到底是什么呢?这可说是人人怀疑的问题。从前德山禅师,挑了金刚经青龙疏,想到南方去难破禅宗。半路上遇到卖点心的婆子,问他:‘金刚经说三心都不可得,上座点的是那一个心’?德山竟茫然不知所答。德山以为心不可得,就误会为没有心了。真俗不能无碍,解空不能达有,难怪他经不起老婆子现实门中一问,就落得哑口无言。这问题,且看如来如何解答!佛说:“但以颠倒想”,“心生诸法种种差别”。为了解说这二句,接著说:“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所以心与烦恼俱起,而“起种种”善恶“业”;作了业,就“受”人天恶趣等“种种身”。这一解说,包含两个意义:
  一、心是什么?是本性空而如幻的有。虽现现成成的有心,有分别,心相是了不可得。心是如幻性空,并非不可得中,别有什么微妙的,真实的心。
  二、心生种种差别法生,确是阿含经以来的决定说。这与唯识学的依识立境,‘诸识所缘,唯识(心)所现’不同。这是说:由于无始来的妄想心,所以造业受果,生死流转。心就是那样的如幻如化,那样的虚妄颠倒。在幻化虚妄中,织成幻化虚妄的三界六道,生死不了。如以为一定有心可得,是真是实,那不妨打破沙盆问到底,心是什么?怎么样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连串的推求观察,而心是了不可得。通达心无所得,就能现证真性,解脱自在!4
  注4 释印顺著,《宝积经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179-181。
  不相信大乘法是佛所说的释印顺,如果能够安分地依文解义而说,即使他是找不到真心之人,也不会说出此荒腔走板的谬论;然而他不信佛语,只捡经典中他想要的语言文字来用,在他心中认为,心就是只有如幻一种;他以为是心如幻,以忆想分别,所以心与烦恼俱起,而起种种善恶业;因此造作了善恶业,自然地就受人天恶趣等种种身。然而,经中所谓是心如幻,当然是在讲意识心,意识才会忆想分别,于是造种种善恶业;然后第八识如来藏就出生了能让众生受人、天及恶趣等种种果报身。如果他只如前面那样讲,虽然不知道这些都是如来藏的妙真如性所显,但不否定第八识如来藏真实存在,那倒也没太严重的错误;但是紧接著释印顺就大发谬论而说:“心是如幻性空,并非不可得中,别有什么微妙的,真实的心。”这句话就完全与真实佛法相反,根本就是六识论外道邪见的说法。
  如果佛法是说所有的心都是如幻的,没有一个真实的,那么整个佛法就会成为一切法空,一切法空无所有的戏论。这种无意义的戏论不是佛法的真实义,佛法不是只有讲空而已,佛陀主要是来告诉众生有一个真实的,不是断灭空的,能让众生成佛的真实法——如来藏。世间法中,空是一边,有(不空)也是一边;但有一个含摄两边却离两边的中道,祂就是非空、非不空的如来藏心,佛法的胜妙就在于它是依于这个含摄两边却离于两边的中道正观。佛法一定是有一个真实的心,此心即是如来藏,如来藏所生之法虽然虚幻不实,但如来藏确实能生诸法,所以说祂是真实的心。
  由于释印顺否认第七识、第八识,所以他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这个真实心,所以他说:“由于无始来的妄想心,所以造业受果,生死流转。心就是那样的如幻如化,那样的虚妄颠倒。在幻化虚妄中,织成幻化虚妄的三界六道,生死不了。”在幻化虚妄中,是怎样可以织成幻化虚妄的三界六道?这不是虚妄的意识所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真实不生不灭的如来藏,具足能生万法的功能自性,众生才有三界六道的生死轮回。如果只有六识,虚妄计著意识心能够不灭,众生当然生死永远都不能了,因为意识都在生生死死之中,永远出不了生死,但这只是释印顺的虚妄想象,因为意识心是一定会断灭的。
