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期
评破—释昭慧之错谬说法—专栏
2020-07-08
对慧解脱圣者的错误说法 (下)
  正香居士及镜影居士
  二、慧解脱圣者会是如印顺、昭慧所说没有“涅槃智”的吗?
  印顺等人,一向前卫,喜于“解构”1他们所谓的“佛法”;如是心态与行为,于佛教中,可谓鲜有古人;故而敢挑战于佛世尊的圣教。譬如他一向主张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认为只有慧解脱与定解脱皆俱的俱解脱圣者2才有“涅槃智”。因为他的意思是:此时俱解脱圣者有灭尽定的缘故,俱解脱圣者之所以要趣涅槃,是因为入灭尽定而有了“涅槃智”,故而“决定”要趣涅槃。这已意谓慧解脱圣者舍寿后是无法入涅槃的,悖逆世尊的圣教。印顺像这样完全违背四阿含声闻解脱道的“异常思想”,其实只是他的“思想”中众多问题之一而已,举之不尽。我们都知道:慧解脱圣者当然是有“涅槃智”的,佛陀也说慧解脱者是“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是具足解脱知见,不像身证者尚未具足解脱知见而仍无法在此世出三界,否则不能名之为慧解脱圣者,这是佛教中浅易的基本佛法常识,然而印顺还是错解了,食印顺涎唾的昭慧教授却还想要继续为印顺辩解,所以作了更多的错误解说,益显印顺思想的错谬所在,无益于维护印顺名声。因此,印顺“解构”佛陀正法的异常主张,会一再地引起他人的议论,也是正常的;若是无人愿意出来质难印顺及昭慧的异常思想,则佛教正法殆将不久矣!可惜,当有人出来导正邪说时,印顺的弟子昭慧教授,竟“宁弃舍真理,唯爱吾师”力挺印顺到底,极力的替印顺辩护,颠倒、扭曲、狡辩而说印顺是主张慧解脱圣者“有涅槃智”的。事实上,印顺在书中已明确地指称“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昭慧对此事实视而不见,还替印顺扭曲义理、推卸责任,反而诬称整个问题是出在别人错解了印顺的思想。既然昭慧落实于文字而公然为印顺的谬说张胆,那么我们当然应该针对这个问题,来审视昭慧所说是否有理;以正视听,以救佛教,以起众生慧命。
  ─────────────────────────
  1解构,意为拆解为分崩离析状态。印顺之师太虚法师曾言:印顺把佛法割裂成支离破碎状态。
  2俱解脱,是慧解脱、定解脱二皆俱得之称谓;是故印顺所说“俱解脱者”,就是“俱解脱圣者”;不应如昭慧所说“俱解脱圣者”,是三果身证以上,前已述及。
  (一)我们先胪打印顺的主张出处,再列出昭慧教授辩护函之摘要:
  1.印顺的主张出处:
  (1)在印顺《空之探究》第152页说:【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惟有另一类人(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慧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
  (2)在印顺《空之探究》第153页说:【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
  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也有适应世间的成分)。】
  (3)在印顺《空之探究》第221~222页说:【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d???idharma-nirvā?a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余支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这样的缘起──依缘而有无、生灭的法住性,怎能说是无为呢!】
  (4)在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8页说:【法住智dharma-sthititā-j?āna知: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缘起。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现实身心)蕴、界、处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办,不受后有”
  的解脱智。虽没有根本定3,没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脱,这是以慧得解脱的一类。】
  (5)在印顺《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8?29页说:【涅槃智nirvā?a-j?āna知:或是慧解脱者的末“后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见法涅槃d???adharma-nirvā?a,能现证知涅槃,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为(定慧)俱解脱ubhayatobhāga-vimukta的大阿罗汉。】
  (6)在《印度佛教思想史》第94页说:【见法涅槃──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
  3印顺此说有误,实际上应是:“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1206页,台北、正智、2007年10月、初版三刷)故慧解脱是有根本禅定的,只是尚未具足。根本禅定是指初禅到第四禅,诸佛都以四禅为根本故──都住第四禅等持位而成佛。
  2.昭慧教授的辩护函摘要:4
  ─────────────────────────
  4《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1)〈2003.8.19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一)〉:
  《印度佛教思想史》(页九四~九五)中,导师确实是提到与菩萨有关的思想:
  大乘甚深义,从“佛法”的涅槃而来。但在“佛法”,见法涅槃——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那菩萨的修“空性胜解”,直到得无生忍,还是不证入涅槃,怎么可能呢?我曾加以论究,如‘空之探究’(一五一~一五三)说:
  “众生的根性不一,还有一类人,不是信仰、希欲、听闻、觉想,也不是见审谛忍,却有‘有〔生死〕灭涅槃’的知见,但不是阿罗汉。如从井中望下去,如实知见水,但还不能尝到水一样。……(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
  此处“见法涅槃——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一语,似有将“见法涅槃”等同于“涅槃智”之虞,然而,紧接著后面有言:“(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这正是具足涅槃智(“正知见‘有灭涅槃’”)而却没有“见法涅槃”的一类圣者。可见得,导师很清楚“得涅槃智”与“见法涅槃”(得灭尽定)的分别,“见法涅槃——得涅槃智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一语,并未将“见法涅槃”等同于“涅槃智”,只是表示:见法涅槃的阿罗汉,当然也得“涅槃智”。
  导师著作中,凡谈及“法住智”者,主要都是要表达“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意思。我们大可不必把导师文章当做完美无缺之圣教量,但他对治汉传佛教空疏不讲求次第之病,而重拾经论古义,强调“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此一提撕之功德,实莫能名!
