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期
大日经真义(连载27)——游正光老师
2023-09-02
第二节 错将虚空等同真心
  这一节将探讨《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错将真心等同于虚空,如卷 1〈入真言门住心品 第 1〉所说如下:
  佛言:“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秘密主!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秘密主!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彼法少分无有可得。何以故?虚空相是菩提,无知解者,亦无开晓。何以故?菩提无相故。秘密主!诸法无相,谓虚空相。”【《大正藏》册 18,页 1,中 29-下 5。】
  在同卷里,《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也说真心就是虚空, 如下:
  秘密主!心不住眼界,不住耳鼻舌身意界,非见、非显现。何以故?虚空相心离诸分别、无分别。所以者何?性同虚空,即同于心;性同于心,即同菩提。如是秘密主!心、虚空界、菩提三种无二。【《大正藏》册 18,页 1,下 15-19。】
  在同卷里,《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更说空性的菩提心就是虚空,如下:
  所谓空性,离于根境、无相、无境界、越诸戏论、等虚空,无边一切佛法依此相续生,离有为、无为界,离诸造作,离眼、耳、鼻、舌、身、意,极无自性心生。【《大正藏》册 18,页 3,中 19-22。】
  不仅如此,密教部《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 1〈陀罗尼品 第 2〉中,所谓的“世尊”也说真心就是虚空,如下:
  善男子!此中何者名为菩提?善男子!欲知菩提,当了自心,若了自心,即了菩提。何以故?心与菩提真实之相,毕竟推求俱不可得,同于虚空故,菩提相即虚空相,是故菩提无所证相、无能证相,亦无能所契合之相。何以故?菩提毕竟无诸相故。善男子!以一切法即虚空相,是故菩提毕竟无相。【《大正藏》册 19,页 527,下 7-14。】
  《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都认为一切有情的真心等同虚空,真是错得离谱了。为什么?以下分二点说明:
  一者,在第一章第三节已说明,在物质的边际以外施设没有物质的地方就是虚空,是为色边色,也是众色无性所显, 更是人们意识心所含摄的一个法,乃是人们心中的一个观念、概念,是人为施设的法,也是虚妄法,怎么会是真实法呢?如果真心真的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所说的就是虚空,不就是代表《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就是虚空外道佛、断见外道佛吗?为什么?因为虚空是无法,更不是真实法,密教却错将虚妄法当作是真实法,认定虚空就是菩提心,当然免不了会否定一切有情真心阿赖耶识的存在,也难怪《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会认为一切有情的真心是虚空,并认为阿赖耶识是生灭法,妄说“无阿赖耶、蕴阿赖耶、无阿赖耶慧”,成为 释迦世尊所破斥的虚空外道佛、断见外道佛。
  又 释迦世尊在经中都开示一切有情的真心阿赖耶识真实存在,祂具有真如性——真实性与如如性。所谓的真实性,是说祂不生不灭不可毁坏、真实存在于一切有情身中,正如《大方等如来藏经》的开示如下:
  如是,善男子!我见众生种种烦恼,长夜流转,生死无量;如来妙藏在其身内,俨然清净,如我无异。是故佛为众生说法,断除烦恼,净如来智,转复化导一切世间。【《大正藏》册 16,页 458,下 19-23。】
  说明如下:“就是这样子啊!善男子!我释迦牟尼佛看见众生有种种的烦恼,在漫漫长夜当中流转,生死不已;如来藏就是一切有情的真心,祂在各个有情身中,庄严清净,就如同我释迦牟尼佛的真心一样没有差别。”为什么?因为众生如来藏本体虽然清净,可是体内含藏七转识相应之烦恼等染污的种子,不是像 释迦牟尼佛的无垢识里里外外都是清净的;但虽然众生的真心如来藏含藏了染污七转识等的种子,可是祂的本体的自性仍然是清净的,与 释迦牟尼佛的无垢识心体一样清净没有差别。“因为这样的缘故,我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就是要让众生能够断除烦恼,让众生开发自己本来清净的如来藏所含藏的圆满智慧,并以此来开示、引导一切有情未来都能够亲证佛菩提。”