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
第一节 二种见性
见性有二种,第一种是眼见佛性,第二种是闻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2〈师子吼菩萨品〉世尊说:
善男子!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世尊的意思是说,见性有二种不同,第一种眼见佛性的证量,只有诸佛如来下至十住菩萨才能亲眼看见的;但是还有一种见性是只有闻见佛性,就是下自一切众生,上至九地菩萨为止,只有闻见佛性而无法亲眼看见佛性。
如果只从这一段经文的字句表面来理解时,可能产生误会,以为经文讲错了,或者以为印经文时印错了。因为九地菩萨远超过十住菩萨的证量,怎么可能只有闻见佛性而没有看见佛性呢?但其实经文并没有印错或译错,这种情况是可能存在的,因为还没有实证的缘故。
这经文中的意思是说,有的菩萨在因地无法眼见佛性,也许是眼见佛性的因缘还没有成熟,也许是心性喜欢在智慧上面精进研求,不乐意在修学定力上面用功,当他的智慧很好而定力仍然不足就参究出佛性的意涵时,就无法看见佛性了;但他仍然可以继续往前进修佛菩提,一世又一世、一劫又一劫,到三地时也没有想要看见佛性,直接深入四禅八定……等静虑中实修,那时定力又太深而如同三明六通阿罗汉一样看不见佛性;再继续努力进修到达九地,都没有眼见佛性的因缘,于是就这样进修而到达第九地满心。这一类菩萨都知道有佛性,因为曾经读过经典或听过善知识的开示;也知道佛性可以眼见,只是自己一直没有因缘亲眼看见,就暂时放下,先不理会眼见佛性的实证,直接进修佛菩提直到第九地,所以这一类菩萨都是闻见佛性的人。
当九地满心菩萨想要进入十地时,就必须设法求见佛性了;等他看见佛性时,直接成就诸地菩萨随顺佛性的境界,就不必再经过十住菩萨眼见佛性的阶段,那时是同时证得十住菩萨的证量,直接进入第十地中。但是有一类十住菩萨先放下智慧的快速增长,暂时先努力修集福德及增长定力,因此就在值遇善知识指导的因缘下,于十住位就看见佛性而成为眼见佛性的人,成为十住满心的菩萨。
但是如果有人听闻到一切众生身中都有佛性,也听闻到确实有佛性可以实证(可以眼见)时,心中并不相信,那么他就还不是闻见佛性的人,更不可能成为有因缘眼见佛性的人。相信有佛性可以眼见,却只能闻见佛性,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没有定力。因为单单具有慧力而能参究佛性的内涵,若没有定力辅助,还是不可能看见佛性的;因此 平实导师引述 世尊的开示说:【然佛性真实可见,非不可见。佛云:“凡夫常当系心观身,有二十事……五、以何方便得见佛性?六、云何修定得见佛性?……”】1
注1 摘录自 平实导师著,《平实书笺》,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六刷2006 年10 月。以下皆同一书。
平实导师又云:
佛性可以肉眼而见,可以心眼而见,可以耳根乃至意根而“见”;此种正受与定相应,非如明心非必与定相应;未证者不解,必觉玄之又玄;已证者能了知此境,无有丝毫玄妙。未证之人设使多方探问,亦必无法眼见,必须定力方能相应故。
从正觉同修会中的实证者作为例子来说,也证实想要眼见佛性的人,必须先修学动中的定力,才能眼见佛性。譬如何老师说:恩师曾言:“眼见佛性须定力、慧力、福德因缘三项具足,缺一不可。”禅三第二天,恩师……依旧要我们好好的拜佛及看话头;或许内心已急,眼看出去,立刻落入境相,虽然有外缘使其在耳根、身根冒出;眼根却变弱。元览居士即是未能定心作功夫,差在眼见为凭上。我一定要看的分明才算。看!看!看!听声以耳看、尝物以舌看、淋浴以身看、树叶亦将其揉碎以鼻看,都能分明;何以一个眼会立刻落入觉知与境相?是太急了吗?
