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钧老师
各位菩萨:阿弥陀佛!
问候大家身体健康、精神愉快!
“三乘菩提之法与次法”,今天要和大家谈谈“略说三归依”第五集。
上一集之中,略说到归依自性佛的内涵,今天再继续往下说。上一次说到由于发无上心,这才开始有第一分的“归依自性佛”,舍弃了以往对生灭法的错误执取,而依止这个无上心。当然一者是,此时此刻的发无上心,并不究竟;二者是,为了要接引其他的众生的缘故,就依于自性三宝,同时配合前两种的三宝而归依。所以,此时的“当愿众生”,兼而方便说是自己这一个众生,以及其他的无数众生,因为自己已经“发无上心”,确定无上心是真实可证的,想起自己能够“体解大道”,而得到了可以了脱生死的大利益,悲从中来的缘故。这一个悲从中来,不是悲伤而是悲心,是从深心之中再发一个悲愿:希望将来也能够拔众生苦,让其他众生也都能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己这个众生,已经“体解大道,发无上心”了,可是这样子就成佛了吗?当然不是。假如说无始劫以来,今世第一次发无上心而明心,这在菩萨五十二个阶位之中,只是进入十住位中的第七住而已,从六即佛而言,也只是相似即佛而已。因此,此时此刻虽已发无上心,开始了归依自性三宝,但其实于这个无上心的功能差别之所知,真的是不究竟而非常有限;所以才说第一次明心只得总相智,而悟后起修得别相智,具足之后才说得道种智而进入初地。
那么,这一个过程中要做什么事呢?就是要“当愿众生,深入经藏”:希望自己这一个众生,能够深入体解无上心的种种功能差别。既然有一个众生的自己,也有一个被众生所体解的无上心,表示对这一位菩萨而言,现象界与实相法界是并存的。换句话说,就是这一位菩萨是同时脚踏两条船的;在世间法之中,脚踏两条船的事情,是常常会招来讥嫌的,然而在世出世间法之中,菩萨的脚踏两条船才是正道。所以,菩萨就依于此而深入 佛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可是这样子深入三藏十二部的时候,却发现说这三藏十二部原来都在自己的身上,是从自己的自性佛,借着自己的众生的缘而流露出来的;当菩萨这样子现前观察的同时,就引发出更胜妙的智慧,而说“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此时更加确定,原来世出世间一切法,莫不由祂所直接、间接、辗转而生;所以明白了为什么归依法,不是归依外面的法,而是“归依自性法”的原因了。这样子又舍弃了一分以往向外错误的执取,乃至于是能够法喜充满。
当菩萨能够这样子“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的同时,不论他是否示现剃发、著染衣的外相,他都是僧。然而菩萨此时又发现,自己这位僧,原来是从自己的佛,借着自己的法而显现出来,以前自己的“众生”亦复如是。其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以前自己是随逐于外境的众生,而现在自己是已经有一分“归依自性佛、归依自性法”的反邪归依了;但却仍旧要缘于外境的众生示现,所以现在已经是“非众生”了,但同时也是“非非众生”了。以前错误地执取要统理外在的众生,如今却发现众生反而是在自家一边,但却要缘于外境的众生来调伏啊!所以就借着外在的众生,而叫作什么?“历缘对境”;就这样子来消除烦恼、习气,乃至是上烦恼,而这一个过程才是真正的“归依自性僧”,叫作沙门,叫作清净僧。直到烦恼障、所知障全部断尽以后,才是真正的“一切无碍”;这时候,更可以为了拔济其他众生的缘故,而示现成佛、示现说法、示现度僧,让众生了解亲证佛法僧三宝,或者是说三、或者是说一的道理,以这样子的善巧方便来饶益有情而共成佛道。
从三种方便区分的三宝以及归依三宝的道理,可以知道:三归依的层次各异。凡夫不知不证自性弥陀,于佛法外门听闻熏学,依止于不可靠的蕴处界而有所恐怖,所以想求归依三宝;二乘人归依于佛,从佛语故信有本际,因为已证蕴处界虚妄的缘故,所以不依于蕴处界,但却因为畏惧生死的缘故,而坏法入无余依涅槃;七住以上的菩萨,于自性三宝的归依不究竟的缘故,仍应依于上地的胜义菩萨僧,乃至是随从诸佛而修学。而三归依的事与理,本来就围绕着法界实相的如来藏而说,如来藏本来就不求依,所以菩萨悟后起修的究竟转依,则是“依、不求依”,转依如来藏的不求依,不像一般众生的依于蕴处界,也不像二乘人的依于涅槃,这样子才能够成就无住处涅槃。因此,三归依的事与理之圆满,还是讲的是“成佛之道”。
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成佛,初成佛之时,外相上所示现的三宝并不具足,直到在鹿野苑为五比丘阐述四圣谛法门,法宝现前了,五比丘成为 佛陀的弟子,而先后证阿罗汉,从此之后“佛法僧”三宝才具足示现。如是诸佛示现成佛,说四圣谛、八正道等法度众,众生因此分证解脱道、佛菩提道者即为僧。法由佛说,由听经闻法而证道者为僧,从外相而言此有三者,这才足以维系佛法的弘传,故而佛法僧非一;然而,法僧的究竟依止都在自性佛,故又视同一体而归依。但却不能因此而混为一谈,否则就会有只剩下二宝,或者是一宝的情况,佛法弘传的事与理就会产生过失。再者,佛所证的法,不论对于声闻僧、菩萨僧而言,其深广的差别均不相同,故而不能说佛即是僧。三者,僧于世间示现而说法度众,却不能说僧即是法,因为两者是有差别的,否则僧舍报之时,法亦应除灭,然而佛法之中无此之理故。这样子看来,佛法之中只有三归依,绝对不会有二归依、四归依的情况出现。