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开示:这个因地真心的如来藏,就在各个有情身中,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说是虚空。虽然众生的心体是清净的,却含藏著七转识等染污的种子,不是里里外外究竟清净,所以菩萨才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精进的修行,来汰换七转识所相应的染污种子而究竟清净,未来才能成就佛地的无垢识,里里外外都是清净的。此外,其他经典也开示真心真实存在于有情身中,正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卷 35〈宝王如来性起品 第 32 之 3〉开示如下:
  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天眼观察一切众生,观已,作如是言:“奇哉!奇哉!云何如来具足智慧在于身中而不知见?我当教彼众生觉悟圣道,悉令永离妄想颠倒垢缚,具见如来智慧在其身内,与佛无异。”【《大正藏》册 9,页 624,上 15-20。】
  佛开示:“每一位有情身中都有一个与如来的智慧德相一样的真心如来藏,只是众生没有慧眼可以亲证,因此我释迦牟尼佛教导众生觉悟如来藏,用慧眼来观见如来藏在各个有情身中,祂的体性清净与佛一样而没有任何差别,让众生可以远离种种妄想颠倒及烦恼染垢的束缚。”从上面经文开示可以证明:真心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像《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及密教的“世尊”妄说真心就是虚无飘渺不实的虚空。在密教中,最具代表虚空外道的人物就是达赖喇嘛,因为在《揭开心智的奥秘》一书中,他公开主张:真心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 【“在此我们将意识分为三层次:粗、细、与最细意识。如我们较早所讨论过的,心智越粗糙的层次,对身体的依赖越多。越细微的依赖越少,而最细的层次则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参 80,页 273。〔参80:杰瑞米·海华,法兰西斯可·瓦瑞拉编,靳文颍译,《揭开心智的奥秘》,众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台北市),1996/30 初版。〕】虚空而存在,让众生受种种异熟果报。
  真心的如如性,其实就是真心于六尘都如如不动,祂不分别六尘,所以离见闻觉知的体性就是真心的体性,也是真心的清净性,正如《金刚三昧经》〈无生行品 第 3〉的开示如下:
  心王菩萨言:“尊者!我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菩提性中无得无失,无觉无知,无分别相;无分别中即清净性,性无间杂,无有言说;非有非无,非知非不知……”【《大正藏》册 9,页 367,下 25-28。】
  心王菩萨开示:真心本体离见闻觉知,不在六尘分别,于六尘都如如不动,所以真心本体不论在何种境界,譬如七转识相应于或贪、或瞋、或喜、或悲等等境界时,真心本身都是离见闻觉知、不分别六尘,这就是真心的清净性。亲证真心不在六尘分别、本性清净而无所得的人,才是真正明心真见道的菩萨。
  既然真心真实存在且对六尘如如不动,表示一切有情的真心具有真如性——真实性与如如性,才能为明心的菩萨所亲证。以此缘故,明心的菩萨不仅可以亲眼看到自己的真心如来藏,是为自己的现量境,菩萨亲证本性清净的如来藏即发起下品的妙观察智,完全符合 释迦世尊的至教量;而且明心的菩萨也可以看见别别有情的如来藏与己无异,乃至可以推知自己所不可见的他道或他方有情同样都有各自的如来藏,是为自己的比量境,如是菩萨用下品妙观察智而来观待别别有情的如来藏自性清净与己一样没有差别,因而发起下品的平等性智。也就是说,菩萨一念相应慧,亲证了一切有情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如如不动、本性清净的真心,心得安忍及接受,不再有任何怀疑,因而发起了般若的总相智(包括初分的下品妙观察智及平等性智),亦名为根本无分别智。这样的般若智慧境界,已非二乘愚人与一般凡夫穷尽一生的世间智慧与神通所能了知的境界,故名为菩萨不可思议境界。由此可以证明:《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错将色法的虚空及人类观念、概念下所认知的虚空,当作是一切有情的真心,那是错误的说法,导致密教行者在修行道路上完全走偏了,成为心外求法的人,而且也与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三乘菩提完全背道而驰。
