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乘起信论》中,马鸣菩萨说:“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马鸣菩萨提出因为有四种法熏习的道理,使得染法和净法的现起不会断绝。第一个道理是必须有净法,这个净法就是真如;在《大乘起信论》中,真如就是指如来藏1,也就是指第八识心体自身。因为必定是有一个常住性的真如心来执持种子,否则熏习以后得到的种子要存放在哪里?所以《成唯识论》中也说,由于阿赖耶识心体是坚住性、无记性的清净心,故能受熏持种。马鸣菩萨说第二个熏习的道理是染因,也就是无明;这无明包括与七转识的习气及作用相应的烦恼,以及无始无明上烦恼。第三个熏习的道理是妄心,妄心是指业识;我们能够造业的识就是第六识意识跟第七识意根。这妄心业识就是能熏的心,是有作用的心。第四个熏习的道理是妄境,也就是六尘境;众生都是住在六尘境中,离开六尘境就无法熏习。然而六尘境界都是虚妄的,如果不能如实了知六尘的虚妄性,那就会落入六尘境界相中,生起对六尘境界的执著,而落在我所之中,就会轮转生死。在《成唯识论》与《大乘起信论》中所说熏习的道理是相通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二部论都强调必须有一个坚住无记性的心才能受熏持种,《成唯识论》中称此心为阿赖耶识,《大乘起信论》则是说为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显然地,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
有人说“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是依他起性”,但是依前面所举圣教中对能熏与所熏四种体性的开示,已经证明阿赖耶识有本体是坚住不坏的。如果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阿赖耶识如何能够是一切法的所依?阿赖耶识如何能够受熏持种?因此主张“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有为法,是依他起性”是错误的,因为不符合阿赖耶识能够受熏持种的功德。
也有人主张“阿赖耶识不是如来藏”,说如来藏是“无为、不生不灭、常住不变”的。然而从前面所说本识受熏持种的功德来看,一个无为常住不变的心能够受熏持种是不可思议的;《胜鬘经》中胜鬘夫人禀白世尊说“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2经文中明白开示:如来藏的本体犹如虚空寂静涅槃常住不变,是坚住性的,祂离开三界世间或五蕴世间有所作为的法相,也就是祂没有见闻觉知性而寂灭无为;可是祂却有能生万法的清净自性,也就是《楞伽经》中所说的七种性自性,众生就依于如来藏的这七种性自性,所以有生死流转;而如来藏是一切法的所依,能执持五阴、能执持一切杂染清净法的种子,也执持一切的熏习,以及执持所造作的一切业种。如此,这如来藏不就是阿赖耶识吗?既然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由这无为常住的如来藏心阿赖耶识所生,都摄属于如来藏阿赖耶识的一部分体性,所以如来藏阿赖耶识显然是双具有为性与无为性的心体。
对于如来藏的体性,在《大乘起信论》卷1,马鸣菩萨说:“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马鸣菩萨说一心有二门:心生灭门与不生灭(心真如)门和合为一心。“心生灭门”是说七转识依于如来藏才能存在及运转,不能离开如来藏而有心生灭门;不生灭的如来藏与生灭的七转识和合在一起,就象是海水与浪花一样,非一非异,就这样不生灭的如来藏与生灭的七转识及一切种子,合起来成为一心,就称为阿赖耶识。所以正确的说,如来藏阿赖耶识是同时具有心生灭门与不生灭(心真如)门的,不可以将生灭与不生灭切割开来;而从前面所论述受熏持种的第四种体性来看,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是必须同时同处的,就象是海水与浪花非一非异的道理。
诸法的实相就只有一个,世尊在为众生开示这个诸法实相的时候,会从许多的面向趣入,因此就有许多的名相施设产生,例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佛就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在《楞伽经》中如来藏就有这么多的名相,《楞伽经》中佛又说:“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众生总共就是八个识,显然这个与七识俱的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然而,若是不能证解诸法实相般若中道的真义而执著于经典名相,将佛法切割成不同的理论体系,如释印顺将大乘佛法区分成“性空唯名、真常唯心、虚妄唯识”等大乘三系,近来又有人学习释印顺将大乘经典区分成般若中观系、唯识体系、如来藏系……,各个体系的佛法不能互相融贯,这种情形可以套一句太虚法师对释印顺的批评:“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了。”3对佛法不能融会贯通,中观是中观、唯识是唯识、如来藏是如来藏,如此对实证佛法有什么帮助?对解脱生死有什么帮助?对菩提道业有什么帮助?对众生有什么利益?如此作佛教学术研究,于自于他的今世后世都无所助益,其实就是《永嘉证道歌》所说:“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
第二节 依圆成实性说阿赖耶识即是如来藏