禅三第三天,恩师又言:“见性者第四天再小参,见性者要在总相上见,看到就看到,若定力不够,答案明说,为其引导也看不到。”……早上经行,恩师将我叫出,问我状况,对曰:“佛性在六根上觉知前显现。”恩师指著树叶问:“话头是否清楚?”“清楚!”恩师告示:“拜佛的功夫不够,要加强!”上午在外面看话头时,看到詹组长、游老师、蔡老师及护三男众菩萨在搬运瓦斯,护三女众菩萨为我们打理斋饭,我怎堪承受此诸见性菩萨恩呢!下午心中更急,眼泪不住的流出。
深知如此对见性有碍,泪水闭眼由鼻孔流出,张眼由眼眶流出,拿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不断的摄心拜佛;……晚餐前,恩师提醒我:“身心要完全融入忆佛的念中。”因身心完全内摄,坐在餐桌前,完全不觉四周情况,许久后,忽见转盘动,自知功夫回来了—未落入境相、觉知中。
晚间恩师慈悲垂问下午状况……恩师要我以手触地,并指示:“佛性与○○相似,可以二字形容。”难倒我了,怪自己平时不看书,要如何找出二字来形容这个本然具足、遍身皆具,历缘对境比谁都利,未曾稍歇、然事事却又与其无关之佛性呢?放香打板后,继续拜佛,夜深时,抱著毯子坐在外廊看佛性,叶动、火车声,回头看到遮阳布下吊著二个保特瓶因大风而跳跃著,好清楚、好亲切。看著、看著,趴在水泥栏上睡著了……
禅三第四天,用完早斋,求见佛性的人全都出去看佛性,我要求自己定要看个清楚。此时尚有三点未破:一是要哪二个字形容?二是眼根需再加强,三是缺少一念相应遍身发之触证。
在斜坡看佛性时,一只蝴蝶飞过,它飞到哪儿,我眼球转到哪,这不就是佛性真如的用与体吗?师娘与护三菩萨故意拿著竹扫把,大力挥舞著扫地,恩师拿酸梅要我们吃,点点滴滴用心良苦。为再加强眼见之功夫,回到外廊看跳跃的保特瓶,整个世界只有瓶与我。快午斋前,被召到走廊,恩师问我:“佛陀○○○○?”
告之:“○○。”
恩师又问︰“佛性○○○○?”
答曰:“○○!”
恩师慈悲的指著树叶:“再看!”
一刹那全身撼动,眼根再看出去,一念相应,遍身皆发。
佛性、○○、看话头,如此亲切;难怪恩师要我们加强定力、要我们看话头。恩师复要我到厨房看看每个人的佛性,一看到师娘带著笑容慈悲的眨个眼,自此完全担当承受下来。中午过堂后,恩师又命我去冲澡;看著莲蓬头,水柱冲出那一刹那,全身开始颤抖,泪水又夺眶而出;洗澡从小洗到大,第一次不会洗澡了;喜好游泳戏水的我,第一次与水对上了,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与水对上了。佛性觉受之特殊,六根之敏锐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抓了一辈子东西、执著了一生七情六欲,忽然觉得尽是如此不堪;真如与佛性如此清净无染,自此完全了知。2
注2 摘录自 平实导师,《我与无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初版十四刷 2008 年。
广义的闻见佛性,还包括曾经听闻善知识开示或阅读经典中说有佛性可见,信受而不怀疑的人。再进一步来说,另一种闻见佛性的人,则是参究佛性而悟知佛性的内涵时,由于福德、定力、慧力三者还未完全具足,因此无法看见佛性而成为闻见佛性的人。或者参究佛性的人,只具备了福德与慧力,但是并没有修习定力;或者他的定力是静中修来的定力,全都偏向定境,动中定力不足,一旦起身离开禅坐的境界时就没有定力了,这当然无法在山河大地上眼见自己的佛性,也看不见众生身上的佛性,更不可能从众生身上看见自己的佛性;像这样的菩萨,只是参出佛性的内涵而不能眼见,也属于闻见佛性的人。这也说明一个事实,有没有动中修来的定力,会影响到自己将来能不能眼见佛性。
除了以上所说的二种见性以外,还有另外二种见性(不同定义的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与上面引述 世尊所说以肉眼看见佛性的经文义理又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例如
《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中还有这么说: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修习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师子吼菩萨摩诃萨言:“世尊!一切众生不能得知如来心相,当云何观而得知耶?”