  二者,虽然 释迦世尊在经中也有“等虚空”、“同虚空”等开示,但内涵却与《大日经》完全不同,都在表示“真心的体性犹如虚空”,而不是指真心就是虚空,正如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 475〈第二分无阙品 第 79 之 2〉的开示如下:
  是故,舍利子!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相常住,真如、法界、不虚妄性终无改转。以一切法法性、法界、法住、法定、真如、实际、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犹如虚空,此中尚无我等可得,况有色等诸法可得?既无色等诸法可得,云何当有诸趣生死?诸趣生死既不可得,云何当有成熟有情令其解脱?唯依世俗假说为有。【《大正藏》册 7,页 405,下 10-16。】
  佛为舍利子开示:“无论诸佛出现于世间或者不出现于世间,在一切法相之中所显示出来的真如之理体常住不变,这是说真心第八识如来藏祂的真如性、法界性(能生万法)、真实不虚妄性终究不可改易或转变。这个真心又名一切法的法性、法界、法住、法定、真如、实际、不虚妄性、不变异性,祂的体性犹如虚空一样无形无色无可染著,从无始劫以来,乃至于未来无量数劫以后,都不会改变祂的清净体性。这个真心尚且没有众生我的体性,实际理地无一法可得,更何况还会有色等诸法可得呢?既然没有色等诸法可得,就不会有众生轮转六道生死这件事可得,还会有成熟众生而使他们得以解脱这件事可得吗?会有色等诸法、众生轮转六道生死,及成熟众生得以解脱等事,都是依于世俗上假有而有、而说。若依真心的实际理地来说,祂连一法都不存在,当然都没有这些事相可得。”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为大众开示:真心体性犹如虚空,祂无形无相、无所得;亲证犹如虚空的真心的人,才是真正明心真见道的菩萨。不仅如此,佛在《佛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 1 也作同样的开示,说明真心本体犹如虚空,如下:
  阿难今善听,文殊所问法,诸佛微密语,宣说菩提空。
  诸佛菩提法,皆悉空寂相,无有诸方所,亦无有住处。
  菩提如虚空,无生亦无灭,亦无来去相,唯佛能显示。
  犹如虚空中,无有诸相貌,文殊今问此,妙净菩提法。
  去来今诸佛,等说此菩提,非是可见法,亦无能见者。
  如此法性相,以音声显现,法界与菩提,二俱不相见。【《大正藏》册 9,页 258,上 13-24。】
  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开示:真心体性犹如虚空,但非即是虚空。可是《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却说真心就是虚空。这根本上的错,使得密教行者,包括真言密教行者、瑜伽密教行者、无上瑜伽密教行者等,其修行的观念、方法、方向统统错误,因此必然无法实证真心阿赖耶识;由于无法实证,所以除了错认真心就是虚空外,有时又会有不同的主张或说法,而分别堕入 释迦世尊所破斥的常见外道、断见外道、虚空外道、邪淫外道中。譬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教导密教行者以观想修定的方法,让意识心处于一念不生,说这样就是证得密教所谓的离分别而无分别的真心(案:请参阅第一章第四节《大日经》重要观念(二)——将能观的意识心当作菩提心),而此心其实也就是离念灵知心,即为意识心的变相所摄;如是邪教导使得喇嘛教所有派别,除了觉囊派以外,统统都落入常见乃至断见外道中。又譬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否定一切有情真心阿赖耶识的存在,主张“无阿赖耶、蕴阿赖耶、无阿赖耶慧”,认为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因此堕入无因唯缘的断见外道中;又怕被人说是断见外道,反执意识心为常住不坏法,可以来往三世,成为以意识心为常的常见外道,故而双具断常外道见,这以格鲁派的达赖喇嘛所领导的团体为代表。又譬如达赖喇嘛说真心可以独立于身体之外的虚空,成为虚空中含藏了众生所造的种种善恶业种,完全违背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真心在一切有情身中,成为 释迦世尊所破斥的虚空外道。又譬如喇嘛教所有的派别,不论是自续派中观,或者是应成派中观,唯除觉囊派以外,其教法都脱离不了无上瑜伽的男女双身邪淫法,因此堕入《楞严经》卷 6 所破斥的邪淫外道中。所以说,喇嘛教的四大派及若干小派(唯除觉囊派是真正的藏传佛教以外),其所说的法义都脱离不了外道法,本质根本不是佛教,却假冒佛教的一支、大乘的一支,用来破佛正法、惑乱众生。因此有智慧的佛弟子们应该认清密教的本质,不应该与之起舞,而与密教行者共同成就破佛正法、惑乱及误导众生乃至大妄语的大恶业。
