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1、胜鬘经讲记(二)【共130集】
第050集 安立谛与非安立谛
2021-04-21  浏览:1347
正伟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先问候大家!各位现在所收看的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胜鬘经讲记》,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胜鬘经讲记》的导读课程。
  上一次的课程中,我们说到四圣谛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法,而是经由善知识的教导,我们才能够懂得;未来入了无余涅槃,四圣谛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四圣谛叫作“安立谛”。可是佛菩提道的修行,在大乘菩提的部分,除了要修学四圣谛法成就解脱果之外,并且更重要的,必须要能够现观自己的真如;真如的运作,出生了我们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出生了山河大地等等;现前观见了,这个真如是众生无始以来本来就具有的自家宝藏,祂从来不曾出生过,也就不会消失,这个真如才是真实的究竟之法。不论这个众生自己知不知道自己有真如本心,真如始终都是存在的,祂贯穿于三世,也贯穿了三乘菩提。不管是外道还是佛弟子,不管是声闻或是菩萨,不论成佛与否,这个真如都是一贯地本然常住,祂不是由人为后天所安立出来的法,所以真如叫作“非安立谛”。
  修学解脱道的声闻人,纯粹是依止着四圣谛的安立谛,来灭尽五蕴、十二处而入无余依涅槃;修学佛菩提道的菩萨们,除了具足了解脱道的修证,还得圆满佛菩提道上的五十二个位阶的实证。也就是修学解脱道的声闻人,依止着四圣谛安立谛而修到了阿罗汉;但是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则要同时依止于安立谛四圣谛、与非安立谛真如而修行。
  世亲菩萨在他的著作《佛性论》中,如此地演说了这个道理:【阿罗汉约安立谛观,能破诸烦恼;此无明住地,非安立谛观所能破故,犹在罗汉相续中。……如来菩提非安立谛观,是名如来菩提。因此道故,能灭此惑故,名无明住地。】(《佛性论》巻4)世亲菩萨说:“阿罗汉依止于安立谛四圣谛的观行,能够断除一念无明的烦恼;而无始无明住地,则不是安立谛所能断除者,因此在阿罗汉位时,无始无明住地仍然在相续之中。……如来的菩提分乃是依于真如、非安立谛观,这才是如来菩提。因为转依真如非安立谛,才能够灭除无始无明住地的烦恼。”
  所以,就成佛的佛菩提道来看,转依非安立谛的真如如来藏是最核心的教法,其实也是唯一究竟的修行道。至于解脱道的阿罗汉果,只是佛菩提道中的一部分,如同 世尊在《法华经》中说“二乘的无余依涅槃只是方便假有的化城”;又譬如无著菩萨在《显扬圣教论》里面说到:【问:“现观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非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问:“现观边智谛现观以何为体?”答:“以缘安立谛圣慧为体,或彼俱行菩提分法为体。”】(《显扬圣教论》巻17)有人问:“大菩提智的现观是依何者为本体?”无著菩萨回答:“是缘于真如心非安立谛为体,乃至缘于真如心俱行的菩提分法为体。”又有人问:“边缘的菩提智(也就是大菩提智的边缘,依于大菩提智而出生的边缘智)依何者为本体?”答:“依缘于四圣谛安立谛的智慧为体,或是依于安立谛而俱行的菩提分法为体。”也就是说,佛菩提道中一切法依真如非安立谛为本体,相对于佛菩提而言,安立谛的四圣谛只能算是附属于真如所出生的边缘,不是主体的智慧。
  在《杂阿含经》中有一个相关的有趣故事:有一次,佛住在王舍城灵鹫山。世尊清晨著衣持钵入王舍城托钵,尔时天魔波旬就想着:“世尊一大早著衣持钵,入王舍城乞食,不如我现在就去扰乱祂吧。”于是魔波旬就化现作一个驾御牛车的车夫,穿着破衣,蓬头散发,手脚的皮肤龟裂,手中拿着赶牛的木杖,走到 世尊面前问:“世尊!有没有见到我的牛啊?”世尊心中已经知道:“这是恶魔,要来扰乱我的。”所以 世尊就反问说:“魔啊!哪里有牛呢?你要牛干什么呢?”天魔发现“喔!世尊已经知道我是魔了。”于是就向 佛挑战:“世尊啊!眼根触色尘的眼入处,是我所骑乘的牛;同理,耳、鼻、舌、身、意触的五入处,是我的牛、是我所依止的趣向。”然后问难 世尊:“世尊!那么你要到哪边去,要趣向何处呢?”佛告诉天魔:“你有眼触入处,耳、鼻、舌、身、意触入处可以趣向;而我则是要趣向那个没有眼根触色尘之处、没有耳根触声尘之处、没有鼻根触嗅尘之处、没有舌根触味尘之处、没有身根触触尘之处、没有意根触法尘之处,我要往那儿去,这是你所无法到达的地方。”此处 世尊所说的究竟之处,正是指非安立谛的真如,祂不在五蕴法之中,不算在五蕴法数,但也不离开五蕴法;即使是阿罗汉也无法现前观见,更何况是天魔波旬呢!
  如同前面所举舍利弗所说经文,即使是声闻道的修行人,都必须以涅槃“不离于如、真实、清凉、非六入处”的如如(不离于此非安立谛的如如)当作前提,否则无论如何地努力修学四圣谛安立谛,他都没有办法实证须陀洹的初果,更不要谈四果。但是要依于非安立谛修行大乘妙法,则必须要先能实证自心真如,这在末法时期的佛教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有进入正觉讲堂依止于 平实导师座下,用心地培植福德因缘,善修习一心不乱的定力,善成就三乘菩提的智慧,加上愿意降伏自己的性障五盖等等的条件,才有可能在 平实导师的指导下找到这个本有的真如非安立谛。更能够在明心、见性之后,依悟明本心与眼见佛性,双具有如来藏的体与用的两边,才能够具足地进修非安立谛的三品心,才能够遍除一切分别随眠;但与之同时,还要同步地修习更为深细的四圣谛安立谛,两者配合,才有可能进入菩萨初地,而完成了大乘的相见道进入大乘的修道位。了解了以上的道理后,我们才能够探究胜鬘夫人所说的〈一谛章〉之中“四圣谛,三为无常,一为常”的道理。
  我们先看到《瑜伽师地论》:
  
