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期
略评琅琊阁对于大乘真见道与禅宗开悟明心之错解----古道元真
2021-09-07  浏览:1268
这个议题,虽然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同样因为误认大乘真见道是在初地,而已经被平实导师依据圣教多方面破斥过了(详见《灯影》等书),然而琅琊阁写手张志成等人又重蹈覆辙,多次在网路上贴文主张大乘真见道是在初地,譬如:【读经人曰:不管是大乘真见道还是大乘相见道,都是初地(以上)的事……。】 1
  值得留意的是在此篇贴文中,作者非常辛苦的列举许多经论欲证明见道位是在初地,然而作者“增上班读经人”却不知道这些圣教所指的“见道位”是“见道通达位”,因此误会“真见道位”必须入地方能证之,并以此来质疑正觉增上班明心菩萨,然其结论明显违背《成唯识论》所开示的真见道位、相见道位与见道通达位之先后次第。
  又譬如:【我否定的不是“真见道”,是萧导师自创的“真见道”,《成论》的“真见道”在初地,所证的是属于无为法的真如,不是属于有为法的阿赖耶识。】 2也是一样误认为“真见道位”必须在初地,并且诬指“七住位真见道”是“萧导师自创的‘真见道’”。在琅琊阁网站多篇贴文中,如同上述所引〈琅琊随笔( 40)〉一样,误认种子识阿赖耶识是有为生灭法,这个严重的误解导致琅琊阁写手们必须否定正觉依圣教所说之“七住真见道位证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正确说法,主要原因是琅琊阁写手先误认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因此当然不会认同真见道是证他们所误认为的有为生灭法第八识,连带的也不会认同禅宗明心开悟所证的也是第八识(因为不会有人接受证悟的内涵是一个生灭法);然而琅琊阁写手们(也可能很多个名称其实都只是一个人的化名)都错了,因为他们误把不生灭法第八识当成生灭法,因此衍生出后续的许多错误而难以收拾。而因为琅琊阁写手们坚持主张真见道在初地,同时误认见道需具备四禅证量,他们为了避免这样的主张会造成毁谤多数的禅宗祖师没有明心开悟,因此竟主张:
  还有一个关键点,禅宗开悟乃是机缘之下,当下大悟,发明心地,见性成佛,乃是【教】【外】别传,不同于唯识见道之过程……所以,当我们将禅宗明心开悟与教门之见道区别开来之后,萧平实在其中故意搅混而纠缠的机会就再也不可能了……这样,禅宗明心开悟是顿悟佛性,见性成佛,不落阶级(当然也不要理解为教下的修行成佛的意思,而是心佛众生如如平等),自然不存在禅定的要求……。3
  也就是琅琊阁写手们企图将禅宗明心开悟所证与七住真见道位证唯识性区隔开来,认为禅宗“不同于唯识见道之过程”,而且主张因为“不落阶级”故“不存在禅定的要求”,期望能免除落入毁谤禅宗祖师的困境。然而实际上从来是“以心传心”、“楞伽印心”之禅宗明心开悟所证,与七住真见道位证唯识性是完全相同的,同样都是证第八识心,譬如五祖弘忍大师对六祖大师开示:“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4 亦如初祖菩提达磨以《楞伽经》印证二祖,亦如永嘉玄觉所悟为第八识如来藏,亦如看话禅及默照禅的创始者大慧宗杲及宏智正觉同样以证如来藏为开悟;因为无论是唯识见道或禅宗见道都是证法界实相心,而法界实相心从来只有一种,因此琅琊阁写手上述说法表面上似乎可以巧妙避开毁谤禅宗祖师的困境,然而实质上还是无法避开,因为与实际情形违背。
  而实际上琅琊阁所谓的“见道应证的真如无为”却是“可以在无余涅槃时离开八个识而独存”的(因为误认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当然这明显违背《成唯识论》开示之“是故一切有为无为若实若假皆不离识”的正理,而其想像中的“真如无为”不能出生诸有为法,因此在琅琊阁网站贴文中张志成说【“真如”是无为法,无法出生有为色、心诸法……有为法生有为法、真如是不变易的无为法,不生他法。】5 如此在错会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的邪见影响下,将本来一体的真如与第八识及其所生的诸法,强行分割为无关的有为法与无为法二边,明显违背在《瑜伽师地论》卷 75中的开示:“一切法者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是中‘有为’,非有为非无为;‘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6 也就是第八识虽然一般说祂具有无为性,但又能出生诸法,所以第八识实际上是“非无为非有为”之中道实相心,而有为生灭之法,因为都是第八识所生,故可摄归于无为性之第八识;因此不可以强行将第八识摄归于有为法,而否定祂的不生灭性、无为性与真如性。因为真如只是第八识的所显性,离识即无真如故,所以《成唯识论》卷 10说:“真如亦是识之实性,故除识性无别有法。”7 张志成等人不信真如是第八识的所显性,硬将非一非异的真如与第八识拆为二法,显然是读不懂上开《成唯识论》的文义,重蹈 2003年退转的杨先生等人后辙;他们将佛法这样拆解,就会变成圣教所斥责的:“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闻已作如是念:‘此所得者决定实有有为无为,如其所见如其所闻,坚固执著随起言说,唯此谛实余皆痴妄。’” 8所以依据琅琊阁写手的理论架构,可以肯定是无法证得三乘菩提中的任何一乘。因此建议琅琊阁写手应先求读懂经论,有所实证了然后建立自己正确的理论架构,再来评论他人。