  综合这一节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错将真心当作是虚空,一者,不知道虚空本是色边色,是在物质的边际施设没有物质的地方为虚空,也是众色无性所显,更是人们意识心所含摄的一个法、观念、概念而已,本来就是人为施设的法,本是虚妄法,怎么会是真实法呢? 像这样的说法,与虚空外道说法无二无别。二者,《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错将真心等同虚空,完全违背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真心的体性犹如虚空”。因为此错,使得密教行者统统堕入常见、断见、虚空、邪淫外道中而无法自拔,因而造下了破佛正法、惑乱及误导众生及大妄语的大恶业,未来要受无量苦,何其冤枉哉!
  第三节 妄说用观想等错误的法来持菩萨戒
  这一节将探讨《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所谓的持菩萨戒,这可分为两部分来说明,第一个部分,妄说用观想来持戒,而不是透过身语意行来真实持菩萨戒。在《大日经》卷 5〈持明禁戒品 第 15〉中,“毘卢遮那佛”告诉大众,要用三方便(手结印、口诵咒、心作观想)的方法,让密教行者的意识心离开妄想、处于无分别的状态而说持戒究竟,如下:
  是时薄伽梵毘卢遮那哀愍众生故,而说偈言:“善哉勤勇士,大德持金刚!所说殊胜戒,古佛所开演,缘明所起戒,住戒如正觉。令得成悉地,为利世间故,等起自真实,不生疑虑心,常住于等引,修行戒当竟。菩提心及法,及修学业果,和合为一相,远离诸造作,具戒如佛智,异此非具戒。得诸法自在,通达利众生,常修无著行,等砾石众宝,乃至满落叉,所说真言教,毕于时月等,禁戒量终竟。最初金轮观,住大因陀罗,当结金刚印,饮乳以资身,行者一月满,能调出入息。次于第二月,严正水轮中,应以莲华印,而服醇净水。次于第三月,胜妙火轮观,噉不求之食,即以大慧力,烧灭一切罪,而生身意语。第四月风轮,行者常服风,结转印,摄心以持诵。金刚水轮观,依住于瑜伽,是为第五月,远离得非得,行者无所著,等同三菩提。和合风火轮,出过众过患,复一月持诵,亦舍利非利……。”【《大正藏》册 18,页 37,下 1-页 38,上 1。】
  重点说明如下:《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说古佛所说的持明禁戒,就是密教行者以三方便,来观想本尊出现,而为密教行者所见,就是《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所说的三摩呬多之等引境界,然后意识心不怀疑地安住此离分别而无分别的等至境界中,就是持明禁戒究竟而成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整个过程大约须经过六个月(也有人说是六个阶段不等),【《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7〈次持明禁戒品 第 15〉:“虽云一月, 然一十一百乃至一落叉月等,要以见为限。”《大正藏》册 39,页 753,中 20-22。】第一个月,手结金刚印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7〈次持明禁戒品 第 15〉:“其印作虚心合掌,双屈二水,以右加左相句掌中,二空双并出,二风句屈、向中指背,即是金刚手印也。”《大正藏》册 39,页 753,中 14-16。亦即二手(右手之定手、左手之慧手)虚心合掌,屈二手无名指(水轮),右手无名指压左手无名指入于掌中,二手之拇指(空轮)、中指(火轮)、小指(地轮)均竖而相合,屈二手食指(风轮),各置于中指之背侧而不相著。】,口诵真言,一句为一息,心作金轮观,观想自身种子字“阿(a)”字色黄,遍满全身,行者最后于观想种子字“阿”字到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时,因而进入第二个月。在第二个月中,手结莲华印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7〈次持明禁戒品 第 15〉:“二地、二空聚为台,余三指开敷,令火、风稍合相并,即前观音印也。”《大正藏》册 39,页 753,中 24-26。