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0、学佛释疑(三)【共130集】
第0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2018-07-12
正洁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我们今天要回答的问题是:“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何不自食其力?若哪一天所有人都出家了,这社会要如何运作?”基本上这一个问题,我们说它不是正问,不是正确的一个问题,原因如下:第一个、很简单的,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会出家。因为出家,最简单的你要断除人世间的财色名食睡;既然财色名食睡,世俗人来讲样样都想要,样样都片刻脱离不了,那您怎么可能会说有这样子一个问题,认为说所有人都会想要出家呢?这就好像所有的人都要得诺贝尔奖、所有的人都想当董事长,这样子一个问题,这不是正确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针对这一个背后所能引申出来的一些可能,对于大众们能够有一些帮助的这一些法义,就来略微地演述一下。
  好!首先我们先来说说看:何谓出家?就跟佛法里面其他的法一样,我们有所谓的一个四句的分别,那我们以出家来说,我们有时候会把它分为:所谓的身出家跟心出家,是以这个色身而谈出家,出这个三界家、出这个三毒家、出这个贪瞋痴家呢?还是指说以这个心已经远离了贪瞋痴,而能够离于三界系缚,而来讲出家呢?这两者之间是有很大的差别,当然这一个问题的原问,指的是指这一个剃发著染衣穿上袈裟的这些。我们在世俗上,在寺庙里面可以看到的这个身出家的一个众生,那身出家而心不出家,乃至于心出家而身不出家,乃至于身心都出家、身心都不出家。那很简单的身心都不出家的,指的当然是凡夫三毒烦恼深重,他既不剃头著染衣,他的心也没有去修学。譬如说菩萨道:他是在家众,他没剃髪、他没著染衣,可是他修学的却是佛法;他虽然现行好像是住在于贪瞋痴当中,有子女、有夫妻、有在赚钱,可是实际上他可能是一个已经证得未到地定,乃至证得初禅,已经断我见、已经离开这个男女欲、饮食欲的人。所以他虽然身不现出家相,他的心却是住于出家,这才是真正所谓的出家。
  至于其他的两个出家,我们就暂时不去花时间,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就直接回到这个问题的一个问答。就依于身出家而来讲说:“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出家人为什么不自食其力?若哪一天所有人都出家了,这个社会要如何运作?”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说三宝是佛法僧,佛宝、法宝、僧宝。我们所谓的僧宝,当然是指依于 佛所立的、所说的法而修行,依 佛所立的戒、依 佛所说的戒而修行。这些出家众有时候叫作僧宝,这是就小乘而言;大乘来说的话——胜义僧,也就是说带发修行的菩萨,譬如 弥勒菩萨、譬如 观世音菩萨,乃至佛世时期 维摩诘菩萨,这些都是所谓的大乘胜义僧,也不能说他不是僧宝,如果这样子说法是有很大的过失,一方面既毁谤了这些菩萨们真实的存在,又毁谤了大乘非佛说。
  回来我们刚刚说的三宝的道理,依于 佛出世说法,而有这些佛弟子们能够根据法,能够跟随 佛而来修学佛法,这些剃头著染衣的弟子就叫作“僧”。然而如果您仔细地去观察,首先,佛为什么要出家?别忘了 佛祂是悉达多太子。祂是太子,祂人世间的财色名食睡,什么山珍海味、什么绫罗锦缎,祂没有受用过?祂没有享受过?甚至于祂座下的一些弟子们,譬如说:阿那律尊者、譬如说其他的一些,譬如说:难陀,甚至于示现为不思议菩萨而来谤佛,想要害 佛的提婆达多,这些都是释迦族的王亲贵族,他们绝对不是为了要求众生的供养而出家。所以从这一边,您就可以很清楚知道,这样一个问题是不如实问,它不是正问。甚至于我们出家以后,我们再举一个故事,来为菩萨们解说。
