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益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来讲“般若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菩萨所当修学,因为般若波罗蜜所引生的智慧,能够长养其他的五度波罗蜜,乃至究竟成就佛道,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因为有般若智慧才能够成就。而菩萨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时候,一般人就以为是只要专心在经典上用功,这样就是了,实际上这样道理是错的。如来告诉我们,菩萨修集般若波罗蜜多的时候,一样要修学种种的功德,一样要修集种种的福德,而这些功德、福德的长养,就是从之前的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种种的如理作意之行。
而之所以可以如理作意,就是因为般若智慧作为整个波罗蜜多的主干,可以依此正道而行。菩萨因此就可以持戒精进,在持戒中可以不违犯正道,可以藉著持戒的善功德,可以不堕落到三恶道去。戒就像是我们行走道路的栏杆,又像是道路的护栏,又像是道路的指标,让我们知道往哪一个方向去,即使在道路中我们一时失察,这道路栏杆我们也会因为撞到而提醒自己,而继续回到中道来,向著第一义谛继续前进。即使是说我们将来破戒,我们也知道要如何的忏悔;就像是车子不小心撞坏了这个护栏开下了山沟,接下来你还是可以向诸佛菩萨求助,最后吊车把你吊起来,诸佛菩萨来让你得到光明、来加持你,你心里面因为惭愧忏悔,继续可以精进,继续回到正道上继续地前走,这个护栏又继续地修好。所以戒的功德不可思议,而且戒就像是光明,它可以让我们心地保持正念,因为有戒光明的存在,所以一切的三恶道众生,他就不容易来作种种的干扰调戏,来作种种的毁坏,来破坏我们之间对于三宝的信受的信心,这个就是因为有戒功德的存在。也因为如此,所以宿业—过去生有和众生夹杂著一些分离不清楚的种种业报—也会因为戒功德的长养,所以会许许多多不同,乃至于暂且不受报;等到受报的时候,就是自己已经入地,能够成就摄受众生的功德,在那情况下,因为自己的智慧增长,而能够如理地知道对方的根性,来说种种譬喻之法让众生来欢喜,不致于说在果报上追寻来深究;乃至于菩萨于当时可以方便示现受报,而可以让众生感到惭愧等等。也就是说菩萨的方便波罗蜜多不可思议,有种种方便诸法能够成就种种功德,这些种种功德就是般若波罗蜜所需要的种种资粮。
也就是说,你要知道佛法,要能够深入佛法,就需要有福德资粮、有智德的资粮,福、智是两足尊的,才能够成就如来果地。不可能只有一般人认为只透过读书、读经就可以生长出智慧来,这样的法是不究竟的。佛有三十二相庄严殊胜,这三十二大人相庄严殊胜,就是因为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乃至于 佛说:“后世的这些佛弟子们,只要我白毫所放的光芒,其中的一小小分,就可以足够这一切的出家大众能够活命,能够长养自己性命了。”也就是说,佛有本身不可思议的福德,这样的福德可以让众生的法身慧命可以安住。所以我们也应当长养自己的福德,根据六度的精神,次第来作种种的修学,不应当对于前五度来懈怠。尤其菩萨因为持受菩萨戒的关系,所以应当时时勉励,对于一切众生他们之所以不能了解佛法,应当想:就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尽到菩萨的责任。不是如此吗?我如果好好尽到菩萨的责任,他们可能就会见贤思齐。
所以菩萨常常感到惭愧,对于一切多闻的法、能够调教众生的法、能够让众生引入佛门的法,菩萨都不惮辛苦能够前往修学。经典说:“即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菩萨为了听闻正法一样是奋勇前进无所畏惧,即使失去性命也在所不惜。”因为真正的智慧才是端正生命的第一要源,如果即使是能够性命留存却不知道正法,这样生存在世间哪有什么样的意思呢?所以菩萨可以因为这样而端正自己的生命。乃至于戒行上应当如此修学才是对的,如此才是正命,菩萨也会听闻,所以菩萨可以在持戒中精进,可以在正见上精进,所以菩萨不会破戒也不会破见。
