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07、菩萨正行(一)【共130集】
第034集 炽然菩提种子
2018-07-12
郭正益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来讲关于这菩提法──如何能够增长炽然这菩提的种子!这样的法呢,在修学到一定的阶段以后,你对于法已经不疑惑了,也对于许多的挫折开始转变自己的心态。知道说,许多的不是像我们所想的。一切人都想要向这个清净法,都想要向这个不可思议的法前进;那我们跟其它众生不太一样的情况下,你如何能够安住而不会心里面产生挫折?你如何在自己的性障中作多分的调整、多分的调治?而对于众生你如何施以因缘?你会知道众生有许许多多的根器的不同,那你会不会因为自己末那的种种执取,以前七转识的这样的无理、以前七转识的贪瞋痴,而自己在这过程中就会一直犯下身口意业?但这些都会在经过你的修学持戒的过程中、戒律的长养中而慢慢地隐遁,然而这种情况下菩萨应该更进一步。更进一步什么呢?来了解说你如何让自己的菩提种子更加的茁壮,所以说就要从 佛所开示的波罗蜜法来说。
  波罗蜜实际上就是到彼岸。如何到彼岸?就是要以佛法作为船筏,将生死之中没有生死之处能够找到。所以这一点和众生所以为的佛法不太一样,因为众生就是想要离开生死,然而你却是要在生死中能够得到究竟,最后得到不生不死,能够远离生死。这样听起来好像对世间来说逻辑有点矛盾,然而因为他们不知道:生死之中就是因为有个不生不死的实在性,所以才有办法有生死的体性的出现,因为生死的体性是没有真实性的;勉强说它有一个体性,然而却是如同幻梦一般。这样的法呢,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信受的,所以这称为不可思议的大乘法;这样的法是了义的法,这样的法能够安住就会有所不同啊!
  所以我们继续来看到说,如何在波罗蜜法中安住?就是要有六个行门、科目,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中的禅定, 玄奘菩萨把它翻译成静虑,确实静虑是比较符合禅定的原旨。禅定度的原旨这波罗蜜就是度到彼岸,可以简称为“度”;那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般若。到了《华严经》里面又会把它开演成十波罗蜜,那总说实际上有无量波罗蜜;可是无量波罗蜜又可以解释成这样,就说法门、行门非常的多,所以每一个都是菩萨应当修学的,然后才能够究竟菩萨的学处,最后到菩萨无学处就是成佛。所以在有学地的当下,我们应当来对这波罗蜜法能够知道了解,其中波罗蜜法都不能离开般若的知见,因为波罗蜜能够到哪一岸?此岸、彼岸,究竟是何一岸?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众生以为的岸可说,为什么呢?因为也不存在生死大海,所有的海还有海岸,这一岸边、那一岸边,都是如同幻梦一般;因为这全部都是如来藏所生的法,乃至如来藏出生了七转识,我们执取以为这就是我们的心。实际上众生也根本不清楚什么叫作第七识,只是模模糊糊知道说我现在的心就是这一个意识。实际上前五识和意识的一些差别性,众生也是不清楚。总说起来乃至佛门所说如来藏是第八识,众生是不能领会的;但是菩萨却可以透过这过程中,将每一识的功能体性把祂分别出来。因为既然是识 就有了别、就能够识别、就能够分别,祂会有各自的功能体性,这功德性可以让你成就未来的佛地的果德。
  所以我们来看到说,众生在生死中这种轮回的体性,必须要有业报的存在,在业报的存在、因果的存在,这样才能让它如理;这些都是有一个能够判定因果的、判定业报的识。譬如说我们今天看到某某某,可能他用欺骗的方式骗了人家一笔钱,可是这一笔钱就很复杂,假设牵涉到过去生他欠人家的钱,或是人家欠他的,中间的这个对偿关系就会变得很奥妙。因为以前的货币不是这一生的货币,譬如说无量劫前的货币,它的币值怎么转换成这一生的货币?,这中间没有办法转换,因为没有银行、没有一个兑汇的现货市场,乃至以物易物都不行。那到底如来藏是怎样决定这个业报的因缘呢?这个就不是众生所能够了解的。即使是菩萨也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必须要由 佛来说明;所以究竟地所见的因果才能够如实说这因果法,菩萨与世间都还是依于佛语而说,不是自己能够发挥的。