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文(上)
各位菩萨大众:
阿弥陀佛!(大众回答:阿弥陀佛!)
本来只是想来这里看一看,因为侯董事长那么诚恳,派人专程到台北去邀请,所以我想还是来结个法缘。后来有些同修们建议说:“老师难得到南部去一趟,以后大概很少有机会再去了。既然决定要去,干脆顺便作一场演讲。”我就答应说:“好吧!那就顺便讲一场吧!”因为是临时提议,所以我也没有准备什么讲稿或纲要,今天可以说是随兴跟大家聊一聊--直接从心里面“称性”而说。
我们今天要聊什么呢?我要跟大家聊的题目就是海报上写的“悟前与悟后”。但是不像我们《禅--悟前与悟后》那本书那样讲,我们加了一个子题,这个子题叫做“大乘的无我观”。这个大乘的无我观,跟一般人所讲的无我观不一样,我们还是依“悟前与悟后”这个题目的顺序,来阐释大乘的无我观(编按:后来因为此书内容主要在讲大乘菩萨悟前所需具备之条件,及悟后修道次第的无我观,与《禅--悟前与悟后》一书之偏重于破参证悟有所不同,为作区分,便将此书依子题而正式命名为《大乘无我观》)。
首先要讲悟前的部份。刚才有人感叹的说:“大乘了义佛法很难弘扬。”难以弘扬的原因是因为:大乘般若的修证非常困难,不像二乘法之容易,光是见道就已经很困难了,悟后起修的“成佛修道次第”的内涵更难以了知,更别说成佛了。
在二乘法中,只要有亲证解脱道的善知识指导,几乎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藉意识的思惟,在身、口、意当中,去体证、去现观十八界法虚妄,因此而断除我们对这个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空相的误计,不会将蕴处界法中的某一法--譬如离念灵知心--误认为实有;可是大乘法却不是只有讲二乘法的蕴处界的空相,除了二乘所讲的“空相”以外,也讲“空性”。空性就是我们大家都有的真如正理的本体:我个人有这个理体,你身上也有你的真如本性,这个叫做“空性”。大乘佛法的困难,就在于这个空性的触证非常困难,这个空性真如的触证,也就是禅宗讲的明心--开悟。
这个大乘法的开悟很困难,是因为这个第八识真如,祂的心行的法相很微细。虽然真如一天到晚跟你在一起--你睡觉祂也跟你在一起,你起床了祂也跟你在一起,你昏迷了衪还是在,可是,祂在哪里呢?找又不到!因为一般的学佛人都找不到,所以说开悟很困难。所以一般学佛人听到“学佛就是先要明心见性”,光是听到明心见性这四个字,脚底就凉了,就说:“我何人斯?焉敢望此!”说我是什么人?哪儿敢想明心?不敢想!但是,以现在的台湾地区来讲,或者大陆也有所谓的八大修行人,这些人个个都说已经明心了,已经开悟了,可是他们所说的悟,为什么经不起经典以及律藏的考验呢?这就是说:他们弄错了,错将意识心当作是真如了。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到:要获得大乘法的见道--就是要找到真如而发起般若慧--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既然找不到真如,大乘经典你就读不懂;读不懂的缘故,你就无法进修大乘佛法的成佛之道。所以,大乘佛法的弘扬,三百年来一直都保持在很肤浅的状态,这就是一个最大的原因。开悟既然这么困难,而你想要求开悟,当然必定得具备许多的条件,那么我们就先要讲悟前的部份,说明开悟所须的条件:
第一个条件:你得要有信力。你光是有信心,仍然没有用,还要信力;信力的成就,是要从你过去无量世以来,对三宝的护持、对佛法所熏习培养起来的那些善根福德,才能够让你具足信力。所以信力不够的人,无法信受,听到有人明心破参,心里面就想:“哪有可能?那是圣人的事。我不可能的。”有的人心里甚至会想:“你恐怕是大妄语喔!”根本不敢相信现代末法时也有人能悟,更不敢相信自己也能悟,那就没有证悟的因缘了,所以信力非常重要。
