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昌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正觉教团的电视弘法节目。在此先问候大家:少病、少恼否?色身康泰否?道业精进否?
目前正在演述的单元是三乘菩提之佛典故事,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是《杂宝藏经》卷1中所记载的关于孝养父母的故事。
《杂宝藏经》卷1:【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毱,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毱,速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众善行。”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来极能赞叹父母。”】(~《杂宝藏经》卷1)
在《杂宝藏经》卷1中记载著:佛有一天在王舍城为比丘们开示说:有两种邪行就好像将羽球等,这类毛丸气球之类的东西拍向了天空,如同它们下堕那样地快速,可以让众生快速地堕于地狱之中。这会让众生速堕地狱的邪行,是哪两种呢?第一个是不供养父母;第二个就是伤害父母,以及让父母远离 佛的正法,令父母堕于生死轮回中,无法得到解脱。让父母今世及未来世,身心皆不得安乐与解脱,造作了如是种种不善业行,这就是第二种邪行啊!另外有两种正行,可以让众生如同下落的羽球般,快速生于天上:第一个是乐于供养父母;第二个就是为父母分忧解劳,乐于亲近孝顺,乃至方便劝请父母亲近修学诸佛正法,让父母能够获得三乘菩提的智慧,得到真实的解脱;这种种让父母今世得利,未来世无忧,乃至得到真正的解脱,造作了这些种种的善业,这就是第二种的正行。佛的这段的开示很清楚的明白告诉我们,有两种邪行会导致我们将来落入地狱,就像是从天空中的羽球,它落回地面一样的快速啊!第一个就是不供养父母,第二个就是于父母所作诸不善。
现在先来说第一个,不供养父母。不供养父母是说,这样的人他不会感念父母的恩德。所以就不会去做种种供养奉事父母的事情。譬如《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卷1中,佛说:【“东向拜者,谓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勅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以上这五件事对于不感念父母恩德的、不供养父母这一类人来说,他们是不会也不乐于造作的事。还有一类不供养父母者,他们反过来会要求父母供给他们三餐饮食居所,乃至种种的花用;譬如在中国社会里流传著这样一段对啃老族的形容: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也是不念父母恩德的不供养父母者。还有一种更恶劣的不供养父母者,如果父母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甚至会做下杀害父母的五逆恶事,这类胆敢杀害父母的人,不仅是经中所说的不供养父母者,更是于父母所作诸不善的人。还有一类是于父母所作诸不善的人,譬如有人不遵守 佛所教导的清净戒律,反而错信假藏传佛教的双身邪法是“抱”身佛的境界,因此造下了如《梵网经》卷2中 佛所开示:“……反更起一切人淫,不择畜生,乃至母女姊妹六亲行淫。”这种因为信受邪见,所生起的让父母蒙羞,亲人受害,破坏社会良善风俗、佛门清净戒律的邪淫之行;乃至因为信受邪见的缘故,阻挠父母闻熏修学三乘菩提正法等,这些也都是于父母所,作诸不善的人。因此不论是不念父母恩德的不供养父母者,还是于父母所作诸不善的人。如果不懂得忏悔改过,佛说这样的人一定是速堕地狱。反过来说,如果是懂得感念父母恩德,乐于供养父母的人,就会如经中所说,行于不让父母生起忧心,父母疾病会心生恐惧,求医师治之,这种种供养父母之事;乃至会施设种种方便,劝请父母亲近、闻熏修学佛的正法,不仅让父母远离邪见的束缚,未来也有因缘亲证三乘菩提,得到真实的解脱。喜欢造作这些让父母今世、未来世无忧,乃至得到解脱的种种善业,佛说这样的人,一定是速生天上。