  (2)〈2003.8.19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一)〉说:
  我认为,整个问题出在,您自己错解了印顺导师的意思。导师在此一议题上,并没有说过“在佛教界”四字,也没有说过这是“佛教界定论”或“定案”,乃至于,《空之探究》的原文,也并没有“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的说法。……(中略)其“见法涅槃”者,是专指有灭尽定而相似于涅槃的经验而言。……(中略)请注意,慧解脱阿罗汉知法寂灭之智(涅槃智)当然是有的,但“现法涅槃”的体证,却因灭尽定之不具足,所以尚未有之。您将“涅槃智”等同于“见法涅槃”,其实,此二名相的意义,是不相等的。〔以下略〕
  (3)〈2003.8.20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二)〉说:
  您举的《空之探究》该段引文,我昨天查阅导师著作时,确实独漏了这一段,所以不知“在佛教界”语从何来,谢谢您的提醒!
  (4)〈2003.8.19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一)〉说:
  请注意:导师谈“涅槃智”时,提到两种,一种是“慧解脱的末后知涅槃”(当然也是“涅槃智”),一种是“生前得见法涅槃,能现证知涅槃,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为(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他特别说:这两类阿罗汉都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亦即“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怎么会说过“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呢?“末后知涅槃”绝不等于“不知涅槃”。此点敬请三思。
  (5)〈2003.8.20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二)〉说:
  涅槃智是心正解脱之妙慧;见法涅槃(现法涅槃),则是伴随灭尽定而起的心正解脱之证境。慧解脱阿罗汉当然有涅槃智,但因定力弱故,未能住于需(灭尽)定力扶持的现法涅槃。
  …………(中略)…………
  至于“见法涅槃”,则不只是“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而是于五蕴“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中略)…………
  “见法涅槃”,又名“现法涅槃”。现法,即是“当前”义;这是指在尚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就可于当前受用寂灭解脱之境地。这要有入灭尽定的经验,因此唯有三果以上的俱解脱圣者方能“见法涅槃”。……(中略)真正的“现法涅槃”,是阿那含与阿罗汉尚有余依身而未入灭时,当前就能受用的寂灭体证,此在入灭尽定时最为明显,如《俱舍论》卷五云:“此灭尽定唯圣者得,非异生能起,怖畏断灭故,唯圣道力所能起故,现法涅槃胜解入故。”(大正二九,二五上)
  (二)印顺主张与问题解析及昭慧认为印顺的主张与昭慧所持之理由:
  1.印顺主张与问题解析表:##
  印顺的主张
  印顺错谬处的解析
  1.在佛教界,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的。惟有另一类人(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的,正是初期大乘,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模样。大乘法中,菩萨观空而不证实际,当然是由于智慧深,悲愿切(还有佛力加持)。
  1.印顺主张“在佛教界”也者,谓佛教界一样也是如此的。昭慧辩称印顺未说“在佛教界”也是和他一样的说法。
  2.印顺主张“慧解脱的阿罗汉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的阿罗汉才有涅槃智,这是因为证入了灭尽定以后所得到的体验,故而由此乃“决定”要趣入涅槃。”但如此一来,慧解脱圣者舍寿后即不该能入无余涅槃,与事实及圣教相违。
  3.印顺主张“但有一个例外,不过那是绝少数人,不需要入灭尽定就有涅槃智的。这是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但事实上,一切已悟之菩萨们全都有证得涅槃中的实际。而且印顺所主张的“观一切法空”乃是断灭论,何有涅槃智可言!