  虽然平实导师在许多书中已有极多详细阐明真见道位、相见道位与见道通达位之相关法义及开示,考量有些读者可能无暇逐一阅读,因此笔者期望利用此文再略整理一些真见道的相关法义,并对比琅琊阁写手之错误知见,期望读者能不被琅琊阁写手错误知见所误导。
  首先,我们先略述“见道”的意思,以利读者理解本文所述之内容。所谓“见道”,依据二乘菩提与大乘菩提之差别,可以简单说,二乘菩提之见道是亲见“出离三界生死之道”,而大乘菩提之见道则是亲见“成佛之道”。至于以整体来说及二者之相互关系,建议读者可以参考平实导师所制的〈佛菩提二主要道次第概要表—二道并修,以外无别佛法〉,此概要表把佛菩提道与解脱道次第及相应的各种现观,作了清楚的重点说明,亦包含二种生死、五阴尽之法义,实乃惊天地、泣鬼神之作,对于学佛者来说是一张极为明确的修行地图,真正识货者必定同意笔者的说法,而这是平实导师二十几年前就写出来的深妙法义,符合三量。能够制作出这样的概要表,背后也显示出至少必须具备大乘见道通达位的智慧,才可以正确了解成佛之道的历程与内容;而初地菩萨至少已永伏性障如阿罗汉,对于二乘解脱道的了知与亲证自是不在话下。
  而如果以声闻见道来说,基本上就是他要能够正确了解及确实观行四圣谛,所以对于能够出离三界生死的道理都已经明了而心得决定了,再加上已经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因此这个时候就能够称为证得声闻见道位,也就是已经证得初果,而能够在七次往返人天之内出三界。在《瑜伽师地论》卷 55中用“重病、病因、病愈、良药”来形容四圣谛及其次第,同时开示:“谓如世间遭苦次第,当知建立圣谛次第。所以者何?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9 也就是说透过四圣谛的修学而令断除我见之观行心得决定而证声闻见道之初果,这时对于三界生死轮回及解脱的道理已经很清楚及确认了,因此必会产生力量,令初果人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出离三界,譬如在《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 46开示:“复次彼业力故能受七有,圣道力故不至第八;如为七步毒蛇所螫,大种力故能行七步,毒势力故不至第八。”10 虽然初果人已经不造作新的恶趣业,但其仍有先前的业力存在,所以难于此世获得四果解脱,但是因为圣道的力量已经生起,所以必定于七次人天之内解脱三界生死而绝对不会到第八次人天。
  然而大乘成佛之道就没有这么单纯,一方面是因为佛地智慧广大无边,非阿罗汉所能比拟,所以菩萨所要修学之法亦无量无边;另一方面,因为菩萨要在人群中利乐众生,要弘传正法、荷担如来家业,因此需要面对各种众生、修行者,包括外道,以及各种境界与挑战,所以一直要到有见道通达的智慧时才有能力断尽大乘见道所断之异生性障;譬如在《正觉电子报》第 13期,“般若信箱”中的开示:
  十行位满心所断的异生性,是指断尽能从烦恼障中引生的异生性种子;也就是说,私心、虚荣心……等心相应的烦恼……。虽然心中已没有私心……等不良心态,但是却仍然还会有深重的法执,导致执著局部的小小邪见不舍,而有可能与上位菩萨或地上菩萨相诤,乃至引生谤法、谤圣之事……就仍然还会因为谤法、谤圣的缘故,而落入三恶道中,所以在尚未入地之前,都还会有异生性障存在……。11
  也就是说菩萨道是“火中出红莲”,因此在行菩萨道过程中所面临的逆境与挑战是非常多的,绝对不是二乘菩提所能比拟,譬如现今琅琊阁写手张志成等以种种渲染不实之事相及误解之法义来诬指平实导师一般;而相对于二乘菩提,菩萨最后所成就的当然也是福德与智慧全都圆满的无量无边佛地功德。
  因此从异生性障的断除来说,菩萨一直要到入地才能确保不会再堕入三恶道,所以入地后又称为“行不退”,也就是他会往佛地的目标一直前进,也以清净意乐发起十无尽愿,因此不会再回头了,也不可能再退堕入三恶道中;并且已经完成见道通达位,对于成佛之道的历程与内容、对于如何修行才能够到达佛地,心中已经确实了知了,也进入修道位之中,能够配合无生法忍修学更深入的菩萨六度乃至十度。因为这样的缘故,如果以“行不退”的标准来说,必须要到初地才能办到,但这并不是说七住位菩萨不属于真见道位,这是大家必须要留意的,这也是经中明文具载的圣教。所以我们必须知道,在经教中有时说见道位在初地,是指能够断除大乘异生性障,并且是“行不退”的“见道通达位”,绝对不可因此而否定七住位的“真见道”或禅宗之明心开悟般若,因为菩萨之见道位含摄“真见道位、相见道位与见道通达位”。而在不同说法前提下以同一名词表达不同意涵,这样的语言文字使用方式,在经教中处处可见,譬如“空”,可能是指“空性、空相、虚空、空无”等,或如“心”可能是指八个心识之一、或部分乃至全部,因此不应如同琅琊阁写手执著文字表相,看到有些经教说“见道位”在初地,就否定七住之真见道位,而违背世尊“依义不依语”的开示。在《十住毘婆沙论》卷 1中圣龙树菩萨开示:
  问曰:初地何故名为欢喜?答曰:如得于初果,究竟至涅槃;菩萨得是地,心常多欢喜,自然得增长,诸佛如来种;是故如此人,得名贤善者。“如得初果”者,如人得须陀洹道,善闭三恶道门,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12
  此处圣龙树菩萨是以初果断二乘之异生性障 —能“善闭三恶道门”,并且“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来譬喻欢喜地菩萨之断除大乘之异生性障永不入三恶道,并且已得大乘见道通达故在大乘法上面亦能“见法入法得法,住坚牢法不可倾动,究竟至涅槃”,故称为“行不退”。而琅琊阁写手竟依文解义说:【菩萨入初地的时候,会得到“如初果乃至永伏烦恼障【如阿罗汉】”的证量。】、【龙树菩萨于《十住毘婆沙论》中指出初地的解脱证量如同初果,永不入三恶道……。】 13这是将譬喻当作正说,主要是不知道二乘与大乘在断除异生性障之差别与缘由,以致有此误解,同时亦错会《成唯识论》中“彼障[烦恼障]现起,地前渐伏;初地以上能顿伏尽,令永不行如阿罗汉”之义,因为既然已说烦恼障“伏尽令永不行”了,怎么会说解脱证量如同初果,而尚未至二果之“薄贪瞋痴”?
  而有关真见道位,在《成唯识论》卷 9中开示:
  然此见道,略说有二: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实断二障分别随眠。虽多刹那事方究竟,而“相”等故总说一心。……二、相见道,此复有二:一、观非安立谛有三品心。……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前真见道,证唯识性;后相见道,证唯识相。……前真见道,根本智摄;后相见道,后得智摄。……此真见道摄彼第四现观少分,此相见道摄彼第四第五少分。……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14
  这段论文的详细解释,请读者参见《灯影》中平实导师详细深入的开示,不需重举,以免文繁;而这里笔者主要想指出的是: (1) 相见道在“真见道后方得生”,(2) 相见道具有六现观之“第四第五少分”,较真见道的“第四现观少分”明显要宽广; (3)“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喜地”,也就是具足真见道与相见道才能入地。从上面三点可以很清楚知道真见道尚未入地,而且还离得很远;犹如说某人是国中毕业,那他就必是小学毕业加上国中毕业,而琅琊阁写手张志成等人,误把只有小学毕业当成是国中毕业,这么单纯的逻辑竟然会弄错,著实令人惊讶!再者,很明显的真见道只有“第四现观少分”,尚未具足菩萨三贤位第四现观之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如何可能证得初地菩萨无生法忍的“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的智慧境界呢?而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也绝非是几个刹那就可以完成之事,否则在《成唯识论》中施设第四现观之“少分或多分”就变得没有意义了,因为实在没有需要为了几个刹那去作施设;实际的真相是,相见道的过程是要经历菩萨三贤位的二十三心,是以“劫”作单位,不是几个刹那的事。
  再想一想无数劫前的净目天子、舍利弗、王子法才等三人,真见道后历经一劫乃至十劫,以未得佛菩萨或真善知识摄受故,未能心心无间住于真见道的见地中,无间道不成就故又复退转而下堕多劫,想想看真见道的完成需要多久方能心得决定,便知道张志成等人的邪见有多严重了,况且张志成自己也没有实证,仅凭文字上的研究哪里能够洞澈法界实相呢?因此奉劝参加张志成“无生法忍群组”的菩萨们得要在这里好好思惟。
  我们再来看在《瑜伽师地论》卷 55中,圣弥勒菩萨的开示:
  云何名为第四现观?……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麁重;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麁重;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麁重。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此中虽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刹那中止、观俱可得故,当知此诸心唯缘非安立谛境。15