什么样情况会产生二归依呢?譬如说有人主张证得解脱道的阿罗汉,其果证就等同于佛,这些人塑造 世尊的法像之时,往往会同样依于剃发、著染衣的相貌;他们都没有想到,释迦牟尼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示现成佛,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说法,而先后度了五人证阿罗汉,那么这个时候,世间应该同时是有六尊佛住世,乃至后来有千二百五十大阿罗汉,以及大阿罗汉的座下也有证阿罗汉的弟子,那么就是同时有上千尊佛住世了,佛法之中有可能有这样的示现吗?不说这个,一个公司之中需要上千位的董事长来管理吗?自是不言可喻的。再者,若是僧等同于佛,从佛菩提道而言,明明七住位以上的菩萨都已在僧数,那么 世尊为什么要从七住位以上,还要再方便施设八、九、十住位,乃至是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之施设,最后才是佛果;这样子僧等于佛的说法,到底有没有谤佛,大家就可以知道了嘛。三者,若是僧等于佛,为何前两集之中所提到的大迦叶,他的证量是远远不及于 文殊菩萨,却要 佛来帮他方便地明白自身的过失呢?然而,这一种二归依的情况的出现,绝大部分是声闻种姓的凡夫,为了名闻利养的缘故,自吹自擂而塑造出来的错误假象。
那么什么情况会有四归依呢?譬如说,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卷9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第二者,次说于师须住佛想,故应作佛胜解,礼敬供养,右膝着地,恭敬合掌,为菩提心而正请白……次应为授殊胜归依,谓佛为世尊,法是大乘灭道二谛,僧为不退圣位菩萨,以为其境。”宗喀巴口口声声说他的“三士道”是真正的成佛之道的内涵,如今又说次应为授殊胜三归依,那不就是把自己高举于三士道之上?这就是四归依啊!是把归依上师,摆在归依佛法僧三宝之前,却反过来说自己是佛教的一分子;若真如其所说“其修证是高于世尊的”,那么他们所修证的法到底从何而来,而说可以说是“佛法”?这样子的说法,不就是明摆着在诽谤说:佛自称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是大妄语吗?而事实上,在三界之中示现,是只有佛可以称为是世尊;换句话说,佛才是佛教界中最尊贵的本师。
那么,密宗既然把上师摆在佛宝之前,就表示上师的证量是比佛还要高,所以正应该要宣示自己不是佛教密宗,而应该正名叫作“上师教”才对呀;然而,密教的喇嘛们又为什么要说自己所说的是佛法?其实他们只是假借佛法的名相,欺骗广大佛教中善心人士的广大资源罢了;这正好有一比,叫作在佛教动脉上吸血的外道,却反过来说,其所修证是高于世尊的。然而,这是只有外道,因为不明白三归依的义理的缘故,才把自己拉到三宝之上,安立了四归依;明明自说是佛法,却又自抬证境高于佛果,故立归依上师于三归依之上。这样子就可以知道,真正的佛法之中,绝不会出现四归依的情况。
然而,从依于世间法所施设的三归依,进一步是为了来世能够分证解脱道与佛菩提道,其中一定是要经历很多世的熏习佛法、修集福德等过程。所以,知道表面上三归依的内涵之后,又是应当要依循何种方便善巧,来达成真实地归依三宝的目标,那就是要从事相上,依于自身的能力开始供养佛法僧三宝。为什么这么说?在《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中,有这么一段经文:【尔时世尊复以一切如来大善巧方便相,为诸菩萨说最第一广供养诸佛实相般若波罗蜜法门,所谓:“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救护众生,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住持正法,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
事相上的供养佛法僧三宝,学人们是早就耳熟能详,并且也一一付诸实行的,所以就不需要再说明了。而 世尊说这是“一切如来大善巧方便相”,说“发菩提心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意思是说,发现明白您自己的菩提心,换句话说,应当要亲证第一义谛,才是真正的供养一切诸佛。又说“救护众生即是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要怎么样救护众生?当然就是宣说正确的佛法来利乐有情,而“说法”的范围很广泛,不只是语言上的以口宣说,包括以图像、文字表达,乃至以方便接引众生入佛法,都是在说法的范围之中。然而话又说回来了,菩萨要能够为众生说法,先要自己在佛法的修学上是有所亲证,才能够进一步地护持其他说法的菩萨,以及自己为人解说,而不只是说把三藏十二部置于案上供养,而说这样就是供养法;所以,当然要先救护自己离开邪法、回向正法之后,有能力的时候再救护众生离开邪法,这样子的供养法才是供养佛。世尊又说“住持正法即为大善巧方便广供养一切诸佛”,请问:“是要有什么资格才能够住持正法?”当然是于法有所分证。这就要看这一位僧的所证,是只限于解脱道,还是兼而证佛菩提道,所以才说应当是要“上承佛道”,才能“下化众生”而住持正法。那么于法有所分证者,乃至是转依自性清净心,离邪转正进而增益者,则身口意也会进而清净,这就是供养僧的真实义,这样子的供养僧才是供养佛。
佛门之中都说在学“佛”,然而有多少人知道佛法僧的真义?乃至是亲证!因此,真实的供养三宝,就是自性三归依之义;落在二归依、四归依的情况,就是落于损减执与增益执之中,就不是中道,就不是佛法。这样子一来,虽然从表面上看来,三归依就只是事相上的法,就只是次法,但其实三归依的清净与否,却与佛菩提道成就的快慢,是有直接的关系,因为那正是究竟止息无边生死苦的根本啊!
今天就说到这里。
祝愿大家:幸福、健康、道业猛进!
阿弥陀佛!
第100集 略说三归依(五)
2022-09-12 浏览:959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