  2.甚深(空)义,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的超越体验,当然不会说。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但好入深定,或长期在定中,当然也不会去阐扬。惟有有涅槃知见而不证的,在崇尚菩萨道的气运中,求成佛道,利益众生,才会充分的发扬起来(也有适应世间的成分)。
  1.印顺“慧解脱圣者,没有涅槃智”这个主张与圣教相违。无涅槃智者不能入涅槃,亦无解脱知见而无法为人开示解脱道法义,谓“身证”三果人,仍需进修解脱知见─涅槃智。
  2.印顺说“俱解脱圣者,有现法涅槃”(印顺的意思:有涅槃智)。
  3.“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有涅槃知见”(印顺的意思:涅槃知见即是涅槃智)。但一切证悟之菩萨不但能观一切法空而有涅槃智,并且都已证涅槃中的实际;而菩萨所证的一切法空,却非印顺所说断灭论——离法界实相而说的唯缘无因之一切法空。
  4.俱解脱的大阿罗汉无法充分的发扬涅槃智,有“涅槃知见”而不取证的菩萨们才有智慧与能力充分发扬涅槃智。具体阐示印顺未证般若。
  3.佛告诉他:“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的体验,但正确而深刻的知道:“有无明故有行,不离无明而有行”;无无明故无行,不离无明灭而行灭”(余支例此)。这是正见依缘起灭的确定性──法住智,而能得无明灭故行灭,……生灭故老死灭的果证。这样的缘起──依缘而有无、生灭的法住性,怎能说是无为呢!
  1.“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深定”(印顺的意思:没有灭尽定),“所以没有见法涅槃”(印顺的意思:没有涅槃智)。但事实上乃是一切慧解脱阿罗汉都有涅槃智─有解脱知见,故舍寿时都能入涅槃。印顺所说违佛圣教。
  2.印顺认为“慧解脱阿罗汉,只知道法住智,不知道涅槃智”,如此则意谓慧解脱阿罗汉舍寿时无法入涅槃,生前亦无解脱知见,违佛圣教。
  3.佛当时告诉须深所说的内容,只是法住智,没有说“无为”。须深听闻“依缘”起灭,有法住智,证初果须陀洹;后来独一静处精细思惟,得慧解脱阿罗汉果。
  4.法住智知:缘起法被称为“法性”、“法住”,知法住是知缘起。从因果起灭的必然性中,于(现实身心)蕴、界、处如实知,厌、离欲、灭,而得“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己办,不受后有”的解脱智。虽没有根本定,没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脱,这是以慧得解脱的一类。
  1.印顺说“慧解脱阿罗汉,只知道法住智,不知道涅槃智”,意谓慧解脱阿罗汉无解脱知见,违背圣教。
  2.印顺说“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根本定”,亦违背圣教;以慧解脱阿罗汉必有初禅根本定故。
  3.印顺在此处改说有“解脱智”(涅槃智),自语相违。
  5.涅槃智知:或是慧解脱者的末“后知涅槃”;也有生前得见法涅槃,能现证知涅槃[注5],这是得三明、六通的,名为(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
  印顺所判: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若要说有涅槃智,那只有“死时”(末“后知涅槃”),若要“生前”就有涅槃智(印顺意思:见法涅槃或知涅槃),必须是俱解脱阿罗汉而且是三明六通具足才有的。
  6.见法涅槃──得涅槃智[注6]的阿罗汉,是“不再受后有”的。
  得涅槃智(印顺意思:见法涅槃或知涅槃),是“不再受后有”的。理由:因为俱解脱阿罗汉,证入了灭尽定以后,这时得到涅槃智,故而由此乃“决定”要趣入涅槃,不想再受后有。所以说得涅槃智后,是不会再受后有的。
  以上所打印顺主张之错谬略述如下:
  一、涅槃智的有无:
  1.“生前”只有二种人有:(1)俱解脱阿罗汉(2)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的菩萨。
  2.“死时”:慧解脱阿罗汉末“后知涅槃”。
  3.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
  二、涅槃智、知涅槃、甚深涅槃知见、涅槃知见、见法涅槃、现法涅槃等名,印顺认为皆同义。
  三、俱解脱阿罗汉有涅槃智,是入灭尽定而决定趣涅槃(决定“不再受后有”)的。
  四、慧解脱阿罗汉,没有发起初禅根本定。
  ─────────────────────────
  5“能现证知涅槃”,即是声闻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中的解脱与解脱知见。
  6“涅槃智”即是解脱知见。有涅槃智者方能为人宣说解脱道,已具足解脱知见故。有解脱知见者必定已有解脱的实证,譬如慧解脱阿罗汉;有解脱实证者不一定有解脱知见(譬如周利盘特伽),仍需进修不放逸行,以求获得解脱知见(详见《阿含正义》举证之阿含部经文与阐述)。
  2.昭慧认为印顺的主张、昭慧所持之理由解析表:
  昭慧诠释印顺的主张
  昭慧所持之理由
  1.导师很清楚“得涅槃智”与“见法涅槃”(得灭尽定)的分别。导师著作中,凡谈及“法住智”者,主要都是要表达“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意思。
  1.“(绝少数)正知见‘有灭涅槃’而不证得阿罗汉的;不入灭尽定而有甚深涅槃知见”,这正是具足涅槃智(“正知见‘有灭涅槃’”)而却没有“见法涅槃”的一类圣者。
  2.我们大可不必把导师文章当做完美无缺之圣教量,但他对治汉传佛教空疏不讲求次第之病,而重拾经论古义,强调“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此一提撕之功德,实莫能名!