  弥勒菩萨也说第一品心完成之后必须心心无间,方能进入第二品心的修行;第二品心完成后也必须心心无间方能进入第三品心的修行,唯识学中名之为无间道。对于这段论文,平实导师在《涅槃》书中早就开示:【根本论这些文字中,已经说明真见道后的“非安立谛”三品心也属于见道位,并且都具足止与观故,已说是“止观双运道”故……。】 16也就是摄属于第四现观的非安立谛三品心是在入地通达位之前,而“此现观即是见道”,所以可以证明具有“第四现观少分”的真见道位当然也是摄属于见道位,只是尚未具足第四现观,同时因为尚未具足相见道位的“第四第五少分”之现观,当然真见道位尚未入地,而且真的是还差得很远。因事关多生多劫的法身慧命,琅琊阁写手们真的得要好好正视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在根本论中的开示。
  实际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卷 1中,也已经明白开示:【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17同时本经在卷 7中亦开示:【佛子!成就第六般若故,名正心住。佛子!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故,名不退住。】18 也就是菩萨先经六住位之“修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并获得“诸佛菩萨知识所护”就能进入七住之“不退住”(属于七住“位不退”,尚未到达入地之“行不退”),这与平实导师的开示殊无二致。而六住位满心菩萨因为已经有般若正观,当然已亲证法界实相第八识─第一义谛般若之法体,清楚知道真心妄心之差异与相互之关系,犹如佛陀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说,六住位正心住的菩萨有解脱思慧、解脱修慧等大乘解脱功德,已经断除我见的缘故 19,不会认妄为真、认贼作父了,心地都不再歪曲,可以安住于正法中,所以六住位亦称为“正心住”。
  另外在《大宝积经》卷 112中开示:
  云何为正观?所谓真实思惟诸法。真实正观者,不观我人众生寿命,是名中道真实正观。复次迦叶,真实观者,观色非常亦非无常;观受想行识非常亦非无常,是名中道真实正观。20
  这里开示的“正观”就是要观察中道实相心是远离“我、人、众生、寿命”,而且能出生众生生灭“无常”的色受想行识,可是色受想行识却是摄属于实相心,因此又是“非无常”,能够这样现观才是“中道真实正观”。所以这与《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的“正观现在前”是完全吻合的。因此并非琅琊阁写手张志成等人所误解的【进入七住之“般若正观”只是“相似观慧”,并非是现观慧或现证慧】21 ,会产生这样的错误主张主要是因为琅琊阁写手误解了《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开示的“相似第一义谛观”之义,因为经中是以真见道位与见道通达位来作对比,而说七住位之第一义谛现观是相似于初地之第一义谛现观,这是因为现观的层次不同故作是说,但都是依第一义心如来藏来观察,故说“相似”;并不是说七住位之正观“并非是现观慧或现证慧”,圣教中明明已经说是“正观”了,怎么还会误解呢,因此琅琊阁写手张志成等人可以说真是被文字所障、误会大了。
  而经由六住位之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亲证空性心如来藏,进入七住位就能入“无生毕竟空界”,也就是能现观本来无生之常住法—“无始时来界”之阿赖耶识如来藏心,祂的境界中毕竟空而迥无一法;能够逐渐深入现观此本住之无生法,并且能真实转依自心第八识真如,所以才能够“心心常行”于“空、无相、无愿”之大乘三三昧,譬如平实导师开示:
  这表示真见道这个无间道啊,必须是个无间道,也就是心心无间,不管经历多久,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都心心无间;当他可以心心无间的时候,真见道才算完成……真见道之后呢,你要能心心无间都无所疑。22
  而要能够安住在“七住位”还得要有“诸佛菩萨知识所护”,这是因为七住位在解脱道的证量才相当于声闻初果,都还没有达到“薄贪瞋痴”的程度,同时在大乘见道的智慧方面尚未通达,也只有非安立谛三品心中的第一品心现观的少分,无论在解脱与佛法智慧上面的力量都还不足以自己单独修学,所以需要依止诸佛菩萨或善知识,有疑惑能够随时请教师父,因此才能于佛菩提道上面安住于“不退住”。因此有人在善知识帮助之下,虽能触证如来藏,但是没有真正转依,同时因为慢心的缘故,无法随顺善知识的教导,那就不能真正进入“七住位”,此时所获得的智慧无法发生力量,只能称为“乾慧”,乃至如张志成等人退转之后的所说全然不是佛法,成为五利使中的邪见。