  出家人他出家的目的,所谓的识心达本,号为沙门。你要去了解、你要去认识你这个心;小乘人来讲:你要认识这一个妄心生灭无常。大乘人来讲:你要识心,要识自本心、要见自本性,你要了解自己这个本心。所谓的识心:你要通达你的根本,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生命的根本、实相的根本是什么?识心达本,才有资格真实号为沙门。换句话说出家人的修行,是要证得解脱;自己证得解脱的目的,乃是在修行证得佛道的过程当中身为菩萨,您出家,身出家也好、心出家也好、身心俱出家也好,您的目的不外是要自他解脱。基于这样的精神,一个出家众能够帮助众生的,不是一生一世依于这个会断、会坏、会烂的这个意识色身而有的一个财色名食睡方面的帮助。
  出家人要帮助众生的,是要解脱三界生死的轮回苦恼;出家人不赚钱,并不是因为出家人如果他在家的话,他没有能力赚钱;我们经常有一句话说,禅宗祖师里面有说:“出家事乃是非将相所能为也。”出家是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也。乃至菩萨们如果去看看,那一些禅宗祖师的公案,更简单的,以比较接近于 玄奘大师的,就 玄奘大师的弟子 窥基大师而言,他是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这一个大将军,他是他的叔叔,因为 窥基大师很早,好像九岁父亲(尉迟敬宗)就过世了,由尉迟这个大将军所养大。这样一个开国元勋功臣,他是把他视同自己的儿子这样子去养育;他如果不随著 玄奘大师出家,他以后必定以他的聪明智慧,小小的年纪就能够写兵法,就能够诗、词、歌、赋就能够很通达;这从他所写的《唯识述记》,你都可以看到他的文笔,绝对不逊于所谓的苏东坡、所谓的黄庭坚,这些同样是三宝弟子。
  那以 窥基大师的例子,再相应于刚刚也有说到的,佛是太子出家,乃至其他的这些僧是王亲贵族出家,绝对不是为了要求众生的供养而出家,而是为了要求得自己解脱轮回生死,帮助众生解脱轮回生死而出家。这个出家、这个佛宝、这个僧宝,身为这样子一个人天福田,很简单我们说阿罗汉叫作“应供”,是应该要受人天供养,因为供养他有无量无边的福德;佛十号里面也有这个应供,因为 佛也是阿罗汉。佛的福田之深之广,更不是这一些小乘声闻的阿罗汉之所能够相提并论的。
  好!回来这里,出家是要求自己解脱,求解脱众生。对于众生的恩德,应该是远远广于接受这些众生的这些饮食的供养;乃至更简单的,有三明六通的阿罗汉,他还需要、一定要众生的供养,才能够存活吗?他能够变化无限,他依于这样的神通变化,要求什么世间的财富、求世间的饮食,有可能没办法求到吗?从这里我们再来讲一讲,所谓金色头陀迦叶尊者的故事,都知道他也是头陀苦行,苦行第一的、头陀行第一的迦叶尊者。有一次迦叶尊者为了要帮助一个贫穷乞丐老妇人,怜悯她,她的福德实在是太差了,已经当乞丐了,还经常三天两头的没有办法喂饱自己,所以他故意神通化现,出现在她乞食的地方或是来到她的家里,要跟她托钵、要跟她乞食;刚刚提到的这个乞丐妇,有时候三天两餐的有得吃没得吃的,哪有什么样盛美的饮食,能够供养这一个迦叶尊者呢?迦叶尊者当然也预先就知道了。由这里您也可以体会到,真实的佛弟子、出家的佛弟子,剃头著染衣的这些出家众,他绝对不是为了要贪图这些饮食而来让众生供养,他是为了让众生培植福田。就跟我们刚刚讲的迦叶尊者,他之所以故意示现在这贫穷乞丐妇之前,要跟她托钵、要跟她乞讨饮食,这个乞丐妇女、老妇人就跟他讲:“尊者啊!我自己都养不活自己了,实在对不起!对不住!我没有多余的饮食,不要说丰盛的饮食,连残羹剩饭都没有。”结果迦叶尊者怎么说的:“没有关系!你把你那一个破碗拿去,所谓的荡涤汁,用水去清一清、洗一洗,总有一些还沾附在这个破碗,乞丐碗上面的一些食物的,很馊水的残余;我以恭敬心,我一样是接受了您这个乞丐妇的,这样子的一个供养;然后我祝愿您,能够脱离这些贫穷,能够有因缘成为三宝弟子、能够修学佛法、能够证得解脱。”从这一件例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知这样的问题:出家人要受供养、出家人托钵,何不自食其力?这样子一个问题,并不是正确的疑问。那我们再引用《杂譬喻经》卷1 的经文,我们再来把刚刚所演述的内容,再简单地回顾一下:
  《杂譬喻经》卷1,它说到了:“道俗相反,自然之数。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换句话说:修道之人,就是修菩萨道,乃至修小乘声闻道 阿罗汉道;这些修行人,出家也好、在家也好,他必定跟世俗人,流转于三界六道,还沉迷于五光十色,还贪求追逐于财色名食睡。这样的世俗人,必定它两者是相反的,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这是法尔如是,相反的道理,一定相反。它又说了:道之所乐、所乐;或是所乐,所意乐的,所喜欢的;必定是世俗人所厌恶的;而世俗人所认为珍贵的,却一定是道人,修道之人,所认为那是轻贱的,不值得去珍重的。
  那我们依于这样的经文,我们来谈谈看,什么是俗之所珍?什么是道之所贱?依于我们刚刚说的财色名食睡,世俗人是财色名食睡,样样都不缺、样样都要求,求之一定要好上还要加好,不只是要有,还要好上加好。而当他没办法追求到的时候,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求不得,而成为痛苦的来源;乃甚于更有。如果有恶劣心性的众生,求不得就会千方百计,以不如法的方法来求得。修道之人反过来讲,却对于财色名食睡,样样都必须要去减除;相对于世俗人样样都要去增加,这是完全相对的。举例来讲,我们简单地来说:五戒里头乃至比丘戒里面,有不捉持金银戒,有所谓的不与取戒,这就是要我们戒除对于不属于自己财物的贪爱。对于财,我们必须要慢慢地减损对它的攀缘、执著,乃至五戒里面有邪淫戒,比丘、比丘尼里面相关于邪淫的部分,乃至于出家人也没有正淫,出家人所有的淫,都是归于这一个邪淫戒,是断头罪的。不贪色才能够遵守这个邪淫戒,那财色名食睡,您不能贪财、您不能贪色,乃至于您不能贪名。你既然身为出家众,你不能大妄语,你不能未得言得、未证曰证。你没有证初果、你没有证阿罗汉,你说我证初果了、我证阿罗汉了;乃至于离开沙门四果你也不能妄语;你不能未证得初禅,你说我证得初禅;未证得四空定,你说我证得四空定了,这都属于大妄语。那会违犯大妄语戒的人,当然只有相应于凡夫,会追求财色名食睡里面的名;这样子一个相应三界过患,轮回不断的习性的凡夫俗人,才会犯的过失。这很简单的就已经为我们说明了何谓:道之所乐,俗之所恶;俗之所珍,道之所贱。
  那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一些之外,要提醒菩萨们的很出名的一个百丈禅师,依于百丈禅师,他曾经有立下一个规矩,就是所谓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虽然身为一个大寺庙的一个方丈大师,已经能够帮助这么多的有情参禅、乃至于断我见、乃至于开悟了,可是他还是立下这么一个规矩: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当寺院当中有一些劳务,他必须要参与的,他也必定出现,虽然依于身体体力的关系、年龄的关系,他没有办法担负像一些年纪轻的出家众同样那么样子的一个责任,可是他的精神很清楚地告诉大家: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而这样子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很清楚地,也絶对地为我们说明了:不只是识心达本,才能够号为沙门。即使这么一个参禅,已经开悟的一个证悟的大祖师,他一样要以身作则,而来告诉菩萨们、告诉出家的,不管是声闻僧、或是说菩萨、出家众,都要依于自身出家的身分,就是一定要以度众生,要以自利利他为根本而来出家,千万不要贪求于名闻利养。