  释印顺找不到这个真实心,这本来是很平常的事,因为大多数人也都还没有找到这个真实心,但却不妨碍降伏性障、解脱生死的修行,只要不否认这个涅槃本际心如来藏就行了,只要发愿作菩萨迟早有一天会找到祂。可是释印顺却不想老实修行,他以为他找不到就是没有这个真实心,人家找到了,却因为他这个自以为是的慢心,所以他也不承认,于是他说:“如以为一定有心可得,是真是实,那不妨打破沙盆问到底,心是什么?怎么样有的?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一连串的推求观察,而心是了不可得。”因此他的结论就是“心是了不可得”,没有真实心可说,所以他公然著书否认第七识、第八识。如此偏激的心态,使他永远嗅不到婆子点心的香味儿,释印顺至死都不明白为什么他点不著这个心。他不知道《金刚经》所说三心不可得,是在说如来藏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而不是意识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释印顺这一生可亏大了,这就是他虽然现了出家表相却不相信佛语,迷信自己而去相信喇嘛教的六识论,所以才吃上这个大亏。真实证悟者一定可以告诉他,一定有心非可得、非不可得,是真、是实,即是如来藏。但是,当菩萨找到如来藏却又是没有所得,因为众生本来就有,不是修行而后得到的。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回答他自以为尖锐的问题;心(如来藏)是怎样有的?法尔如是,本来就有。什么时候开始有的?答案是无始无终,因为无生,所以无死,无生即无开始。“心是了不可得”这句话是说三心了不可得,不是如来藏了不可得。虽然证悟如来藏,似有所得,然而是自家本有的东西,并非从外得来,故说无所得。
  释印顺把如来藏妙法与所生的蕴处界法混为一谈,如来藏是空性、是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圆成实性、是常住法;而释印顺把如来藏所生的蕴处界一切法也称为空性、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圆成实性的常住法,如此颠倒乱说,让读其书的人,根本搞不懂什么是空性、是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圆成实性、是常住法。如来藏是母法,所出生的蕴处界是子法,母能生子,而子却不是母,如果没有如来藏,就没有蕴处界了,哪里会有常住又不起不灭的蕴处界?所以说释印顺是乱说法。
  而释印顺在《胜鬘经讲记》中如是说:这样,生死流转,依如来藏而成立;解脱涅槃,也依如来藏而成立了。“如来藏”的所以为生死涅槃依,不是别的,因为它“无前际”,法尔如此,本来如此,没有时间性的边际。因此,如来藏是“不起不灭法”。是不起不灭的常住法,能为生死涅槃作所依,众生这才“得厌苦,乐求涅槃”。中观和唯识宗,明一切法空性或圆成实性,也是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然都不说为一切法的依止处。以常住不生灭为所依,即真常唯心论的特色!5
  注5 释印顺讲述,演培?续明记录,《胜鬘经讲记》,正闻(新竹),1988.1初版,页245。
  释印顺在解说《胜鬘经》时的这段话,就是比较老实而依文解义之说法,没有加上他的妄想戏论也就没有什么过失,虽然他无法如实了知一切法的依止处即是空性如来藏,不明了一切法空性之所指,但也不会造作毁谤如来藏正法的大恶业。“空”是说如来藏无形无色,体如虚空;“性”即是体性,本体之性,即如来藏有能生万法之真实性与如如性,故如来藏又名真如。法界中唯有一法是法尔如是,本来如此祂就是如来藏,但祂却不是十八界中的一个法,可以用语文字形容祂,但语言文字所说并不等于祂,非语言文字可以到达祂的境界,所以非常难以了知;众生虽然厌苦,但对如来藏从来没有讨厌过,不但不会讨厌,而且非常欢喜,所以说欣阿赖耶、乐阿赖耶。阿赖耶识即是第八识如来藏,佛法中的唯识学就是在讲如来藏这个心识,不论虚妄唯识或真实唯识,都离不开如来藏;若是离开如来藏而说唯识,叫作言不及义,因为所说没有探究到第一义谛(如来藏)的缘故,那就是戏论。
  唯识学的精义除了唯此八识心王外,最重要的根本就是唯此第一义谛,没有第一义谛也就没有七转识了。唯识另一个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在告诉我们内相分的奥秘,这部分直到 平实导师出世弘法后,大家才恍然大悟,虽然不是开悟的悟,但这个正知见已经是非常胜妙的智慧了。所以,来正觉同修会学习佛法是极为殊胜的,在有系统、有方法的教导之下,学人在佛法上的智慧很快就会超越那些空有其名的大师们!