  而般若正观现在前,指的当然是亲证第一义—实相心如来藏,也就是《入楞伽经》中所开示的“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23 ,或者在《大乘入楞伽经》中译为“圆成自性如来藏心”,指的都是般若第一义的法体如来藏心,而这当然也是禅宗明心所证的内涵,所以禅宗初祖以《楞伽经》印心,就是印证禅子所悟是否为第八识如来藏心,而非落入离念灵知心之中。除了上面所引六祖大师的开示之外,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中也开示“佛佛惟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24 ,包括五祖弘忍大师亦开示:“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25 慧能大师也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同样是指第八识。所以这些都明白显示禅宗开悟明心所证就是众生之“本心”,此心就是众生生命的根源,祂“不生不灭”、“本来清净”,对于六尘境界“无有分别”,同时“自性圆满”─具有圆成实性。因此绝对不是如同上述所引琅琊阁写手们所说的需要“将禅宗明心开悟与教门之见道区别开来”而认为前者“不落阶级”、“不存在禅定的要求”;相对的,要求后者需要四禅作为见道之条件。这是完全误解禅宗开悟明心与《成唯识论》开示的真见道位之法义。
  在琅琊阁网站另一篇贴文中亦明显显示其种种之主张实属虚妄不实:
  反过来,我们再说说为什么正知而住要做到相续和周遍的问题,这个就是为了后面做五蕴观、唯心识观、真如识观时提高现见人我空和法我空的能力。现见人我空 = 断我见;现见法我空 = 禅宗开悟现见无生法忍(见法我空并能安忍)= 大乘见道开悟与大乘见道不是一回事 26
  也就是琅琊阁写手误认禅宗开悟与大乘见道不是一回事,而说“二者皆同样见法我空,差异在于禅宗开悟是现见法我空而不能安忍”,这种说法完全是误解了禅宗的开悟明心。试想既然称为开悟,一定是悟得“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也就是悟得众生“生命的根源”;而第八识如来藏心或者称为种子识,当然才是众生之生命根源。并且悟后也要能够安忍于真我如来藏之本来无生及蕴处界之生灭无常非真实我,同时能够转依于如来藏之无我清净体性,这才是禅宗证悟之大乘“人无我”或“无生忍”。同理,释迦如来也是因为禅法的开悟明心,以及夜后分看见明亮的金星而眼见佛性时,方示现成佛而为大众讲经;依张志成等人的说法,显然释迦如来的开悟与所讲的经教应该是无关的了,能有这样的道理吗?
  所以禅宗破初参开悟时所证,与《菩萨璎珞本业经》开示之“七住位”“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 是完全相同的,也就是《成唯识论》中所开示的真见道位。琅琊阁写手完全避开禅宗祖师开示的“以心传心”,而以他们想像中的地上菩萨所证之“法无我”来谈,同时不承认七住真见道位含摄于大乘见道位中,故而以错误的比较来误导读者,说“开悟与大乘见道不是一回事”,落入凡夫异生的邪见中。而实际上,琅琊阁写手否定有不生灭之第八识后,如前所述令其所说的“真如无为”亦落入虚妄想之中,同时误会第八识摄属于识蕴,亦形同成为六识论者,此时其所谓的“法我空”则落入无常空中;因为知道一切生灭有为法刹那无常生灭,这种从现象上假想的“法我空”与初地菩萨所证之以不生灭如来藏为根本、从现量上观察实相与诸法之无生法忍,自是差距极远,也不是禅宗明心所证之大乘“人无我”或“无生忍”。
  张志成同时否定“第八识是不生灭法”,亦令其所谓“大乘见道”之“现见无生法忍”或“见法我空并能安忍”成为无常空,绝对无法依之而成就初地菩萨之无生法忍的法无我智慧。而琅琊阁写手们认为禅宗开悟与大乘见道都是“见法我空”,但是后者可以安忍,故得无生法忍,而前者仅“见法我空”而不能安忍;既然不能安忍,代表没有经由观行诸法而心得决定,那依照琅琊阁写手的说法,禅宗开悟就变成只是知道诸法都是因缘所生而已,成为二乘行者或世俗法中的老人,这与一般稍能理智分析事理的人有何差异?世间智者、科学家或哲学家也都知道诸法都是因缘所生、无常生灭,甚至知道“假必依实”,张志成等人竟然浑不知此;因此琅琊阁这种说法,表面上好像抬高禅宗开悟的证量,实质上乃是贬低禅宗证悟祖师为只知道诸法无常空的俗人。
  接下来,在前面所引之《成唯识论》卷 9中,开示“前真见道,证唯识性”,那论中“真见道”之“证唯识性”,与七住位证第一义如来藏心有何关联呢?我们来看《成唯识论》卷 9中的另一段开示就很清楚了:
  谓唯识性略有二种:一者虚妄,谓遍计所执;二者真实,谓圆成实性。为简虚妄,说实性言。复有二性:一者世俗,谓依他起;二者胜义,谓圆成实。为简世俗,故说实性。28
  也就是说“唯识性”可以有二种角度的说法,但不论哪一种说法,“唯识性”都是涵盖最根本的“圆成实性”;而要现观“圆成实性”得要亲证如来藏,也就是《大乘入楞伽经》中开示的“圆成自性如来藏心”。因此在七住位已亲证如来藏,可以现观如来藏心之圆成实性,当然是“证唯识性”,因为已经是三种自性都可以现观了。从上述说明,就可以知道《成唯识论》所开示的真见道就是七住位无疑,也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卷 2中开示的“入无生毕竟空界,心心常行空、无相愿”29之七住位“不退住”。
  在《成唯识论》卷 3中亦开示: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或复初句显此识体无始相续,后三显与三种自性为所依止:谓依他起、遍计执、圆成实性,如次应知。今此颂中诸所说义,离第八识皆不得有。30
