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惠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常见外道法——广论”,继续上一堂我们所说的这个六思身这个思。学佛人一定要先搞清楚,“思”其实就是行的意思,所以在五蕴,我们把它称之为行蕴,但是在我们的五遍行,把它称之为思,这个大家前提先知道。所以五蕴里面有色受想行识,那在五遍行,把它分为触、作意、受、想、思,那个思就等于行,这个先建立正确观念,那佛法就比较容易了解。
好!我们接著说,所谓六思身,即是眼触色尘而生起了眼识,乃至意识与意根的行为;耳触声尘而生起耳识,乃至意识与意根的行为;鼻触香尘、舌触味尘等等,包括我们的身,是触触尘来生起身识,这些诸法的现起的行为,这些在五十一心所有法里面,因为受跟想二法已经单独立为受蕴和想蕴了,所以除此之外的五十一心所法,就是扣掉二就四十九,那这些心所法再加上二十四个心的不相应行法,这些都算是行蕴。那一般讲说“思作诸善”,在五位百法中什么叫作善?就是善十一这个心所。“思作杂染”,杂染是指五位百法中的六种根本烦恼,这属于杂染,烦恼就是杂染的意思;还有二十种随烦恼,这些我们都把它称为杂染。至于“思作分位差别”是指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就是三位差别故。那这些如果有研习过五位百法的人,自然就能够了知,然后法住法位,这样对佛法的进修就很容易了。
好!我们接著说,因为八识心王各自有其种子念念相续的运作,所以才有世出世间法的出生。八识种子念念相续,祂本身也是一种行蕴,其中第八识在三界中的现行种子,祂的流注行为也属于行蕴,这是广义的行蕴,包括这么大,这些都是只有证悟的菩萨才能够知道、能够现观,阿罗汉与辟支佛都不知,因为他们没有证得第八识。至于身口意三业,不论是善、恶或者是无记,这些行为与过程都是行蕴,也就是在造作善、恶、无记,这些行为都是行蕴的范畴,乃至于眠熟位与闷绝位中,都仍然是还有身行与意行。二乘无学位的这些圣者,也只能够部分了知,这些一般都是属于大乘修行的范畴,才能够具体的了知。行蕴一般来说,是由色蕴、识蕴、受蕴、想蕴和合而产生的,前后相续这些行为与过程,所以是念念生灭,不是常住法,所以也是虚妄无实,不能认为是实有,否则就是我见未断。若是错认行蕴中的自我为常住法,这样就是错悟啦!
我们来说,一般《广论》它后半部所说的止观乐空双运,是指正在淫乐运动时,色身要保持淫乐的最强烈、最遍身的淫欲乐受。这种错误知见,都是由于对这个乐受时的觉知心及乐受本身都是不了解,其实这些都是空无形色,所以他们就错认为淫欲时的遍身乐,即是报身佛的快乐境界。这个其实是落入行蕴中,这个时候也是具足身行与识行的行蕴。然而乐空双运的行蕴是怎么来的呢?是由色蕴、识蕴、受蕴、想蕴等四蕴和合而成的,这个时候是具足五蕴虚妄的法,但是外道古今的法王都不知道这个法是虚妄,所以就勤修乐空双运,这时候的五蕴就变成阴盖,所以外道这些所有的法王,他们的五阴就永远遮盖了他们的智慧光明,他们没办法修上乘的大乘佛法的原因也在这边。因此古今所有的外道,这些法王都是怎么样?在解脱智慧与实相智慧都没办法具体的了知。因此外道的乐空双运境界,是一种具足五阴而不只是具足五蕴而已了,他更加严重,就是已经阴把他遮盖了,当然这些所谓外道就没办法与下士道的声闻解脱道相应,更无法与中士道的缘觉解脱道相应,那不要说是上士道这些大乘佛法,他更是没办法相应,他们永远是具足异生性的凡夫。