“圆成实性”是三自性之一,在《瑜伽师地论》卷64中弥勒菩萨说:“诸法自性略有三种:一、遍计所执自性,二、依他起自性,三、圆成实自性。”4弥勒菩萨说诸法自体的本性有三种,也就是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与圆成实自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则是将此三自性称为“妄想自性”、“缘起自性”,以及“成自性”。而这三自性中的“遍计所执自性”与“依他起自性”其实是附属于“圆成实自性”的。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世尊详细的说明了三自性,
并且最后总结说“这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心的体性”,因此,由圣教中说如来藏及阿赖耶识都具有圆成实性,也可以确定“如来藏即是阿赖耶识”,因为具有圆成实性的心体必定只有一个。
何谓圆成实自性?《瑜伽师地论》卷73弥勒菩萨说:“云何圆成实自性?谓诸法真如,圣智所行,圣智境界,圣智所缘,乃至能令证得清净,能令解脱一切相缚及麁重缚,亦令引发一切功德。”5所谓“诸法真如”,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心体,因为祂具有真实与如如的体性,是诸法的所依,所以就用“诸法真如”来指称祂。这个“诸法真如”祂具有“圆满”、“成就”、“真实”的体性,也就是圆满成就诸法的真实体性,祂是真实的理体,是贤圣菩萨远离虚妄分别的般若智慧之所行、所缘的境界,悟后依于这个圆成实性心修行,乃至可以让菩萨证得究竟清净的真如法身,能够让菩萨解脱一切名相与事相上的系缚以及微细烦恼的系缚,也能够引发菩萨在佛菩提道上一切的功德受用。所以这个圆成实性就是指“诸法真如”,也就是指第八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心体;这个“诸法真如”不是纯无为的体性,祂具备了无为性与有为性而能出生诸法,如是具有能圆满成就诸法的真实体性,所以是圆成实性。
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一切佛语心品第1之1〉世尊说: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名相觉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是则成相。”6
这段经文中,佛陀为大慧菩萨开示说:“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要善于证知三种自性。什么是三种自性呢?第一,妄想自性;第二,缘起自性;第三,圆成自性。妄想自性是从缘起诸法的法相而生起的。”大慧菩萨又接著请问:“世尊!为什么说妄想自性是从诸法的法相而生呢?”佛陀告诉大慧菩萨说:“世间诸法依他缘而起的自性相,有种种相的演变过程,这叫作相的‘行’,也就是在演变过程中所显现之各种‘事相’的法相。……”这意思是说,我们的五蕴身心以及器世界等世间一切法皆不能自在,须依根本因及他法为缘才能生起,这就是“缘起自性”;也就是五根和意根,加上六尘以及六识,然后有种种法的出现,在这一些事相上面,由于依他起性的前六识觉知心,在这六尘里面去领纳,因此有了贪瞋痴等种种的心行;有了这些心行,就显现出种种的事相—不是在理上的,而是在三界中的事相上出现的法相;这就称为“依他起性”。
譬如六根和六尘相触,意根末那识作意使阿赖耶识流注出六识心的种子,于是六识就在这根与尘相触的地方现起;六识心现行时,就有对六尘的种种“分别相”出现,这就是依他起性,又叫作缘起自性;因为蕴处界等法都是根本因第八识藉种种缘所生之法,所以称为缘起自性。由于众生不了解这些缘起法因缘生灭、体性非“常(住)”,因而对缘起诸法产生了执著,那就是妄想自性,也就是遍计所执性。意思是说,因为众生对缘起法不如实知,所以普遍地执著依他起性的六识、六根、六尘—这十八界法里面的意根,对其余的十七界加以执著;执著的原因当然是从我见我执的虚妄想而出生的,如果不是因为对于依他起性有妄想就不会有这个执著。众生就是由于对依他起性产生错误的认知及理解,所以产生执著;这个执著,就是妄想自性,也叫作遍计所执性;而遍计所执自性的法相有二种,就是“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
“名相计著相”是说众生普遍的执著一切内法与外法;内法是指六根、六尘与六识,外法是指外六尘;就是说,众生对内外法的错误判断,误以为觉知心真实,也误以为自己确实有接触到外六尘,不知道觉知心所接触的其实都是第八识依于外尘境所映现的内六尘,因而对外六尘及内六尘等诸法加以执著。“事相计著相”则是指依于名相所显现出来的种种事相,在这些事相上面,由于普遍计度、错误的认知而产生对这些事相的计著相;这种对名相内法与外法的错误计著,以及对事相上内外自相与共相的的错误计著,就是妄想自性的两种自性相。总之就是在依他起性上产生妄想,不知道依他起性的缘起诸法皆是虚妄性,误认为依他起诸法实有不坏的体性,因此而产生执著,导致无法出离三界生死;譬如误认离念灵知的意识心为真实常住心,对离念灵知心执著不舍,我见无法断除,以是不断流转生死。
因此,如果某一个法是依他法而出生的,或者说需要依某一个因缘它才能出生,这个就是缘起的法性;譬如见闻觉知心要依第八识及识种流注为因,藉处处作主的意根及色身五根和六尘接触等为缘,我们的见闻觉知心才能出生,这就是“缘起”与“缘生”的正理;知道这个缘生的真实道理,就是“懂得缘起法”的贤圣。
那什么是圆成实的自性呢?就是离开对“名”的“相”以及“事”的“相”上面种种错误的虚妄想法,亲证圣者智慧所得的境界,以及“自觉圣智趣”所行的境界,叫作圆成实性的如来藏心。意思是,圆成实性就是如来藏心的自体性。