第二个条件:就是定力。当你的定力不够的时候,你的意识心是很粗糙的;心粗糙的时候,你要找到那个行相很微细的真如就很困难,所以说第二个条件要定力。锻炼定力的方法,并不是每天盘腿打坐就可以成功,因为那是静中的定力,下座后没几分钟就渐渐的消失了,然而参禅却是在日常活动中参究,不是靠打坐来参。所以要有一个实际上的次第、一个方便善巧,让你可以锻炼动态中的长时间的定力。而锻炼定力最重要的事,就是动中的锻炼;因为将来要破参也是在动中容易,将来要看见佛性,还是要在动中看。如果你只是静中有定力,一下座,定力就渐渐散掉了,那你将来就算能看见佛性,大概也只能看个几秒钟、几分钟,一下座,动一动,马上又看不见了,根本不可能有任何的功德受用。所以说在大乘法中要见道,第二个条件是要有动态中的定力。
第三个条件就是:你的慧力要够。你的慧力如果不够的话,就算让你破参了,找到了你的真如,你还是会怀疑:“这个到底对不对?”不知道!然后你本身又没有那个能力去加以思惟整理,无力确认祂是正确或错误,你就会怀疑这个心可能不对,又退失掉了,所以慧力很重要,能让你分辨正讹。慧力,除了过去世的熏习以外,还要加上今生跟随善知识的熏习,慧力才能增长。
第四个条件:必须把慢心消除掉。慢心如果无法消除掉,善知识讲的正确知见,你根本就不会相信;你不能信受的时候,就没有办法照他所说的理路,一步一步付诸于实行,那你就无法突破见道上的障碍。
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如果你说:“我们学习明心见性的法,既然完全是慧学,那为什么又说一定要有福德呢?”好像不相干。其实不然,因为这个明心见性的法,祂是菩萨的根本大法、是大乘菩萨道的入道之法、是唯一佛乘的法,必须从这个大乘法的见道开始。大乘法见道的这一关过了,才算开始修行大乘的法道;还没有证悟之前的修行,都只是在修集见道所应具备的福德资粮而已,都不能称为修道。菩萨想要在大乘法中见道,而这个法又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那就表示说:你想要悟道的话,必须要有证得这个法的福德因缘--你必须是一个菩萨--必须具足当菩萨的条件。
过去世的你纵然没有证道,但是今生有希望证道,可是过去世没有证道的时候,你必须要在事相上广修菩萨的六度万行: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智慧,这些都必须要去熏习。你过去世不断的在熏习这六度,虽然没有办法进入内门修六度万行,但是在外门修六度万行当中,你就累积了很多的福德;当你修证大乘般若的福德具足的时候,你才能够遇见真正的善知识,否则你遇不见。福德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算是善知识住在隔壁,或者跟你对门而住,你也不会相信他,就错过了,所以第五个条件是要有福德因缘。
第六个条件:还要加上正知见。正知见就是有善知识跟你教导:要怎么样去寻觅你的真如?你的真如在哪里?体性如何?你要如何寻觅?在寻觅真如的这个过程上,正知见非常重要;般若的正知见若不具足,你就找不到。就像是西藏密宗:密宗自古以来,四大派的祖师就不曾有人是真正开悟的,只有一个小派(觉朗派)是有开悟的人。那些密宗四大派的祖师们、法王们弄错了,为什么会错呢?就是因为正知见不具足:他们总是想要把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修除妄想--把妄想修除以后意识就变成真心。他们不知道我们这个能知能觉的心--这个妄心意识--存在的当下,处在无念离念状态时,另一个第八识真如也同时存在,他们对这个道理不了解;所以他们就想把这个能觉知的妄心意识修除妄想,入定了就变成真心了,说这样叫做开悟了。