不但如此,外道古今的一切法王,由于执著乐空双运的欲界法,导致连共外道法的四禅八定都没办法证得,所以就沉沦在欲界,舍寿后,成为欲界中最贪欲的有情。如果不是生往夜叉、罗刹的这个世界中继续广行贪淫,便是因为执著外道而谤大乘法,或者谤大乘真正证悟的如来藏法,把祂说为外道神我;因为谤三宝的因缘,因此下堕三恶道中。那至于外道所称的乐空双运、大乐光明、无上瑜伽等,这些其实都是男女合修双身法,之所以能够广行在这个当代的佛教中,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声闻解脱道的内涵,当然就没办法远离我见身见,就落入五蕴中而被五蕴所遮盖,就具足了五阴,因此就导致他们贪著于欲界法,在乐空双运的境界中,永远地流转于欲界法中。
我们大乘法中的参禅者,之所以有部分的人会悟错,也是因为由于对五蕴的内涵不如实的理解,错认五蕴中的觉知心为常住不坏。比较用功的人又分成两种,第一种人,就以放下人间烦恼的时候,这个有念灵知心,他们错认为这样就是开悟了。另外一种人,就以在静坐的时候,没有妄想、语言文字的离念灵知,这也是一种错误,其实还是在识蕴的境界,他们错误的将识蕴认为是真如佛性,这时候的识蕴就变成识阴,因为识阴遮盖了实相的光明智慧,就永远处于凡夫位中;若是悟错以后,还向大众妄称,或者是在书中宣称开悟,那就成就大妄语业,必然下堕三恶道中。由此知道,不如实知五蕴内涵的人,对于真正的三士道也没办法了知;对于乐空双运的五阴境界,就把它错认为报身佛的境界,显然这个是不如实了知五蕴的内涵,这些都是凡夫异生。而外道永远都不想弘扬声闻解脱道的真实义理,永远只援引解脱道的名相,然后自己胡乱解释来交差。若是对于解脱道能够如实的弘扬,必然会对外道产生破解的作用,知道外道本身就是具足五阴的没有智慧的人,外道的乐空双运法门当然就没办法继续弘扬了。因为乐空双运是建立在五蕴的境界中,所以外道不会诚实的弘扬阿含的真义,无法实证声闻菩提以及佛菩提。由于对声闻菩提的解脱道,这些外道不能如实知,所以也不知道声闻解脱道最大的基础是要建立在对五蕴的了解。所以可知道,如果能够如实了解五蕴的内涵,对学佛人或者是学阿罗汉、学缘觉的这些佛法修行人有多么的重要啊!
接著我们讲识蕴。这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这些,乃至眼、耳、鼻、舌、身、意,这些都是属于识蕴的范畴。凡是根、尘二法相触而现行的识都属于识蕴,譬如眼根对色尘而生眼识,乃至意根对法尘而生意识,都是根尘二法和合相触而出生识,都是摄归属于识蕴的范畴。六根中只有意根是无色根,其余的五根是有色根。意根又称为末那识,了别慧极为差,但是祂所缘又非常广,若把意根加入识蕴中,就称为广五蕴。那一般声闻解脱道所说的识蕴,只说前六识。意根与识蕴合起来又称为七识,那这个属于《阿含经》里面说的名色的名,那在大乘法中,就方便说是广义的识蕴。但是在五蕴的色受想行识中,它所含摄的识是指识蕴的六识而已,是因为根尘二法和合相触而出生的。识蕴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所含藏的各种识的种子流注而生,是借著五色根的色蕴,依无色根的意根,才能够从如来藏中出生。有了色蕴与识蕴的存在,那就有受想行三蕴接著出现,于是众生在日常生活中,身口意造作就不断,因此识蕴又叫作六转识。六转识再加上意根,又称为七转识,都是从阿赖耶识心体直接、间接或辗转生出来,这个都属于名的范围,就是名色中的名所摄。七转识再加上所依的阿赖耶识,就合称为八识心王,这也是世出世间法中最殊胜的法,所以称作“一切最胜故”。
这八识在大乘佛法中,又有心、意、识三种名义的差别,在《成唯识论》中把祂定义说:
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成唯识论》卷5)
这个意思就是说,第八阿赖耶识称作心,祂的功能有集起,也就是集诸法种的功能,能够生起诸法的功能;末那称作意,思量的意思,恒审思量,末那执持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其余六识名识,这心意识三个就区分出了。这个时候六识称作识,祂是有了别的意思,对于六尘比较粗相的,或者是细相的了别。但是在初转法轮的阿含经中,对心、意、识又有不同的解释,所以我们在读佛经,要知道它的前提。