接下来 佛就举出一则往昔祂在因地时,当鹦鹉子而供养盲父母的故事。这故事的大意是说:有一只鹦鹉因为田主发愿,将自己所种的稻谷布施给一切众生,所以鹦鹉就前往取谷。可是有一天鹦鹉却被田主用罗网抓住了,于是鹦鹉就对田主说:“你之前有布施的心,所以我才不害怕,敢前来你的稻田中拾取稻谷,田主你今天为什么要抓我呢?”鹦鹉接著说:“你不应该舍弃当初布施的善心,应当思维:田就像母亲、种子就像父亲,你所说出来的话,就像你出生的孩子,田主你就好像是这片田的国王一样,你应当拥护自己当初所发的布施善心。”听了鹦鹉这么一讲后,田主心中很欢喜,于是田主就问鹦鹉说:“你为什么要来我田里拾取我的稻谷?你到底要供养谁呢?”鹦鹉说:“我拾取田主您的稻谷是为了奉养我的父母,因为它们眼睛都已经看不见了。”田主听完以后就说:“从今以后,你可以安心来我田里取谷,不要再起疑惑或担心我是否会抓住你。”最后 佛为我们开示说:鹦鹉子因为拾取稻谷供养盲父母的缘故,所以未来世会有可爱的异熟果报;田主则是因为能够拥护自己播种时的布施善心,未来世同样也会有可爱的果报可以受用。而这个鹦鹉子,就是我 释迦牟尼佛的前身,布施的田主就是舍利弗,鹦鹉子当时所供养的盲父母就是佛世的净饭王及摩耶夫人。
从 佛自说祂在因地时,虽然身为鹦鹉子却知道要供养父母,这其中就显示出了一个道理:表示鹦鹉子知恩报恩的孝顺心性,其实是熏习了很久,所以纵然是身为鹦鹉,还是会做出供养父母的孝行。然而孝顺的心性,为什么说是熏习而来的呢?《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卷1中,【佛言:“人于世间孝顺父母,敬事长老,恭执谦卑,先跪后起,后言先止,常教恶人为善,从是得五善。何等五?一者,为人所敬爱;二者,人皆道其善;三者,自意欢喜;四者,得上天,为诸天所敬爱;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为众人所媚爱。今见有善心孝顺,为众人所媚爱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顺、敬事长老所致。”经中 佛说孝顺的人,有五种功德:一、他是大众所敬爱的人,二、大众皆乐于宣扬他的孝顺善行,三、孝顺的人,对于供养父母等孝顺心行是自己心中所乐意,并且欢喜去造作的啊!四、将来出生在天界,是被诸天所敬爱的,五、从天界舍报后下生到人世间,一样为众人所喜爱。佛在开示完孝顺的五种功德后接著继续开示说:善心孝顺为众人所媚爱者皆是故世宿命孝顺、敬事长老所致。这个就是说,一个懂得知恩报恩而供养父母的孝顺之人,他之所以会被众人所深深地喜爱,都是因为从往世以来,他就一直不断地熏习长养孝顺父母、恭敬奉事师长的心行所致。这就是说孝顺心性的熏习长养并不是一世就能够完全成就的。而是要累世不断地去做,最后才能让心性转变成功,成为众人所敬爱的善心孝顺之人。佛说这样的人对于孝顺父母是自意欢喜的,是可以生于欲界天,也是诸天所敬爱的;而孝顺的人,是因为一世又一世不断熏习的结果,心性才会转变,所以才能如同 释迦牟尼佛在菩萨因地的前身鹦鹉子一样。就算是受生为鹦鹉,同样还是懂得孝顺父母。
接下来要为大家说的是,佛既然为大家开示说应该于父母所作众善行,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懂得报父母恩。那什么是真正的报父母恩呢?《本事经》卷4:【世有二种补特伽罗,恩深难报。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假使有人一肩荷父、一肩担母,尽其寿量曾无暂舍,供给衣食、病缘医药种种所须,犹未能报父母深恩。所以者何?父母于子,恩极深重。所谓产生,慈心乳哺、洗拭将养,令其长大,供给种种资身众具,教示世间所有仪式,心常欲令离苦得乐,曾无暂舍,如影随形。父母于子,既有如是所说深恩,当云何报?若彼父母于佛、法、僧无清净信,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生净信。若彼父母无清净戒,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受持清净禁戒。若彼父母无有多闻,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其听闻诸佛正法。若彼父母为性悭贪,不乐布施,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行布施。若彼父母为性暗钝,无有胜慧,其子方便示现、劝导、赞励、庆慰,令修胜慧。其子如是,乃名真实报父母恩。尔时,世尊重摄此义而说颂曰:二补特伽罗,恩深重难报,所谓父及母,能生长世间;假使以两肩,尽寿荷父母,常供养恭敬,犹未为报恩。父母于世间,能生育教导,慈心求利乐,如彼影随形。若父母先无,信戒闻舍慧,子令其修习,名真实报恩;恭敬给所须,唯现世安乐,令修信戒等,究竟证涅槃。】