如果这样可以叫做开悟的话,那诸位!你只要会无相念佛的功夫时,就是开悟了--已经一心不乱、净念相继了嘛!可是他们那个无念离念的境界,仍然不是禅宗的证悟,那只是意识心的境界。如果那样可以叫做开悟,问题就很严重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能知能觉的心是前六识: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那个处处作主的心则是第七识--末那识;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又叫做意根,是十八界法的六根之一,在唯识系列的经典中,称之为“恒审思量”的末那识。当你把第六识意识变成真心以后,意识妄心就不存在了--意识已经变成真心而不是意识心了,那问题就来了:如果原来的妄心意识没有了--没有这个能够了境分别的觉知心--那就应该只剩下“恒而不审”的真心了,真心既然“恒而不审”,那么请问:“佛悟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痴呆汉了?”变成“不审”一切境界的心了,跟白痴一样了!所以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在我们这七个识以“外”,还有一个第八识--我们的真如,又名如来藏,又名阿赖耶识,衪是一直都跟我们见闻觉知的妄心意识、跟我们处处作主的意根妄心在一起的,是八识心王并行运作,应该这样才对。
我们这个意识心--见闻觉知的心,修除妄想以后,虽然能够入定出定,其实还是落在两边:入定是一边,出定又是另一边。可是我们的第八识真如,从来没有入定与出定,从来不曾住在定中与定外,所以祂不落两边:所以祂是中道心。但是现在佛门中的大法师与大居士,普遍都不知道这个道理,都是想要将妄心修除妄念而变成真心;知见错误到如此严重的地步,如何能有因缘证悟呢?因此说:正知见非常重要,必须有善知识告诉你:“明心是找到另一个真相心,是和我们的觉知心同时在一起的心,是真心与妄心同时并存的。”这样参禅而证得“恒而不审”的如来藏,才叫做明心,这样才能够经得起小乘、中乘以及大乘佛法的检验,所以正知见很重要。
当善知识所开示的知见错误的时候,你就会错将意识妄心的无念离念境界当作是真如,你就无法证得真正的真如心;如果自以为这样就是开悟了,就以圣人自居,那就变成大妄语业,那是地狱罪,那问题就很严重了。所以我们同修会的这一些书出版了以后,已经救了很多人免除掉大妄语的地狱罪了。在入口处,等一下诸位临走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回去,我们那边准备了很多正知见的结缘书。还有一位师姊大发心,把《楞伽经详解》也买了两百本来,要跟诸位结缘,等一下诸位临走时可以多带一些回去。这意思就是说,想求开悟明心的人,必须要有第六个条件:知见要正确。
以上是悟前要做的事,悟前的这个阶段就是在唯识五位的成佛之道当中的资粮位与加行位;在你还没有接触到这个能使人证悟的法门以前,都是在资粮位里面修集资粮,虽然也说是菩萨六度万行,其实所行的六度,都是在外门广修六度万行。然后你把这个加行位,也就是我们所教的正知见都熏习了解了,你可以去证实我们这个世间法上及佛法上所讲的一切“名”--我们的显境名言、表意名言--都是虚妄,包括今天我所讲的这些名言的义理和意思也是虚妄;再去证验我们的自性--也就是我们的见闻觉知心、处处作主的心--这个自性也是虚妄;然后再从名、义、自性这三个法里面,将它们的差别性去加以详细的了知,亲证能取心、所取境都是无常空相,我见就断了--再也不会去认定离念灵知心的意识心是真实心了。到这里,算是四加行完成,我见已经断了,大乘别教的六住位加行才算圆满。
这时候还是没有破参明心,只是声闻的初果人而已,这时候你就得开始参禅了;参禅的时候不是要打坐--打坐修习一念不生的人,他把腿坐断了还是悟不了,他们往往自以为真的悟了,其实根本就不曾证悟。虽然我是在打坐中破参的,但是我发觉用打坐的方法来参禅求悟,是错误的观念;因为我这一世的师父教给我的观念和知见都是错误的,所以我才会在打坐中参禅求悟;所以在证悟之后,我反而劝大家参禅时不要在打坐里面参,而是要在四威仪中、一切时中去参,尤其是在动中参,特别容易破参。这时候你就去寻觅:我这个见闻觉知心是虚妄的,我的真如究竟是哪一个心?祂究竟在哪里?去寻觅!这就是参禅。