  那就变成类似于我们之前在讲到一个鬼神道,鬼神的势力神通是不是比佛大的时候;谈到了谛闲法师的,他一个大弟子所作的一样,原先修行还没有问题,可是既无断身见、不断我见,也没有证得开悟明心。那当然因为他的名声慢慢增广之后,有了供养、有了名气起了这种贪爱执著,而忘了出家人首要的职务,是要识心达本、是要来弘法利众,起了这个名利想,所以说落入了鬼道,这是很悲哀的事情。百丈禅师不只说过了:“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百丈禅师甚至还以底下的这些话,来提醒他底下的这一些出家众弟子,百丈禅师怎么说呢:“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还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披毛戴角的意思就是堕入到畜生道,去成为牛、成为驴子,去为人耕田、去为人载货、去作这些种种的畜生所作的事情,来回报于众生。这一世他身为僧家众,而人家去供养他的这一些饮食、这一些衣物;从这一个百丈禅师这样子的一个开示,如果您是一个出家弟子,或是说您日后有出家的打算,那您必定要坚固自己的信心:您是为了要求法、求道而出家,您不是要为了求自身的利益、不是为了要可以不劳而获、不是为了这一些三宝弟子们对您的恭敬、还是对您的布施的供养而出家。这样子出家的话,不只不能够利益众生,还会祸害了自己未来世。
  除了百丈禅师之外,为了要加深菩萨们的印象,我们就引用,最后再来引用曹洞宗洞山禅师的一段话,来跟彼此,不管你是身出家、你是心出家,我们互相来勉励洞山禅师这一段话,这个语录是怎么记载的呢:洞山禅师问僧人:“世间何物最苦?”僧人回答说:“地狱最苦。”师曰:就是洞山禅师回答。他说:“不然”不是的,世间不是以地狱苦最苦。云:这僧人就反问:“不是地狱最苦,那您禅师、和尚,您的意思是什么呢?”洞山禅师就回答说了:“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洞山禅师是出家、是出家众,这个僧人当然也是出家众,他这里所说的“在此衣线”指的当然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剃头著染衣。所谓的袈裟这些衣线,换句话说您披了袈裟、您剃了头了,剃发著染衣;所谓的一个身出家了,穿了这个袈裟,你却不明大事、不明法界实相、不明生死大事,你枉受信施,虚枉的,自身没有这种出家众该具足的功德,你白白地接受了这一些三宝弟子的布施,未来世果报难以领受,这就是洞山禅师所说的。为什么说在此衣线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这当然是我们之前所说的,只有识心达本才有资格号为沙门。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办法作太多的解释,我们只能总结来跟菩萨们提醒,虽然这个问题并不是正问。可是,不是正问当中,我们还是可以衍生出来一些能够帮助我们,对于“出家”这两个字、这一个名相,背后所代表的一个真实义理,我们也希望菩萨们,不要去太著重于身出家;而只求身出家,而不知道要依于心出家,依于这一个七转识、这个妄心,能够离于诸多的烦恼法、能够证得沙门四果,乃至证得阿罗汉果,乃至于能够进一步的回小向大,不只是度眼前的这些众生、不只是当一个自了汉,还要发四宏誓愿、大誓愿,成为真正的菩萨。要众生无边誓愿度、要烦恼无尽誓愿断、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要佛道无上誓愿成,要自己成佛之后,还继续不断地转法轮度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出家。
  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先说明到这里。
  祝愿各位菩萨们:身心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53集 出家人为何要受供养、托钵?)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