  2.“见法涅槃”者,是专指有灭尽定而相似于涅槃的经验而言。慧解脱阿罗汉知法寂灭之智(涅槃智)当然是有的,但“现法涅槃”的体证,却因灭尽定之不具足,所以尚未有之。
  1.我认为,整个问题出在,您自己错解了印顺导师的意思。导师在此一议题上,并没有说过“在佛教界”四字,也没有说过这是“佛教界定论”或“定案”。《空之探究》的原文,也并没有“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的说法。
  2.(后来开印法师函告指出印顺在《空之探究》有说过,昭慧才回函说:“您举的《空之探究》该段引文,我昨天查阅导师著作时,确实独漏了这一段,所以不知“在佛教界”语从何来,谢谢您的提醒!”)
  3.导师谈“涅槃智”时,提到两种,一种是“慧解脱的末后知涅槃”(当然也是“涅槃智”),一种是“生前得见法涅槃,能现证知涅槃,这是(定慧)俱解脱的大阿罗汉。
  1.他特别说:这两类阿罗汉都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亦即“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的,怎么会说过“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呢?
  2.“末后知涅槃”绝不等于“不知涅槃”。
  4.慧解脱阿罗汉当然有涅槃智,但因定力弱故,未能住于需(灭尽)定力扶持的现法涅槃。
  1.涅槃智是心正解脱之妙慧;见法涅槃(现法涅槃),则是伴随灭尽定而起的心正解脱之证境。
  2.“见法涅槃”,则不只是“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而是于五蕴“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
  3.“见法涅槃”,又名“现法涅槃”。现法,即是“当前”义;这是指在尚未入无余涅槃之前,就可于当前受用寂灭解脱之境地。这要有入灭尽定的经验,因此唯有三果以上的俱解脱圣者方能“见法涅槃”。
  4.真正的“现法涅槃”,是阿那含与阿罗汉尚有余依身而未入灭时,当前就能受用的寂灭体证,此在入灭尽定时最为明显,如《俱舍论》卷五云:“此灭尽定唯圣者得,非异生能起,怖畏断灭故,唯圣道力所能起故,现法涅槃胜解入故。”
  以上所列昭慧主张之错谬略述如下:
  一、(1)涅槃智:是心正解脱的妙慧。(2)见法涅槃:是伴随灭尽定而起的心正解脱的证境。是将同法异名割裂为二法。
  二、涅槃智:印顺《空之探究》的原文说:“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昭慧辩说:“《空之探究》的原文,并没有‘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的说法。”是不实的说谎。
  三、俱解脱圣者:三果(身证)以上。身证者并非俱解脱,尚有慧障未断故,尚缺解脱及解脱知见二法故。
  四、慧解脱圣者与慧解脱阿罗汉是不同的。此说违背圣教。
  (三)真相的发现:
  在昭慧为印顺极力辩解的诸多问题中,可以发现印顺师徒间的主张不同与矛盾,这一点昭慧心里比谁都明白;昭慧知道印顺错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印顺的错误,故而千方百计使用诡辩术,意图将印顺错误的主张,加以扭曲而拉到自己这一边来。不过,不论是印顺主张的那一边,或是昭慧主张的这一边,事实上师徒两人都错!印顺主张:“慧解脱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有涅槃智;涅槃智就是见法涅槃。”昭慧主张:“慧解脱有涅槃智,但没有见法涅槃;涅槃智是妙慧,见法涅槃是证境。”都不正确。另外他们都共同主张:“慧解脱没有根本定。”则是师徒俱错。
  我们就针对这三点错误,来作法义的说明,令正信佛教四众弟子们远离邪见,不要陷入“印顺‘思想’派”的恶见泥淖里,皆能走向正确而且是实证派的佛菩提道或声闻解脱道。
  1.慧解脱有初禅根本定
  龙树菩萨说:【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名阿那含。】7《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十说:【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与心回转。”】8
  ─────────────────────────
  7《大智度论》卷75(CBETA,T25,no.1509,p.586,a14-15))
  8《阿毘昙毘婆沙论》卷10(CBETA,T28,no.1546,p.67,b22-24)
  世亲菩萨亦说:【论曰:“如此于一切离欲地中,是义应知。如此世间清净品义,离一切种子果报识,则不可立。”
  释曰:“若约四定,离‘欲、欲界’;若约四空,离‘欲、色界’;色界心因缘增上缘,无色界心因缘增上缘,悉应如此了别。”】9
  ─────────────────────────
  9真谛译《摄大乘论释》卷3(CBETA,T31,no.1595,p.172,b5--9)
  无著菩萨开示:【又三种果,由三因故如来记别:一、证净记别,谓预流果,由得见道四证净故;二、喜处记别,谓一来果,将得根本定已,受少喜故;三、随念记别,谓不还果,已得根本定,现见诸天众与梵众等,共兴言论,随念所求,自乘功德未圆满故。】10
