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阿含正义》,我们继续来讲诸根寂静的道理。诸根寂静的境界是在眼见色尘时不生起了知及执著,因为想即是了知,也就是说在所见色尘的时候,不论是如何的可爱都不想了知及忆念,只保持在接触的阶段,不继续作进一步的了知、识别、执著、忆念,恒时地保护眼根而无所攀缘,因为根、尘相触就产生识,所以在根、尘触而未生识的时候,一触即止,不继续了知,也就是不达到了别完成,在还没有成就识的阶段就停止了,这个是在求取解脱道断除我执的方法,所以不对色蕴中的内六入、六尘有所执著,也就是“守意如城,防六如龟”的这个道理。
不让六根藉著内六入而向外攀缘外六入、外六尘的我所,这样我们修行寂静就比较有一点点方法,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六根的一个自性。那下段经文我们继续来读:【云何比丘成就六?王当知之。若比丘见色已不起色想;缘此,护眼根,除去恶不善念而护眼根。若耳、鼻、舌、身、意,不起意识而护意根。尔时世尊以偈答曰:眼耳鼻舌身,意根为第六;此处池流回,此无安立处;名色不起转,此处得尽灭。】(《别译杂阿含经》卷15)这个意思我们来稍微解说一下。
守意如城,不让六入影响到意根而去攀缘外法的我所,那这个就是防六如龟,防止六根攀缘于六入而执著内六入,因为在佛法中所说的六根,多数都是在说内六根,也就是意根以及五根的胜义根。这就是说解脱道的行人在断我见之后,想要进修而断我执的时候,必须要断尽我执才能够成就阿罗汉;这样子都是依上面的这种方法来安住其心,这样才能够使阿罗汉从慧解脱阿罗汉,然后成就到俱解脱阿罗汉。因为外六入是外我所,而内六入是五阴自我所摄的内法,所以这个是属于我执;也就是:我执是在说内六入的这个内法,所以断除了内六入才是真正的解脱道,灭除外六入只是外我所的灭除,尚未真正进入解脱道的修行;但是灭除内六入的这个行门,只是解脱道的行门,它不像大乘菩萨道、佛菩提道所修的这么究竟,所以菩萨道又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者有不太一样的地方!
菩萨所说的“无所住而时时生其心”,它是说六根、六识都无所住而如来藏时时生其心,如来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而出生这六尘,而且如来藏不贪爱、执著这六尘;这样的现观才能够使菩萨智慧不断地增上,而广利众生,终究终于能够成佛。也就是说:如来藏能够直接生六根,然后又间接生六尘,然后辗转生六识;这些根、尘、识都是如来藏所生法。所以如来藏为什么能够生这个法而能够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就是说祂在起五阴十八界这些诸法的时候,祂并没有去起一个贪爱或执著,这个才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义理。
那我们来说:大乘菩萨证悟后跟阿罗汉证悟二乘菩提之后,就了知这个眼根与眼识都是同时存在的,都是一起在现行运作的,这个都可以现观。所以对于外道主张:根是识的种子;这个有种种的过失,这个是有无量无边的过失。那我们现在来说明一下:第一个,根与识它不是同一界,它不是同类。第二,正当六识在现前的时候,根与识必须同时存在,这样才能够继续运行。第三也就是说:根与识是并行运作的。第四,根与识都有各自的种子,也就是根与识都有各自的功能差别;根跟识不是一样的,如果一样就只要讲一种就好了,就不用分根与识了。第五,根是识的所依,若识没有所依就不能现行,当然也就不能运作,所以根、尘相触产生识;所以识当然是因为根而来,也就是根是识的所依。
我们今天再继续讲佛经里面的东西来证明:
复次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亦不兴念;具足眼根,无所缺漏而护眼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亦不起想,具足意根而无乱想、具足拥护意根。是谓比丘成就此第二法,弊魔波旬不得其便,如彼城郭、门户牢固。(《增壹阿含经》卷33)
