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释印顺说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
“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这是他的《佛法概论》97 页第一行的一句话,释印顺著作之余,突然心血来潮,感慨“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而有此惊人一问,令人大吃一惊;论口气,就像当今敢于胡作非为的青少年,撇嘴睥睨地问你,瞧你如何回答?电视上报导说,这些飙车族随便砍你一刀是不必有理由的,也许他的内心正是想要问你这句话呢!或有人说这些问题青少年有何善行?可是,这世界上还是有大批的行善者,“他们的善行到底有多大意义?”这您应该去问证严法师才对。其实不必问她,而是应该请她来看她的剃度师父释印顺是怎么说的: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如善行、恶行仅招致内心的安慰与苦痛,这过于虚玄!如作恶者以恶行为快心的,岂非即大可以作恶!所以人类必须行善,不可作恶的价值肯定,都不是这些所能说明的。特别是行善而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1
注1 释印顺法师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97。
所有行善的人如果看到这些言论,肯定心中会凉了半截,而释印顺泼的凉水还不只如此,他在同一页的前句强调说:“而且,地球会毁坏,此地球的人类社会也要一切过去,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善心不坚固的人听了,肯定全身都会冰凉!以后也不想再行善了,因为行善以后没有未来世的善报。
为什么要行善?其实佛法中有更深的意义在里面,这跟世俗凡夫的行善是有所不同的;可是释印顺对佛教所说“善行”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太多的说明,他只是说:“惟有三世业感说,能说明现在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2 一般人也许会把未来世的善恶报应都交给老天爷,但是听到释印顺说“父子间显然没有必然的关系”3,心中还是无法释怀,仍然要再问你:“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用“父子之间显然没有必然的关系”来隐喻善恶报应间的因果关系,他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况且,释印顺用“瞽瞍生舜,尧生丹朱”4 来证明父子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无法服人。瞎子生的孩子不一定是瞎子,这是常识,因为事实如此所以是常识,但不能说他们父子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若没有关系怎么会出生为他的儿子?无论儿子聪明、贤善、不肖,最有关系的当然是父母,不管是好关系、坏关系都是有关系,怎能说没有关系?释印顺说出这种话实在是没常识。
2 同上注,页97。
3 同上注,页96。
4 同上注,页96。
现在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是事实,因为不可能抢人家的钱,走出去马上被车撞死;就算抢劫银行而急著逃跑,未看见来车而被撞死,若不是意外,这大多是过去世的业果现前,前因后果不可混为一谈。可是释印顺又说:“现生行为与境遇的不必一致。”若为人和善、与世无争,则境遇安祥有何不能?有何不可?而说现生的行为与境遇不必一致?俗话说夜路走多了就容易遇到鬼,意思就是说,小偷当久了就容易被抓去关,偷窃的现生行为,常常会有被关的境遇,这是很一致的,所以“不必一致”的“必”应该去掉。“现在行为与遭遇的不一致”就已经让人对为善得福、为恶得祸产生怀疑了,更何况“现生行为与境遇的不必一致”,那就更令人产生“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的疑问。因为“不必一致”的意思,就是你行你的善,而未来世得到的不一定是快乐的善果,也有可能是痛苦、悲哀的恶果,这是什么因果律?太可怕了,释印顺说的因果律等于没有因果,就好像他认为地狱不是实有一
样,令人难以接受。
释印顺说:“特别是行善而遭遇不幸时,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行善而遭遇不幸,是说他过去生行恶而今生行善,却受到过去生恶行的业果而遭受到不幸的事,释印顺的文章不讲清楚是容易让人误会的。可是要他讲清楚学佛者善行的目的在哪里,则是强彼所难。释印顺根本不知道学佛人的行善与凡夫的行善,其目的是大不相同的。释印顺一直在凡夫行善的事项里面绕来绕去,不曾触及修学佛法的菩萨们行善的心态与目的,所以才会说“想以子孙、社会、内心来安慰,决难以满足一般的要求。。”
凡夫不知道是因为有过去世的恶行,所以今生虽行善也会遭遇不幸,但只要继续行善,未来世终会有可爱的善果出现;而菩萨的善果,最主要的就是成就佛菩提果的资粮,而不是只想要得生天享福的果报。凡夫的善行是有漏福报,能够生天享福,但福尽则堕;菩萨则不求生天享福,只想要在人间利乐一切有情,继续累积福德直到成佛,把善行变成能成佛的资粮,这才是有智慧的人。能够把有漏有为法的善行,变为无漏有为法的福德,这才是学佛者所要到达的目标,否则光用人天福报,就要大家“尽可尽自己的努力以向上,不必因现在遭遇而动摇为善的决心。”5 是不究竟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释印顺以不究竟的善行结果当然无法具足回答:“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当然也是他自己无法解开的疑惑。