  也就是说三性,包括圆成实性在内,都是要依第八识阿赖耶识而有,绝非琅琊阁写手所错会的所显法“真如无为”具有圆成实性,因为“真如无为”只是第八识的所显性,附属于第八识,并无作用而无法出生一切染净诸法,故说“真如无为”不具有圆成实性,这是要附带说明的。
  我们从《摄大乘论》的开示,一样也可以佐证菩萨在地前之“胜解行位”就已经“悟入唯识性”了,这也证明《成唯识论》的“前真见道,证唯识性”是在地前之“胜解行位”,而非如琅琊阁写手所误解的“真见道位已经入地”。在《摄大乘论本》卷 2〈入所知相分第 4〉中开示: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31
  也就是说依据佛菩萨以语言文字宣说的大乘法义(似法似义意言),能令修学者正确修学一切法唯识所现之大乘法义及观行种种法相,而在四种修行位阶皆可以悟入所知相,这四种修行位阶分别为:胜解行地、见道、修道,以及究竟道。所以由《摄大乘论本》的开示亦可佐证在“胜解行地”已经“能入”“所知相”,而该论中的“见道”指的是能如理通达的“见道通达位”,所以由此处可以知道在“见道通达位”前之“胜解行地”已经能够悟入“所知相”,也就是证悟三种自性或唯识性;而悟入所知相的关键就是经由观察一切法唯有识性,也就是“万法皆由八识心王和合运作而出生,然而归根究柢还是由万法根源之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所以说“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32。经由上述说明大家就可以更加确信“真见道位”是在地前之“胜解行地”,而非琅琊阁所误会的初地。
  再者,七住位“不退住”为何可以称为“真见道”?这是因为成佛之道实际上就是“菩萨六度”(或者地后开为十度),而七住位菩萨已经确实走过初住位到六住位所修的六度了,虽然与地上菩萨所修之六度比起来还是很粗浅,但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深浅广狭有差异。因此无论如何七住位菩萨也已经确实走过初住至六住这基本的六度—基本的成佛之道了(故七住位又称为“相似即佛”),包括也受了菩萨戒,并且已经亲证成佛之道的真正核心,同时也是诸佛最深密记之不生灭的如来藏心,故当然可以称为“真见道”;因为成佛之道是以真实心如来藏为核心而修学六度,因此不会落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中,所以确实是“真见道”。同时成佛之道必须以不生灭之如来藏为核心、为根本,才能成就整个成佛之道的法义体系,也才有各阶位的真如可证,所以在《楞严经》卷 4中开示:“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33 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的佛刹中所出生的一切佛,全部是由如来藏妙觉明心所出生、所含育的。因此七住真见道虽然离初地见道通达位尚有很遥远的距离,但仍然是见道位所摄。
  同时也因为实证万法根源如来藏心,因此菩萨才可以逐渐贯通诸法,譬如平实导师在《楞严经讲记》第六辑中的开示:“这也就是说,证得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时候,不管对三界内的什么法,都能够以如来藏妙真如性加以照明。”34而这也就是《大宝积经》卷 25中开示的“一切法海印三昧”:“住一切法海印三昧观一切法,而能出生无量无边大法光明。无边慧!……又如大海一切众流悉入其中,一切诸法入法印中亦复如是,故名海印;印一切法悉入诸法海印之中,于此印中见一切法同于法印。”35 所以菩萨实证万法根源如来藏心之后,就可以现观真如,离识即无真如可观故;并且能入内门修学六度而逐渐贯通并通达一切法,并且能够成就“一切诸佛所说悉能受持,能了一切众生心行”而向成佛之道迈进,故亲证如来藏心的菩萨当然可以说是证入“真见道位”无疑。因为实相心如来藏已经是诸佛最深密记,也就是《央掘魔罗经》中开示的“是如来藏胜一切法,一切法是如来藏” 36,没有一法能够超越祂,任何法来到此第八识时都必须“齐识而还、不能过彼”,所以实证及转依此心的真见道位菩萨就称为“不退住”(或如《华严经》中称为“不退转住”);又因为已经不可能再找到另一个更殊胜、更属根源的法,这个实相心的道理已经是最殊胜、最根本的了,所以称为第一义谛,故说“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到十方世界也都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说是第一义谛相“诸佛”如来藏心。若离此第八识,即无真如可以现观,亦无般若可以亲证;因此七住见道位实际上是非常珍贵的,千万不要因为离初地尚远而妄自菲薄。