参禅的时候很辛苦--如丧考妣。如果证悟的福德与因缘尚未具足,就叫你去参禅,那是害你长期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参禅时,就像吃热汤圆,舍又舍不掉,因为它很好吃;可是要吞又吞不下,因为太烫了;就哽在嘴巴里面很难过。可是等你悟了,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做禅悦;不是法喜,而是禅悦!因为你找到了第八识实相心以后,你会发觉:原来佛在经里面都明讲了嘛!怎么我以前老是读不懂呢?所以当你找到了祂以后,你会责备自己笨:“佛都已经明讲了,为什么我以前这么愚痴?竟然都不知道?”会责备自己以前真是笨。这就是说:你已经真的破参了。如果你的慧力够,信力够,福德因缘够,你就不会退转;你若不会退转的话,就算是进入七住位了。
七住位算不算圣人呢?对外道来讲:算!对于佛门里面的凡夫来讲:也算是圣人。可是对于大乘别教的修行次第来讲,还不算,只是贤位的凡夫而已,也就是三贤位的贤人。因为你见道之后还没有通达般若的正理,只是知道总相智而已。见道位里面应该要断除的三缚结中的我见先断了--无始无明打破了;三缚结里面还有一个疑见,你也已经断了。
疑见断的意思是说:“于这个真如本心不再怀疑了。”可是佛有时候又说:“所谓疑见断了,就是于诸方大师不疑。”于诸方大师不疑的意思,是说诸方大师有没有断我见、有没有证悟,你听了他们的开示以后,对他们的证境都能了知,而不会再有怀疑了;因为你已经可以明确的知道:这位大师没有悟,那位大师有悟。对于诸方大师的修证,你不会再有怀疑的心,你能够确定,这也叫做疑见断。
从此以后,就进入唯识五位里面的第二位--胜解行位。也可以叫证解行位,因为你真的见道了--亲自证知般若正理的本体了,但是还没有通达,所以还不是初地的圣人。因为大乘的见道和二乘的见道不同,二乘见道了就是断三缚结,可是大乘的见道,因为它是属于般若中观与种智的部分,所以叫做证得“人无我智”。所以七住菩萨所证的人无我,部份内容和声闻初果一样,也是断了我见,但是又从所证悟的自心真如而观察到自心真如离一切我见我执,从来都没有我的观念存在,这是证悟的菩萨所证得另一种人无我,不共二乘声闻初果人。证悟前尚未伏除性障的人,如果只是断了我见,尚未明心之前,成为六住位菩萨,他的解脱果证境,就等于声闻初果;因为性障未除,所以证悟般若以后,只是进入第七住位而已,不能成为通教的阿罗汉,在通教位与凡夫来看,算是圣人了,可是在别教里面还不算是圣人。
在别教中,他虽然不算是圣人,可是他的般若中观的智慧,不回心的阿罗汉是摸不著边的。阿罗汉听七住菩萨说法,茫无所趣,不知所云,他听不懂;因为这是实相的智慧,是法界本际的智慧。法界的实相不是在讲五蕴、十二处、十八界无常空的法,而是说蕴处界的根源实相心;阿罗汉只证得蕴处界空相,没有证得实相心,所以阿罗汉听不懂,所以七住菩萨的般若智慧,从定性声闻圣人看来,真是非常可观。但是从别教圣位菩萨来看,套一句俗话说:“还只是一只菜鸟。”还很肤浅,所以他还要再跟随善知识继续熏习一切种智;因为这个时候他只知道总相:这个真如是真的、我的离念灵知的五蕴是假的。
七住不退菩萨,悟后有一个现象,就是会观察世界如幻,观察世间如幻。世间如幻还包括什么?包括自己的五阴世间如幻:色身如幻、受想行识如幻。现在,大乘无我观,第一个观行就先讲到如幻观。识阴的七识心全部都是如幻的,这是说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及意根都是虚妄。换句话说:有念的觉知心固然如幻,但离念的灵知心也一样虚幻不实;六根中的五色根虚妄不实,最后的意根无色根--恒审思量的末那识--也一样虚妄不实;六识六根都虚妄不实,六尘就更加虚妄不实了。七住菩萨因此而确认自己虚妄--根本就没有真实不坏的自我存在。
