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4、常见外道法--广论(一)【共130集】
第57集 五蕴虚妄(一)
2018-07-13
侯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常见外道法--广论”。首先我们来谈五蕴。事实上,在佛法中下士道应该是声闻人所修的四圣谛、八正道等解脱道;中士道应该是缘觉人所修的因缘观之解脱道;上士道应该是菩萨所修的般若中观及一切种智、无生法忍等。外道为了要引人入双身法,避免让学人知道意识心虚妄,故意扭曲妄设三士道。声闻人的解脱道中,最重要的是对于五蕴内涵的如实知,然后才能修学五蕴的苦集灭道之四圣谛、八正道。八正道即是四圣谛里面的苦灭道谛,所以对于五蕴的如实知,才是一切学佛人首要之务,因为声闻道是佛法的初阶。
  五蕴又称为五取蕴,蕴是聚积的意思,阴是遮盖明性的意思。人类的蕴有五种,一般说为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等五种。
  色蕴的出生,是由于我们有不生不灭的阿赖耶识常住不坏,犹如金刚的体性。其阿赖耶识所持的妄想无明与地水火风四大种造色种子,由于中阴身的意根与意识的无明,导致阿赖耶识入住母胎时执持受精卵,这个时候的中阴身他的意识随之就消灭了,不再生起、永远断灭。后时这个受精卵渐渐地再发展出色阴的五色根,此后才又生出全新的意识,但已经不是前世的意识了,所以我们就没办法记忆前世的往事。初入胎的时候,中阴身就马上断灭了,这时只剩下意根及阿赖耶识住于受精卵中,这个时候由于前世的意识已经灭尽而不在了,意根祂的了别慧又很低劣,这时又没有五色根对五尘,所以无法可以供阿赖耶识变现内相分六尘,所以不能发生六识在六尘中的了别作用,只是完全由阿赖耶识与意根了别受精卵的状况。但阿赖耶识的了别不在六尘中,至于意根只能了别法尘,所以这个时候的了别状况,如同眠熟无梦时,此时阿赖耶识的四大种以及所含藏的七转识的我执妄想,就藉著母血为缘,摄取地水火风四大,逐日增长而变生了五扶尘根及五胜义根,历经三十八周的住胎期,不断地摄取四大而造就了色身。等到五色根圆满,识蕴已能正常运作时,才由阿赖耶识发动业风,此时的胎儿头转向产门,由于业风的驱引,这个母体就出生婴儿。如是由阿赖耶识四大造色种所变生的这个色身,就名称为色蕴。
  由于各人阿赖耶识所含藏的妄想执著、四大种、业种,各各不同,所以导致各人的身相、面貌都不一样,男女也有分别。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也互不相同,乃至肤色也有所不同。这样的色蕴,由于阿赖耶识的大种性自性依其所含藏的无明妄想所造,是方便所作、众缘所成。这个色蕴刹那变异,一直成长乃至强壮、衰老最后坏灭,这个色身都是虚妄不实,是有生有灭之法,所以色蕴是生灭法,不能认为是真实我,否则就是我见未断的人。
  我们再说受蕴。在《成唯识论》里面,受的定义就是:
  受谓领纳,顺违俱非,境相为性,起爱为业,能起合离,非二欲故。(《成唯识论》卷3)
  受就是识蕴的心所法,即一般人所谓的觉受,也就是领受境界时所产生的种种感受作用。外境都属于六尘的境界,其中有顺境、逆境,非顺非逆境。顺境中我们就生起了乐受,逆境中则生起了苦受,非顺非逆境界则生舍受,舍受又叫作不苦不乐受。在乐受当中会产生想要继续与这个境界相合会的这种需求,但是在苦受中又会产生想要与境界别离的欲求,在舍受当中对于境界产生不合不离的需求。那其中舍受又叫作“平等爱”,是处在有了别而有执受的状况,只是不加以强烈的了别或者执受而已,特别是在二禅开始的等至位中,这个属于平等爱的定境中,很容易被误会为涅槃的境界,但其实还是在愚痴无明的烦恼三界之中。《成唯识论》中又从苦乐中再细分出忧喜二法;从身说有苦乐,从心说有忧喜,那就变成苦乐忧喜舍这五受。