而什么样的心可以叫作圆成实性的心呢?就是这一个心,祂的自体(不是指祂所含藏的种子)一定是真如性。所谓“真”就是说,祂的本体是永恒常住、不生不灭、性如金刚而无法毁坏的,而且祂不是虚妄想象的法,祂是真实存在的心体,是可以亲证现观的,所以叫作“真”;“如”就是说,不论是对于六尘“我所”,或是对于“七识心的我”,祂永远是如如不动,这叫作“如”。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心体同时具有“真”与“如”的两种体性,所以才能够说祂是圆成实性,因为只有同时具有“真”与“如”的体性时,祂才能够含藏一切的染污种子。如果这个心体没有“真”的体性,祂就能够被毁坏,而当祂毁坏的时候,就无法继续含藏种子;如果这个心体没有“如”的体性,祂就会作拣择,那祂就一定不肯执藏恶业种子;这样一来,祂就不可能随缘任运出生世间万法,如实酬答业果而使得善恶因果都昭昭不爽,也就不可能出生一切的六道众生世间,那就不是圆成实性,就是有所欠缺而不能出生万法的心体。换言之,如果没有“真”的体性,祂就无法常住不灭,就无法成就受熏持种的功德;如果没有“如”的体性,祂就会有所拣择:“恶业种子我不要执藏,染污种子我也不要执藏。”那就应该一切众生一出生就是阿罗汉,甚至都成佛、都究竟清净,可是在现量上观察,众生显然不是这样!
因此,唯有具足真实性与如如性的心体,才能够是圆成实性,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异熟、无垢识)这样具有真如性的心体,那就一定不是圆成实性,也就不是同时具有有为与无为性的心体。如果“如来藏”是纯粹无为的心体,那祂将只能住在无余涅槃,不能在三界中出现,不能在三界中运作;换句话说,祂将会无法生显世间一切的有漏无漏诸有为法,没有圆满成就诸法的功德,那就是有缺陷的心体,不是圆成实性的心体;如果“如来藏”心是纯无为的心体,怎么可以叫作圆成实性呢?而世尊分明开示“成自性如来藏心”,所以真正的如来藏一定是双具有为法性与无为法性的,那才是真正的圆成实性。
经中所说的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体性完全一样,都是具有这一种圆满成就诸法的体性,本性正是真如性,可以含藏七转识所熏染的种种无明,以及种种的业种;祂从来都不会拣择一切的业种,因为祂对善恶业种都是一样的如如不动、无所分别,所以祂不拣择;由于祂从不拣择的缘故,所以不但能藏众生所造的一切善业种子,也执藏众生所造的一切能够导致众生流转生死的恶业种子,因此说如来藏具有圆成实性。在八识心王里面,哪一个心是有圆成实性的?只有阿赖耶识有,其余的七个识都没有,这是所有亲证八识心王的人都可以现前仔细观察证验的。由于如来藏及阿赖耶识都具有圆成实性,所以说如来藏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
《楞伽经》中所说的“成自性”,就是圆成实的自性,也就是说有一个如来藏心,祂离开“名”的相和“事”的相。“名”相就是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显的种种相,这就是“名”的相;广义的说,包括意根在里面,都属于“名”相;狭义的说,“名”指受想行识,而意根摄在六根中,不为识蕴所摄,所以在声闻法中,通常不说意根摄在“名”中。“名色”就是我们的五阴十八界,“名”就是指前六识或说前七识;“名”运作的那一些心行,所显示出来的“心”的法相,就是“名相”;“名相”在三界中运作的时候,就有种种“事相”出现。如果有一个心体,祂能够配合著名相与事相,在三界里面运作,但对于“名相”与“事相”都没有任何的执著;这个心,祂同时也是离一切六尘上的分别觉观;如果能够证得这一个心—第八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识—就叫作亲证“自证圣智所行真如”。也就是说,“真如”是什么呢?就是指称这个圆成实性心,也就是指能“出生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阿赖耶、异熟、无垢识。(待续)
-------------------
1《大乘起信论》卷1:“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大正藏》册32,页587,下11。
2《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卷1:“世尊!生、死者依如来藏,以如来藏故,说本际不可知。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世尊!生死,生死者诸受根没,次第不受根起,是名生死。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如来藏者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世尊!不离、不断、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世尊!断、脱、异外有为法,依持建立者,是如来藏。”“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大正藏》册12,页222,中5-19。
3释印顺,《以佛法研究佛法》卷5:“虚大师批评我:将马鸣、龙树、无著的一贯,糅成支离破碎了。”
4《大正藏》册30,页656,下1-3。
5《大正藏》册30,页703,中2-5。
6《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1,《大正藏》册16,页487,下4-18。
正觉总持咒略释(连载13)----张正圜老师
2021-09-07 浏览:1225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