菩萨即使因为一些小小的疏忽,但是他一定不会破坏他的知见,因为在十方世界里面,即使你破戒,你都还可以忏悔;即使是说你的戒是很难以悔的,但是你还可以重新来受戒,只要继续忏悔等等,遇佛光明这样的话,戒罪就可以消灭。乃至于 佛有说,即使你今天在第一个上半夜的时候,或是说在一个,一天印度算六个时辰,你在第一个时辰里面你犯了重罪,但是你第二个时辰你就警醒了,你知道你一样要发菩提心,这样 佛说你的戒体就是在了。也就是说 佛在经典里面这地方,就以宽大为怀的心要勉励大家继续持戒,继续能够长养自己的菩提心,不要担心自己在哪个时间犯戒,就认为说自己已经是无可救药了。应当想持戒有持戒的功德,破戒虽然是不好的,但是你透过破戒的地方,能够知道自己产生惭愧;惭愧就是善法,而且忏悔也是善法,而且忏悔完以后发愿也是善法,而且发愿完以后,愿意将这种种的善法回向,这样更是善法。如是菩提心不退,佛说这样的戒体还是在的,戒还是在的。所以应当愍念 如来这样的意旨,不要当破戒、持戒把它限制住自己,而应当继续勉励自己能够在戒上能够精进,破戒就好好地忏悔。而且佛经有说真正的持戒,这样戒的心地圆满是在入地之后,二地菩萨才能成就戒的果德。所以说,戒它本身不是一个问题。
然而知见却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不能破见,就是不能产生邪见;不能产生邪见,就是要亲近善知识,能够知道亲近三宝。有的人他不亲近三宝,可是人家叫他去信一些不用亲近三宝为先的,而亲近他这位上师;先礼拜上师,再来礼拜上师的老师、礼拜上师的照片、礼拜上师的老师的种种,最后才轮到 佛,这样的宗教是对的吗?这样的宗教就不是敬重三宝。有一分喇嘛教,他们就是这样做,所以他们说他们是佛教,实际上并不是!所以我们称为喇嘛教,是因为他们以喇嘛为尊为贵,他们这样做的话是违背 佛所说的。佛曾经告诉弟子,不论是怎么样的次第,将三宝中 佛的次第放在哪一个之后,这样次第颠倒就不是佛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要精进、要亲近三宝、亲近善知识,这样是好的。可是如果你对于这样正理并不知道,不小心进入了这样的邪见的道场,你就应当要远离。但是奉劝诸位,我们过去生虽然曾经与种种的恶知识作为善友,但是这些实际上是恶友,不管他也是说第一义谛法、如来藏法,但如果他有这样的举止的话,我们应当就要远离。所以从那个地方你即使能够听到种种像是殊胜的法、种种像是波罗蜜法,但也不可以久留,应当迅速地离开这样的道场,因为真正的道场,它一定是戒清净,然后可以多闻正命。所谓戒一定不会有这种男女淫欲以来引导说为法门的这种戒律,不会有这样的法门的,有这样的法门的话,一定是种种恶道的法,种种向著三恶道前进的诸法,是应当这样来思惟。
所以菩萨又能够在修学般若波罗蜜的时候,能够修持种种的忍辱之行,能够安忍于种种的境界。时常惭愧自己的心:是不是没有依止于三宝?没有依止于世间善法?没有生起对众生种种的善念?对于一切的众生以及其他的菩萨来说,菩萨心中生起:就是看到上位菩萨又礼拜尊敬乃至种种供养;乃至于对于同一时期的菩萨、同学、同修、同行来说的话,远离嫉妒、远离慢心;不以自己的修学为贵,而以自己应当如何作,为正法道场尽力为先,所以自然不会生起嫉妒;应当生起随喜一切众生——就是看他人所能够利益众生的好处,而对于他人的种种戒行有缺失的地方不宜特别作种种的攻击,不作两舌等语,这些都是菩萨善知道种种调伏自己的方便。
而且菩萨所知道的法,还有种种殊胜的方便,可以看到世间的一般凡夫,他们因为不知道正理、不知因果,所以他们会遭受到非常多的痛苦;而菩萨为了众生宁愿到那境界去,与众生这样的法界一起同住、共行来作利益,而不会生起退心,即使自己不幸于中失去性命,菩萨一样乐行惠施不以为苦,这就是菩萨能于般若波罗蜜安住,而能够种种种的福德资粮。