  释印顺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在《胜鬘经讲记》中依文解义的说法,也不知道内相分的奥秘,所以就不自量力想破唯识,因此才会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说:
  难破,不是一难就算了事的,你难别人,别人也可以反问你,你自己怎样说的,他人也可以照样的问你。这情形,在大小乘各派中都非常明白。比如唯识学者,破外色没有实在极微,就说:你所执的实在极微,有六方分呢?还是没有?若有六方分,那就是可分,怎么可以说是极微呢?若没有六方分,方分既没有,怎么还说是极微色?他破了外色的极微,就建立只有刹那刹那的内心变现。但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方法,问问他的内心,你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若说有分,那就不是刹那;若说没有分,那么这无分的刹那心生灭同时呢?还是异时?若是同时,这是矛盾不通;若是异时。先生而后灭,岂不是有分非刹那吗?
  这样的反复征诘,照样的可以破他的内心有。又如犊子部,在五蕴上建立不可说我,难问他的时候,就说这是假有的呢?还是实有?若是实有,应离五蕴而有别体;如果是假有,那怎可说五蕴上有不即五蕴的不可说我呢?又如唯识宗破经部的种类,也是利用这假有实有的双关法。但他自己,却说种子是非假非实的;又可说世俗有,又可说胜义(真实)有。这虽破了对方,但仍不能建立自己,所以这种破立,是不善巧的。龙树立足在一切法空,一切法是假名缘起的,这才能善巧的破立一切。若一切法是实在的常尔的独存的,那甲乙两者发生关系时,你说他是一还是异?异呢,彼此独立,没有关系可谈。一呢,就不应分为甲乙。
  若说亦一亦异,或者非一非异,那又是自语相违。所以唯有承认一切法无自相,是缘起的假名,彼此没有独立不变的固定性。因缘和合生,彼此有相互依存性,也有统一性,但彼此各有他的不同形态,不妨有他的特性、差别性。这样从无自性的非一非异中,建立起假名相对的一异。难他立自,都要在一切法空中完成。所以说:离空说法,一切都是过失;依空说法,一切都是善巧。这实在是本论的特色。。
  释印顺在这里的说法,正好拿石头砸自己的脚,他质问说:“若一切法是实在的常尔的独存的,那甲乙两者发生关系时,你说他是一还是异?”其实会认为一切法是实在的常尔的独存的,那就是释印顺自己啊!他隐藏自己的看法,栽赃给中观和唯识,而说是中观和唯识宗的所说,所以他说:“中观和唯识宗,明一切法空性或圆成实性,也是不起不灭,无前际后际的,然都不说为一切法的依止处。以常住不生灭为所依,即真常唯心论的特色!”除了如来藏是空性外,被出生的一切法怎么会有空性或圆成实性?一切法都是生灭不停,怎么会是不起不灭?所以释印顺的说法根本就是胡说。唯识学的要领就是“识外无境”,一切外境其实都是唯识所显,因此而破外色没有实在极微。
  我们的所见其实都是如来藏所显现给意识认知了别的内相分,众生的六识并没有直接接触外六尘,也无法接触到外六尘,这就是法界的秘密,唯有学佛、学唯识者才能少分了知。
  释印顺说唯识宗破经部的种类,然佛法皆可一以贯之,不会互相矛盾,所破皆是邪见,若非邪见则无须破之;唯识不是只有唯识宗才有,诸宗都不离唯识,故唯识不是在破经部的种类。唯识学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唯识学者,破外色没有实在极微,因为都是内相分的缘故。但释印顺则认为破了外色的极微,只有建立内心的变现也不对,连“内心有”也要破他,因此他说:“他破了外色的极微,就建立只有刹那刹那的内心变现。但我们也可用同样的方法,问问他的内心,你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若说有分,那就不是刹那;若说没有分,那么这无分的刹那心生灭同时呢?还是异时?若是同时,这是矛盾不通;若是异时。先生而后灭,岂不是有分非刹那吗?这样的反复征诘,照样的可以破他的内心有。”六识论的释印顺就是一直拿第六识来取代第八识,不在佛法的正理上安住,不断地在意识情解上钻牛角,因此产生这一些莫名其妙的诤论,于是问人家︰“你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那么这无分的刹那心生灭同时呢?还是异时?”《金刚经》早就告诉我们,法界中就唯有金刚心(第八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所以说如来藏没有前后的分。