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八识有可能是意识吗 ?
第二节 灭尽定、无想定中都无意识
【演讲大纲】 灭尽定、无想定中都无意识,故不能了知上述任何一法。
讲记内容: 我们在第二节中要说的“灭尽定和无想定中,能不能了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或者世出世间法?”诸位有没有想过:在灭尽定中以及无想定中,能不能了别诸法?我想有许多人知道在这两个定中,任何一法都无法了别。因为在这两个定中意识都不存在,已经灭了;这时呼吸不存在,心跳也停了,如同死人;可是三天以后你又出定了,而且没死啊!好好的,活蹦乱跳,闽南语说“活龙一尾”。在息脉俱断、无知无觉而没有意识心在了知或者活动下,经过三天之后出定为什么竟然没死呢?欸!你要探讨!这是因为你不是只有识阴六个识,你还有一个意根,祂没有全部灭尽;在这两个定中,你的意根还有少分或全分存在1;并且还有另一个如来藏入胎识,帮你管照得好好的,让你的身体不会坏掉;所以三天或半个月后你又出定了,五蕴功能还是好好的。
注1:作者案:少分意根存在是指灭尽定,全分意根存在是指无想定。
如果是世俗人没正确知见,他不知道你进入这种定中,可能就会感叹地说:“啊!这个人哦!坐著、坐著死掉了!”可能他会准备为你料理后事,想要放一把火把你烧掉;那时也许刚好有一个人不小心弄出很尖锐的声音,譬如不小心碰了引磬,于是就把你给惊醒而出定了!出定以后大家才知道:原来你没死,而是进入极深定境中。就很佩服而朝拜说:“欸!这个人真是死活自在哦!”其实不是,有可能只是入无想定了,依旧是不离三界生死的凡夫。得要能入灭尽定的人,才真的是死活自在啊!当然,这样的人他入定目的不是在表现生死自在啊!那么话说回来,在灭尽定、无想定中都没有意识存在,所以当然不可能了别任何一法嘛!这是说:“没有意识时,就不能了别诸法。”也是说,那时只剩下意根在法尘上作非常非常粗糙的了别,意识觉知心是不知道的。
第三节 四识住、七识住、二入
【演讲大纲】 说四识住、七识住、二入。
二入仍是凡夫境界,既不名为住,则二入境界中,其一虽有意识,仍不能了知诸法。
讲记内容: 接著在第三节中来说四识住、七识住以及二入。前后三转的阿含期、般若期、方广唯识期,全都是原始佛法,因为都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但不是指原始而不具足的意思,而是原创或亲口所说的意思。在原始佛法的佛陀教示过程中,大约区分为三个阶段教示众生。第一个时期是讲四大部的《阿含经》,结集起来总共大约一千五百部,这是初转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讲般若经,二转。第三个时期,是方广唯识时期,是讲三界九地及十方世界以及唯识增上慧学;这是诸地菩萨应该要学的增上慧学,讲的大部分是一切种智,也就是如来藏学。这三个时期都是佛陀应众生根器的成熟因缘的次第方便教示,每一个时期各有十几年,既然全部都是佛陀时代的教示,所以前后总共三转的所有内容,当然都是我们所要修学的原始佛法、根本佛法啦!