这段经文里面说要守护意根,这个意根的意思很明显是已经包含意识与意根两法;因为意根本身祂不见色、不闻声,乃至不辨别诸法;也就是说不能详细了别。那如何能够在六尘中守护而不缘六尘呢?所以这里面是意根跟意识,两个合在一起说,所以守护意根即是要随时起作意,来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照顾身、口、意,意不攀缘各种境界;这个是用功的一个法门。
至于六根自性各各如何呢?六根有心根与色根,也就是心法与色根;色根它是有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五根,它是属于色根;眼根各有扶尘根与净色根两种。那我们来说眼根的扶尘根,就是眼窝中的眼球以及传导视觉讯号的这些视觉神经,一直到脑中的视觉神经,就是在中间传达这个部分;脑中的这个视觉的部分,脑的部分这个是属于净色根了,这边说明一下。那第二个、眼根的净色根,就是脑中掌管视觉的这个部分,所以又称为眼根中的胜义根,净色根就是胜义根的意思。眼根如此,耳、鼻、舌、身根也都是如此,各有两种有色根:扶尘根跟胜义根,在前五根来讲都是有色根。因为意识透过错误的认知及思惟也能够主导意根改变心行,所以祂也有属于自己的分别所起的我执,这个意识祂也是有这个能力;所以想要出三界,修习解脱道,就是意根、意识通通要断除祂的我执。这个就是说:只要把意根与意识的自我执著能够把它灭除了,死后就可以不再出生意识,也就不必再保留意根的存在;那这样就可以证得解脱生死,这个意根祂是属于心,祂不是属于色法。
好!那参禅人落在离念灵知心中,往往会把意根初唤醒意识的时候,那种似知、似不知的这个意识心,把祂当成常住心,所以就坚持说这个离念灵知心,晚上睡著的时候并未断灭,只不过是睡著而已;这个就是把意的根,跟意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睡著的时候其实就是意识断灭;那意识如果还在的话就一定会有六尘的觉知,这样就表示在清醒位,就不叫作睡著了。所以如前所说,意根只能在法尘上作简单的了别,就是法尘有大变动的时候祂才能够了别;所以意根在眠熟的时候是无法了知六尘中的种种事;假使意根要了知六尘的这些种种相,这些细相,祂一定要唤醒意识以及前五识来作了知,这样既然意识已经起了、前五识起了,那当然就已经醒过来了,就已经离开眠熟位了。所以这个观念要先有正确的了知。
意根的自性又是有覆无记性,这个体性都是因为祂的另一种自性而导致的,也就是说意根祂是遍缘一切法;祂因为所缘非常广又很分散,所以针对单一的事物,祂当然就没办法作详细的了别。这个道理大家应该很了解,像我们在专注某一个事物的时候,譬如说眼睛很注意在看东西的时候,有时候就忽略掉声音;一样的道理,这个就是能够专注一个,那个了别就会比较细。意根祂自己也没有反观的能力,所以在经中说“如刀不自割”;意根在六尘的运作中是没有证自证分的,所以祂不会反观自己,在睡觉中祂不知道自己在睡觉,也不会知道自己是在什么境界中安住。在诸地菩萨的无生法忍中常常说八识心王都有四分,但是意根的证自证分不是相对于六尘而运作的;祂是不同于意识,所以对六尘的证自证分,这个是意识比较能够做得到。这个比较深我们就不继续谈下去了。
那如果从无生法忍来说,这个意根不但能够藉阿赖耶识缘于外法尘及诸外事,也能藉著意识的现行而了知内六尘;其实外法尘都是要我们的阿赖耶识,因为祂有大种性自性,祂才能够去缘这个外法尘。错悟的人,一般来讲都会把意根这个现识,意根又叫作现识——意根能唤醒意识的这个功能,以及刚刚生起意识的时候的见闻觉知性,把祂合而为一;祂是两个:一个是唤醒、能唤醒,一个是去了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所以这些错悟的人就会主张他们所悟的离念灵知心,祂就是常住的金刚心;你看连参禅的人都会如此地误解,那何况一般人啊!