  而有些人会否定有常住真心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不相信有不生灭“本住法”、“无生法”或“自在法”存在;因为他们六识论者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有原因的存在,而不承认会有“没有原因的存在”之本住法,这种人就是落入六识论一切法空意识思惟的结果与困境,也因此而违背圣教中不应思议“法尔道理”的开示。琅琊阁网站甚至贴文说:
  但是,如来藏系经论说:《大般涅槃经》卷 7〈4 如来性品〉:善男子!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这样的“如来藏、佛性”说有梵我论的影子,所以在印度佛教里面不是主流,直到佛教传到中国,如来藏和佛性才变成佛教的主流经论。37
  琅琊阁写手这样的说法,实在令人惊讶,因为这显然是在谤说《大般涅槃经》非是佛说,正是犯了谤佛及谤法之重罪。有关这部分亦如正觉同修会陆理事长在会员大会之致词所说:
  琅琊阁在法义上的错误,大抵是以印顺及安慧的佛门外道邪见—意识戏论—为本,其实大多是言不及义,亦了无新意,说正觉所证“具圆成实性的阿赖耶识”只是有为生灭法,是虚妄唯识、是自性见,不是证真如,非真见道……。38
  故说琅琊阁写手确实是“意识戏论”无疑。而琅琊阁写手竟诬指平实导师在正觉同修会会员大会栽赃诬赖琅琊阁写手为六识论:
  会员大会上,导师给“琅琊阁与其两位写手”贴上“释印顺的追随者、六识论、退转回意识境界”的罪名,栽赃诬赖打乌贼战,蒙骗搞不清楚状况的人。……作为资深学员的我在这里坦诚没有读过释印顺的任何一本著作,但是琅琊阁和张志成老师的文章,哪来的“六识论”?……我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六识论”,从会员大会的“六识论”栽赃,我可以确定的是:自称三地菩萨的萧导师是佛教的一场浩劫!39
  琅琊阁写手们不论如何化名无数,其实主要就只是张志成等两个人在写罢了;而实际上琅琊阁写手在主张“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摄属于识蕴,并能了别六尘”40时,就已经堕入六识论中而不自知,因为那正是意识心的自性;既然他们说的第八识是有为生灭法,而且能了别六尘,正是意识心,那就属于十八界所摄,这应当是没有争论的,因为不会有第十九界存在;而证得第八识的一切人都有同样的现观,是故所有实证的人都说第八识是离见闻觉知而不会作主的。那琅琊阁主张之“有为生灭法的第八识”是要摄属于哪一界呢?
  当然一定是摄属于意识界了。因为第八识也是心识而能出生五色根及六尘,故不属于五色根与六尘;而前五识的了别对象很特定,故琅琊阁也不至于将第八识摄属于前五识;又因为琅琊阁写手主张第八识可以了别六尘,故其所谓的第八识就只能摄属于意识了;故说“琅琊阁主张第八识是属于意识的一分”是绝对正确而没有冤枉他的,这也难怪琅琊阁写手会主张第八识摄属于识蕴;同时琅琊阁也剥夺了第八识的圆成实性,所以琅琊阁主张的生灭有为之第八识无疑是摄属于十八界中的意识界。附带说明的是琅琊阁“第八识摄属于识蕴”之说亦明显违背圣教之“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的开示。
  那还有第七识呢?因为琅琊阁写手主张意识才是作主的心,因此其认为的意识便剥夺了意根最具代表性的恒审思量之作主功能,其中包括不认同意根作主令意识现起或中断之“意识之所依根”的角色;同时琅琊阁写手张志成也不承认六俱意根能够同时缘于一切境界相,因此其意根的主要功能便为意识所取代而名存实亡了,这其实是在毁坏正法正教;更何况琅琊阁写手亦主张“第七识摄属于识蕴”,是将意识的所依根摄属意识,故其种种主张本质上变成为六识论了,平实导师把他们在“灯下黑”的部分点了出来并无扭曲他们。至于琅琊阁写手是否为“释印顺的追随者”?这在《正觉电子报》第 154与 155期之《空谷跫音》连载中有详细说明,诸位读者自行阅读就可以知道了。因此由上述说明,可以确认平实导师所说无任何过失;同时平实导师多年来不断以如来藏正法破邪显正、救护众生,正是佛门内及佛门外之“心外求法者”附佛外道的“一场浩劫”,张志成等人不能自外于这“一场浩劫”。
  经由以上说明,诸位读者应当就可以确信《成唯识论》所说的“真见道位”证唯识性就是《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开示的七住位“不退住”,也是禅宗以心传心、证悟本心如来藏的开悟明心;而且这些也都与平实导师所开示的法义完全相同,因此佛子们千万别轻信琅琊阁写手所说真见道位在初地之错误说法,否则此生好不容易遇到善知识、遇到正法而弃舍或退转,那就真的太可惜了,也辜负了自己多生多劫累积的善根福德。
  -------------------
  1〈《增上班读经人:“大乘见道在初地”经文汇编 01-24》〉,Feb 19 Fri 202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0068968
  2〈琅琊随笔( 40):萧平实居士对张志成老师退会的回应〉,Jun 19 Fri 2020,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3998743
