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今天和大家谈谈:菩萨能庄严无上菩提的五个法门等。
上一次谈到菩萨摩诃萨的另一分的福德智慧庄严。接著,世尊在《优婆塞戒经》之中又开示说:“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厌之。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2)世尊再接著开示说:菩萨证悟之后要能够庄严无上菩提具足的五个法:第一个是信心。这当然指的是对三宝的信心,尤其进一步说的是对自性三宝而言。假如一个人对世间的常住三宝都没有信心,乃至告诉大家说:“释迦牟尼佛已经入灭了,世间不再有佛,剩下来只是众生对佛的永远怀念而已。”甚至于也告诉大家说:“没有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东方琉璃光世界。”单从这一些简单的事相上看来,就知道说:这个人不知道“常住”的意涵;或者其实是知道的,但是就是不相信!这只说明了一件事,就是说:不管这个人今世的身相为何,世间的名号是如何响亮,但毕竟他是一位对三宝的初步的信心是不具足的;所以对《华严经》中提到:十方世界仍有无数诸佛,今现在仍在说法,而且也叙述其佛号、世界名等等。这个人也不会相信,而且可能也会毁谤的。菩萨从亲证自心如来之后见到了自性佛,知道了诸法皆由如来藏直接、间接、辗转出生,转依本来清净的自性弥陀之后,自性僧也在其中;所以他对于三宝常住这个事实,是当然一定是会相信的。可是退一步来说,若是说能够对二乘法的信心是具足的,都已经很不容易的!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因为对五欲的贪著是很强烈的,即使善知识把解脱道的正理已经解释得很详细了,因为一向都宝爱蕴处界而不愿意舍离,所以也会影响到对二乘法是不是能够实证的信心。其次,再加上说因为福德庄严的不具足,或者是受到亲厚的恶知识的影响,有时候菩萨七住都还会有退失的状况。《菩萨璎珞本业经》中,不是就提到过去舍利弗与天子法才的退分吗?这不就是一个很具体的例子吗?所以在佛菩提道上要能够福德庄严具足,或者是有真正善知识的摄受而使得学法的信心具足,真的是很不容易!
第二个法叫作悲心。悲,虽然说能够拔苦,却是有很多层次的。譬如说,看到蚯蚓在柏油路面上钻动却没有办法找到一条出路,所以就弯下腰来小心地把牠放到手上、或者是放到叶片上,然后把牠放到附近的阴凉土地上,免去其干热之苦或者是死亡的恐惧。看到市集上卖著活禽或是活鱼即将被宰杀贩卖,就方便的买了下来而予以放生,免去其面临被杀之苦。不过,这种放生还有很多实务上所应该注意的地方,这里就不进一步的讨论。甚至于说,看到众生被邪法之所误导,即将造作种种恶业而不自知,乃至法身慧命随时可能会被斲杀,因此就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或者大声疾呼、或者著书立说,深入浅出地叙述真正佛法的义理,使得众生逐渐地远离被邪法之笼罩,不致下堕恶趣。这样子看来,这一些不同层次的悲心之所以能够成办,其背后其实是有著不同条件的依止状况。也因为一般人本来就是这样子,与自己比较亲厚的人有了困难,就优先的帮忙或者是多帮忙一些,比较不熟的或者是根本不认识的,就相对的少帮忙一些。修学佛法的过程,善知识往往开示说:“对待众生要有悲心,要对所有的众生平等看待。”一开始真的也无法信受,更不要说可以作得到。多世在佛法上修学之后,终于亲证了佛菩提,这才相信说:本来众生是平等的,因而使得想要拔除众生苦的悲心更加的坚定;此时,随著我所执、我执等烦恼逐渐断除,加上对佛菩提道的内涵更加明白之后,悲心就越加深厚,最后终于可以“不择一切怨亲,视一众生犹如独子”而帮助众生,这样才成就了大悲的方便。
要能成就前面所说的信心与悲心,可还得要有第三个条件的配合,就是要勇健。而勇健之心却是不容易成就的!世间人就会常常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是每个星期都固定要去上课的,可是某一天要上课的日子,却正好有个人相约要去上馆子,心里面就这么一想:“唉呀!这个人好久不见了,而且也听说这家馆子的菜色是很精美的。”于是就这么一想说:“啊!下一次再去上课吧!影响也不大,那就请假一次吧!”姑且不管说他所上的课程对他的重要性是怎么样,这样子看来,在世间法上来说,勇健之心的成就就已经是不容易的。又譬如说,净土宗流传已久的一段话,不也这么说吗:“念佛一年,佛在心田;念佛二年,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西天。”这就表示说,这个人的念佛功夫是一年比一年更为懈怠啦!那这种勇健之心很难生起的状况,其实是一直普遍的存在;推究其原因,说来也不能完全责怪学人,反而有时候是要归咎于为其说法的善知识。为什么会这么说?假如有善知识为你开示说:“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话,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那就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打死都不能放下。’”然后呢,假如也不为众生说应修三福净业的内涵,为什么要修三福净业的原因,甚至于是“什么是净土”也说不上来!结果呢?学人初听之下,虽然心生欢喜勇猛精进地念佛,却有时候会想起来说:“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叫极乐啊?难道就只是遍地金沙、无有众苦这样子的状况吗?那我为什么要生到西方啊?真的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只有快乐吗?可是,显然假如我这样往生以后,我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佛法,佛法之中真的有这样便宜的事吗?”于是乎心中就一大堆疑问;再加上说,由于初发心勇健精进地念佛之后,总是会感觉说:念著佛号的心仍然是丛闹的!所以就请问善知识,请问之后,却仍然是:“一句佛号念到底,打死都不能放下。”所以,他的问题真的是一日一月之中无法排解,那就有可能是一年又一年地不想要再继续念佛下去了。所以说,学人念佛的时候,勇健之心要能够持续的发起的话,还真的需要善知识的摄受才可以成办的。再加上说,修学佛法所要面临的关卡,真的是多的不得了!所要修的福德也是不可思量的!这就是为什么说,从初住位开始一直到成就佛道为止,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原因了。所以勇健之心对菩萨而言,真的是很重要!
