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1期
菩萨宝山行(三).......... 无名
2020-07-08
菩萨宝山行(三)
  ——导师台中开示心得
  有 情
  如来藏之确实存在与其深广妙用,使菩萨得以超越声闻缘觉,世世留惑润生,因而广结度众因缘。但从表面看来,菩萨似乎是“尽未来世”勤求证悟如来藏所有的功能体性,并且随顺度众即可,何以世尊却于经中处处强调,菩萨须“尽未来世利益众生”?
  有说是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省庵法师,http://book.bfnn.org/books/0840.htm。)
  有说是念父母、师长、众生之恩:【谓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蝡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离父母,长而容貌都忘;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宛转于饿鬼之中,苦痛谁知?饥虚安诉?我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非经不能陈此事,非佛不能道此言;彼邪见人,何足以知此?是故菩萨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劝发菩提心文讲义录要》,省庵法师,http://book.bfnn.org/books/0840.htm。)
  上述两项虽可说是菩萨利益众生的重要动力,但是菩萨道的利他,应该还包含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菩萨见道后分分亲证如来藏的各项功能体性,因而等化了菩萨的自利与利他之举,这其中的深意,笔者只能以蠡测天,从导师开示的如来藏内相分的道理略为窥知:
  【相分有两种:外相分及内相分。外相分即是眼所触色尘、耳所触声尘、鼻所触香尘、舌所触味尘、身所触触尘。内相分则由如来藏配合外尘而现起,复由外五尘所生诸法而现法尘相分。见分七转识不断攀缘六尘境,然所缘六尘其实非外境,乃是内相分;众生不知此里,故逐五欲诸法而轮回三界……。】(《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其实,众生从无始以来,不曾接触外面的五尘;你所接触的五尘,都是由你的如来藏,借著你的五色根所变现出来的内相分……这就好像开战车一样,战车的驾驶员并没有直接看见外面,而是看著三菱镜所反射出来外面的影像来驾驶的。】(《心经密意》第11-12页)
  【眼见色时,譬如电视监视器之摄影镜头向外照,摄取色尘,传达至警卫室之电视屏幕上显现出来。电视之摄影镜头所见影像即是外相分,守卫室电视屏幕所现影像即是内相分。】(《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见分七转识之所贪爱者,包括定中之一切法尘境,其实皆是自心──如来藏──所变现之内相分。而七转识见分亦是由如来藏所显现。故有情众生所贪求之一切法,其实都是自心具足之法,藉外境而现,似有所得;其实皆无所得,乃是以自己的见分,处于自己的内相分之中,而游戏自己的内相分罢了。】(《真实如来藏》第二十九章)
  因为每一个有情众生的见分都是如此堂堂密密地被如来藏的内相分所包围,所以俊男美女当前,其实是如来藏因应有情自己的贪爱,变现出含摄当前俊男美女的五尘与法尘内相分,而由见分来执取内相分中的俊男美女内相分;如此见分与相分刹那刹那的反复运作,才得以令“俊男美女”“当前”而被觉知心所见、触。同理,任何欣乐(锦衣美食乐曲等)或嫌恶(脏乱腥臭吵杂等)的事物、任何一个与其它有情众生的互动、乃至山河大地一切相,无非都是如来藏忠实配合七转识所显现的内相分。