至于七转识的生起,必定祂是有所依:有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我们现在来说因缘依,它又叫作种子依。一切有为法的生起,必须靠阿赖耶识中所含藏的自法种子,也就是说诸识的亲因缘种子,不断地流注才能够生起诸识;若没有第八识祂含藏著七识心的亲因缘种子流注出来,七识心王就没办法生起。再说增上缘依,它又叫作俱有依。增上缘依就是说在内六处有诸心、还有心所,都依靠此依,然后离俱有根,如果离开这个根,就必定没办法运转。所以人间的识蕴增上依,是在指这个六根,也就是意根及五色根。五色根各有胜义根及扶尘根两种,那这个增上依也可以称为俱有依,就是同时存在,会成为自己所依的意思,若无这个所依,自己也没办法生起。若以这个五识为例来说,这个俱有依共有四种:五色根为同境依,第六识为分别依,第七识为染净依,第八识为根本依。前五识必须缘于前五色根所对的五尘境,五识才能够生起,若所缘的五尘消失,那五识就随之消失,所以五色根与五识同对五尘境,取而能够现境的原因;所以这个五根是五识的俱有依,又称为同境依。因此在前五根与前五识他们所缘的同一境界的缘故,那第六识必须帮助前五识,对于五尘境作粗分别,并进一步再作细分别。其实粗分别是属于五识的范畴,细分别是属于意识的范畴,这两种分别是可以同时俱起,所以当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存在而配合运作时,这时候就称为五俱意识,因此第六意识是前五识的分别依;第七识末那识因为恒起我执,染污诸识,所以如果经由意识的正见熏习,能够如理的思惟、观察、实证,知道断我见的功德,进而能够转弃我执,即可以让各识能够渐渐地清净,所以第七末那识又称为染净依。由于染净依,我们修行就要说服末那识,从染变净,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关键过程。那《广论》它本身否认末那识,然后说要除烦恼,那就是虚妄。
我们知道最后的所谓根本依是在说第八识阿赖耶识,祂是前七识所依的根本,所以叫作根本依。至于等无间缘依,这个我们举例来说明,前七识的种子念念流注,前念种子谢灭,离开本位,就让出这个位置,引导后念种子继续在同一位置中现起,前后相续一致称之为等,念念无间,中间没有间隔,称之为无间。由于等无间依,前七识才能起辨别分析的作用。
这个七转识的性质有三种,祂有善性、恶性及无记性,第八识祂是无记性。其中无记性又分两种来说明:一个是有覆无记,一个是无覆无记。覆是覆藏罪业,不愿发露忏悔,所以是无明所覆盖而有我见、我执、法执等,所以叫作有覆。无记是没有善恶分别,只是率性而作,因此我们知道末那识是有覆藏性而具足无明的。末那不分别善恶,是无记性,我们就称祂末那为有覆无记,阿赖耶识则是无覆无记。至于前七识的和合运作,能起诸心行,造作诸善恶业,又能分别苦乐,这时候又与无明相应,前六识是有覆有记。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这佛法的修学,大家要经过闻慧、思慧乃至修慧,在听闻佛法之后,自己要整理思惟,才能够变成自己的知见。希望各位菩萨听完课之后,能够自己思惟,然后贯通法义。若能够一一现观,才能够成就各种功德。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58集 五蕴虚妄(二))
第58集 五蕴虚妄(二)
2018-07-13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