“善男子!一切众生实不能知如来心相,若欲观察而得知者,有二因缘: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若见如来所有身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所有口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色貌,一切众生无与等者,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闻音声,微妙最胜,不同众生所有音声,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若见如来所作神通,为为众生?为为利养?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以他心智观众生时,为利养说?为众生说?若为众生不为利养,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云何如来而受是身?何故受身?为谁受身?是名眼见;若观如来云何说法?何故说法?为谁说法?是名闻见。以身恶业加之不瞋,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眼见;以口恶业加之不恚,当知是则为如来也,是名闻见。”
这是从是否真的有实证佛菩提的智慧,表现在一个人有无智慧亲自判断所遇见的佛是否真的成佛,来说明什么是眼见、什么是闻见佛性。意思是说,应该从所值遇的佛是否确实亲证佛地功德显示出究竟佛的自性,从能见的菩萨有无智慧观察所遇见的佛是否真的佛陀出现在人间,或是化佛的示现,或是地上菩萨方便度众而示现为佛;由这种能够判断是否究竟佛,作为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的不同定义。也从看见佛陀色身的光明相等法来定义为眼见,从听闻佛陀说法的音声等法来定义为闻见。
从这段经文中的不同定义,认为能够自行判断的人,当他们亲眼看见究竟佛时,能够自己看见究竟佛显示出来的诸佛自性,那么他就是眼见佛性的人;当他们亲耳听闻究竟佛说法或种种口业,可以明确判断所遇是究竟佛,就是闻见佛性的人。若是不能够自行判断的人,当他们看见究竟佛时无法自己判断出来,只能听从别人所说而信受,一起认定当时示现在人间的佛陀是真的佛陀;但他对于佛陀所显示出来的佛地各种自性无法自己判断,只随顺能够判断者的说法而信受,无法自己观察出来,就不能称为眼见佛性。若是亲耳听闻究竟佛说法时,还是无法理解究竟佛所说的法义时,表示他无法听闻到究竟佛的妙法,就不能称为闻见佛性。这是从另一个面向来说明佛性的眼见与闻见,就是从这位菩萨有没有抉择正法的智慧,来定义他有没有眼见或闻见佛性。
《大般涅槃经》卷27〈师子吼菩萨品〉另外一段经文所说,也和这一段经文的意思相同:
若见菩萨初生之时,于十方面各行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金光晃曜弥满虚空,难陀龙王及跋难陀,以神通力浴菩萨身;诸天形像,承迎礼拜;阿私陀仙,合掌恭敬;盛年舍欲,如弃涕唾,不为世乐之所迷惑;出家修道,乐于闲寂;为破邪见,六年苦行;于诸众生,平等无二;心常在定,初无散乱;相好严丽,庄饰其身;所游之处,丘墟皆平;衣服离身四寸不堕;行时直视,不顾左右;所食之物,物无完过;坐起之处,草不;为调众生,故往说法,心无憍慢,是名眼见。
若闻菩萨行七步已,唱如是言:“我今此身,最是后边。”阿私陀仙合掌而言:“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在家作转轮王。何以故?相明了故。转轮圣王相不明了,悉达太子身相炳著,是故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见老病死复作是言:“一切众生甚可怜愍,常与如是生老病死共相随逐,而不能观;常行于苦,我当断之。”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无想定,既成就已,后说其非;从郁陀伽仙受非有想非无想定,既成就已,说非涅槃,是生死法;六年苦行无所克获,即作是言:“修是苦行,空无所得;若是实者,我应得之;以虚妄故我无所得,是名邪术,非正道也。”