在阿含时期佛法中,讲四识住或讲七识住以及二入;不论是住或入,都跟意识有关,所以今天要跟诸位讲一下。
四种识住,为什么称为四种“识所住的境界”?当然是讲意识所住的境界,那还是在世间讲,在讲你的五阴境界啊!五阴——色、受、想、行、识;但我常常喜欢讲色、识、受、想、行,因为我是依照一般人所听懂的顺序来说:色阴先有,才能再有识阴!没有色阴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识阴!所以你的意识如果要在人间生起,一定先要有色身!因此先说色阴与识阴。是有了色阴才出生了识阴,然后识阴就能够领受六尘,于是就有觉受;有觉受时就有苦、乐、舍受,或者苦、乐、忧、喜、舍受出现了,于是五阴中的第三阴受阴就出现了。有了受阴,你就会去了知“这个我喜欢、这个不喜欢”等等不同的了知;有了了知,就会产生语言、文字的妄想,这个了知以及语言、文字的妄想,全都属于想阴。有了这个想,也就是有了了知及语言文字妄想,那就身、口、意行全都存在啦!所以行阴排在最后,这叫作色、识、受、想、行。
可是这五阴具足的时候,表面上都是谁在掌控这个五阴?是识阴啊!而识阴六识里面又是谁在作主?是意识啊!那么意识就因为我见、我执的无明,所以识阴每天一旦出现,祂就住于四种境界中,在这四种境界当中攀缘执著不肯舍弃。识阴或者说意识,是住在哪四种境界中呢: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这就是四识住─意识或识阴六识所住的四种境界。当然今天没有时间为诸位讲得很详细,就只能讲到这里为止2。因为还有很多妙法是今天都要告诉诸位的!我今天下午要先帮诸位把肚子灌饱了,回家以后你再去慢慢消化。
注2 编案:对于五阴详细内容可以请阅《阿含正义》,总共七辑,正智出版社都已出版。
读者再配合平实导师于正觉同修会发行的结缘书《识蕴真义》一起阅读,将对五阴有
更为深入且正确的认知,多能断除我见而证初果。
因此说意识最喜欢住于色阴以及受、想、行阴等四种境界当中,这四阴等法就是意识所住的境界,这叫作四识住—四种识所住的境界。
那么《阿含经》中 佛说还有七识住啊!七识住就是意识所安住的七种境界。换句话说,意识在三界中所安住的境界不超过这七个,如果超过了这七个,就只能说是“入”,不能说是“住”─有两种境界不能叫作住,住与入是不同的。我们就来说明哪些是七种意识所住的境界呢?
第一、就是欲界。欲界─从人间(包含三恶道)到欲界天,这是意识所住的第一种境界。意识一旦现行在欲界中,都是领受欲界中法,这是第一种意识所住的境界。那为什么要称为住?因为在这里面的境界中,意识有所爱著;或者虽无爱著,但是却不能离开而必须要去领受,所以称为意识所住的境界,就是欲界境界。
意识所住的第二种境界是初禅天的境界。有的修行人厌恶欲界,他认为欲界到处充满不净,所以他不喜欢;譬如人间连吃个食物都是土长出来的,他不喜欢!不喜欢时该怎么办?要离开欲界啊!当他想要离欲界时要怎么办?要修定。经由修定而获得未到地定,是因为他定力很好;但他始终到不了初禅定,所以就叫作未到地定啊!那他想一想:“我为什么始终进不了初禅定境?为何都证不到梵天的境界呢?”他想一想:“啊!原来我对欲界的五欲还有贪爱。”有贪爱就离不开欲界,所以就成为污垢不净的欲界心,最多只能住在欲界天中,继续领受欲界法。喔!想通了!于是他把五盖3修除,对欲界法不再贪爱了;由于不贪爱的缘故,就使他的未到地定转变成为初禅,自然转变进入初禅定境中了。这个初禅境界就是众生意识的第二种所住境界。
注3 :五盖:由于瞋恚、贪欲、掉悔、睡眠、疑五种恶法而遮盖住了清净的色界境界,于是
不能发起梵行而到不了初禅境界。
第三种识住是讲什么?是讲二禅与三禅的境界。为什么二禅要与三禅合并在一起讲?那是因为初禅虽然是离欲界,但是还靠近欲界;可是又跟欲界完全不同,没有欲界的五欲了,所以把初禅另立于欲界之外。可是二禅与三禅就不同于初禅罗!二禅与三禅是不入初禅境界的;因为初禅离欲界很近,所以它仍然还有五尘中的三尘(色尘、声尘与触尘),这三尘也会使初禅人产生贪爱呀!所以,他有智慧观察到了这一点,他就说:“我还要把初禅中的三尘也灭掉,我只要意识自己存在,五识不用再出现了,我只要住在二禅或三禅的定境中。”所以他把前五识中剩下的三个识灭掉,因此初禅中的眼识、耳识、身识也灭了;灭了之后他进入二禅的等至中,只剩下意识一个心存在。