但是这个无我观的证得,却是不同于六住满心位的无我观;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只是现观六根六识六尘虚妄而断我见,不知实相心何在,他所作的无我观,同于声闻法的无我观--不离蕴处界空相的观行。七住菩萨却又从所证得的第八识实相心,现前观察祂的常住而不曾刹那暂断,以及无始以来就如是的无我性;由这个从来不曾暂断的无我的实相心,再来返观以前所观行的六识与意根等十八界我的虚妄。能作如是现前比较观察,所以他的无我观与声闻及六住菩萨的无我观完全不同,所以无我观的智慧迥异,这就是七住位至十住位所要修证的如幻观。
我们先从大乘见道之后所要修学的无我观的次第,来作简略的、全盘的介绍,再回来讲如幻观的修证。七住菩萨证得蕴处界无我的身心如幻观,但是仍不具足,接下来十住见性分明时,才能具足世界如幻观,因此而具足如幻观的无我修证,进入初行位中修行。
十行位所修证的无我观,叫做犹如阳焰--好像太阳晒在远处热沙地上那个热气反射上来,空气幌动犹如有水流动,然而智者知道那个水不真实,那叫阳焰观。譬如诸位夏天时看那个柏油路,远远看去好像有水,其实不是水,那个水是虚妄的,这叫做阳焰观。这意思是说:我们能觉知、能取六尘万法的觉知心与作主心末那识,都是犹如阳焰的出现,现实上虽然存在,但却是假有暂有的;如实的现前观察,就是十行位的无我观--具有能取性的了知六尘之心,犹如阳焰之虚妄不实,能使众生渴求世间五欲六尘而热恼不息。
接下去进入初回向位,进修到十回向位时,叫做如梦观成就;十回向位的菩萨在行菩萨道时,现前看见世界如幻、能觉能知能作主的自心犹如阳焰,自己所行的菩萨种种自修与利众上的无量事行,感觉上犹如在梦中实行一样--好像在梦中行菩萨道。
这三观,我这一世破参见性时,当时就已经有这三观的现观了,所以在一九九○年十一月写给我师父的见道报告中,有这么一句话:“人生如戏、世界如幻、菩萨道如梦(编案:经查报告原文为:……如是闻声,约二十分钟后,睁目回顾,但觉佛堂之墙壁、矮桌、舍利塔等,皆悉如幻。此后默观人事物,则有人生如戏、世界国土如幻、菩萨道如梦之感触。…)”,这就是十住位的如幻观成就,十行位的阳焰观成就,十回向位的如梦观成就。只是因为隔阴之迷所遮障,所以当时一时之间还没有发起过去世所修习的种智智慧,不知道这三观的法相名义,所以就用自己所现观的感触来述说。当然现在都已经知道了。
这三贤位的无我观--如幻观(世界如幻)、阳焰观(人生如戏)、如梦观(菩萨道如梦)--修行圆满具足了,就能发起圣种性及修道性,又因为十无尽愿的增上意乐,及初地的入地心所应具备的增上慧学具足了,便是证得通达位功德,有了无生法忍而进入初地。入地后,修到初地满心时的无我观,叫做犹如镜像。入初地之后修学百法明门及布施波罗蜜满足了,证得犹如镜像的现观时,就进入二地心,专修持戒及修福德。
二地要修证的无我观叫做犹如光影,这是说:我们这个离念而了了分明的见闻觉知心,以及处处作主思量的意根,就好像镜中的光影一样--由这个光影而形成及改变镜中的影像。当然二地心还要加修千法明门的无生法忍--一切种智,还要明解戒律,严持戒法而不能毁犯;这些条件满足了以后,才能证得犹如光影的现观。这时候开始便可以随心所欲而不犯戒,因为这时已经了解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内相分了,这时候可以自己作主来改变内相分了,可以自己控制内相分而使它转变清净了,这才是真正的持戒者,满足了戒法的修行。这意思是说:增上戒学的修证和圆满,还是要由无生法忍而从内心证得的。
然后转进三地修学万法明门及四禅八定、四无量心、五神通等。到了三地满心的时候,他的无我现观,叫做犹如谷响,也就是一切法音的宣流都好像山谷的回音一样。证得犹如谷响的现观以后,就正式进入四地而修无生法忍。
