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1、胜鬘经讲记(二)【共130集】
第047集 四圣谛之圣谛现观
2021-04-21  浏览:996
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色身康泰否?少病少恼否?游步轻利否?众生易度否?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的节目,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胜鬘经讲记》的导读课程。
  我们接着上一堂课舍利弗所说经,舍利弗尊者继续说道:“多闻的圣弟子如我舍利弗,能明了、照见、觉察于此,而能断尽一切内六处的爱著,也就是爱灭、苦灭的灭圣谛,对于我与我所的种种不再爱染。这个爱灭、苦灭圣谛的正理,对于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如此的道理不会改易,是真谛不是虚妄,不离于如如,是圣弟子所有的正法,是圣弟子的所知、所见、所了、所得、所等正觉的正法。”
  【诸贤!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中阿含经》卷7)“诸贤友啊!什么是苦灭道圣谛呢?也就是八正道:正见、正志乃至于正定。”为了要让苦灭尽,所修习的方法就是苦灭道谛,分为八个项目。但现在末法时代,一般的修行人不知道八正道中最难的一项,其实是从一开始就要具备的正见,甚难具备。正见是定向的罗盘,时时让吾人检查修行的方向是否偏邪,如果见解有误,修行一开始就已经不是正见了,那么后面一切的努力都将成为正大苦集,结果都将化为流水而成为邪精进,反而会引导我们轮回不断,则众苦就永远不可能止灭。
  例如想要去北方,却搭上了往南的车子,无论搭了多久的车,都永远到不了目的地。所以舍利弗交代:【诸贤!云何正见?谓圣弟子念苦是苦时,习是习、灭是灭;念道是道时,或观本所作,或学念诸行,或见诸行灾患,或见涅槃止息,或无著念观、善心解脱时,于中,择、遍择、次择,择法视、遍视,观察明达,是名正见。】(《中阿含经》卷7)“诸贤友啊!什么是八正道第一的正见呢?当圣弟子了知什么是苦、集、灭、道的道理后,或是观行原本的所作所为,或是学习观行诸身口意行,或是观行诸行的灾患,或是观行修学涅槃的止息,或是不染著地观行诸善心解脱时,于这些行当中去选择,以正见去普遍去选择法与选择次法,观行、遍观行于法与次法,而能清楚明白地达到涅槃的彼岸,这就是正见。”
  所以,有了正确的正见后,才能有后面的正志乃至于正定的修习。若是一开始导首的正见已经有所偏差,例如像是执著外道的断灭见、常见,或是佛门之中的相似正法,也就是看起来像是正见,但实质上已经违背了 世尊所说的中道,例如为否定了 世尊所说的真如、如如、不动本际,却说无因有缘虚相法的应成中观,那就已经违背了舍利弗尊者所再三交代的“真谛不虚”、“不离于如”,那么实质上就已经不是趋向解脱涅槃的修行了。可惜的是,千百年来能依止 世尊正见的佛弟子,一直都只是少数。
  就像这样子,依于正见而殷勤修习、多修习于四圣谛,则可以顺序成就四圣谛现观的十六种心,世尊在经中又简称为“谛现观”。例如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说到:【世第一无间,即缘欲界苦,生无漏法忍,忍次生法智;次缘余界苦,生类忍类智。缘集灭道谛,各生四亦然;如是十六心,名圣谛现观。】(《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3)从即将见道前,也就是四加行位的“世第一法”开始,由于一直以正见为导首,观行欲界众苦,以四谛现观且无间心相续,出生了对于这个无漏法能够安忍安住,成就了法智忍,尔后能生起法智;然后缘于其余法界之苦,出生了类智忍、类智。苦谛是如此,而集、灭、道谛亦是如此观行而成就,各自皆能完成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这样子四谛十六心的出生,就名为圣谛现观的成就。
  依着如此的四圣谛,现观于身口意一切行,也就是己身的内六法处,也就是自己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于一一法上观行于四谛,于一一法各各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得以明了,于一一法上的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能如是见、如是知、如是了、如是视、如是觉,则能安忍、接受、现观于此法,数数修习而能安住于此无漏法,就是生起了法智忍,经过数习、数数修习,则最终能成就此法智。安住于这个法智忍、法智,而引生了观行于同类的其他的法;同样的情况,比类法成就了类智忍,数数修习而最终能成就彼法的类智。就像这样子,修习四圣谛的每一谛能成就法智忍、法智、类智忍、类智,则四谛十六观心一一成就,就完成了圣谛的现观。