既成道已,梵天劝请:“唯愿如来,当为众生广开甘露,说无上法。”佛言:“梵王!一切众生常为烦恼之所障覆,不能受我正法之言。”梵王复言:“世尊!一切众生凡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利根能受,唯愿为说。”佛言:“梵王!谛听!谛听!我今当为一切众生开甘露门。”即于波罗奈国转正,宣说中道:“一切众生不破诸结,非不能破,非破非不破,故名中道;不度众生,非不能度,是名中道;非一切成,亦非不成,是名中道;凡有所说,不自言师,不言弟子,是名中道;说不为利,非不得果,是名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言不虚发,微妙第一,如是等法是名闻见。善男子!如来心相,实不可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见如来,应当依是二种因缘。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说:“如果看见菩萨初生在人间的时候,于东西南北上下等十方面各都行走七步;摩尼跋陀、富那跋陀鬼神等二位大将执持幡盖,震动无量无边世界,这时金光晃曜弥满了整个虚空,难陀龙王以及跋难陀各自以神通力,从天空降注一冷一热等二道净水下来,混合为一道不冷不热的清净水浴菩萨初生之身,这时候即使是世人所雕刻而供奉在寺庙中的诸天的形像,如果是刚好也在现场时,都会起身承迎初生的菩萨,并且都恭敬礼拜菩萨;无比庄严的仙人,也前来向菩萨合掌而恭敬瞻视。菩萨于盛壮之年就舍弃五欲,犹如舍弃涕唾一般,不被世间五欲乐所迷惑,出家修行成佛之道而乐于闲暇无事又寂静的境界,为了破坏邪见而勤修六年的苦行。成佛以后对于所有众生都是平等无二对待,心永远住在定中,从来没有散乱的时候;以三十二种大人相及八十种随形好等庄严殊丽庄饰自己的色身,所游历之处因为有金刚力士先行铲平而使小山丘等全都平坦无碍;佛陀身上的衣服纵使离身四寸也不会下堕,行路的时候向前直视而不左右乱看;所吃过的食物完全消化吸收,不会完整地通过肠道而不能吸收营养;所坐过而起身以后的处所,那些草也不会不齐;为了调伏众生的缘故而前往众生处说法时,心中没有自骄及傲慢。像这样亲见 佛陀显示出成佛后的绝对清净与功德自性的人,名为眼见佛性。
若是听闻菩萨下生以后行走七步之后高声唱出这样的言语:‘我现在这个色身是最后的生死边际。’庄严无比仙合掌而说:‘大王您应当知道,悉达多太子一定会在将来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终究不会住在家里而作转轮圣王,什么缘故呢?因为三十二大人相显示得很明了的缘故。转轮圣王三十二大人相的显示不很明了,悉达多太子的大人身相很明显,轻易就能看得出来,由于这个缘故必定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又因为悉达多太子看见人们有老病死而又这样子说:‘一切众生非常令人怜愍,永远与这样的生老病死共同相随追逐而不能观察出来,永远造作各种身口意行而住于三界苦中,我应当断除这些苦。’于是随从阿罗逻五通仙人受学无想定,等到成就无想定了,然后观察并非离苦的涅槃而说仙人的无想定不是涅槃;又随从郁陀伽仙受学非想非非想定,既成就这个定境以后,又判定说这也不是涅槃,依旧是生死法。然后自己用了六年时间勤修苦行,对涅槃仍然没有实证,就这样子说:‘这种苦行以后也是空无所得,若苦行的结果是真实涅槃的话,我早就应该得到了。由于苦行虚妄的缘故而使我在涅槃上的实证上面都无所得,这个苦行应该名为邪术,不是实证涅槃的正道啊。’既然已经成道以后,大梵天王前来劝请:‘非常希望如来不久以后为众生广开甘露法门,演说无上的胜妙法。’佛陀说:‘梵王!一切众生永远被烦恼所遮障覆盖,没有智慧能够领受我所说正法的种种言语。’梵王又请求说:‘世尊!一切众生大约有三种,所谓利根、中根、钝根;其中的利根众生能够领受正法,至诚希望世尊为这些利根众生演说佛法。’