  由此即可得知,菩萨要分证蕴藏在如来藏中的无量识种,首先必须有极长久的无量劫时间,所以菩萨虽证涅槃中的实际──如来藏──但必定不入无余涅槃;其次,因为所有的一切,均是众生如来藏的自共相,所以菩萨若想要体证如来藏中所有的识种,归根结蒂就要与众生互动、与众生同事;接下来,因为现见所有一切众生具足如来藏妙法,所以不仅于无尽轮回推得“观于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更能由开悟证量现观“披毛带角、蝡动蜎飞”之如来藏本色,都与自己一般无异;乃至未来可能因为心地清净而开始在梦中、定中看见众生过去世与自己之间的种种往事,但那些众生却有许多已经沦入三恶道中了,由之升起平等之心,进而以见众生之世世生死沈沦,发起广大慈悲之心。最后,因为所有的相均是如来藏的内相分,所以任何一个不肯利他的心念,就表示自己仍有执著质碍、仍有微细无漏法种未曾得证。由此修行的功行与利他的愿行,即是一体两面,完全一致,修行愈得力,愿力就自然愈广大;反之亦然,所以菩萨的成佛之道,必定是在利他之道中来成就佛道。
  是故,“恒常以慈悲心待众生”,应该是菩萨地地增上修证之所必须与必然!所以今日盛会中,当有同修问到如何了断夫妻恩爱情缘时,导师的回答是:“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生生世世随缘度众,才是大乘菩萨所应为。”另有同修问到如何练就耐心以对待眷属时,导师则回答:“耐心要靠悲心,没有悲心,甚难维持耐心。”亦如导师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话:“众生成就二乘解脱道的因缘成熟之时,证悟菩萨道的因缘成熟之时,就是菩萨成佛之时”、“菩萨成佛时所成就的净土,就是要摄受无量劫以来所接触到的有缘众生”。
  悟
  由于如来藏的实性,在菩萨道上扮演了枢纽的地位,也是佛道的主要内涵,因此证悟如来藏,对每一位大乘佛教徒,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同修会内禅净双修班的毕业生,或进阶班的学员亦复如此,莫不将之视为一个大考,殷殷期盼能顺利过关。
  但悟前经年累月“不经意”地为“我自己”勤求证悟的结果,可能导致愈是“希求”,愈是贵于“所求之物”;一旦所求未遂(如禅三未被录取、禅三未能过关、未能适时与亲教师小参),就很容易起瞋心(《悟前与悟后》上册,第六七页,“要除掉私心和诤胜心”)。另一方面,悟后也可能因此觉得自己修行成果超越同侪,不知不觉就起了增上慢,此时若没有精勤的观行与转依,悟的当下或悟境中尽管断了我见,将来也会因为我执使然,又使我见的习气渐渐在不自觉之中涌现,由慢心、眷属心而渐次引生各种贪瞋痴之心行,于历缘对境时勃然而起,严重者甚至离道而退转!这样的状况,在同修会三次法难中可说是历历在目,宁不令吾人深自警惕!
  所以悟尽管非常重要,求悟却须有正确的心态。笔者由切身的体验学习到,“悟”确实是一个关卡、一项指标;因此由从小到大的熏习,很容易将之视为考试或竞赛。但事实上,求悟与一般的考试仅讲求验收成果之目的完全不同:求悟不是在肯定自我的学习成果,更不是要以此取得同修、师长、眷属、乃至任何一个人的肯定;求悟之目的,应是在藉由悟后亲身体验如来藏的总相与细相,以如实的观行与转依,渐除烦恼障与所知障;易言之,悟后起修才是菩萨求悟的真义!这就是导师何以在《悟前与悟后》花了近六十页的篇幅详述悟后起修的道理(《悟前与悟后》下册,第三篇第二节,“修除烦恼,改变习气”】)。
  修 行
  许多悟前的用功之道,如菩萨六度,悟后仍必须努力实践,差别仅在悟后须以证悟如来藏的功德,更努力去作更深细的观行与转依。事实上,从如来藏的角度来说,每一项波罗蜜多,显示的都是:刚愎固执的意根,接受了意识在佛道中日积月累、乃至累劫的降伏、熏习,次第而缓慢转变了自身的执著性。这些执著性的粗相,至少包括:
  ●“生忍”的项目,如受逆境时的瞋恨、见他得利时的嫉妒……等;
  ● 我所的“贪爱”项目,如财、色、名、食、睡,以及眷属(包括法眷属)欲、舍不掉情执而故意褒奖自己以前曾经随学的错悟师长……等;
  ●“法忍”的项目,如怠惰于求法、听受深妙法义而无法信受、心存乡愿而畏惧指名道姓的破邪显正,对闻所未闻的胜妙种智无法安忍……等。
  若论及执著性的细相,则任何一种耽于境界者皆是(这当然也包含了似乎无伤大雅的习性,例如习惯在早晨上班前喝一杯咖啡、就寝前吃一些宵夜,发觉异物爬到脚上时直觉的振脚抖掉……等)。