  3琅琊阁网站贴文:〈《灯影》之灯影:该为正觉同修会所谓 2003法难彻底翻案了!法义辩论群漫谈笔记之 2003年正觉法难之法义今析─略析为什么 03年正觉法难没有难到萧平实?〉,Feb 24 Wed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0600631
  4《大正藏》册 48,《六祖大师法宝坛经》,页 349,上 21-23。
  5〈《我的菩提路》(五之十):“张志成 ─《成唯识论》中“自体”、“自性”的定义以及萧平实独家发明的“一心开二门”〉,Dec 15 Tue 2020,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25290134
  6《大正藏》册 30,页 714,上 3-5。
  7《大正藏》册 31,页 59,上 15-16。
  8《大正藏》册 30,《瑜伽师地论》,页 714,中 21-24。
  9《大正藏》册 30,页 605,中 13-18。
  10《大正藏》册 27,页 240,下 14-17。
  11《远惑趣道》第一辑,佛教正觉同修会,2013年 6月初版五刷。 https://books.enlighten.org.tw/zh-tw/g/g-name/385-g01_034
  12《大正藏》册 26,页 25,下 18-26。
  13请参考琅琊阁网站贴文:〈正觉法义辨正:大乘见道前不证初果?〉, Mar 21 Sun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3419731
  14《大正藏》册 31,页 50,上 5-下 14。
  15《大正藏》册 30,页 605,下 17-27。
  16平实导师,《涅槃》下册,正智出版社,2018年 11月初版四刷。
  17《大正藏》册 24,页 1014,中 29-下 4。
  18《大正藏》册 24,页 1017中 8-10。
  19《菩萨璎珞本业经》卷 1〈贤圣学观品第 3〉,《大正藏》24册,页 1013,中 7-11。
  20《大正藏》册 11,页 633,下 3-9。
  21参考:〈正觉同修会的明心与见道违背《成唯识论》之处 (3)〉,Oct 19 Sat 2019,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11160
  22〈平实导师开示─110年度会员大会〉 https://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speech110
  23《大正藏》册 16,页 527,下 14-15。
  24《大正藏》册 48,页 349,中 1-2。
  25《最上乘论》,《大正藏》册 48,页 377,上 21-23。
  26〈琅琊阁微课堂─那些年我们练过的正知而住(上、下)听写笔记〉, Mar 07 Sun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1711312
  27《大正藏》册 24,页 1017,中 9。
  28《大正藏》册 31,页 48,上 28-中 3。
  29《大正藏》册 24,页 1017,中 9。
  30《大正藏》册 31,页 14上 13-中 20。
  31《大正藏》册 31,页 142中 14-17。
  32《摄大乘论本》卷 1:“三种自性:一、依他起自性,二、遍计所执自性,三、圆成实自性,说名所知相体。唯识性,说名入所知相体。”《大正藏》册 31,页 133,上 7-9。
  33《大正藏》册 19,页 122,上 14-16。
  34平实导师,《楞严经讲记》第六辑,正智出版社, 2011年 7月初版三刷。
  35《大正藏》册 11,页 141,上 10-16。
  36《大正藏》册 2,页 540,上 4-5。
  37〈《我的菩提路》(五之二十一):张志成─佛为什么要讲如来藏?〉, Mar 26 Fri 2021,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3968755
  38〈2021年会员大会理事长致词稿〉 https://www.enlighten.org.tw/newsflash/speech110-2
  39〈《琅琊快报》2021-04-01:理智师兄: 2021正觉会员“愚民”大会的教训─远离恶友与恶知识!〉,Apr 01 Thu 2021, 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34484419
  40〈正觉法义辨正:第八识的不了别六尘是“无分别”?〉:【萧导师的“第八识不分别六尘”是错误的,违背《成唯识论》所说:因地第八识可缘虑了别五根与五尘的十有色处、法处所摄色中的定果色,亦即可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Dec 05 Thu 2019,https://langyage.pixnet.net/blog/post/1421044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