  解脱道的果位,从初果到四果,都是依于此圣谛现观在不同分位的成就才能完成的。所以《瑜伽师地论》中 弥勒菩萨说:【即于如是四圣谛义,极善思择,证入现观。入现观已,如实智生。此谛现观。声闻、独觉能观唯有诸蕴可得。除诸蕴外我不可得,数习缘生诸行生灭相应慧故,数习异蕴补特伽罗无性见故,发生如是圣谛现观。】(《瑜伽师地论》卷36)“用这样子四圣谛的道理,极善巧方便去思惟抉择以证入现观;现观成就了,如实智就出生了。二乘人修习四谛现观,照见世间唯有虚妄的五蕴法,其性本空,在诸蕴以外并没有一个实我可以得到,由于数数修习诸行乃是生灭不实的相应慧,数数修习异于五蕴的有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能够成就如此的圣谛现观。”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解脱道中的四圣谛法,我们可以用一个经律异相的故事来说明:有一次,佛在灵鹫山,当时有一位,也就是习于世间淫欲的风尘女子,名叫作莲华女。有一次,莲华女自己生起了善心,便舍弃了世间的事业,决定要出家作比丘尼。所以就向着灵鹫山的方向走去,想要去拜见 世尊。走到半路,路旁有清流的泉水,莲华女就上前去饮水,在洗手的时候呢,看见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面容风姿绰约、美貌妍丽,她便想着:“我如此的美丽,为什么要舍身出家呢?倒不如趁着年少的时候,依着心中的,好好的享受才对啊!”于是就沿着来时的路原路返回。
  此时,世尊知道莲华女的得度时间到了,就化为一个妇人,容貌端正绝世,还胜过莲华女,就从路的另一头走过来。莲华女看见了,心中对这个美女生起了爱敬之心,就问美女:“姐姐啊!妳从哪里来呢?妳的丈夫在哪边呢?为什么一个人独行没有随从伴侣呢?”美女就回答:“我从城里来,现在要回家。我们两个虽然不认识,但是可以一起去泉水边吧。”莲华女答应了,于是两个人便一起来到泉水边,互相依靠着坐下来休息,这位美女就睡卧在莲华女的膝头。
  结果一瞬间这个美女忽然命绝身亡,尸体立刻就肿胀臭烂,然后肚子破裂开来,大量的虫子流了出来,美女的牙齿一颗一颗地掉落下来,头发也一把一把地落下来,肌肉身体都瓦解败坏了。莲华女看到了,心中生起大恐慌,想着:“一个好好的人,怎么忽然就这样子无常的死了呢?这一位比我更美的美女尚且如此,我又怎么可能会长久存活呢?”
  因为非常地害怕无常的到来,所以赶快又回头走去见 佛。到了 佛的面前,五体投地礼拜,作礼后自己述说之前的因缘。于是 佛就告诉莲华女:“女人有四件事,是不可依怙的:第一是年少貌美,因为必定会老去;第二是身体强健,因为究竟会死去;第三是六亲眷属大家欢聚娱乐,因为终究将会别离;第四是财宝聚积,因为财富终究要分散。”莲华女听闻了 世尊所说法,心开意解而释怀,最后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莲华女因为 佛的示现,而深深地观见了五蕴世间的无常、苦、空、非身、无我,五蕴世间根本没有什么常住真实不坏的我或者是我所,不实的五蕴法本身已经是苦,而苦来自于喜爱五蕴法的蕴集,内在的原因则是喜爱于自己的内六处法——内相分的生与灭,所以唯有灭却自己对于五蕴法的贪爱,也就是止息了对于自己内六处内相分的贪恋,不再去蕴集才能离苦。
  那么以四圣谛现观五蕴、十八界等等,而能证得解脱道的见道位,成就初果须陀洹,完成了见道位以后呢?仍然是修习四谛现观,只是观行的内容则是越来越深细广大,以清净对治断除更为深细的五下分结成就三果,再断除五上分结成就阿罗汉果。也就是所对治清净的对象——烦恼障,也由见一处住地烦恼,进而延伸到三界爱住地烦恼,从永断身见、我见,而对治断除一切的我执,如此则可名为阿罗汉,也就是杀贼——杀尽一切的烦恼贼,断尽一切的我见与我执,这就是解脱道的最上果证。
  这些更细微的四谛观行内容,例如在《杂阿含经》中 世尊的教导:【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十四种智。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何等为四十四种智?谓老死智、老死集智、老死灭智、老死灭道迹智。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智,行集智、行灭智、行灭道迹智,是名四十四种智。”】(《杂阿含经》卷14)这是更为深细的观行,十二缘起支中除去无明外,余十一支以四圣谛去现观,每一支都有它的苦、苦集、苦灭、苦灭道的烦恼断除与对应的智慧成就。则十一支乘以四谛,总共可以成就四十四智,若广说则更为无量。其他 世尊在《阿含经》中教授的还有七十七智等等,这些智慧都是依着四谛现观才能够完成的。
  也就是说,末法时代,对于一般人而言,由于得不到正见,已经没有证果的可能性了,想要证得初果须陀洹是几乎登天之难,更遑论阿罗汉果呢!
  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