经中 佛为我们开示说:世间有两种人对我们的恩德是深广而且难以回报的,这两种人就是父与母。佛举了一个譬喻说,假使有一个人,他一肩荷担著父亲,另外一肩负担著母亲,尽其一生直到寿命终了都不曾放下,同时他还供给父母所需的种种饮食、衣服,乃至生病时的种种医药,以及父母所需的一切事物,这些都无所欠缺的供养奉事,这样还是不能报答父母对于子女的深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父母对于子女,恩德极为深重的缘故啊!譬如母亲生产时的痛苦、慈心哺育子女、为子女小时候洗拭身体乃至种种衣物、提供种种饮食,让子女能够健康长大,同时还供给种种衣服卧具、医药等资身众具,并且还教导子女所有礼仪规矩等一切世间生活所需的礼法,心中又时时刻刻想要帮助子女离苦得乐;这种无时无刻爱护、担忧子女的心行,如影随形,从来不曾暂时舍离。父母对于子女既然有如上所说的种种深恩,那作为子女的,又应该如何回报父母这样的深恩呢?佛说,若是父母对于真实的佛、法、僧三宝是清净的这件事尚未生起信心,子女就应该用种种方便,或是示现、赞励三宝的清净相,或是劝导、庆慰父母对于真实三宝是清净的,应该生起或是已经生起了信心;这样让父母对于真实三宝是清净的,生起清净的信心。若是父母不受持五戒十戒等种种清净的戒律,子女应该藉种种因缘为方便,为父母宣说因缘果报的真实不虚。并劝请父母持受清净的戒律,并赞励持戒的殊胜功德;乃至庆慰父母生起了愿意持戒的清净心,使得父母能够受持清净的禁戒,离开了堕入恶道的因缘。若是父母对于 佛说的三乘菩提等正法,一切诸佛正法都不曾听闻,或是听过了就忘记了,子女应该藉由种种方便为父母说明诸佛正法,并应劝请父母生起乐于听闻诸佛正法的欢喜心;同时还要经常赞励佛法的清净殊胜,能令人得到真实解脱等种种胜妙功德;乃至庆慰父母对于所听闻、熏习、受持的诸佛正法生起了欢喜爱乐之心,令父母能够常常听闻、受持诸佛正法,于佛正法能够生起多闻熏习的殊胜功德。若是父母心性是悭吝的,对于布施更是心无爱乐,子女应该藉由种种的因缘作为方便,为父母宣说悭贪得贫穷果报、布施得大富贵、饶益诸眷属的可爱果报。并劝导父母应该舍离悭贪,行于布施,并时时赞励布施的殊胜、诃责悭贪的过失;乃至庆慰父母终舍悭贪,勤于布施的良善心行,令父母乐于布施。若是父母学习诸佛正法,因为无法了解其中的义理,所以心常处于昏暗而没有智慧光明的照耀,也无法生起殊胜的智慧,子女应该藉由种种方便,为父母解说诸佛正法中的真实义理,令父母易于了解,并劝导父母应多亲近、闻熏诸佛正法,常常赞励诸佛正法的胜妙殊胜,以及令人成就真实解脱,乃至成佛的种种胜妙之处,庆慰父母对于亲近闻熏乃至修学诸佛正法,生起了爱乐喜乐之心,令父母能够修学诸佛正法的殊胜智慧。佛说如果父母先前对于诸佛正法,尚未生起信、戒、闻、舍、慧这五种功德,子女藉由劝导、赞励等种种方便,使得父母能够生起这五种功德;这将可以让父母藉由亲近修学诸佛正法的因缘,将来也能够亲证三乘菩提,获得解脱乃至究竟证得涅槃,成就佛果。佛说这种将父母方便安置于诸佛正法中,藉由示现、劝导、赞励等种种方便,让父母于三宝生起信、戒、闻、舍、慧这五种功德,让父母于今世、未来世都能够安稳无忧,这样子的报恩才是真实报恩。如果只是对于父母恭敬事奉、供给一切所需,这样只能够让父母得到现世的安乐,如果让父母对于三宝能够生起清净的信、戒、闻、舍、慧这五种功德,这样就能帮助父母在未来世,究竟证得涅槃,成就佛果。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先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71集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
第071集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
2018-07-1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