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3、法与次法【共130集】
第021集 菩萨性的发起和增长(一)
2022-09-12  浏览:1267
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欢迎您收看正觉教团《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单元弘法节目。通过前面单元几位老师的解说,相信电视机前面的菩萨们都已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修学佛法虽然以实证“涅槃解脱”为“法”,但是对于“次法”却不可偏废,而且确认了:“次法”的实修,是实证“法”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对于次法的修习没有兴趣、没有深植心中并且如实履践而具足次法的实修功德,想要对于正法有所实证,无非缘木求鱼。
  当然,“次法”的内涵会因为学人发心实证的“法”不同而有差异。以二乘解脱道而言,主要是 佛陀在四阿含中为初学者解说的“施论、戒论、生天之论”(《长阿含经》卷20)等人天善法,也就是布施的因果、持戒的因果,还有修学善法或禅定所得生天的果报。如果学人在听闻 佛陀的这些开示之后,能够信受不疑,并且乐于去实行,显示这个人具备了次法的基础;接着,佛陀才会再观察他的因缘而告诉他:“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长阿含经》卷20)来为他解说欲界天、色界天以及无色界天的过患,让他了解三界都犹如火宅,就连欲界天、色界天的天福也不应该贪著;因为即使能够上生天界享受长久的天福,但在天福享尽之后,仍然还是要下堕受生死轮回之苦。
  所以,在具备了“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次法基础之后,应当还要努力遵从 佛陀教诲,以“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作意,继续修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别译杂阿含经》卷1)的二乘解脱道,才能够出离三界生死轮回之苦,证入寂灭、清净、真实的有余依,乃至无余依涅槃的解脱境界。因此,“施论、戒论、生天之论”,可说是修证二乘解脱道学人应该具备的“次法”。
  但是,学人如果发心修学大乘佛菩提道,祈愿在三大无量数劫之中自度度他,乃至成就佛道,持续利乐众生,永无穷尽,就以实证佛菩提道根本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究竟佛果的无住处涅槃为所修学的“法”。因为佛菩提道内涵既深且广,远非二乘解脱道千百万倍可及;况且佛菩提道修证过程中,渐次修证的菩提果,仍然是以学人逐渐具备修证二乘解脱道四向四果及辟支佛果的能力为必要的条件。因此,修学佛菩提道的大乘菩萨们,所须修习的“次法”就不仅仅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的人天善法,也还包括了“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的二乘解脱道之法。
  在《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这个单元的弘法节目中,前面已经有三位老师为大家解说了“求证涅槃者应学之次法”,接下来要就这个论题进行一个总结。如同前面所说,佛菩提道内涵既深且广,远非二乘解脱道可及;何况修学二乘解脱道的学人,一旦对实证二乘无余涅槃生起了爱乐之心,就会恐惧未来无量生死的种种痛苦,一心想要入无余涅槃,那今生就没有因缘证得大乘菩提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佛菩提的究竟实证更是遥遥无期。他们舍寿之后只要有能力就会入无余涅槃,永远取灭;即使成为初果人,也会往生欲界天,世间就无人能够继续住持二乘菩提,必定导致二乘解脱道快速灭绝。反之,修学佛菩提道的大乘菩萨因为具有菩萨性,会以成就究竟佛果、利乐众生、永无穷尽作为远大的目标;并且在渐次修证佛菩提道的过程中,具备了修证二乘解脱道的能力,将来就能代替二乘人住持二乘菩提,延续二乘菩提妙法于人间,让人间继续有三乘菩提的完整佛法。所以,我们要总结“求证涅槃者应学之次法”,就应该以大乘佛菩提道修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及无住处涅槃作为修学的“法”,来探究所应学次法的内涵。
  释迦牟尼佛曾在《佛藏经》中,为祂正法中的一心出家勤求证悟的弟子们开示,并且这样告诫他们:【不念涅槃,不以涅槃为念,不贪涅槃。】(《佛藏经》卷1)因为如果一天到晚想着要取证有余、无余涅槃,想着要出离三界生死,不愿意尽未来际生生世世一直在三界中自度度他,就会障碍自己、也会影响他人菩萨性的生起。因此,释迦世尊说在祂的佛法中求道,目的不在个人了生死,而在于智慧快速增长、福德快速增长,然后可以利益更多的人,心心念念想着:“怎么样使更多的人和我一样可以证得实相,可以赶快发起实相般若。”这样才有因缘在 世尊圣法中实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以至到不退转菩萨位,获得柔顺法忍。
  平实导师在他解说四种涅槃的实证及内涵的这本巨著《涅槃》这本书中说:“求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应先发起菩萨性。”(《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页210。)这正是在宣示着 世尊刚刚所说的那个道理。可见菩萨性的发起,对于求证实相涅槃的大乘佛菩提道学人极为重要。“菩萨性”或者称为“菩萨种性”,是指大乘菩萨所具有的特质、特性,它如同种子一般,眠藏在每一个菩萨的第八识如来藏之中,并且在菩萨的一切事行中恒时现行。例如 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开示说:【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瑜伽师地论》卷13)意思是说,修学大乘法的菩萨具有五种特性:第一是种子,当学人最初发心修学大乘佛菩提道时,就种下了一分大乘法种,成为一位初发心的菩萨;第二是趣入,当初发心的大乘菩萨生起了对有情众生的悲愍心,想要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这时他就进一步趣入了大乘佛菩提道;第三是次第,是说趣入佛菩提道的这些大乘菩萨们,他就应该要跟随真善知识修学菩萨六度,次第到达解脱的彼岸;第四是正行,就是大乘菩萨要以生生世世不断摄受众生的种种事行,作为修习佛菩提道的正行;第五是正行果,菩萨种种行业的果报,就是令自己和有情众生相续成熟,相续成就究竟佛道。由这段 弥勒菩萨的开示,可知菩萨发心修习大乘,誓愿世世常行菩萨道,正确的行门以及所要获致的业果,都不离有情众生。所谓“菩萨从大悲中生”,三大无量数劫的菩萨行愿,都是因为悲愍长劫沉溺于生死大苦海的众生,都是为了要救度这无量无边的苦难众生。
