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影-灯下黑
03 第二函 原文
2018-07-11
  [第二函原文,《灯影》原书没附录,于制作网页时附加。]
  萧老师法鉴:
  近来得知 萧老师欲将晚学上一封请教信以专书答覆,实令晚学有受宠若惊之感;晚学乃诚心请教法义上的疑问,绝非“公开挑战” 萧老师;故此二信文公开与不公开,出书或不出书,尽在 萧老师裁夺,晚学将不会作单方面公开发表,更对 萧老师决定无有异议;唯希望别被贴上任何标签,进而断诸将来求教后学请益善知识之路。
  再次修函,乃因晚学听闻周二课上 萧老师开示《成唯识论》卷九“真见道与相见道”的问题,似乎 萧老师有误解晚学前信文意,故大胆请 萧老师再次细顾前文:
  “若依《成唯识论》判果则见道亦名通达位,位在初地。不同 萧老师将见道判七住位(如上教证)由此经十住、十行、十回向诸位方至初地通达位;是将“见道”与“通达位”分开建立;此为第一点“见道位”疑惑处。 ”
  所以晚学并非不认同 萧老师将禅宗“明心” 判为七住,前信已说,不须多重覆自语;有疑处实为 萧老师立七住位为“真见道”!末学认为此举是将“见道”与“通达位”分开建立。此与 玄奘菩萨在《成唯识论》中须先经资粮位﹝三十心或四十心﹞、加行位方进入初地真、相见道标准截然不同;也不符合 窥基菩萨及其直门弟子 慧沼菩萨、 智周菩萨著作中的开示!
  萧老师曾于多本著作重覆说明禅宗“明心”七住为“真见道位”,与晚学所读唯识学实有出入!今再依《成唯识论》中有关二障伏、断两种状态而作申述,阐明七住非“真见道位”,“真见道”乃位在初地!以下供 萧老师参酌:
  1、《成唯识论》卷十:“此十一障二障所摄。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修所断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一切顿断。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由故意力前七地中虽暂现起而不为失。八地以上毕竟不行。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据 玄奘菩萨意,二障种地前皆是渐伏,地前菩萨并无断种能力!七住包括于地前三十心或四十心内,应仍属资粮位、尚未入加行位内修行,又何来六住菩萨修加行位之佛道修证次第排列?此实不通大乘唯识教!虽“加行”义广通资粮位,但若别立“加行位”,乃是依接近初地见道的四善根而特称之! 萧老师又岂可笼统于此?
  又如近来周二公开讲述之《楞严经》,为宋代以来禅林最重视的修证宝典,其卷八之修证次第,虽与唯识教有开合不同,但是世尊亦是将“四加行”列于四十一心后、欢喜地前;晚学识浅,还从未见 世尊讲述大乘佛菩提道修证次第时是将加行位列于七住前?倘若有此教证,是否可请 老师慈悲明示? [第十六答:]
  2、据《成唯识论》卷九:“十重障者。一异生性障。谓二障中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二乘见道现在前时唯断一种名得圣性。菩萨见道现在前时具断二种名得圣性。二真见道现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犹明与暗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
  故综合以上《成唯识论》中 玄奘菩萨开示:
  若不能断分别起二障种则非是“真见道”,若能断分别起二障种则非七住菩萨而是初地菩萨。
  当知非有七住菩萨能断除二障中见所断种,而且七住位于初地前,地前唯有渐伏而无断种。七住菩萨既然没有断种能力,又如何能成立七住位为“真见道”? [第十七答:]
  3、《成唯识论述记》卷第十(末)
  “论:烦恼障中至地前已伏
  述曰: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断位次。后释妨难 初中先明烦恼障。以体性粗三乘共断易可见故。分别种子不论二乘。说菩萨者于极喜地 见道初断。以见道位体性稍宽。乃至相见道后得智起位久时犹名见道。今简于相唯真见道。真见道中唯取无间惑灭智生。故说初断。非相见道亦能断故。” [第十八答:]
  4、《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末)
  “此二法执粗故易断。入初地时乃至除灭。初有四种。
  一地位。初在初地断非余地。
  二圣道。初彼中唯见非修故。
  三真相。初在真见道非相见道故。
  四四道。初在无间道非解脱道故。
  此依一心见道。非断粗重释。在此四初断分别法执。若解脱道断粗重。三心见道等。随义应说。迷浅必深人执必法。解浅非深人空非法。悟深必浅法空有人。迷深亦浅法.人俱起。然人必常一。有法不带人。人用必带体。人执定有法。”
  窥基菩萨解释《成唯识论》的两部名著:《成唯识论述记》、《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对二障伏、断的阶位已说明的非常详尽清楚;“真见道”是位在初地而非七住。七住之“般若正观现在前”绝非《成唯识论》中“真见道”位!此点 玄奘菩萨与 窥基菩萨师弟无有异说,乃至 慧沼菩萨、 智周菩萨亦同。故 萧老师建立禅宗“明心”七住为“真见道位”,即成进退失据之说。
  二者,再依大乘佛菩提道修证次第而论, 窥基菩萨依 世尊三转法轮了义唯识教及 玄奘菩萨《成唯识论》而标明的大乘佛菩提道修证次第,则更进一步说明 萧老师立六住为“加行位”及七住为“真见道”位实为不当,故衍生出七住菩萨“转识成智”等过失!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卷一
  “五位者何?