那么第六意识的一念心有没有前后的分呢?当然有。意识是生灭法,一念有九十刹那,一刹那有九百生灭,所以意识一念心有八万一千次生灭,当然意识是有前后分的。释印顺竟然拿意识来跟如来藏比,真是不伦不类!根本就没得比,也不能比,体性全然不同当然无法比,结果他诤论了一辈子都是戏论。譬如他说后代唯识家的自证分,以心见心,也是从自生派学者的思想而来。如来藏怎么有自证分而能够以心见心?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释印顺又在《中观论颂讲记》中这样说:这是自生派,也叫不展转派建立自己的理论。大众系的学者,就是采取这方法的。自生,是说能生起有为法的生,自己能够生起。他不但说生法是这样,其余的法,也还有采取这一理论的。如心能认识境界,心又能自己认识自己。后代唯识家的自证分,以心见心,也是从这样的思想而来。照自生派的学者说:“如”放射光明的“灯”光,一方面“能”够“自”己“照”耀自己,另方面又“能照”耀“于”其他的东西。灯光是这样,“生法”也是这样;生法生起时,“自”己能“生”自己,同时也能“生”其他的法。这样,生是有为法却不须生生来生他。这样的思想,完全走上另一系统,与他生派的有部学者截然不同。这灯能自照的比喻,照提婆的百论看来,也是外道所常用的。大众系可说是通俗的学派。7
  注7 释印顺讲述,演培记录,《中观论颂讲记》,正闻(台北),1992.1 修订一版,页153。
  所谓自生,即是说蕴处界一切诸法都不能自生,不能在没有因、没有缘的情况下,或者有因有缘的情况下就能自己出生自己,所以说诸法不自生。释印顺说“自生,是说能生起有为法的生,自己能够生起”,显然他经典读了很多,他也知道是出生有为法的“生”,那么谁能出生有为法?必须是无为法。而虚空也是无为法,但虚空能出生万法吗?不能。虚空是色边色,色与色之间的空无之处;如星球与星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空无地方,虚空中空无一法,所以说虚空不能出生万法万物。只有如来藏具足七种性自性才能出生万法,也唯有如来藏本来即有,法尔如是才能说生,但其实还是无生。释印顺说:“如心能认识境界,心又能自己认识自己。
  后代唯识家的自证分,以心见心,也是从这样的思想而来。”这是释印顺的思想,不是唯识家有此邪见思想。有自证分,能以心见心,也就是能以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在了知什么,但是只有意识心(第六识)才有证自证分,才能反观意识心自己,所谓心能认识境界,心又能自己认识自己,这是意识心。但意识不能自生,意识不能自己出生自己,因为意识是因缘所生之法,必须有意根接触法尘,而后才能由如来藏出生意识。
  释印顺把佛法分为自生派与他生派,然后判断自生派为外道。其实,是不是佛法,有一个大前提可以判断,那就是以第八识如来藏为中心的八识论才是真实佛法。如果不是以如来藏为中心的八识论,则不论自生派、他生派都不是佛法。以灯能自照的比喻,来说明“自”己能“生”自己,同时也能“生”其他的法,佛法中没有这种比喻;如来藏也不是自己能生自己,祂是本来无生,凡夫众生的意识极难了解什么叫作无生,因为无生超越意识境界,属于凡夫众生不可思议范围,故难以了知。释印顺若想用自生派思想来破如来藏法义,则是妄想。连不可思议境界都无法了知的人,想用灯能自照比喻自己能生自己,又能照耀于他而能生其他的法,这是意识的胡思乱想,既不能观察到灯不是自己就能亮著的,更无法探究到如来藏既是无生,又是无为,却是能生万法的不可思议境界。如来藏是佛法中最胜妙的法义,也是宇宙中唯一的真理,不要说一个释印顺破不了祂,就算百千万亿个释印顺也破不了分毫,因为真如是妙湛永恒不动尊,不论相信或不相信,祂本来就是这样的真实存在,无人可以破祂,更没有人可以毁灭祂。
  唯者简别之义,简别识外无法,谓之唯识。唯识就是唯此八识!若说唯此识,则唯此第八识,离开了第八识,就识外无有任何一法可称为识了。释印顺否认第七识、第八识之后就唯有六识,然而六识之说没有唯识可言。为什么六识之说没有唯识可言?因为六识论不是佛法,乃是外道邪见,所以说没有唯识。由于释印顺始终是六识论者,故唯来唯去,唯了老半天都唯不到八识,没有八识心王就不能给唯识下定义,所以说释印顺无法为唯识作定义。至于释印顺曲解经论,断句取义的种种过失,限于篇幅本文只能略说,未来若有因缘当再另外撰文探讨。
  (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