好!现在二禅等至位中,识阴六识中就只有意识一个心存在;三禅等至位中也是如此,所以将二禅与三禅合并为意识所住的同一种境界。那为什么不把四禅加进来,而要另外建立四禅为识所住的另一个境界呢?因为二、三禅跟四禅不一样,第四禅中没有呼吸,没有脉搏跳动,心跳停了,可是二禅、三禅中还有;而且四禅中是把“二禅的心喜、三禅的身心俱乐”都舍了,与二、三禅不同,所以四禅不能跟它们混在一起,因此就把二禅、三禅并立为一种意识所住的境界。
因为二禅与三禅很类似,二禅是舍弃了初禅的身乐啊!初禅人在胸腔中永远都有一种快乐存在啊!可是二禅是舍掉这个乐触的,跟初禅完全不一样;那么三禅中又类似初禅有身乐,胸腔里的快乐又回来了,可是又跟初禅的乐触不同,变得很微细。由于二禅、三禅有这个类似性,因此就列为意识所住的第三种境界,成为三界中第三个由意识所住的处所。
接下来意识的第四个所住的处所,叫作第四禅;四禅是舍弃三禅的乐取、乐受的,并且息脉俱断,舍弃诸法,而且一切极微细的杂念也都舍了,成为念清净的境界,因此内心非常清净。这跟二、三禅境界中还有微少的染污,念也还没有完全清净的境界又不一样;所以第四禅息脉俱断的境界中是不呼吸,没有心跳,一念不生,连极微细念都不再生起了,那是意识在三界中所住的第四种境界。
意识在三界中的第五种境界,叫作“空无边处”。空无边是离开第四禅之后所转入的无色界之境界啦!这时祂感觉到的,所领受到的,是无边的空相;这个空相与第四禅的境界大不相同,离开了四禅中舍清净、念清净的境界,不属于色界中的境界了,所以立为第五种意识的住处。
第六种意识的住处—“识无边处”。这个识无边处,是从空无边处转入的;因为他发觉在空无边处时,意识心所缘的境界无边广大,心的所缘会渐渐扩散,因为所缘扩散的缘故,定力就会渐渐退失,所以他(将意识心的所缘)转为向内,于是向内缘于意识自己。
向内缘以后,他会发现意识种子无量无边,而这样的无量无边成为所缘,也是一样会扩散,定力不能常保久远。所以他再舍弃这个识无边处,就不住于意识自己的处所中,干脆住于无所有的境界中,因此“无所有处”就是意识在三界中的第七个住处。这样总共有七个“识住”境界了。无所有处,就是既不缘于空无边处,也不缘于意识自己─不缘意识种子─成为无所有处。
以上这七种境界,都是意识有“所住”的境界,所以叫作住,合称为“七识住”。所以你看,意识能住于这一些境界中啊!可是五识就不行了。前五识能在欲界中具足存在,一旦超过欲界六天,入了初禅天时,舌识以及鼻识就断灭了;所以在初禅天中,没有舌识与鼻识。那么初禅天人当然也就没有舌根与鼻根;但是请不要误会,我说的是胜义根的部分,不是讲扶尘根哦!如果初禅天人没有舌根与鼻根的扶尘根,那他就变成塌鼻子,也不能说话啦!当然不是这样!他们鼻根与舌根的扶尘根还是有的,因为初禅天人还是有呼吸,也还是可以讲话,具有庄严相,所以仍然有鼻根与舌根的扶尘根。初禅天人前五识中只有眼、耳、身三个识存在,这鼻、舌两个识都已经灭掉了;这是因为初禅天人以禅悦为食,不再像人间或欲界天人一样吃团食了。
如果进入了二禅,在二禅的等至位中,将初禅中剩下的眼、耳、身等三个识也都灭了;所以显然二禅的等至位中,或者生到二禅天而进入定中时,前五识是都已不存在的,单独有意识存在;所以五识全部最多只能到欲界天之顶,再往上的初禅境界中就得要灭掉两个,只剩下三个识;而这三个识也只能住在初禅天中,若是再往上去呢,就只是剩下意识;除非二、三禅天人出了定,才会再有眼、耳、身等三识;因此这里面(初禅天与二、三禅天之间)还是有差别的,所以就把初禅与二、三禅切割开来;把二、三禅合并为意识所住的同一种境界,所以初禅与二、三禅就成为不同的意识所住的境界。可是意识就只能住在这儿吗?不只!祂还可以一直再往上去,所以就有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等三处所住的境界。意识虽然住在这七种境界中的时候,往往都没有语言文字,但祂很清楚了知自己安住的是什么境界。