注5 同上注,页97。
菩萨的善行与凡夫善行,其动机与目的是有所不同的,就算与阿罗汉也是不相同;阿罗汉只是随缘行善,他一心只想要入无余涅槃,一旦入无余涅槃,则善行的未来世可爱果报也就跟他无关了。凡夫认为行善之家必有余庆,除了自己得好名声之外,也为了家族兴旺、子孙发达,故而努力为善,这个无可厚非。若大家都行善,则一村、一国都会福报增长,人民善根增长,自然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何乐而不为?统治者若是喜欢这种情形,表示他很有福德,很会治国,这是凡夫所向往的理想世界。
若是宗教家则劝人行善以生天国,是行善者自己得大利益,这也不能说他不对,但这些都是凡夫、外道行善的愿望;若是学佛人则有更深远的期待,而不是这些满足人类五欲的想法而已,佛法之所以不同于外道凡夫,就是有更崇高的目的,在鼓舞著他累世行善而不望回报,迥异于凡夫的想法。若不讲佛法,则这些期盼已足以满足凡夫的,若谈到佛法,则释印顺说“我们的善行到底能有多大意义?”还真是大哉一问也。善行不但能满足上面所说的凡夫愿望,还能转为成佛的资粮,这才是菩萨善行的最大意义,这个意义绝对不是释印顺所说“阿罗汉就是成佛”的邪见能说得通的;阿罗汉就是不想要三大阿僧祇劫广修六度善行来成就佛道,所以他要赶快灰飞烟灭的入无余涅槃,他的善行是不能跟菩萨相比的,而且他也不想要这些善行,所以不可以说阿罗汉是成佛。菩萨想要成佛,所以用无边善行来广修福德,所以菩萨的善行一定有很大的意义,印顺的怀疑只是显示他对菩萨道的无知,以及他对因果律的不信受。
那么,成佛之后还要修善行幺?从 佛陀为眼睛看不见的僧人穿针线,可见得成佛了还是不舍善行。如此看来,佛法中善行的目的就是要成佛和利乐众生,善行若不能用来成就佛道和利乐众生,则善行能有多大意义?变成行善只是为了后世享福而已,其实意义不大;不但不大,后面还会跟著一个可怕的后果——即是未来世福报享尽会堕落三恶道的后果。因为,凡夫在人间享受大福时不见得身口意都不犯恶行,恶行的果报即是三恶道,这是凡夫外道们都未曾想到的不可乐后果。佛法的珍贵也就在这个地方,同样是行善,不只可以作为成佛的资粮,乃至究竟成佛跟可以用来生天享福而已,而且福尽则堕,这两个结果相差太大了。释印顺写《妙云集》、《成佛之道》却完全没有成佛的方法,又不信因果与三界六道之法界事实而否定地狱的存在,所以他说的行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如果有人不相信,那就不妨从他否定地狱的存在去加以思惟,也不妨从最粗浅的断我见、断三缚结证初果,来探讨他的书中所说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想要六识论的释印顺等人断我见,就像要砍掉他们的头一样,他们就是不愿意。释印顺不知道只有把六识论的头砍了,回归八识论这个正知见的头无人能断,一切善行转入八识论的基础,才有可能转依如来藏实相法界的三轮体空,那么行善就会有很大的意义,那光明灿烂就不是凡夫可以想象的了。若不能如是,坚持六识论的人是永远不可能为善而不执著的,释印顺从阅读经论中也知道这个道理,而在《般若经讲记》中说:“但善行也不可取著,取著即转生戏论——‘法爱生’,而不能悟入无生。”6
注6 释印顺讲述,演培?续明记录,《般若经讲记》,正闻(台北),1992.3 修订一版,页52。
释印顺又于《摄大乘论讲记》中说:
无我执恒行的过失:有漏位的有情,于“一切时”中,不管他起的是“善不善无记心”,都有“我执现行”“可得”。如凡夫在修布施持戒善行的时候,都要执有自我,说我能布施,我能持戒等。这恒行的我执,一定在染污的末那中。因为当意识起善心时,在善恶不俱的定义下,当然不会从意识上生起我执来。若真的没有末那,那只可说“唯不善心”生起的时候,“彼”我执“相应”,故“有我我所烦恼现行”;“非善无记”心生起的时候,有这我我所执了。“若”建“立”了染污末那,那么在六识的善心无记心中,就可以有“俱(时
而)有现行”的我执。“非”王所“相应”的“现行”,也不违善恶不俱的定义。这样,方不会有善无记心中没有我执的“过失”了。7
注7 释印顺讲述,演培?妙钦?文慧记录,《摄大乘论讲记》,正闻(台北),1992.2 修订一版,页53-54。
此处可见释印顺对到底有没有意根末那识,心中还在怀疑,所以说“若真的没有末那”,但是没有末那识,睡著无梦时就成为断灭空了,怎么还会有我所我执?又怎么能够重新醒过来?所以他不得不又说“若建立了染污末那”。其实末那识每个众生都有,不是信佛的人才需要为他们“建立”有末那识。意识能分别布施、持戒,有了末那识就有我,而说我能布施,我能持戒。由此可知释印顺在《佛法概论》中说:“那里会有七识、八识?大乘学者所说的第七识、第八识,都不过是意识的细分。”8 否认有第八识和第七识末那乃是最严重的谤法行为;因为等于是否定了 佛陀所说的十八界法,也等于间接否定了 佛陀演绎的声闻菩提解脱道了。所生法的六识心是不能到下一世去的,只能存在一世,所以才会有隔阴之迷存在;若否定了第七末那识意根,再加上他的思想是一切法空,则死后成为一无所有的断灭空,善行对他这种人来说到底能有多大意义?不问可知。故佛法绝对不是六识论,只要不是六识论者,愿意接受第七识意根的存在,也愿意接受可灭的意根末那识背后还有一个第八识如来藏存在,那么他来学佛,其善行就会有很大的意义!
注8 参见释印顺著,《佛法概论》,正闻(新竹),2003.4 新版2 刷,页109。
(待续)
救护佛子向正道(连载35)----游宗明老师
2020-07-09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