  ─────────────────────────
  10《显扬圣教论》卷20〈11摄胜决择品〉(CBETA,T31,no.1602,p.578,c10-15)
  凡是证得三果阿那含的人,就是已离欲界贪欲诸烦恼的人,所以称此境地为离欲地,简称为离地。而离欲地,顾名思义不是欲界中的境界,是心境已经离开欲界的境界,才称为离欲地;而欲界的境地,不是根本定的境地。色界根本定有四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世亲菩萨说:“若约四定,离‘欲、欲界’”,此四定说的就是四种色界根本定,所以有初禅根本定的声闻见道者,那他一定是离欲了,必是一位离欲的三果阿那含人。因为,证得三果阿那含的境界是“离地”,也就是离欲地。平实导师说:“在阿含解脱道中,有证得初禅的凡夫,没有不证初禅的三果人,也没有不证初禅的慧解脱阿罗汉。”11这个法义知见与圣教根据,在平实导师著的《阿含正义》中解说得很详细。〔读者欲知其详,请洽正智出版社请购,或到各大书局请购。〕是故,印顺主张:【“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解脱智。虽没有根本定,没有五通,但生死已究竟解脱,这是以慧得解脱的一类。】12是误导众生的说法。三果人都已证得初禅根本定,何况已解脱生死的慧解脱圣者!
  ─────────────────
  11平实导师,《阿含正义》第四辑,第1206页、第1240页,正智出版社。
  12印顺著《印度佛教思想史》第28页,正闻出版社
  2.慧解脱圣者有涅槃智、涅槃智是见法涅槃
  弥勒菩萨说:【彼法尔,若于苦集灭道以其妙慧悟入信解,是真苦集灭道谛时,便于苦集住厌逆想,于灭、涅槃起寂静想;所谓究竟寂静微妙,弃舍一切生死所依,乃至广说。如是依止彼法住智,及因于苦,若苦因缘住厌逆想,便于涅槃能以妙慧悟入信解为寂静等,如是妙智,名涅槃智。】13
  ─────────────────
  13《瑜伽师地论》卷94(CBETA,T30,no.1579,p.836,a2-8)
  弥勒菩萨又说:【涅槃智者,谓于如是一切行中,先起苦想,后如是思:即此一切有苦诸行无余永断,广说乃至名为涅槃。如是了知,名涅槃智。】14
  ─────────────────
  14《瑜伽师地论》卷87(CBETA,T30,no.1579,p.787,b8-11)
  弥勒菩萨又说:【若有苾刍具净尸罗,住别解脱15清净律仪,增上心学增上力故,得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增上慧学增上力故,得法住智及涅槃智,用此二智以为依止,先由四种圆满,远离受学转时,令心解脱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编按:其实单只《瑜伽师地论》此段论文“得法住智及涅槃智”一句,清楚已证印顺所说决是邪误无疑!〕16
  ─────────────────
  15于真实理的法道来说,别解脱是声闻解脱,非大乘究竟的正解脱,故名为“别”。但不回心阿罗汉仍以为自己所证是正解脱,结集四阿含诸经中,即以此理念而结集。
  16《瑜伽师地论》卷94(CBETA,T30,no.1579,p.835,c19-24)
  这里说到“初静虑近分所摄胜三摩地以为依止”,就是说已证三果阿那含而离欲界地的人,从此可以向慧解脱进修了,然后他就依止于法住智及涅槃智的智慧去修;因为他不但知道什么是法住的智慧,也知道什么是涅槃的智慧。尤其是这涅槃智,让他知道怎样趣入涅槃,所以能令心解脱于一切烦恼,得阿罗汉,成慧解脱。反而是身证者一向都依禅定次第苦修(纯修次第禅观─四禅八定)而证得灭尽定时,仍然没有解脱知见而缺乏涅槃智,无法取证解脱,尚需进修不放逸行,藉以取证解脱及解脱知见声闻二分法身以后,方能成为俱解脱圣者,所以身证者尚无解脱及解脱知见。
  那么,什么是见法涅槃?《杂阿含经》卷一(28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比丘白佛:“唯然!世尊!”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17
  ─────────────────
  17(28经)(CBETA,T02,no.99,p.5,c29-p.6,a11)
  《杂阿含经》卷七:
  世尊告诸比丘:何所有故?何所起?何所系著?何所见?我令诸众生作如是见、如是说:若无五欲娱乐,是则见法般涅槃。18
  ─────────────────
  18(CBETA,T02,no.45,b27-c1)
  《杂阿含经》卷九(237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毘舍离猕猴池侧重阁讲堂。时有长者名郁瞿娄,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何故有一比丘见法般涅槃?何故比丘不得见法般涅槃?”佛告长者:“若有比丘眼识于色,爱念染著;以爱念染著故,常依于识;为彼缚故,若彼取故,不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若比丘眼识于色,不爱乐染著;不爱乐染著者,不依于识;不触、不著、不取故,此诸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耳、鼻、舌、身,意识法,亦复如是。是故长者!有比丘得见法般涅槃者,有不得见法般涅槃者。”如《长者所问经》、《如是阿难所问经》及《佛自为诸比丘所说经》,亦如上说。19