可是还有两个定呢,是意识可以进入的,那就是无想定(或者无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天)。意识进入这两类境界中的时候,只能叫作“入”,不再称为“住”了;那就是无想定或者无想天,以及非想非非想定或者非想非非想天;意识进入这两类境界中的时候,意识都不存在了,当然只能叫作入,不叫作住。为什么这么说呢?以无想定为例来说明,是因为凡夫证得第四禅以后,他的意识想要入无余涅槃时,可是他不懂无余涅槃,误会无余涅槃的真正意涵,他心里恐怕入涅槃以后成为断灭,所以就留著色身─把色界第四禅天的天身留著─然后把意识自我灭了,以为可以进入无余涅槃中,就进入无想定啦!也就是进入无知定中了。可是当他灭了意识而进去无想定中以后呢,他的意识自己已经灭了,不存在了;当意识不存在而没有能住的意识心了,当然无所住啦!所以无所住时的无想定中,就是说─无想定或者无想天的境界─是意识之所入,而不是意识之所住,这就是佛说“二入”中的第一种入。
非想非非想定也是“入”而不是“住”。可是,非想非非想定中,意识还存在啊!为什么却说是“入”而不说是“住”?这是因为意识从无所有处识知到还有自己存在时,显然还是有我而非无我的涅槃,于是就放下自我而不再理会自我了,因此进入非想非非想定中。非想非非想定就是非知非非知定,这是因为这个定中的意识不会反观自我的存在,已不感觉到自我的存在;一直到出离非非想定以后才会发觉说:“哦!我意识觉知心自己还存在。”所以,当他入了非想非非想定以后,或者生到非想非非想天以后,他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还存在,似乎意识已经不存在了,外道误以为这就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但意识其实仍然存在,而外道误以为这样就是完全没有自我的无余涅槃出三界境界;外道落入这种境界而不能出离三界生死的原因,就是没有具足了知五阴─特别是识阴中的意识所能住的内涵─于是在证得非想非非想定时就自称为阿罗汉。
但这境界中还是意识所入的境界,但已无所住;意思是说,意识在这个境界当中是无所住的,因为已经全然不会觉察到自己的存在了,所以没有觉得意识自己有所住。意识在非非想定中对定境及自己都是无所知而说是无所住,只是进入,而不了知自己以及定境,所以只有“入”而无所“住”。因此,非非想定虽然仍是三界中的境界,佛陀却把它定位为二种入中的一种,不说它是意识的所住。因此,佛在《尼柯耶》,也在《四阿含》中说七种“识的所住”,以及两种“识的所入”,其中的差别原因就在这里。4
注4 参见《长阿含经》卷10(一三)佛说长阿含第二分,大缘方便经第9。
那么,这样说明以后,诸位可以看得出来:原来意识能住的境界是这么广泛,原来意识能入的境界是这么广泛,绝对不是五识所能比拟的;因此在“七识住”或者“四识住”里面,意识是可以了别诸法的,只是所了别的诸法多与少的差别而
那么,这样说明以后,诸位可以看得出来:原来意识能住的境界是这么广泛,原来意识能入的境界是这么广泛,绝对不是五识所能比拟的;因此在“七识住”或者“四识住”里面,意识是可以了别诸法的,只是所了别的诸法多与少的差别而已。但是在“二入”里面呢,一个是意识灭了,一个是意识不能反观自己也不能了知境界了,所以叫作入,不叫作住。可是这样看来,意识确实能够普遍地存在于三界九地的一切境界中,因此意识所了别的范围最广泛,意识所住的境界也最广泛;如果不能深入了知意识所能安住及所能进入的这些境界,往往就会误将这些境界当作是无余涅槃的境界,也会误将这些境界中的意识觉知心认作是常住的金刚心,就会成为大妄语人,死后果报堪虑。
而这些法义,在末法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南传或北传佛法中,已经没有一位大师能够理解了,直到我们把它写出来以后,他们读了《阿含正义》,才能够稍微理解;因此说,当代所有大师们都无法断我见,原因就是对于意识的各种住与入的境界无所知;乃至连未到地定的实证能力都没有,就别提对初禅的意识所住境界的了知,更别说是二种入的境界了,又怎能断我见而证初果呢?我见不断,一定会落入凡夫或外道意识境界中,又怎能证得第八识如来藏而明心成为实义菩萨僧呢?因此对于意识能入与能住的各种变相境界都应该了知,全面否定意识的常住性、真我性,才能断我见、断三缚结。