  由于这些或粗或细的执著性,可由不同的角度或方式去转熏,因此菩萨六度虽然有其修行次第,但其实常是彼此互相含摄的。以初机行人来说,于境界生起时,常需依次以“戒”的警醒、“忍”的功夫、“定”的力量,“精进”地遮止贪瞋……等业行,并由意识以“正智”熏习自己的意根,不要执著此境。例如未明心者行布施时,除须审视自己的行止是否符合禅净双修班中亲教师的教导,或许多经典中的缕析条述之外,亦须于每一次布施的前、中、后,定下心来好好审视自己是否因此起了我慢?是否已向断除“我执、我所执”迈进一步?又如在同修会里遇到任何一件看似不合理的事情,都必须先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是不是以个人的我见、我执、我所执,去揣度别人的作为;因为怀疑别人行止的同时,往往代表自己就有这种行止的种子。
  在这方面,“戒”的遮止是很重要的力量,一般亦说声闻戒的起源是因为弟子少善根之故,所以佛才因时、因事而制戒,唯以《菩萨优婆塞戒经》而言,其规范甚至广及人生一切!尽管戒是随著修行的进展而有其次第的,但这样广泛的“遮止”,如何做到?关于这一点,导师的开示简洁明确、一语中的:“未见道的人以世法善恶之心念为戒,见道的人则以转依如来藏清净自性为戒。”除此之外,如果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可以发现戒之名言容或难记,但戒的实质内涵其实指陈了人道修行所最常碰到的考验;换句话说,戒其实是佛为了帮助南瞻部洲刚强难度的修行者迅速成就佛道所施设的善巧方便,每一项的戒都是一个清楚明白、次第井然的check list,行者就依此检验自己的性障。任何一项戒无法成就,就代表自己的意识、意根仍有对应的染污,无法转净;自此以往,无量劫中,一定会遇缘而起相对应的烦恼,障碍了自己的解脱。更进一步的说,每一项戒成就时,就如同通过了佛的考试──由佛亲自制定(出题)、由佛监试、由 佛改考卷;所以“戒”不再是被动的“遮止”,能够持戒,事实上代表了有资格待在 佛的迅速精进班里,这是何等殊胜!
  如是在菩萨六度上精进用功,智慧与定力渐深、性障渐薄之后,应该会发现,许多境界关卡之所以难过,其实是内心深处“不愿”舍弃旧习。了知这个道理后,便应于境界生起时,凭借“定”的力量,以“施”的行门,“精进”于起心动念的前几瞬间,将旧习贪爱予以舍弃,正如导师曾经开示:随著菩萨的修行日益精进,弘法的向度也会愈加深广;因此会有非常多的机缘,遇上无量劫以来曾经互为眷属的人,这时免不了会起了(法)眷属欲;要对治这样的状况,最有效的就是念头一起,即予舍念。如果延迟到念头已成丝缕,就非常困难了。这样的断除烦恼障的功行,会随著定力与慧力的增长,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练习,而愈加得力;而悟(明心、见性或破牢关)就是这里面至为重要的跃进凭借。以明心者而言,由于亲证如来藏,所以行布施时,可径以转依如来藏的清净体性与圆成实性,作为渐臻“不住相布施”的法门,进而引发“其福德不可思议”的胜果。
  幕 落
  傍晚五时,初冬暮色早已低垂,在欲罢不能之下,导师仍继续回答现场问题。每一个问题,不管我们预期其回答可能是如何的简单,导师都非常仔细的剖析引导,最后再作判答引伸,以致于每个问题都花了半个小时以上,真的是老婆心切,“要五毛、给两块”;就这样延长到六时,才结束整个盛会。随后,导师一行人即带了简单的便当与水果,开车北归。义工们在清理现场,互道珍重后,也于七时许陆续散场,结束了宝贵难得的一天。
  回家后翻阅网络新闻,发现星云法师近期又将出版一本叫《禅门语录》的书,据说此书汇集其五百则的“语录”,遍及“禅是什么”、“学禅的目的”、“如何参禅”、“禅定与般若”、“禅者的生活修持”、“禅的智能风光”等主题,并宣称将是一帖能让大家身心自在的良药,真是令人感慨不已。星云法师之落处,已经导师彰显殆尽,乃至成篇累牍,孰料其居然无视于此,仍旧本其藏密应成派中观所堕之意识心,继续误导众生,继续以盲引盲。芸芸众生读了他书,在纾解心情、调适压力之余,恐将离佛道越来越远矣!我们这些绍续世尊正法的佛子,怎能不加紧脚步,行菩萨道以救护众生!(全文完)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