  ─────────────────
  19(237经)(CBETA,T02,no.99,p.57,b28-c13)
  于此三经,足以充分了解圣教教示的“见法涅槃”应具有怎样的条件了,那就是如果能于色、受、想、行、识五受阴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那这样就是见法涅槃了;这时已拥有解脱及解脱知见(涅槃智),而能在舍寿时入无余涅槃,并非一定要修学次第禅观(四禅八定)及灭尽定。经文中同时也说:若是真能“无五欲娱乐”──断除欲界爱,或者真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于各自相对的色、声、香、味、触、法,不爱念染著,不爱念染著者,不依于识,不缚、不取,就得见法般涅槃;反之,就不得见法般涅槃。
  从这里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见法涅槃或说见法般涅槃,并非一定需要有四禅四空定而入灭受想定的功夫,而是先要离一切欲界法的贪著,永不再被三界诸法系缚而成为慧解脱者。如弥勒菩萨说:【能离一切欲,证现法涅槃。】20又如世尊说:【不闻于正法,善恶何能晓?多闻解了法,多闻不造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善听增长闻,闻能增长慧,慧能修净义,得义能招乐;聪慧得义已,证现法涅槃。】21这也是纯由智慧而证现法涅槃,而初禅是由离欲得,并非单修未到地定可得。
  ─────────────────
  20《瑜伽师地论》卷16(CBETA,T30,no.1579,p.367,a4-5)
  21《大宝积经》卷50〈般若波罗蜜多品〉(CBETA,T11,no.310,p.296,c22-27)
  昭慧教授于回复开印法师函22引《俱舍论》卷五云:【“此灭尽定唯圣者得,非异生能起,怖畏断灭故,唯圣道力所能起故,现法涅槃胜解入故。”(大正二九,二五上)】以此作为支持印顺说要有入灭尽定的功夫,才能见法涅槃的有力证明。昭慧引这一段论文出来,想作为有力的证据,却只有更加暴露出她于佛法的无智,更加证明昭慧只是“研究印顺‘思想’的‘思想研究者’”,不是想要实证佛法者。我们先恭录此论原文,并恭录一段《大智度论》,然后再来作说明。《阿毘达磨俱舍论》卷5〈分别根品〉说:【前无想定唯异生得,此灭尽定唯圣者得,非异生能起,怖畏断灭故;唯圣道力所能起故,现法涅槃胜解入故。】23
  ─────────────────
  22《弘誓双月刊》第74期,2005/04发行,〈有关“慧解脱阿罗汉”有否“涅槃智”之讨论――开印法师与昭慧法师论法函〉一文,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本文纸版本在第74期,第4页?第17页。
  23(CBETA,T29,no.1558,p.25,a13-16)
  《大智度论》卷21〈序品〉说:
  问曰:“无色定亦尔,有何等异?”答曰:“凡夫人得是无色定,是为无色。圣人深心得无色定,一向不回,是名背舍。余残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亦如是。背灭受想诸‘心、心数法’,是名灭受想背舍。”问曰:“无想定何以不名背舍?”答曰:“邪见者不审诸法过失,直入定中谓是涅槃。从定起时,还生悔心,堕在邪见,是故非背舍。灭受想、患厌散乱心故,入定休息似涅槃法,著身中得,故名身证。”24
  ─────────────────
  24(CBETA,T25,no.1509,p.215,c23-p.216,a3)
  世亲菩萨还没修学大乘法以前,是学小乘法而毁谤大乘法的人,他在那一段时间,造了《阿毘达磨俱舍论》;这一段论文的意思是说:异生凡夫只能证得“无想定”,却始终无法证得解脱道圣者所证的“灭尽定”,这个原因出在哪里?在于异生凡夫没有“现法涅槃的胜解”,也因为“怖畏断灭故”25,由于这两个缘故,所以就无法修入灭尽定。灭尽定,又名“灭‘受想’〔另称:想知〕定”,这个定是必须依慧及依定而入,不是单依定而得入的。这个定,不只是如同无想定一般灭了六识全部,还因为灭了意根五遍行中的“受想”二个心所法──将受想二个遍行法断了,才能成为灭受想定。这个境界近似于涅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就像离一切欲(离三界欲)后,无系缚,无取著,脱却一切法,这种由智慧而解脱的境界近似于无余涅槃,所以说“似涅槃”。又既然称为“似涅槃”显然仍非涅槃,因为还有意根相应五遍行的“触、作意、思”在,导致意根不灭而非无余涅槃,而且是依人身而证得,尚有人身存在,故仍非无余涅槃。俱解脱圣者所入的灭尽定,其实仍然是依凭慧解脱的同一个智慧才能入,仍是依此智慧才能成就俱解脱果,否则终究只是身证者或是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凡夫。所以,慧解脱的阿罗汉,无系缚,无取著,脱却一切,所以说他得“见法涅槃”(见法般涅槃、现法涅槃),这个是“涅槃智”而不是定智或灭尽定智,身证者后来证得涅槃智时也是由智得而非由定得;知道“涅槃”只是灭尽(脱却)一切法的无境界之境界,是为“无间”。所以“见法涅槃”是慧解脱者的自处境界,俱解者因为同时具备了慧解脱者这种智慧才成为俱解脱者,否则终究只能成为具足次第禅观的外道,或成为证得灭尽定的身证者,无法成为俱解脱圣者;所以,“见法涅槃”是因智慧而得,并不是说入灭尽定时“无想无知”而说为“见法涅槃”。