因为你要了解所有的因果,就必须要能够笼罩一切、看穿一切事情的能力,对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都要能够知道,你才有办法从远古算过来,那时候欠的钱怎么换成这时候的钱;你这时候的钱的价值是根据这里住了多少人、他们的经济的行为、大家的享受福报的行为,以及过去生那时候的种种,这些比对的行为、之间的差异。所以在一瞬间你的心识要能够了解说,这一切──至少是居住当下的人的一切的能力、心行等等;单单说经济这些金钱来往能力,就已经没有办法运算,乃至于心识等等更加的困难。因为你必须要有他心通,才知道这个人想的是什么,佛语所说的口业是说你出现语言文字就算,即使是说这语言文字没有经过嘴巴说出来也是算口业。那如果说按照一般人所以为的,我嘴巴不说就没有造口业,实际上这个说法是错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哑巴就不会造口业了。不是如此,这口业特别指语言、文字、符号。
  如果是意业呢?就是说心里所想,但是没有出现语言文字相貌等等,这些就算是意业。比如说:你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然后你看到他走过来,你就想要闪他或是瞪他,可是你心里面不用起一个语言文字说:我赶快去躲起来,或赶快用眼睛来瞪他。不用!因为你意业推动速度非常快,就可以瞬间来成就。所以透过这些了解的话,你今天再来检视你应当修学的六个行门。什么要作呢?什么又叫真实?就是要依于无人、无我,然后没有众生、没有寿者相;因为没有这些相貌,就是波罗蜜法的一个过程。当你发现你有人有我的时候,你会怎么样呢?都是在人我之间来作种种的计较,而不能够想到说:如何从这里面出脱,如何从这里面找到真实法的究竟。而会去想说我跟他之间要怎么样、要如何;然后乃至于说这个东西是我的、不是他的;然后我的性命、他的性命或等等。在这些种种作无谓的应对以及筹量,这样就花掉了整个生命的这些光阴了。所以应当去想:众生有情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他有如来藏,他有没有学佛跟这个没有关系;同样的,我们有没有精进、有没有努力,跟他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来藏会把我们的心行都一笔一笔记录下来,我们将来在业果偿还上,一样要面对种种的事情。所以想一想,就想:我不用把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知见、把自己所拥有的这知识、智能看得那么著重;看那么重,而不是以佛陀所训勉我的、所教授我的,所以应当归于佛法来说三宝的尊贵。所以不是著重于自己的寿命还有多长,然后或是谁的寿命有多长;然后不是把一切有情都当作众生来看,因为众生是因缘假合和合而成的,他们不是有真实的实体,叫作某某某。当你呼唤一个人名字叫作什么陈某某、林某某等等,实际上并没有一个真实的陈某某、林某某的一个永恒的相貌出现;因为他这一生长得是这样,下一生他又不姓陈;甚至下一生到别的国家去了,没有中国这样的姓氏的观念,而是用其它的方式,不再用中文都有可能;甚至堕落到鬼道、甚至堕落到畜生性所讲的语言文字又有点不同,或是说没有语言文字,只有自己相对应的一些情绪的声音。所以我们看到这一点就了解说,我们一直在施设自己所以为的思想的范围、以为的心灵,以及以为的境界的范围,而不是根据 佛陀所说的至理。
  佛陀意思就是说:我们目前存在只是一个道器,你如果要看自己的真如,你就应该去亲证祂,你应该去寻访这真正的这个善知识。那同样地,你看待众生也应当如是,众生一样跟你有如来藏心,他们并没有缺少任何一分,他们将来一样可以成佛,大家都有成佛之性。因为成佛的功德不是修来的。可是离开修呢,祂的自性又没办法显耀出来。因为功德是本具的,每一个众生有情都本具一切的功德,没有缺少;能够成佛就是属于内在德行达到一个阶段,然后对于这所理解的一切法,都完全了知的情况而发起了成佛的体性,然而这成佛的体性的一切功德,都是本来就有的。