所以我们现在用《起信论》来解说一下,对这个意根就会有比较深的一个了解。意根又名为现识,祂有几种功能。一一讲:
第一个,【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大乘起信论》)这个大家不要搞错,意根祂不是明镜喔!这边注意,祂是能现,能现喔!至于能现,大家自己去参。也就是很多人把祂搞错了,以为意根就是明镜,那不对。所以这边特别标示出来,就是意根又叫作现识,所以祂的功能就是“现”,所以祂就在五蕴丛林中“意”为先导,因为祂能够现;所以你看,想要现起这些所有的六尘境相都是要意根先起作用。所以这个大家要先知道,那这样来参才会有点著落。
第二个,【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大乘起信论》)也就是说:五尘境界一面对的时候,祂就马上现起了,就非常敏锐,所以你不会感觉祂有前后;所以你看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就会很好用啊!也就是:要现起五阴十八界都是意根作一个很大的作用;想要现起五阴十八界,这个都要意根在里面作一个作用,祂的作用就是“现”的功能,所以祂叫作现识。这个大家应该可以去体会,这是参禅的一个很重要的关卡,大家要能够对意根产生兴趣,然后慢慢去把意根的各种体性都搞清楚,然后再去参究、去现观。
第三个,【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大乘起信论》)你看这个意根祂一切时不灭、不断;当然除了入无余涅槃祂才会灭,所以任何时间祂都在啊!然后每一个想要现起六识,都是意根先,所以祂就叫现识,所以意根就为六识的俱有依。这个道理就是在这边,所以就像我们在想要专注任何一个事情,那个作意要先,一样啊;这个就知道说:意根在五蕴丛林中“意”为先导,这个意根便成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部分。
所以想要观察这个佛法,因为现在不是宣讲大乘法的种智,所以对意根遍缘一切法这个部分,我们就不多说。大家如果能够详细地阅读《阿含正义》,去思惟法义,对于六根的体性就应当可以比较有深入的理解;接著就容易了解六根与六入,能够进一步的确定,然后去断除我见。我们作一个总结,就是说:所谓小乘佛法,就是五阴十八界都把它断除,然后不再让它现起;既然不现起,那就是没有在三界中现身、语、意,既然没有在三界中现身语意,五阴十八界不现起,那当然就没有三界可言;没有三界可言,方便说叫作“出三界”。其实没有三界可出,也就是在断尽五阴十八界,只剩下第八识自己独处的这种状况,这样叫作“入无余涅槃”。这样说就是:只要把五阴十八界断尽;既然是要断尽的法,在小乘来说,他不用去花那么多时间把它一一搞清楚。它有些是可以类推的,那就是知道:譬如说在这个五尘境,知道一个尘是无常、苦、空、无我,他就以此类推通通不要,通通不要他就不取贪爱、执著。所以你看:我们一念无明所断的见惑、思惑,这个思惑的部分就是三界爱;三界爱反正我都不要了,所以对自己五阴十八界的现观,通通把它归纳为无常、苦、空、无我,所以就起厌离心,厌离心之后当然你就这些贪爱执著能够断;你就不会说人去世之后想要再去投胎,然后再去制造一个五阴十八界的这个色身;这样当然就不入胎,不入胎就叫作“不受后有”。
那“不受后有”有几个阶段:比较厉害的俱解脱就是坐脱立亡,如果他有灭尽定的功夫,他可以坐脱立亡,随时自己决定自己要怎么样,就可以走了,可以出三界。那如果没有办法,慧解脱呢?那当然他就入灭的时候分段生死就已经了了,他不再去投胎——没有中阴身现起,那就可以直接入无余涅槃。那如果再差一点的呢?就在中阴身再入涅槃,那就是中般涅槃。这个各个都不一样,但是终究就是不受后有。不受后有就是什么?不再在三界中现身、语、意;那如果简单的说法,就是不再去投胎啦,就在去世之后就灭尽五阴十八界,灭尽五阴十八界当然就没有五阴十八界;没有五阴十八界,知道前七识都没有了,那剩下的当然就是第八识了;所以剩下第八识,那就不是断灭,他还有第八识在啊!只不过祂不再现起五阴十八界而已。所以这个法才是真正的佛法,这样的佛法才是周延的,不落断、常两边,也就是说:现起的时候祂有功能,那如果把它灭除之后,祂还是保有如来藏自己存在的功能,那这样就不是断灭了,这才是究竟的佛法。
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27集 六根体性(四))
第27集 六根体性(四)
2018-07-13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