  ─────────────────
  25六识论者否定第八识本住法以后,现观六识悉皆虚妄,阿含圣教中亦说入涅槃时必须灭尽六识全部;由是而“怖畏断灭故”,于第四禅等持位中灭除六识而不灭色界爱,欲保有色界身以免断灭空,成为无想定境界,以为入涅槃,故说六识论者都不可能实证涅槃智。
  又印顺说“有菩萨观一切法空而不证实际”,称为是有正知正见“有灭涅槃”的知见,或说有正知正见“有‘生死’灭涅槃”的知见,所以不必证入灭尽定,就得见法涅槃。印顺这个说法虽胜过昭慧近年极力推崇外道次第禅观的作法,但仍是错误的!因为这仍然只是印顺的臆断,而且真正有大乘法正知见的人并不会像印顺落入“断灭空”这样的说法,至于为何如此?这个问题的法义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尽,亦非本文主题,故在此略过。〔编按:欲知此义之读者,可请阅正智出版社出版之平实导师著《阿含正义》建立正确的知见而修正进修的方向。〕
  又印顺明确地说:“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俱解脱者有涅槃智。”他又说:“或慧解脱阿罗汉的末‘后知涅槃’;‘生前’得见法涅槃的是有灭尽定的俱解脱阿罗汉。”印顺特别强调“生前”,有相对于“死后”或“死时”的意义,用以彰显慧解脱阿罗汉在生前是没有涅槃智的;既然慧解脱圣者是没有涅槃智的,这里另外跑出一个末“后知涅槃”,而且这一句是接著说“生前”而互相对照,可以确定印顺是在说慧解脱阿罗汉虽然没有涅槃智,但“死后”或“死时”就一定会有涅槃智的;如果印顺不是这么认为的话,那他应该会别说末“后知涅槃”究竟是指什么?
  三、结论:
  阿含解脱道与大乘佛菩提道是不能等同的,因为大乘佛菩提道是函盖阿含解脱道,却有不共于阿含解脱道的成佛之道;以上叙说的阿罗汉,指的是声闻人,不是后来回小向大的舍利弗、须菩提、迦旃延……等俱解脱、慧解脱阿罗汉,所说的当然也是声闻法道而未涉及佛菩提道的法义。那么,要知道大乘佛菩提道是怎么说“法住智”、“涅槃智”、“见法涅槃”、“现法涅槃”吗?君若欲知,且看“嘉鱼在深处,幽鸟立多时。”26,大乘法道,只如佛所说:【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27这个“法”很难,并不是这些对生死怀大恐怖、志于速求解脱生死,亟求入灭的不回心声闻人之智慧所能知的,何况证入?所以佛说《法华经》的时候,就有一些已经断尽思所断烦恼,已经证得解脱,而自知自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的声闻阿罗汉禀白佛说:【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28他们既然提问了,佛这时就告诉他们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29又告诉他们说:【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30佛说这个真如实相法不是声闻人的智慧所能领解的,只有趣求成佛的大心菩萨的智慧才是受此正法的根器啊!至于声闻凡夫等五千人,早就不信佛的所证异于声闻阿罗汉,所以在开讲法华之前都已离去而不乐听闻法华了。所以,诸佛如来只把这个大乘正法教授给菩萨们,而不用来教导声闻人,而此大乘妙法莲华经中的深意妙理,平实导师将于《金刚经宗通》讲毕时接著开讲,敬请期待。
  ─────────────────
  26《黄龙慧南禅师语录》卷1(CBETA,T47,no.1993,p.630,b13)
  27《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CBETA,T09,no.262,p.5,c11-13)
  28《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CBETA,T09,no.262,p.6,b4-6)
  29《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CBETA,T09,no.262,p.7,a20-21)
  30《妙法莲华经》卷1〈方便品〉(CBETA,T09,no.262,p.7,a29)
  综上而观,印顺、昭慧岂只对佛法尚未建立正知、正见,乃至粗浅的二乘菩提正知见都还未建立,才会反对四阿含中的本住法八识论正理,极力将四阿含中的八识论修改为六识论,于是不得不落入断灭空的见解中,再返身建立意识细心常住来圆成现象界中的因果律事实31;师徒二人皆堕“印顺‘思想’”的窠臼里而无法自拔,并且俱皆严重误解声闻道之义理。
  ─────────────────
  31昭慧教授近来背离印顺“意识细心常住而成为因果主体”的说法,将意识细心说改易为“业果报系统”说。
  附记:
  一、〈2003.8.20开印法师覆昭慧法师函〉32
  ─────────────────
  32数据源:《弘誓双月刊》74期,2005/04发行。下载网址:http://www.awker.com/hongshi/mag/74/74-1.htm
  昭慧法师法鉴:
  (附档:悟殷法师)
  覆函收悉,感谢您百忙中抽空解答,非常感恩!