  菩萨经过这样历程就会知道说:我对于世间的一切法,我都把它分一些项目等等,这些实际上它的根源都是因为“我”,都根源于我见,所以菩萨应当先断除世间我的我见。断除世间我的这个我见就是说:对一切事务不再用“我”的分别心来加以考虑,而是应当用菩萨如何在世界中、在这个世界安立的角度,拿来作思量。世间需要工作,我也随顺这世间来工作;世间需要大家遵从法律,我也随顺世间遵从法律。但菩萨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启众生的佛性,而不是以自己能够解脱作为安稳。所以这六个科目,从布施开始就会去开始思惟:我应当怎么作?我应当如何来布施呢?在《悲华经》也有说到:当时候的 释迦牟尼佛,那时候在菩萨因地,就说菩萨他不断的发愿。他发愿什么呢?他希望能够作身、肉等等的布施,就是将这个内财作为布施,来让众生可以因此而能够得到三乘菩提法的熏陶;所以他希望变成一座肉山,然后让饥馑的众生能够来吃他的肉。我们看野外许许多多的生物,从蚊虫一直到这些凶猛的狮子、老虎,牠们往往都是以沾食血肉来吃来过活;牠们虽然在这种日子中,可是一样并没有灭掉牠们的真如性。所以证悟者可以方便示现各种因缘,然而像是 释迦牟尼佛这样的前身,真的是非常的特别,变成一个大肉山,在许许多多的时劫里面,各各地方都满足一万岁来布施给这些众生来吃食,到了夜晚的时候又可以继续长养色身,白天的时候又可以分毫无缺,如是忍受自己的身体被啃食然后来救度众生。所以我们来看,我们发的悲愿是不是有这么大,可以像 释迦牟尼佛的本愿,来救护、布施这些许许多多的有情。
  所以菩萨经过这样的思惟以后,就知道说,我即使没有办法作到这么多,但是我总是可以将自己所执取的东西来作简择。从它们这些物品以及所眷爱的身上,然后将我的目光移开;因为我能够体察到这中间的无常性,所以我对这些执取不再像以前那么一样。而且我在布施的过程中,我布施完以后我也不会认为这个是我所行的一个布施;因为布施之中,实际上就只有这样的菩提法在推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一个布施者。如果说有一个布施者存在的话,那又是回到“我”在作施舍。所以菩萨可以方便说:实际上不论是布施或受布施的,实际上都是如来藏,因为一切有情就是如来藏——真心。既然是如此,我不过作了因缘假合的这种如梦的幻事,实际上并没有真实的实际可说,所以我给了什么,实际上对于这一点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但即使如此,菩萨还是可以在三大阿僧祇劫里面来好好作这个布施,并不会失去布施这个事情,而说布施是空无的、布施是不究竟的。所以菩萨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尽量作到许许多多的布施,因为布施它没有极限,布施不论是钱财或是法、或是无畏、或是心意等等,而且最重要的布施中间要有一个法,什么法呢?就是想要成就佛道。这个就是不放逸。不放逸这个成就佛道,这样的知见作为根本。
  我们来说到以前有一个纺纱的人或是纺织的,那时候有一尊佛,然后 祂离他的工作的地方很近。除了精舍他就在整天工作完以后就去那里,他拿出什么呢?拿出一根微薄的细线。这显然是非常微薄到不足以来说,然后他拿这个线来供养,诚心的供养如来。他怎么说呢?他希望佛陀能够接受这样微薄的供养,能够加以善摄受他;然后他可以以这样的发愿、以这样微薄的功德、以这样虔诚的功德,希望将来能够一样善于摄受一切的众生有情。到了他那一生以后,那一生他总共供养了如来一千五百条线,他后来在一亿五千万大劫中,他都不堕入三恶道,乃至之后他又变成转轮圣王,然后变成世界上目前所说的玉皇大帝,就是帝释。最后他还遇到一百亿尊佛,如是地不断地修学,最后他未来的佛国是什么呢?他的佛号叫作善摄受如来。最后他能够成佛,就是当初从布施世间所认为非常微薄的这个细线所产生的。目前我们身上所穿的任何一件衣服上面的线,可能都超过一千五百条。所以说佛道只在于我们不要放逸,什么叫不要放逸呢?就是你在布施持戒的种种诸行中,去想说我就是要往佛道走,然后能够成就佛果,这个就名为不放逸。并不是在取用三界法的所有,而是取佛果作为唯一的究竟处。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34集 炽然菩提种子)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