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入门起信》(二),上次的单元中简略地说明“菩萨要如何安住于娑婆世界”的心态;然而,马鸣菩萨又开示说:
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大乘起信论》卷2)
所以,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于诸佛菩萨的清净信容易成就吗”?若是菩萨生在娑婆世界之中,在心性还是怯弱的状况之下,难免会担心:是不是都能够值遇诸佛菩萨?若无法值遇佛菩萨的话,要如何成就清净的信心呢?当生起了疑心将要退转的时候,马鸣菩萨说应当要这么想:
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
这样子想以后,发起利益众生的大誓愿,而一心专念佛及菩萨。
马鸣菩萨这一部论叫作《大乘起信论》,是要启发众生对大乘法的信心。当然,佛法中的“信”是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更何况是要说到“净信”呢?然而,“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进念定慧等五根、五力,也是以“信”为首,所以必须要熏习佛法中“信”的内涵。台湾的学佛人数号称有几百万之多,然而究其实际,是掺杂着一般传统的民间信仰,甚至于是迷信并供养了鬼神。由于现实生活环境的因素,一部分人生起了邪恶愿,希望鬼神帮助其消除冤家债主,所以就普遍地使用咒杀的手法,先以火供来供养鬼神;当然吃人的嘴软,再加上说,希望都能够因此而得到供养的鬼神,就因此而受其驱遣;所以其本质并不是佛法,但却往往假借佛法的名相,而自称是佛法。而另外一个部分,也是迷信于神祗,但他们不会刻意去伤害其他的众生,至少生起一分的善愿:或求眷属的平安,或求色身康乐、事业顺利,乃至还有所谓的“还愿”来答谢神祗的帮忙。
更进一步的“信”,在佛法之中就称为仰信。这是对佛菩萨“仰之弥高”,相信佛菩萨与一般的鬼神是有所不同的,但又无法了解佛菩萨的所知所证,因而以恭敬心而信受佛菩萨的教导;当进一步观察与思惟之后,才进入解信的地步,但这通常不会是一世、两世的事,这是因为需要很多劫的熏习,是要配合着修集福德资粮的缘故。因为已经有了解信作为基础的缘故,更进一步思惟与修学之后,才终于能够亲证佛法:或者是亲证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由于亲证的缘故,信心更加稳固,此时就说是因证法而生信,立名为证信。这时候于佛法的清净信,更为加深了。这是说,若先前没有初分的清净信,是不会想要去实证佛法的;这样子看来,不但佛法中的净信,是有其层次的差别,因净信而想要去实证佛法,所得的证信,就是更进一步的净信;乃至是随着实证佛法的一一阶位,净信、证信的层次,都会逐步地深细与稳固。
那么,佛法之中最基本的“净信”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之中,有着这么一段记载:
佛子!若退若进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发三菩提心,有恒河沙众生,学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菩萨璎珞本业经》卷1)
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在这一段经文中,提到了“十住以前”,说的是包括初住位一直到十住位这十个住位之前,换句话,就是指十个信位。从因地在凡夫法中,因为一分善根成熟的缘故,而发起了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却在十信位之中有着若退若进,而心不得决定的状况,所以说叫作“退分善根”。这个在十信位之中,若退若进的时劫到底会有多久?佛开示说“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少则一劫,多则十劫,对于三宝的净信,才能有初分的圆满,而于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心得决定的;这样子就说是进入菩萨初住位,开始修证佛菩提道的三大阿僧祗劫。
这样子看来,要成就对三宝的净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首先得要于清净的三宝生起信解、爱乐,也就是说,一世又一世的值遇诸佛菩萨的时候,诸佛当然一定是示现三宝具足;就在听经闻法的过程中,又看到佛菩萨示现不可思议的神变,经过观察与思惟之后,于清净的三宝有了信心:为什么诸佛成佛之时,说的都是“佛、法、僧”三宝,而不说“僧、法”二宝,或者是说“上师、佛、法、僧”四宝?对此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才能够于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心得决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难道说于确信“佛、法、僧”三宝,竟是一件那么难的事吗?的确是这样子。三宝这个名相,原本是佛法中“佛、法、僧”三宝,可是由于佛法的博大精深,引起一般世人的爱乐,进而也就藉着佛法中的名相,只是所指称的目标,却与佛法是丝毫没有关系;甚至于有时候是变成戏谑的代名词,譬如说,众所周知的“东北有三宝”、 “台湾也有三宝”……,乃至说在马路上“横冲直撞的三宝”,都是这样子而被世人所借用的名相。