可是反过来说,你如果想要修学佛法,不能把意识灭了;如果想要证得无分别心、无分别境界,更不能把能分别的意识灭了,而是要留著这个能分别的心,住在可分别的六尘境界中,来证得另一个同时同处的无分别心;这个你应该求证的无分别心就是第八识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异熟识。这个观念很重要哦!常常有人说:“我们要证得无分别智,就得要无分别。”那么当他无分别时,怎么能得证智?而又称呼这个智慧为无分别智?因为那个无分别,不只是无分别,是同时也有“智”哦!智当然是智慧,当然是有分别时才会有智慧嘛!所以是无分别的智慧,而智慧是一定有分别的;但是这个智慧所证的对象是第八识无分别心,有了现观第八识无分别心的了知,就是有了法界实相的智慧,这才是意识觉知心所应实证的无分别智。意思是说,能分别的意识与无分别的第八识如来藏,这二个心是同时同处一起存在的;是由能分别的意识觉知心参禅,找出无分别的如来藏金刚心,才会出生对于法界实相万法本质如实了知的智慧,称为实相般若。所以一定要了知这一点:意识能了别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世出世间法都能够了别;那么,这就是为大家讲解意识之所了别。
第四节 《心经》所说“无蕴处界诸法、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真义
【演讲大纲】 《心经》所说“无蕴处界诸法、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的真义(不是意识心放下这些法,而是第八识如来藏心中不相应,故说为“无”),不应将意识处于无知、无分别状态中,因为那正是标准的无明。
讲记内容: 那么第四节(哇!时间不多了!再赶赶看好啦!)诸位听过这些法义以后,接著请你回想一下《心经》;第八识离六尘的分别,祂出生了六尘,可是祂不去分别六尘啊!而意识所能住的那一些境界,包括世出世间法,也就是说《心经》所讲的那个境界,也是意识所能证的;可是意识所证得《心经》的境界呢,那是在讲实相心的境界,那是《心经》所说的那个真心如来藏自己的境界;而意识已经证得祂了,能够现观真心如来藏所住的境界啦!
这不是说要把意识去住在《心经》里面的境界中,这一点诸位一定要先建立好观念,不是意识去住在《心经》的境界中哦!如果意识住在《心经》说的境界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可是你在诵《心经》的时候,意识心中(觉知心中)明明就有色、声、香、味、触、法,明明就有眼、耳、鼻、舌、身、意啊!怎能符合《心经》所说?但是,意识能够作很多的了别,所以意识能够去参禅、去探究佛法、去把出生觉知心的那个本识“心”找出来;当你找到这个本识如来藏以后,你就可以现前观察这个事实:欸!原来《心经》是讲如来藏自己的境界,在祂的境界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因为祂都不了知这些嘛!所以在祂自己无所住的境界中,没有六根与六尘境界的了知,述说第八识金刚心的《心经》中,当然要说没有这十二处法了。
这个第八识金刚心,祂只管出生你五阴十八界,祂不管你想要怎么样,也不管你到底是长得丑、长得美;祂都不管,祂只管把你出生就好了。都因为你想要自己出生嘛!祂就帮你出生。可是祂自己呢?不了别色、声、香、味、触、法,也不像意识一般了别六根是好心、恶心?是健壮的好身体或衰弱的恶身体?也不了别六识是在想好事或想恶事,所以祂自己住在没有六根、六尘与六识的境界中,也就没有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可作了别,所以说“是”(这个)“诸法空相”啊!由于祂都不了别,所以当你了知自己有色、受、想、行、识时,祂依然没有了知,所以叫作“无色、受、想、行、识”;乃至什么呢?乃至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断尽”的事,《心经》正是在描述第八识金刚心的自住境界。
对祂来讲,一切都空;那你证得祂的一切都空的境界,你证得祂不了别这些法,证得祂确实是无分别性的,你就具有了知“这个金刚心无分别”的智慧,也就是证得本识心阿赖耶识无分别的智慧啦!那么,从此以后无妨我五阴、觉知心照样分别,好吃的我照样吃;可是祂本识不能吃,我五阴吃,祂不能吃。可是等你悟了以后,有时又说:“祂吃了是我吃,可是我吃了以后我却没吃到,都是祂吃到。”怎么讲都通!这样才是真正的大乘法,横说竖说都能通,只是从不同的层面来说而已,这才是佛菩提道的世出世间法。如果只能讲一个部分,显然不通法界实相的无分别智,那就不对啦!