观音印又名莲花印,亦即双手开剖合掌,双手的小指、拇指聚而相捻,余六指开敷,其中二手中指、食指稍微相并。】,口诵真言,一句一息,心作水轮观,其轮圆而白色,观想种子字“缚(vam)”字,遍满全身,行者最后于观想种子字“缚”字到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时,因而进入第三个月。在第三个月中,手结大慧刀印(编案:如第一章第六节所说),口诵真言,一句一息,心作火轮观,色红,观想种子字“罗(ram,囕)”字,遍满全身,行者最后于观想种子字“罗”字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时,因而进入第四个月。在第四个月中,手结印 【《大毘卢遮那成佛经疏》卷 13〈密印品 第 9〉:“先作反背手、合掌,以二地指反相勾(令右加左上也),余水、火、风三指,以次亦反相勾讫,末后綟二空指,令至掌内相柱也,此是转印。”《大正藏》册 39,页 715,中 4-6。印,亦名为最胜佛顶之转印,即二手置于胸前,右掌与左掌相反、合掌,其合掌中,右手的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各插入左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内形成相勾的样子,两拇指端相接触。】,口诵真言,一句一息,心作风轮,色黑,观想种子字“贺(ham)”字,遍满全身,行者最后于观想种子字“贺”字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时,因而进入第五个月。在第五个月中,心作金轮、水轮观,观想种子字“阿(a)”字、“缚(vam)”字,遍满全身,行者于最后观想种子字“阿”字、“缚”字二字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时,因而进入第六个月。在第六个月中,心作风轮、火轮观,观想种子字“贺(ham)”字、“罗(ram)”字,遍满全身,行者于最后观想种子字“贺”字、“罗”字非常清楚而为自己所观见,因而结束整个过程。《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说,这时候行者的心已离分别而无分别,已经持戒圆满而成佛了。
  然而《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这样的说法是有过失的,因为以观想种子字成就而说是在持戒,其实顶多只与修定有关,与持戒无关。如果观想的修定法门就是持戒法门,菩萨六度岂不是变成五度?为什么?因为如此一来,第五度的禅定与第二度的持戒即是同一度而没有任何差别。像这样的说法,分明违背 释迦世尊所施设的菩萨有六度的开示,不是吗?更何况《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落入以定为禅(误以第五度的禅定为第六度的般若禅),早已经将菩萨六度变成五度,进而再将持戒纳进来观想修定,则菩萨六度岂不是变成四度了吗?由此可知:《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妄说用观想来持戒,而不是由行者身口意真实持菩萨戒,岂不是很荒唐、离谱的说法吗?世上有这么荒唐、离谱的佛吗?显然没有嘛!再一次证明了《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乃是密教行者所创造的假佛,所以才会有用观想来持戒的荒唐、离谱说法出现。
  第二部分,《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在卷 6〈受方便学处品 第 18〉中,妄说菩萨只要持五戒、修十善业道就是持菩萨戒,如下:
  尔时执金刚秘密主白佛言:“世尊!愿说诸菩萨摩诃萨等具智慧方便所修学句,令归依者,于诸菩萨摩诃萨无有二意,离疑惑心,于生死流转中,常不可坏。”如是说已,毘卢遮那世尊以如来眼观一切法界,告执金刚秘密主言:“谛听!金刚手!今说善巧修行道。若菩萨摩诃萨住于此者,当于大乘而得通达。秘密主!菩萨持不夺生命戒所不应为,持不与取,及欲邪行、虚诳语、麁恶语、两舌语、无义语戒、贪欲、瞋恚、邪见等皆不应作。秘密主!如是所修学句,菩萨随所修学,则与正觉世尊及诸菩萨同行,应如是学。”【《大正藏》册 18,页 39,上 8-19。】
  不仅如此,《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在同卷也说在家菩萨持五戒就是在持菩萨戒,如下:
  佛告执金刚言:“善哉!善哉!秘密主!汝当谛听善思念之,吾今演说菩萨毘尼决定善巧。秘密主!应知菩萨有二种。云何为二?所谓在家、出家。秘密主!彼在家菩萨受持五戒句,势位自在,以种种方便道随顺时方,自在摄受求一切智。所谓具足方便,示理舞伎天祠主等种种艺处,随彼方便,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皆使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谓持不夺生命戒,及不与取、虚妄语、欲邪行、邪见等,是名在家五戒句。菩萨受持如所说善戒,应具谛信当勤修学,随顺往昔诸如来学处,住有为戒,具足智慧方便,得至如来无上吉祥无为戒蕴。有四种根本罪,乃至活命因缘,亦不应犯。云何为四?谓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悋、恼害众生。所以者何?此性是染,非持菩萨戒。”【《大正藏》册 18,页 39,下 29-页 40,上 15。】
  《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妄说持五戒、修十善业道就是菩萨应守的菩萨戒。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都知道,持五戒、修十善只是人天善法与学戒的基础,菩萨戒所摄三聚净戒的内涵远广大于五戒十善,而不论是出家菩萨或者是在家菩萨皆应受持菩萨戒,例如 释迦世尊在《梵网经》卷下所开示的十重四十八轻戒,如下:
  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
  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
  如是千百亿,卢舍那本身,千百亿释迦,各接微尘众,
  俱来至我所,听我诵佛戒,甘露门即开,是时千百亿,
  还至本道场,各坐菩提树,诵我本师戒,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大正藏》册 24,页 1003,下 29-页 1004,上 11。】
  释迦世尊已经很清楚开示:菩萨若未来要成佛,在菩萨道过程中一定要受持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所以没有不持菩萨戒而成佛的菩萨。不仅如此,当菩萨于二地满心时,成就“犹如光影”的现观,才是真实持戒清净的菩萨,正如 平实导师在《灯影—灯下黑》一书中的开示如下:
  自此以后,由于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使得自心自然清净,不须再如初地及二地住地心位中,要以择灭无为之意志力加以抑制方得清净自心;而是藉由犹如光影之现观境界所生起之功德,致令自心得与非择灭无为相应,不须压制与加行,便得自行清净;由是缘故,二地满心菩萨永不违犯清净戒律,心性清净而无杂染故,不须如住地心位以意志力强制方得清净,如是方名真实持戒,已非满心位前之学戒。【参 101,页 226。〔参 101:平实导师,《灯影—灯下黑》,佛教正觉同修会(台北市),2009/9 初版 3 刷。〕】
  然而十善业道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所应持守的戒,也是作为未来受菩萨戒之准备;五戒乃是一般佛弟子们于三归依时所受的戒,依其所受的五戒有少分受、多分受、满分受; 这五戒十善为人天善法所摄,只是最基本的戒学,而《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竟然说菩萨戒的内涵只是十善业道及五戒,那是十分荒唐无知的说法!不知道《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是不是记错了,还是根本不知道菩萨要受持十重四十八轻的菩萨戒,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可以证明:一者,《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是假佛在说假佛法,妄想用观想就可以持戒究竟,以此来迷惑众生。二者,其实《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说用观想来持戒,就是要规避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菩萨戒,所以密教行者才会自创三昧耶戒,以此来规范、恐吓密教行者,证明了密教乃是心外求法的外道也!三者, 佛是究竟觉悟者,有一切种智,对于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都具足胜解而不忘失,说法时不会说错法,所以能够于一切法尽知而说法无畏,也就是佛有四无畏 【“如来所有四无畏文,如契经说,应知其相。谓诸如来于其四处,在大众中而自称叹;谓所知障永解脱故,于一切种、一切法中现等正觉,不共声闻,是第一处。