  在一般的论又有说,所谓的“六受身”是怎么定义呢?它定义为:
  眼触所生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受,舌触所生受,身触所生受,意触所生受。(《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
  进一步来说,受就是六受身,也就是说六根与六尘相触的时候,因而产生作用,那这时候叫作六受身。总说六受身,有乐、有苦、有不苦不乐,再细分当中又有乐的身受、苦的身受、不苦不乐的身受,这是前五识相应受;然后又有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这是第六意识心的相应受。一般我们说心,往往只是以意识来作代表,那前五识祂一般来讲,都称为五识,不称为心,所以修定又叫作增上心学。这个大家要稍微区分一下。总之受蕴是依于色蕴与识蕴而有,当其中的一法坏灭的时候,受蕴即坏灭,所以受蕴是生灭法,这是很明显的事情。若执著受乐者为我,或者受苦者为我,或者是受不苦不乐者为我,这些都是受蕴所摄,本质上都是虚妄无实的法,因此不能执受蕴为我,否则就是我见未断的人。
  接著我们讲想蕴。在《成唯识论》中它又开始说明,就是说,我们想要能够了别,就要安立各种境界相,来分齐能够了解它,才能够随起种种的名言来形容这些状况。(《成唯识论》卷3)这些境界安立的意思是取相,分齐的意思是分别,而且是了知全部,能够全无遗漏的去了别。
  云何来建立这个所谓的蕴呢?一般来说,“六想身”是:
  眼触所生想,耳触所生想,鼻触所生想,舌触所生想,身触所生想,意触所生想。(《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
  想蕴简单地说就是了知,它真正的意思就是了知的意思。当六根对六尘由触而生受,那我们了知的时候就是想。想了之后会取所受的境界,再安立一个名称,或者是语言言说,以方便我们来解说它,或者说明它,这个也是想的一种。这两种都是想阴的体性,依境界我们分为有相的想与无相的想。有相的想,一般比较具体的颜色、长短、声音、形态等等,都可以具体描述的;无相的想,例如苦、乐、贪、怨这些境界是比较不容易具体描述的,其所感知的境界相就是不论有相、无相,这种感知都是由六识在内相分中辨解分析所得。
  当我们的扶尘根摄取外境界的时候,这些五尘透过阿赖耶识,会把它变现在五胜义根处变现出与外境界一模一样的五尘内相分(这个即是我们人类一般说的十八界中的五尘),并在五尘上面显现法尘,意根接著就触这个内相分的法尘而生意识;意识在内相分的法尘上分析整理五尘的微细相之后得到了概念,为了分别与形容这些概念,就会安立各种名称言说来称呼、来说明,这些都称之为想。这个取境相的过程,因为前七识不能直接与外五尘相应,所以当五根对外境的同时,我们第八识阿赖耶识就已经现行了这些色法的种子;由于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不断地自心流注,才能在五胜义根上显现出来与外境界相同的内相分这些境相,让六识去运作,然后有想蕴的生起。假使中观应成派的外道等人说没有阿赖耶识,把祂否定了,这整个过程不就没有办法现起,就停掉了;连五尘都不可能生起了,这个内相分都没有办法生起了,哪里还有眼见色尘生想、耳听声尘而生想、乃至意触法尘生想?所以这个外道努力修习的双身法,或者自身淫乐的乐空双运,这些淫触的相分,因为没有第八阿赖耶识的关系(他们把祂否定了),当然这些相分都没有办法生起。所以他们外道一生努力修习的乐空双运,他们根本就没办法能够存在,没办法去感受它、领纳它。所以说,不依阿赖耶识而说一切法都是妄想。外道连这些道理都不懂,更不要说他们有什么般若智慧,中道的观行,根本就没有实证啊!