这意思就是说,因为“祂”完全不了别,所以祂心中没有一切法,而又不妨出生了能了知一切法的你,让你再去发明其他一切法去运作;那你意识能够了别一切世出世间法,你就现前观察到第八识如来藏是没有了知一切法的,那你就证得无分别智了─既无分别又有智慧。那么某些没有智慧而自以为很有智慧的错悟者就说:“有分别就不可能无分别,无分别就不可能有智慧,智慧就是分别啊!”那你可以说:“啊!无分别还是智慧。”因此说,真正想要学习佛法的人,不应该把意识自己置于无分别的状态中;反而意识要去分别诸法,然后从诸法中去找出无分别的第八识,这样你就有了无分别智;你有了无分别智,可是被你找到了的第八识如来藏,祂仍然无分别,祂仍然没有“智慧”,所以祂在六尘万法中始终不曾得到什么法,因此祂第八识叫作“无智亦无得”。有智有得都是你意识的事,跟祂第八识不相干;可是你却要依靠祂帮你去收藏智慧种子,让你可以经历三大阿僧祇劫以后次第成佛。这表示说,意识是能了别一切法的,包括世出世间法在内。(此时平实导师转头向司仪说:“让我讲到四点半,好不好?”)
第六章 意识是常住法吗?
讲记内容: 再来讲,第六章:意识是常住法吗?我想诸位听到这里,已经知道意识绝对不是常住法了。如果你听到现在还没有“死”,大概也差不多去掉九分了啦!到底死了好不好?好!因为死了才能活转过来,就怕死不掉。死不掉,你就永远活不过来─法身慧命不可能活起来。一定要先把意识给死了,死了以后你才会彻底否定五阴十八界自己:“原来我要去找一个永远不死的。”你找到了《心经》所说的“祂”─本识如来藏,法身慧命就活转了。在我见没有断的状况,你没有办法去找到想要找的第八识本识,就不可能发起般若智慧啦!
那么,现在再来谈意识是不是常住法?当然诸位都已经知道意识不是常住法了,不会再认定说“意识是常住的”;你们不会再认同印顺派或藏传佛教四大派的人所说“意识是常住的”,也不会再认同他们说的“细意识是常住的”!为什么不会认同呢?因为一切意识不论粗细,永远都是藉意根与法尘为缘,还要藉著五色根与无明,才能在人间出生啊!显然是因缘所生法嘛!假使有一天有人告诉你:“意识虽然是生灭法,可是意识中可以细分一个细心出来,那个细意识是不生灭法。”你接不接受?不能接受了,因为你们都摇头了。你看!可见你们现在已经往上面层次跳一大段上去了!假使他说细意识不是意识,那你就可以给他一掌:“你既然说是细意识,那明明是意识啊!怎么可以说细意识不是意识?那你应该只说细心,不说是意识嘛!既然是细意识,那当然是意识罗!”他就只好住嘴了。
好!也许有人再新发明学说,像达赖喇嘛说:“细意识还不真实,还有意识极细心,祂是常住法。”那你就请问他:“请问你的意识极细心,是不是意识?”喔!他又张口结舌,不敢回答了。因为,既然是意识的极细心,那还是意识,那就一定还是意、法因缘生嘛!不但从理上面现观或推断时一定是如此,而且还有圣教依据哦!《四阿含》或者南传的《尼柯耶》里面都说:“诸所有意识,彼一切皆意、法因缘生。”大乘经中也说意识是“意、法为缘生”,这可不是只讲意识的粗心、细心、极细心哦!而是说所有的意识、一切的意识;不管是什么样的意识,不论细到多么细,都仍是要藉意、法作为因缘才能出生啦!那意识不就是生灭法吗?可见一切意识都是生灭法。当你认知到一切意识全都是生灭法时,那么三界九地一切境界中的意识境界当然都还是三界生死无常的境界,那么我见就能彻底断除了,就是声闻初果了。
(待续)
第七意识与第八意识 ?(连载五)平实导师
2020-07-08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