四地满心的无我观,名为如水中月,五地的无我观名为变化所成,六地的无我观名为似有非有,七地的无我观就是断尽我执、及我执的大部份习气,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我执永不现行,我执的习气种子也很少现行。八地的入地心菩萨,由佛传授“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而证得如幻三昧、成就了深妙的大乘无我观,从此以后进入于相于土都能自在的境界,此后对于解脱道,永远都是处在无功用行的境界--一切解脱道之知见与行门的修习,对他而言皆无功用;凡有所说,只是单纯的利他,于己完全无所增益,这就是八地满心的大乘无我观。然后九地修学的无生法忍是大乘诸法的总持,由此缘故而证得四无碍辩,称为善慧地,无私无我的广利众生;十地叫做法云地,到满心位时,是修学一切法门圆满,可于一切时地中,法音宣流而无穷无尽,永利众生永无穷尽;满心位时,诸佛授职,成为法王子。这是大乘无我观的现观上面,大略的观行内涵。
以上这些次第,只说名称,等一下再来解说。我们先回到前面的如幻观来讲。为什么说七住菩萨也能证得如幻观的境界呢?因为他从证得的这个真如来观察:当我出世的时候,自心真如是这样子的从来不曾间断过;在我出世以前,祂也是这样子从来不曾一刹那间断;我将来死了,祂还是这样子不变。我现在如果昏迷了,祂也这样不曾暂断,还是继续祂自己的心行而不中辍;我晚上睡著了,觉知心暂时断灭了,祂还是这样;无始劫以来,祂从来不曾间断过,从来不曾间断过祂的心行,以后尽未来际也将永远一样不会刹那间断。他从真如的立场来看:我这个肉身的世间大不了几十年,彭祖最多也不过七八百年,也是要死掉;那这个真如--如来藏--一直都不坏,所以从如来藏来看,五阴世间真的是犹如幻化一样。
然后他再从这个如来藏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当我们跟人家祝寿时都说:“祝您老:寿比南山。”可是南山,这一个大劫过去时,南山也坏掉了,这个世界也坏掉了,可是我的自心真如还在--永远不坏;所以他从真如的永远不坏,来看这个世界,也是犹如幻化。这个无我观的境界,必须要证得真如,才能有这种觉受出现,这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
但是七住菩萨的无我观,是以如来藏自体的对照,而经由观行来的;如果你进修到九住圆满,再修眼见佛性的法,因缘具足时忽然亲眼让你看见佛性,那又整个不同了,那个解脱的觉受又更强烈,如幻的这种觉受也变得更强烈。这个十住位的如幻观,不是由观行而得来的,而是恒常处于世界如幻的境界中,现前观见唯有真如与佛性是真实法,世界与身心都是犹如梦幻一般的不实在。这不是由次第观行而得到的境界,而是见性时便在刹那间住入这种境界中,由肉眼看见世界与身心(七识心)的如幻不实。如幻观成就了,才算是满足十住位的无我观的修行。
然后就进入初行位,开始要修十行位的修行;一到十行的细节暂且不谈它,单说十行位的无我观。十行位的修行,主要的就是在于阳焰观。必须真正的证得如来藏,而进入七住位作无我观,及眼见佛性分明时才能具足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此为基础,才能修习十行位的阳焰观,这是有其次第性的。阳焰就是太阳晒下来,远处地面热气幌动不停,那个热焰好像透明的水,它会使得你对远处所看到的影像扭曲,那就叫阳焰。我们的色身如幻、世界如幻,可是我们这个能取的心,不断的在执著色身以及色身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法,但是这六尘也如幻;我们的这个能取的心,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加上处处作主的末那识意根,都是在这六尘法里面,随著这个色身到处攀缘六尘,可是这些六尘犹如幻化;那我们这个觉知作主的心,在六尘里头去攀缘,其实并不是常住不坏的真实法,只是假合而有的一种表象而已;就好像阳焰似水一样,并无真正的水存在,我们的这个觉知作主的心,就是这样不真实的一直在幌动,犹如阳焰一样动个不停。