第四个条件是说:应该要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为什么说菩萨反而要读诵世论呢?菩萨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一向是自利利他的,而且有时候也说是广度众生的。问题是:既然叫作众生,表示他的心所趣向的是有很多很多的层面。菩萨此时,一者,是因为读诵世论的缘故,才能够广知众生心之所以被系缚的原因,当因缘成熟之际,能够为其所修学的种种世论加以引导而引进,而使其去邪向正,进入真正的佛法之中来修学。二者,虽然看起来说是世论,可是佛菩提道中很多的智慧,却是要依凭读诵这些世论的因缘才能够引发;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世论也是佛法中的一部分,也是菩萨明心之后应该要随缘而读诵的。所以读诵世论之后的下一个阶段,就是:学诸世业亦不厌之。因为读诵与修学,毕竟不是完全相同的层次,这就好像世间法上说,修学一项技艺是一回事,进一步去履行这项技艺又是一回事,道理是类似的。换句话说,虽说一者也是为了众生,一者也是为了增进自己的智慧;同时,佛法毕竟也是要在世间中求的。而此处,尤其是针对菩萨摩诃萨而言,因为这样佛菩提道上所应该具足的福德与智能,才能够更快速地成办。
佛接著开示说:“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菩萨已经具足福德与智慧庄严的缘故,所以显现出七种相貌。当然,随著菩萨福智庄严的层次不同的缘故,所显出的七种法相的内涵就会有所差异。现在就简单地来说明一下这七种法相:第一种是自知罪过。而其中的某一个层次的意思是说,自己若在行为上或者是在法上是有错误的话,他就会承认乃至是公开地忏悔改过,不会完全不理会别人的指责,或者甚至是顾左右而言他;因为他知道,这是反而会障碍自己的道业的。只是,若众生因为智慧远不如菩萨,没有办法了解菩萨的所作、所说的义理,也常常会误会菩萨所说的法是错误的,甚至有的时候会用谩骂的方式对菩萨来加以指责;所以,这个时候菩萨就会显现出他另外一种相貌,叫作不说他过。不管众生是因为智慧之远远不足而误会法义,或者甚至是有心想要诬蔑菩萨,菩萨都不刻意在这个部分—在事相上或是对方的身口意的过失—予以反驳;却是慈悲地就被误会的法理或引生的事相上的问题,进一步仔细地来为其说明,以及菩萨是从哪一个角度来说法的,用这样的方式来解开众生的迷惘。
第三是乐瞻病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之中,多少会有一些病苦;人之常情是,当我们有了病苦,一者需要汤药的调养,一者也会需要亲友的关心;所以菩萨也会在自己能力许可的状况下,随分去探视病者给予必要的帮助。两千五百多年前,世尊不是也去探望一位久病的比丘吗?世尊也不会想说:“我是最尊贵的世尊!”因而不去探望那一位比丘的病。所以就有人把这个典故画下来,叫作“佛陀问病图”。假如,菩萨也去探望同参道友的病,这原是人之常情;但是,若有人一定要把这样的“菩萨问病图”说成是“佛陀问病图”,而其中探病的主角却是现比丘相!这恐怕就会扭曲了佛、法、僧三宝的意涵。作这样主张的人,是不是会有谤法的问题,是一回事;然而教导学人错误的佛法知见,反而将学人导向远离佛法的方向,又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因为 世尊在世间的示现,一向是不示现剃发相,所以这才会有 佛与僧的第一分的区别。
第四是乐施贫人。除非是很明显的对方拿了钱财是要去花天酒地,或者是作不利于众生的事情,否则,菩萨一向是很乐意布施给贫困的众生;因为,既然叫作贫困,表示说对方是很需要帮忙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与众生结下了善缘,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对于其在法上的摄受力就会是很殊胜的。除非说这个人的自尊心是比较强的,而不愿意接受菩萨的布施,那么就只能够说是缘分还不具足吧!所以,菩萨之所以很乐意布施给贫困的人,不是为了将来说某甲会报答菩萨,其实反而是菩萨希望藉这样的缘分,将来好更有机会用更好的东西甚至是了义法布施给众生,都是希望众生能够因而得到更大的利益。
第五是获菩提心。因为多生多劫以来培植对三宝的信心,不毁谤善知识,广修福德,并回向亲证无上正等正觉;时节因缘成熟之时,必然会得到一种果报,叫作“亲证菩提”,亲证了佛菩提道也会分证了解脱果。然而,虽然说佛菩提道跟二乘菩提,但是其实这两者是汇归于一佛乘的。
今天就说到这里。
阿弥陀佛!
(原标题:第099集 菩萨能庄严无上菩提的五个法门等)
第099集 菩萨能庄严无上菩提的五个法门等
2018-07-1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