  一、资粮位,从初发起大菩提心,乃至始修四寻思观住四十心皆此位摄。一信等十心:一信.二精进.三念.四慧.五定.六施亦名不退.七戒.八护.九愿.十回向。二十住:一发心.二治地.三修行.四生贵.五方便.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十灌顶。三十行:一欢喜.二饶益.三无恚.四无尽.五离痴.六善现.七无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实。四十回向:一救护众生.二不怀.三等一切佛.四至一切处.五无尽功德藏.六随顺平等善根.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八如相.九无缚无著.十法界无量。
  二、加行位,从资粮后四种等持。一明得定,二明增定,三印顺定。四无间定。
  三、通达位,从四定后,初地初心真、相见道。
  四、修习位,从见道后至金刚定十地修道。十地者,一极喜,二离垢,三发光,四焰慧,五极难胜,六现前,七远行,八不动,九善慧,十法云。
  五、究竟位,金刚定后解脱道中三种佛身,四妙圆寂,圆满佛果。”
  2、《成唯识论述记》卷十八
  “ 论:何谓悟入唯识五位
  述曰:此为问广前第二位
  论:一资粮位至顺解脱分
  述曰:此在四十心.及已前位。从初发心乃至十回向终。皆名顺解脱分。对法等说。煖等已前名解脱分。简二乘故言大乘也
  论:二加行位至顺决择分
  述曰:即在煖等四善根中。此在初劫。下文等言胜解行地摄故
  论:二通达位至所住见道
  述曰:即在初地初入地心
  论:四修习位至所住修道
  述曰:即从初地住及出心。乃至金刚无间心位。名为修道
  论:五究竟位至正等菩提
  述曰:金刚心后解脱道中尽未来际。此等五位下各释名别出体性解三劫摄。无劳预解。摄大乘说。何处悟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等。乃至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等也。彼说四位。此说五位。合此初二为胜解行地故。即是摄论所入位章。无性云。此所入境。及能入位 ”
  窥基菩萨为当时 玄奘菩萨译唯识论时,指定与神昉、嘉尚、普光三师共同翻译十大论师之释论;却后 玄奘菩萨采用 窥基菩萨楷定真谬、会为一本之意见, 乃遣出三师而独留 窥基菩萨,参与糅译十大论师之释论而成一本,即今众所周知《成唯识论》;以上事实亦载于 窥基菩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中。故古今学者,欲释《成唯识论》唯识教,多以 窥基菩萨及其直门弟子 慧沼菩萨、 智周菩萨著作为正说;以他家为别说。 智周菩萨尚著有《大乘入道次第》亦同此说,更明于诸位皆有所修、所断、所证、不可笼统含糊。故末学诚心建议 萧老师,若欲以《成唯识论》为增上教学主轴,是否于第二次开讲《成唯识论》之前,先行细阅唯识述记及三疏,加以融会贯通。正因法相毗昙建立严格,不同禅师讲经说法多“称性而谈”;若误于此,实可谓得不偿失!
  但 萧老师若能言明所说修证次第乃是“依大乘禅宗修证法门而作‘别建立’”。一则不违 三藏教典及祖言,亦适应当今末法根器;二则晚学所提诸疑可去部份,与法相唯识学相异之说便稍稍可得会通。此建议乃晚学为 老师所竖法幢之健全,能于未来宏扬利益学子所谋!再加以能广纳众议,凡事必先求证而后为之;若能如是,实为众生之幸。
  又、晚学接触佛法,初不甚得力,后因 萧老师慈悲,辛勤著作弘法之力方得入其堂奥,至今仍深感 萧老师厚恩,故方有再寄此信因缘;欲在 萧老师若真要以专书出版回应前事先提供一些看法,以避将来佛子与学术界人士指点。晚学亦极赞同 萧老师依止 世尊正法,而不依止于人情;在此因缘时节提出法义问题,无非是希望能让正觉讲堂所弘传的法义更加清晰明了而已。上来剖心直谈,还望 萧老师见谅。
  恭颂
  福慧无量
  感恩末学合十顶礼
  P、S:1、上一封信第一页之《成唯识论》唯识五位中之胜解行位应更正为:
  《瑜伽师地论》之胜解行位或《成唯识论》唯识五位中之资粮位
  2、第七页“戒直直往”或“戒慧直往”应更正为:“戒定直往”与
  “戒慧直往”
(原标题:03 第二函 原文)
下一篇:
04 本书缘起
上一篇:
02 第一函 原文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