佛陀说:‘梵王!详细听著!详细听著!我如今将会为一切众生打开甘露法门。’随即就前往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运转正法之轮,宣扬解说中道:‘一切众生虽然没有破坏各种结使、并非不能破坏,非破非不破,所以名为中道。还没有得度的众生,也并非不能度,这个名为中道。众生并非一切法都成就,亦非都不能成就,这个名为中道。于佛法中凡有所说,不自己宣称是永远的师父,也不自称是永远的弟子,这个名为中道。’说法时不是为了利养,也不是不能获得证果,这个名为中道。正语、实语、时语、真语,凡有所说,每一句话都不是言而无义,微妙第一。听见如来有这样的各种胜妙法,这个名为闻见佛性。善男子!如来真实心无垢识的法相是真实的而无形色,不可能看得见,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看见真实如来,应当依止这二种因缘。”
因此,佛性有许多种不同层面的定义,对于经典中、论典中、祖师语录中所说的佛性二字,究竟是什么定义,在求证《大般涅槃经》中所说的眼见佛性的实证以前,应当先加以正确的了解以后,再来用功;然后再来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眼见佛性了,再来确定自己是哪一种见性,以免大妄语而在未来世枉受长劫痛苦恶报。
再从眼见佛性的实证来说,平实导师曾开示说:
但是我们参禅人的首要就是眼见佛性。要眼见佛性就必须要去参究,参究又必须要有一个疑情。疑情的这个念相续不断。在心中虽然没有语言文字而能够去做思惟的作用和观察。这个不是离念法,离念、无念就变成修定。如果修无念的法—一念不生,即使修到了第四禅乃至于修得四空定,那仍然无法明见佛性。因为定不是禅的缘故。3
注3 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上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三版四刷 2011 年。
世尊说:【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世尊说,见佛性有两种,一种是闻见,一种是眼见。闻见佛性是说一切众生乃至于还没有进入第十住的菩萨,听见人家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他心里面就信受了,称之为闻见佛性。眼见就是用父母所生眼看见佛性,这是十住菩萨或者诸佛如来,亲眼看见众生所有佛性,因此见性分明而不退失就是十住菩萨。
平实导师又说:
有的菩萨,他是声闻种性回心,有的菩萨他是缘觉种性回心,跳过眼见佛性阶段。这样的菩萨,他依明心的功德,渐次修到第九地还是未曾眼见佛性,因此《大涅槃经》卷27里面 世尊云:“复有眼见:诸佛如来、十住菩萨眼见佛性;复有闻见:一切众生,乃至九地,闻见佛性。菩萨若闻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心不生信,不名闻见。”
这一段经文就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有眼见佛性的菩萨,那是十住菩萨;就好像诸佛如来一样,可以亲眼看见佛性。但是也有闻见的,譬如一切众生乃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一直到第九地为止的菩萨,是闻见佛性—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是无法用父母所生眼看见佛性。所以有的菩萨修到九地而不见佛性,因此不可以说某人没有看见佛性,那一定是九住以下,他也有可能已经到了第九地了。我们只能说他不是十地菩萨,因为要进入十地之前必须眼见佛性才能够进入第十地。4
注4 摘录自 平实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下册,正智出版社(台北市),三版四刷 2011 年。
以笔者自己亲自修证的眼见佛性境界来检验,也可以证明佛性真的可以眼见,不是指开悟明心时所看见的如来藏具有使人成佛之性。不但笔者如此,正觉同修会中一切眼见佛性的同修们也都是如此。由上面列举出来的圣教经典中的开示,以及会中十余位已经亲自眼见佛性的菩萨们的实证境界,都可以证实佛性有二种或三种不同的定义,也可以证实真的有眼见佛性与闻见佛性等二种不同的境界。
(待续)
见性与看话头(连载四)--黄正幸老师
2020-07-08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