  我们再说想蕴是由各种了知的功能聚积所成,是依于色、受跟识蕴而有(至于在无色界中则不需要依于色蕴),如果其中有一蕴坏灭时,想蕴即不存在了,所以想蕴是聚积之法,名之为蕴。想蕴既然是聚积之法,即是生灭无常之法,本质是虚妄不实的,对于想蕴是缘生缘灭的事实若不能了知,就会执著想蕴为常住不坏的自我这种错误的认知;这些认知不管是有念的灵知,或者是离念的灵知,他们都把祂当成真如心,这就是错悟的。他们的想蕴(这些错悟人的想蕴),这时候就把它称之为想阴,阴是遮盖智慧光明的意思。所以不管是有念的灵知,一般人所认取的这些有念灵知,是要保持随时随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祂的了知性,那就是有念灵知。离念灵知,祂是一般佛门的所谓大师他所认取的无语言文字、了了分明的这个了知性,他们认为这样就是开悟了,这个全都属于想阴的境界。若修行人不能观察想蕴的本质,就会被想蕴遮蔽了我们本有的无我的智慧,错认想蕴为真实我,就落入想阴之中,也是我见未断。
  我们接著再说行蕴。行有两种意思,一种就是念的行,第二种就是心的行。把它分成两大类来说,第一个,前者就是在讲心行的部分,就是诸识的种子刹那刹那相续运行。另外一种行就是身口之运作,以及意识意根等思惟决断之行。两者都属于行蕴,因为不了解行蕴是积聚的法,所以就变成行阴。我们如何来建立这个行蕴呢?也就是六思身:
  眼触所生思,耳触所生的思,还有鼻触所生的思,舌触所生的思,身触所生的思,意触所生的思。(《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
  这个“思”其实就是行,我们这个部分要特别留意,要不然五蕴就没办法搞清楚了。好,因为有这个思的缘故,就会想思作善事,想要思作杂染,想要思作分位差别。这个思,除了受想两法已经单独列为两个蕴,之外其余的心所有法与心不相应行,都称之为行蕴,所以我们所说的行蕴就是六思身。怎么样才叫作思呢?也就是说【心造作意业为体,于善、不善、无记品中,役心为业。】(《大乘阿毘达磨集论》卷1)这个身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有作用、有运作的意思。思主要就是指六根触六尘所生起六识的思,而这个思有决断的意思,因此思而有意根与意识共同或者各别作意的决断,因为思的造作能够起善、恶、无记等种种业。
  今天大概就能够了解五蕴它是有一个连贯性,就是从这个“色”,就是六根对六尘如何能够变起了别的作用,这个了别就是属于识。这个从色法、色蕴这边能够变成识蕴了别完成,中间要靠这三个蕴,就是受、想、行。“受”就是已经领纳到这些根尘相触所产生的这些种种的受,然后加以了别,能够让祂了别这个尘的境界,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成就五蕴运作的一个方法。至于这个“行”是因为不断地在重复这些动作,也就是根尘相触能够产生受、产生想,乃至一直到能够把它了别完成,这些都属于我们所要谈的行的范畴。所以这些都是我们要修习的对象,这些法大家都要反复地熏习才能够了解,那了解是属于闻思修里面的一个思慧而已,修慧才能够取证。那什么叫修?一一如实地去观察我们身中五蕴十八界,尤其是五蕴到底各个是怎么的一种状况呢?要如实地现观,然后起厌离。为什么会厌离呢?因为我们知道它是无常,也就是无常、苦、空、无我,把这些法带进来,去观察它确实是这样,这个时候,我们心就能够起厌离;透过我们的意识心对这个五蕴的观察,然后能够慢慢让意根接受了,这个时候就起作用了,我们对这个五蕴的贪爱执著就渐渐能够断除,然后我们就能够证得我们的解脱道,一一能够如实产生现观的作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佛人。
  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去修行用功,以上希望大家能够福慧增长、功德圆满。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57集 五蕴虚妄(一))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