言归正传,现在回头来说,为什么会产生只有“僧、法”二宝的状况?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间示现成佛的时候,于菩提树下明心见性而成佛,这是先有了佛;后来为五比丘转法轮,度了他们成阿罗汉;“法”是由佛所说,“僧”是从佛听法而得度,所以“僧、法”都是因佛而有,那么这个时候,就有了“佛、法、僧”三宝。若是主张或者暗示说,只有“僧、法”二宝:一者,这是违背 佛陀的示现,就已经有谤佛、谤法的过失了。再者,此时第一位传法的“僧”到底是谁?祂既然可以作为第一位传法的“僧”,表示衪与其他的“僧”,证法的因缘应该是有先后;有先后的缘故,应该就有差别,若同时都称为“僧”,那么传法与得法的因果,以及“法、僧”二者在佛法上,归属上的义理,就会产生了一个错乱的过失。三者,都同称为“僧”,难道是说传法、得法者的证量是不分高下的吗?所以才全部都只称为“僧”。佛陀当然也是僧,而且是顶极的僧;因为现见声闻阿罗汉的僧,其智慧的证量远不及入地的菩萨胜义圣僧;而入地的菩萨僧又远不及十地、等觉菩萨胜义圣僧;等觉的菩萨僧也不及于 佛陀的证量。而且 佛陀在世的时候,身相上的示现,就与声闻僧是不同的:声闻僧是剃发的相貌,而 佛陀是示现有发髻的。所以,佛陀是顶极的僧,是与现声闻相的阿罗汉僧,证量与示现都是不同的。因此,佛法之中一定是“佛、法、僧”三宝具足的。
然而,时值末法时期,就有声闻心态极重的学人,每每把 佛陀的画像,画得与声闻僧一样的剃发之相;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辗转到了今天才有人胆敢主张:佛世时声闻阿罗汉的证量是与佛相同的,所以解脱道就是佛菩提道。又或者是因为 世尊的恩德的缘故,所以才能够出家学法,却违背 世尊所说“当来下生弥勒佛”的授记—在弥勒菩萨还没有示现成佛之前,就授意以自己的形像而塑像—在浴佛节的时候,供学人浴佛、拜佛之用。当有智慧人提出质疑之后,却说那本来就是塑造 佛陀的形像;可是原来所塑造的形像,却是剃发的声闻相貌,然而却仍然有数以百万的学人,依然以之为 佛陀的形像而浴佛、拜佛。这样子一来,就造成了本来是一个人的谤佛、谤法,这一个人的谤佛、谤法具足了根本、方便、成已;然而,却又因为一个人的缘故,而使得数百万的学人,跟着熏习错误的佛法,而也有可能跟着谤佛、谤法。这一种的情况,正是虽受佛陀三十二大人相的福德而出家全缺应供,却反过来做破坏佛法的事。所以,单单是这一个层次,要能够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是具足的,就已经是不容易的。
那么,怎么会有归依“上师、佛、法、僧”四宝的情况呢?这都是由于外道看见佛门之中气象万千,所以觊觎于佛门中的资源,想要来个“鹊巢鸠占”;于是呢,就摇身一变,明明不是佛法中的出家人,却盗用佛法中的种种名相。佛法之中有某一个法,他们就宣称说也证得那个法,并且又说所证的法,远比佛法中那个法还更加胜妙;但其实都是不入佛法之流,是以性力派的外道之法,想要以之取代佛法,然而经过种种的包装,加以运用宣传的手法,却俨然好像是佛门中之人。譬如,在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卷9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
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次应为授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说此诸轨,皆是经说,应随自师所传受持。说云:“我师所说。”许彼一切皆是经义。
这正是归依“上师、佛、法、僧”四宝的“四归依”,而且是把归依上师,摆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前。没错啊!他们的归依是首先“于师须住佛想”,然后“次应为授殊胜归依”,就是归依佛法僧三宝。
这就好有一比,比作“挟天子以令诸侯”——把上师高抬成三界之中最尊贵的 佛陀,却同时反过来说“归依佛法僧三宝”才是次等”所应归依的。这个道理说得通吗?既然要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前,而先恭敬上师,那么意思不就是说“上师的证量是比佛陀还高”吗?那么不就是明摆地在说“上师就是佛上之佛”?可是问题是,佛陀的十号之中,其中有一个名号叫作“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说,佛陀的证境是不会被超越的。所以,要众生于佛法僧三宝之前,先恭敬于他的人,等同宣称证量是比佛高的,这正是毁谤于 佛陀:说 佛陀不是无上正等正觉,说 佛陀自称是无上正等正觉是大妄语。然而,却又反过来要众生把自己当佛陀一样恭敬、供养,但这其实是在造作令自己趣向无间地狱的极大罪业。
所以,假如有人说自己的所学、弘传的都是佛法,也说自己是佛教的一分子,却反过来说自己的证量是比佛还高的,然后施设了“四归依”,而破坏了众生的清净的三归依;探究其目的,无非只是要众生对其言听计从,才能够对众生为所欲为罢了!这其实是在佛教动脉上吸血的外道,而却反过来说其所修证是高于 世尊的;就是用这样子的手法,但其实是一方面既贪出家之法,因为可以享受佛门中信众的供养,而另一方面更贪在家之男女欲法;像这样子的情况,真的应该说他们是大言不惭!
这正是说,护持众生的清净三归依难,而毁坏众生的三归依易啊!而这一个初分的清净三归依,却正是学佛之人,要进入修证佛菩提道的第一个起始点;要成就对三宝的这一分的清净信,而后才能够发心想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是心得决定的,这才说是进入菩萨的初住位。若不是于三宝能够生起净信心,学人的心性如何能够于第一义谛坚固不动呢?因为,初住位开始,若不是依于因地对三宝的净信,之后怎么会有信心去求证断我见的法?怎么会有信心去求证七住位明心的法?更不要说步步升进,进一步于佛菩提道的修学,心不悔恨、无有怨嫌、离于增减。而这样的“净信”更加圆满之后,才能够得度于欲流、生死之流,自己得到了净信,也让众生得到了不坏的净信;自己住于正法之中,也令众生安住于正法之中;乃至是进入初地,最后得成于佛。
今天就说到这里,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19集 于诸佛菩萨的清净信容易成就吗?)
第119集 于诸佛菩萨的清净信容易成就吗?
2018-07-1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