众生一直都以为:我们能见、能闻、能知、能觉的心,祂是真实的。其实不然,你每天晚上睡著了,祂就断了,祂要靠另外一个本来就不了知六尘的如来藏心,以及似有知似无知的意根,才能让这个能见闻觉知的心重新再现起。你这个能知觉的心,既然眠熟时就间断了、不在了,那就是无--没有;不存在的无法,怎么可能明天早上自己又生出来呢?那不就变成无中生有了吗?一定要有个能生祂的法,祂才能在第二天早上再生出来而出现知觉性,所以觉醒过来。这个被生出来的见闻觉知的心,就是在摄取六尘的现象中现行的意识心,一般人没有深入去观察时,总以为祂是真实有的法,可是它并不真实,犹如阳焰幌动一样。能够作如是现观,十行位菩萨的阳焰观成就,便满足十行位的无我观,这时才能真正的生起圣性,从这个时候开始,就不会再有私心与贪心了,就正式进入初回向位修行,累积更大的福德资粮,以及实行菩萨的正道,藉此利乐众生、救护众生回入正道,而渐次的发起修道性。但十回向位仍然还不是别教中的圣人,因为还没有获得初地圣人的道种智--还没有证得初地所应证的无生法忍。
初回向位起,就是不断地回向,十回向位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一种回向;十种回向的目的,就是在于发起修证佛道的种性。但在发起道种性以前,却必须先发起十行位的性种性、和满足性种性,如果能在悟后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障就可以消除掉--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如果能认真修行阳焰观,异生性对佛道修行的障碍就可以消除掉,就具备了菩萨性。凡夫性消除掉以后,你的菩萨圣性才能发起,才能具足十行位的性种性;可是圣性发起以后,你还进不了初地,还得要在十回向位中,再修十种回向的菩萨行,利益广大佛子;于无我无私广益佛子的修行过程中,才能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初地的道种性。
在广利众生而无私心的十回向行中,同时要再进修唯识学的五法、三自性、七种第一义、七种性自性、两种无我法,这就是地上菩萨所应进修的增上慧学。十回向行满足的时候,你再把这个法无我的智慧修学满足,那就表示你的见地已经通达了;通达了以后就是唯识五位的通达位,你已经进入初地了。但是先要有一个条件--如梦观的现观。
因为你要发起道种性,如果没有如梦观的成就,修道的种性就发不起来;道种性如果发不起来,就无法修十地的菩萨道,就会像俗人一样,老是觉得这个东西很好吃--真的好吃--贪了!我这个太太好温柔--真的温柔--贪了!我这个先生好体贴--真的体贴--贪了!世界可乐--真的可爱--贪了!因为觉得这些都很真实嘛!
可是当你以七住十住的如幻观,以及十行位所成就的阳焰观,你再进一步来修学观察,如实的去观察:能取的我、所取的境,就是“我”的全部了;换句话说:我们所有的人,在人间全部的法就是色、声、香、味、触、法六种,离不开这六种,无法超出这六种;而这六种法当中,就是我们能取境的心,在这六尘万法里面混来混去;乃至我以这个如幻观、以这个阳焰观,在修菩萨六度万行的时候,其实跟晚上作梦一模一样,这叫做菩萨道如梦;这种如梦观成就的时候,我性就消除了,就进入“性障永伏如阿罗汉”的境界,修证佛菩提道的圣种性与道种性就具足了,就可地地进修了,就进入初地以上的修道位了。因为你的执著性已经消除掉很多了,以后凡有所作,都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不是为了自己;异生性永伏了,发起圣性及道性,就可以准备入初地、就必须以初地的入地心的无生法忍为主修了。
换句话说:以触证领受如来藏为基础,以眼见佛性为基础,去熏习法无我,可以成就大乘十住位的如幻观;以如幻观为基础,去观察能觉知能作主的我,以及相应的各种心所有法悉皆如幻,可以成就阳焰观,发起圣性,远离自我的贪执;以阳焰观为基础,去观照法无我的熏习及菩萨道的修行,可以成就如梦观而发起地上菩萨的修道心,成就道种性。三观若不成就具足,便不能入初地;圣性及道性不发起,便不能入初地,这些现观境界的修证,是环环相扣的。
(原标题:2 主 文(上))
2 主 文(上)
2018-07-11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