诸烦恼障永解脱故,证得漏尽共诸声闻,是第二处。为求解脱诸有情类超过众苦,说出离道,是第三处。即于能出道得为碍,说诸障法应当远离,是第四处。”《瑜伽师地论》卷 50〈建立品 第 5〉,《大正藏》册 30,页 573,中 20-27。又四无畏亦称为四无所畏,也就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当中的一切智无所畏,正如 佛在《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 5〈广乘品第 19〉开示如下: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大正藏》册 8,页 255,中 24-下 1。】
  既然诸佛有一切种智,于一切法无所不知,当然不会说错法,所以处众说法无所畏惧。反观《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妄说十善业道、五戒就是菩萨所应持守的菩萨戒,而不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也不说三聚净戒(摄善法戒、摄律仪戒、饶益有情戒),显然《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不知五戒十善只是菩萨戒所含摄的一小部分而已,所以说法错误,表示《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根本没有在持菩萨戒。当他面对一位拥有总相智、别相智的三贤位菩萨质问时,难道他不会觉得恐怖畏惧吗?因为他一定会被三贤位菩萨评得一无是处而无地自容,当然会恐怖畏惧万分。由此可以证明:《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乃是密教行者所创造出来的假佛,所以才会妄说只要持十善业道、五戒就是菩萨应守的全部菩萨戒。
  除此之外,密教行者还在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增加了一个归依,那就是归依上师,成为四归依,而且还将上师置于三宝之上,表示密教视上师比三宝更加重要。会有这样的结果出现,乃源自于陀罗尼密教行者为了与来自各方强烈的反对相抗衡,不得不“据理”力争,而且“反映在他们的经典中,将横枉法师者与违反佛法、毁谤经典同罪。又反其道而大力提倡崇拜法师,把法师的地位提得很高”(详如第一章第一节所述);由于陀罗尼密教行者把尊奉法师与尊崇如来等量齐观,为后来密教行者所继承、所使用,因此有了密教四归依及将上师置于三宝之上的现象出现,使得密教行者对于自己的上师所说的话言听计从,充分表现出依人不依法的现象。因此有一位学者在他的书上评论四归依乃是喇嘛教的特色,迥异于显教的三归依,如下:
  藏传佛教的皈依与汉传佛教的皈依的明显不同之处,就是在皈依佛、法、僧三宝之上,更置一喇嘛(上师),归此四宝为“四皈依”。西藏人说:“无喇嘛上人,如何得近佛?”可见喇嘛上师受到信仰者特别崇敬,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西藏僧人及信徒确信上师及善知识乃理解金刚持之必备条件,不依上师引导,不知有佛,不从上师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佛、成佛。过去诸佛皆由上师教授,而得信解行证。上师乃救度众生之导师,而更在“三宝”之上。故皈依佛、法、僧三宝,尚需皈依金刚上师。因此“四皈依”成为藏传佛教之特色。【参 71,页 191。〔参 71: 弘学,《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市),2007/4 二版 5 刷。〕】
  这位学者已经很清楚表示:喇嘛教的四归依,是在佛教三归依前面再加上归依上师,表示上师高于三宝,因此密教行者除了归依三宝之外,还要归依喇嘛上师。由于密教的法落入外道中,又特别强调上师的重要性,所以才会有后来密教行者种种言过其实的说法出现,譬如有人主张:无喇嘛上人何以成佛?【参见喇嘛网之网址:http://www.lama.com.tw/content/11_say/main2.htm, 撷取日期:2014/3/27。】像这样言过其实的说法,导致有下面二种情形发生:第一种情形,高推上师的能力,譬如有人主张如下:
  不把上师看成普通人,而把他当作佛陀看待……。【参 20,页 183。〔参 20:索甲仁波切著,郑振煌译,《西藏生死书》, 张老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1997/10 初版 193 刷。〕】
  又譬如有人主张如下:
  在得到上师传承的时候,修行者要把上师当成佛一样看待,师即是佛,佛即是师,因为上师的心境与佛的心境已经趋向同一,这就是上师的加持之源,也是上师相应法的旨趣与特征。【参 23,页 58。〔参 23: 多吉桑布,《图解藏密修持·千年密法精要大公开》,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西安市),2007/3 初版 1 刷。〕】
  又譬如有人主张如下:
  达赖喇嘛三世:如何仰赖精神上师?仰赖精神上师的最好方式,就是藉由他的神秘特质,和他对你心识生活有益的功能,来进行沉思观想……“五道次第”说:拥有佛陀自身的众生,会迈向完美圆满境界。但是,众生自身的上师比佛陀更慈悲,因为他都亲自给众生口头教诲。想想你的上师,他比过去、现在及未来诸佛还要更加慈悲。【参 17,页 72-73。〔参 17: 达赖喇嘛三世著,达赖喇嘛十四世传法, 弥勒若巴喇嘛编撰,《菩提道次第简明释论》,曼尼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县),2009/6 初版 1 刷。〕】
  又譬如有人主张如下:
  行者必须想其上师比任何佛高,恭敬供养无亏,久而久之得师欢心,自能得其口诀秘传,修之以成就焉。【参 15,页 34。〔参 15:金刚上师诺姆启堪布道然巴罗布仓桑布讲述, 镇海卢以炤蓉舟笔录,《那洛六法深道门引导之次第具三信仰如是寓》,晨曦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北市),1994/8 初版。〕】
  诸如以上所举等等说法,密教行者普遍高推上师的能力等于佛,乃至于超过于佛。然而有智慧的佛弟子们都知道,没有任何一位众生的能力等于或超过于佛,正如《大智度论》卷 4〈序品 第 1〉的开示:“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大正藏》册 25,页 87,下 11-12。】然而密教行者大言不惭,高推上师的能力等于或超过于佛,不仅离谱,而且荒唐,再也没有比这个说法更荒唐、更离谱了。
  第二种情形,密教行者不去探讨上师所说的法到底有没有违背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三乘菩提的内涵,反而对上师所说的法言听计从而照单全收,导致密教行者对于上师推崇到经常有匪夷所思、离谱至极的说法出现,更完全表现出“依人不依法”的现象,严重违背 释迦世尊所开示的四依【四依: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法不依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详见《大宝积经》卷 82,《大正藏》册 11,页 478,上 10-12。】 当中的“依法不依人”,所以密教行者所作所为,与真正的佛菩提道完全背道而驰,已经走上外道法,误导及戕害众生的法身慧命而不知,还自以为自己是在行菩萨道、在利益众生。由此可以证明:喇嘛教四归依的说法,乃是非分之说,根本不如法,是外道法,危害众生非常严重。
  综合这一节所说,作个结论如下:《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施设密教行者要用观想来持菩萨戒,其所谓的菩萨戒就只是十善业道、五戒。而五戒及十善业道只是戒学的入门,乃是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是一生受,也是作为在家人未来受菩萨戒之准备。五戒乃是一般佛弟子们于三归依时所受的戒,也是一生受。然而不论是在家菩萨,或者是出家菩萨,他们所持守的戒都是菩萨十重戒及四十八轻戒(此依《梵网经》说),是尽未来际受,不是仅有一世受而已,所以《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施设菩萨要用观想来持戒,以及妄说持十善业道、五戒,就是在持菩萨戒,那是很荒唐、离谱的说法,证明了《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根本不懂得戒律,也难怪密教行者不受 释迦世尊戒律的约束,自己另外施设戒律,名为三昧耶戒、十四根本堕,以此来约束、恐吓密教行者。不仅如此,密教还自创四归依,除了佛教的三归依之外,增加了归依上师一项,并且将上师置于三宝之上,表示上师比三宝还伟大,充分显示密教有依人不依法的现象及特质。像这样不如理作意所施设的外道戒的见解,在佛法中,名为戒禁取见,不仅证明密教中诳称成佛的上师们各个都是连三缚结也未断的凡夫佛、大妄语佛,而且也证明《大日经》的“毘卢遮那佛”乃是密教行者集体创造出来的假佛,才会妄说不用持菩萨戒,只要透过观想来持十善业道、五戒, 就可以成为菩萨乃至成佛了。(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