所以能够知道三宝的恩德,就能够作种种不可思议的菩萨行,所以菩萨不是光有智慧而没有起用菩萨行的。菩萨即使要能够成满三贤位,也是要经过十行位、十回向位。而我们看到《华严经》所说,菩萨虽然知道第一义谛,乃至亲证第一义谛,可是他于第一义中的许多法不甚明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他就难以长养自己的智慧。因为菩萨虽然能够离开烦恼障的多分(烦恼本身就是障碍),然而对于所知障,这样障于自己所知的这样子许许多多的法,让他所知的境界相远离第一义谛、远离这个实相之法,以及应当所了知的—这个所知的这些法应当知道的—却无法能够亲证,就是因为有种种这样的无明,这就是所知障;无明偏重的缘故,所以经典又说这就是“无明住地”。并不是说烦恼障这是个住地并没有无明,只是这里的无明,只有跟菩萨相应,不跟一切众生相应,而且这边的无明非常的深重、深细。一切无明就是牵涉到佛地,因为对于佛所行的所知而不知,所以变成障碍,这就是所知障。这所知障的破除,就需要透过更多的福德,所以菩萨位阶难可思议,下地的菩萨不知道上地的菩萨的功德,于揣测上地菩萨的功德、起用等等也都没有意义;而且甚至上地菩萨他所示现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法,乃至于他是不是只有那个阶位,也不是一般菩萨所能明了的。所以菩萨应当自知本分,离开种种贪心、慢心,离开种种嫉妒之行;而且不能够轻视自己,菩提法修学这么困难这样来看轻自己,不可以产生这种卑慢心、这种来轻视自己的心,这样想都是不对的。应当想如来藏心,于一切众生一切平等平等,乃至成佛之后祂也一样平等平等,祂并不因为我们现在修学仍然在三贤位,就完全与如来的果地的功德不同。也应当想《华严经》上有说:“一切众生有情都是具备同样如来的一切果德,但因为妄想执著分别而无法证得。”所以应当想:只要我继续向著般若正道前进,将来决定可以成就这智慧法门。
所以应当于一切福德广修供养,于一切布施、持戒都能够圆满,于一切忍辱、精进都能够圆满,于众生处所都应该来作方便的调伏。因为我们所学的法非常的深细,一切众生他不一定能够理解这样种种的法,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他从来不应当生起轻慢。即使今天在一个无佛的世界里面,菩萨还是可以方便来教化一切众生,让他知道这些世间的深论,来提倡因果、来提倡这些方便之法,让这些方便之法,可以让一切有情能够安止于正道。这些正道里面,就需要菩萨们能够了解世间的正理,能够知道蕴处界的种种之法:蕴处界它真的是无常的吗?蕴处界的无常要如何能够亲证?如何能够明了?乃至于十八界法是如何缘起生灭?菩萨都能够一切了知、一切亲证、一切方便为众生说法。所以菩萨透过这种种的修学,可以知道世间的法它的极限是如何,可以知道世间的法如何从如来藏可以来出生、来显示;所以于一切的止观能够成就,于一切的善、恶、无记之法能够分别、能够调理、能够远离四种的颠倒,能够如是在见道、修道中不断地前进。因为菩萨对于般若智慧有喜好之心、有善法欲、有种种的善法的习气,菩萨的习气可以希望长养自己的善根、可以希望能看到如来、可以希望在诸佛世界出生、可以希望能够自己的行愿—大行大愿菩萨行、菩萨愿—能够继续长养,能够了别众生的根器。
所以菩萨从来不会想要荒废这样的时日、荒废自己的志向,菩萨愿意在修学这样的过程中,不断来亲近善知识,即使善知识远在百里之外,菩萨还是一样想尽方法来求教。就像是玄奘菩萨,他当时候了解有能够说《瑜伽师地论》的法师,这样的论师菩萨在印度,他就前往,不计辛苦前往修学;乃至到了面前,他对戒贤论师他就一步一跪,这样地用膝盖前进来表达他的虔诚礼敬之礼。因为善知识非常难遇到,能够亲证般若妙法,明心见性乃至破牢关的善知识,又非常非常的少;所以今天唯有大善知识平实导师在此世间住世弘法,大家应当珍惜!不论出家在家,大家都应该以平实导师之法奉为圭臬,如是端正自己的正见、正命。
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128集 般若波罗蜜(一))
第128集 般若波罗蜜(一)
2018-07-1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