  ………………(中略)………………
  附档给您回函提及的话:“昭告大众”、“导师有误”等字眼,这些尽是顺著悟殷法师来函转述一段您的话而来的,她说:“记得数年前,昭慧法师曾经告诉悟殷:印公导师《空
  之探究》关于“慧解脱阿罗汉没有涅槃智”等问题,性广法师发现了导师的解说是有问题的(意思是与原典的解说是有差距的),但性广法师不会特地把这些渲染出来,也觉没有必要特别昭告大众导师说错了。
  悟殷当然能体会您们“论法”以及“好要于法”的真诚,但最近悟殷的功课很赶,剩下一个月了,还有很多中国佛教史的范畴还没准备好,是心有其余而力不足。不过,悟殷还是觉得,或许您可以找性广法师,当初是他先发现了而向昭法师报告,昭法师再转述给悟殷,但当时我只是听听并没有特别留意。”
  我从转述的话中响应悟殷法师,表示一点个人浅见说:“我赞同,这一问题不必昭告大众说是导师有误,不妨‘保留’,或私下先讨论,待日后拥有更肯定文献及研究成果呈现时再说,说不定到时导师是‘另有密意’?不知昭慧法师和性广法师所收集到的资料如何?我乐于恭听!”前因后果是这样子的。…………(以下略)
  二、〈2003.8.20昭慧法师覆开印法师函(二)〉
  开印法师法鉴:
  谢谢您告知我“昭告大众”是悟殷法师的话。因为在此之前,我并不知诸位在此一议题上谈论的情况,也不知悟殷法师与您说过些什么,所以匆忙覆函时,以为这些都是您的说法。
  ………………(中略)………………
  但有关“慧解脱阿罗汉”与“涅槃智”的问题,我过往是怎么向悟殷法师说的,可能年纪已大,事情又多,自己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情境了,所以无法针对您所引述的悟殷法师大函,而作任何回应。至于性广法师,近期因忙于学习巴利语,哲研所功课压力又大,实在无法加入论法之列。但他请我代为转告:有关其对“法住智”与“涅槃智”的看法,在其大作《人间佛教禅法及其当代实践》(页二四六~二五一)中有之,聊供卓参为荷!
  三、笔者意见:
  (一)从2003.8.20开印法师覆昭慧法师函的函文中,开印法师彰显出印顺法义的错误。这个问题,乃是在数年前由性广法师(女,本名陈乃腕)发现的,之后,告诉昭慧教
  授(女,本名卢琼昭)知道,昭慧教授再转告悟殷法师(女);然后悟殷法师再告诉开印法师知道。
  (二)原来印顺错误的问题,昭慧教授数年前就已经知道了,还告诉给悟殷法师知道呢!后来悟殷法师与开印法师在讨论法义之时,把印顺错误的问题说了出来。从这里观察到一个事实:既然悟殷与开印讨论法义,会说到印顺法义错误问题,而且还说这是昭慧转告的,可见昭慧这几年来一直都知道印顺的法义错了,并不是不知道。可是,很遗憾的是,昭慧教授竟然推得一乾二净,推卸责任而说:“我过往是怎么向悟殷法师说的,可能年纪已大,事情又多,自己已经完全不记得当时情境了,所以无法针对您所引述的悟殷法师大函,而作任何回应。”不但自己回避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替性广法师回避掉。公元1957年出生的昭慧,到公元2003年时,她也只不过46岁(以足岁计),以这样的年龄而自说她“年纪已大”,这样的托词,难道不会让人有类似“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张三未曾偷”的疑窦?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