  那为什么说菩萨性要发起呢?根据《菩萨优婆塞戒经》世尊圣教:【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优婆塞戒经》卷1)
  这段经文,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中演绎说:【菩萨性就是菩提性,这不是一切众生本来就有的;无漏法性是一切众生本来就存在的,但是要发起菩提性,要求成佛及广度众生,世世愿意当菩萨,这却不是本来就有的心性,得要有善业,还有善知识因缘的配合,才能发起这个菩提性、菩萨性。】导师在讲记中解释说:【四宏誓愿发了以后,决定“要成佛!要救度众生!”这样发起的菩提心……要有众善业以及因缘和合,才能发起了这个菩提心,有了菩萨性,所以叫作菩萨。】平实导师在演述《法华经》时,也举例说:【为什么菩萨性非本有呢?因为无量劫以来都不曾接触过三宝,所以他没有发起菩萨性的因缘;可是,一旦有因缘接触到了佛法,或者见到了佛像、见到了佛,或者听闻佛法等等,那时他曾经发起一念善心而不否定或反对,那么他的成佛种子,也就是他的菩萨性,就开始发展。】(《法华经讲义》第三辑,正智出版社,页188-189。)
  所谓“菩萨种性尊贵”!因为相较之下,人天善法以及二乘菩提都不足以为贵,菩萨才是最尊贵的;而菩萨之所以尊贵,是由于这个种性使然。经中有个典故说,阿罗汉的徒弟还是个凡夫,还没有断三缚结,他的阿罗汉师父外出行脚,他就帮着师父背了行囊跟在后面走,突然间他这么想:“我应该当菩萨,不应该当声闻人,以后要世世修菩萨行。”这阿罗汉知道了,马上把行囊抢过来自己背,不敢再让他背了。那徒弟还只是个初发心的凡夫菩萨,阿罗汉师父为什么要这么恭敬呢?这就涉及菩萨性内涵的问题。《优婆塞戒经》中有这样的圣教:【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优婆塞戒经》卷1)意思是说,菩萨就是要求大智慧,要求证一切法的真实相。法界实相心的亲证,可以使菩萨产生无量无边的智慧,以这无量深广的智慧来利益一切有情,就是大庄严;求这种大庄严的人,就是菩萨。菩萨总是有很多众生缘,发愿要不惜身命度很多、很多众生,这才叫作菩萨。
  可见菩萨性的发起是很困难的,所以一旦发起菩萨性,不害怕世世流转生死,是很可贵的,是阿罗汉们应当恭敬的。因为菩萨种性的佛弟子不求自己得安乐,愿意一世又一世持续地出生在三界中住持正法、救护众生,这是阿罗汉们作不到的事,当然就生起了恭敬钦佩之心了。
  话说回来,世尊圣教说:“发菩提心名菩萨性。”而“发菩提心”的意涵很广,从归依时的发菩提心,当时发了四宏誓愿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就是发菩提心;乃至于发起了“救护众生、住持正法”的心,也是发菩提心;然后为了实践“救护众生、住持正法”这两个法而努力地修学,也是发菩提心;最后终于证悟了,也叫作发菩提心。甚至于十回向位满心了,从《华严经》里面把十无尽愿抄录下来,在佛像前胡跪发起十无尽愿而进入初地,这也是发菩提心。可见发菩提心的层级,有诸多不同,因而所发起的菩萨性,自然就有高低广狭的差异。这样说来,修学佛菩提道的过程中,既然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应该发起的不同层次的菩提心,那正可以说明:菩萨性也是会增长的,并且在大乘佛菩提道菩萨五十二阶位的进升过程中,必须不断长养菩萨性,才能渐次满足实证每一阶位无生忍、乃至无生法忍的智慧果德。这也正是 平实导师在《法华经讲义》中的开示,导师说:【菩萨性不是本有的,菩萨性是一世一世熏习、长养,最后才能具足的。】(《法华经讲义》第十二辑,正智出版社,页66。)道理之所在。
  我们前面提到 导师在《涅槃》书中开示:“求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者,应先发起菩萨性。”导师在这本书里面还进一步解释说:【想要实证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人,必须先学习六度波罗蜜多,使自己在勤行六度的时候,不知不觉发起深厚的菩萨性,愿意永劫荷负如来家业,愿意尽未来际照顾众生的法身慧命,永远不入无余涅槃。这样发心而世世勤行菩萨道以后,菩萨性渐渐地发起、渐渐地具足了,他就愿意全心全力护持正法、救护众生,那么他在大乘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上的实证,自然就为期不远。】(《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页215。)
  学佛的人大多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波罗蜜多,是修学大乘佛菩提菩萨道学人的六种“学处”,就是六种必须要努力修习才能够度到解脱彼岸的行门,简称为“六度”。但是如何通过精勤修习六度,然后成为一个真实义的大乘菩萨?固然实证大乘见道,就是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的第八识如来藏,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同步发起乃至逐渐增长深厚的菩萨性,那么努力行布施等这前五度,只是在事相上做着这五件善行,最多就只能算是人天善法,连二乘解脱道的有余依、无余依涅槃都无缘实证,何况想要修学般若的实相智慧,进而想要亲证七住菩萨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乃至究竟佛地的无住处涅槃?
  既然这样,那究竟该如何发起以及增长菩萨性呢?就留待下一集节目,再与各位菩萨继续探讨了。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