当知此中依“黑品、白品”果、因建立,故建立四圣谛,谓苦谛是黑品果、集谛是黑品因、灭谛是白品果、道谛是白品因,能得能证故。又苦谛如病初应遍知,集谛如病因缘次应远离,灭谛如无病次应触证,道谛如良药复应修习及多修习。又苦谛苦义,乃至道谛道义,是如是实非不如实,是无颠倒非是颠倒,故名为“谛”。(《瑜伽师地论》巻27)

  四个圣谛是依着“白品法与黑品法”因与果的关系建立的:苦是黑品法的果、集是黑品法的因、灭是白品法的果、道是白品法的因。也就是说,因为蕴集了轮回黑品法,所以未来会出生黑品法的苦果;同样的,因为依于八正道修行为因,所以就会有了灭尽一切的涅槃果可得。这些是道理上可以了解的,而更是可以实证的内容。
  所以四圣谛的修学方法就是:对于像是生病一样的苦谛,应该要广泛地去遍知;集谛是生病的因与缘,应该要远离;灭谛应该要现证,实证以后没有病了;道谛则是治病的良药,要多多地修行才能把病给治好。其实在这一段论文中,我们已经可以对比到《胜鬘经》里面所说的:“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常,一是常;”(《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苦谛的苦是轮回黑品法的果,这当然不会是解脱所追求的;集谛的“集”是轮回黑品法的因,当然也不会是涅槃之法;道谛的“道”是解脱白品法的因,道谛只是因、不是解脱之果,当然也不是解脱法要追求的最后结果,所以它不会是涅槃;惟有灭谛的“灭”,才是解脱白品法最终的果证;所以,就解脱道的法来说,灭谛才是最终的涅槃,而苦谛、集谛、道谛都只是其中的过程。
  所以可以说四圣谛中,苦、集、道谛三无常,只有灭谛是常法;苦谛、集谛、道谛只是在修行过程中所需要次第经历的一部分罢了,它是有生有灭的,本来就没有,最后也消失,这叫作无常,这是我们能理解的。但是为什么灭谛是常法呢?其实解脱道的果位是在证得涅槃,灭尽五蕴、十二入、十八界,外六处与内六处全部灭尽,永不再现起;所以入了涅槃之后,也不能够说有一个灭谛仍然存在,所以这不是胜鬘夫人真正的意旨。
  那到底胜鬘夫人的意旨是指什么呢?我们翻到教材的第六页,恭请 平实导师来为我们说明:
  
在大乘法中的四圣谛,不同于二乘法,因为还要照顾到如来藏中习气种子等烦恼有没有清净,究竟清净了以后不再有种子的变异生灭,变易生死就度过了,变易生死苦就灭尽了;这个苦虽然也在现象界中显示出来,但却不完全属于现象界,因为是如来藏中的种子随眠在如来藏中变异流注,是菩萨才会知道的,不是二乘圣人所知的。(《胜鬘经讲记》第五辑,正智出版社,页6。)

  苦圣谛之后,接着就是集圣谛。苦种为什么被集?我们也常常说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集谛把苦种合在一起,这个集是集什么?是蕴集后有苦的种子。苦集的原因就是集自我、集吾我。四阿含中曾讲到集我,集我是什么呢?就是集色蕴的我;以色蕴为我,然后再以受想行识为吾,这就是集吾。由于这个缘故,所以就会有许多苦种的集,都是从执著蕴我、处我或者界我,不肯放舍自己,坚定地认为自我是常住不坏的,不肯让自己毁坏,所以就一定会不断地在三界六道中去受生,不乐于使蕴处界自己断灭。不断受生的缘故就有六道蕴处界一世又一世的存在,于是就有生、老、病、死等种种的苦。
  苦灭圣谛讲的是我与我所全部灭尽了。当我与我所灭尽之后,即是无余涅槃。无余涅槃中并不是断灭的境界,无余涅槃也始终存在着,所以不能说苦灭圣谛是无常、是有为,不能这么说。对于明心的人来说,苦灭圣谛非有为、非无常,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苦灭的境界讲的就是蕴、处、界都灭尽之后的涅槃本际;所以我与我所都不存在了,成为无余涅槃了,可是无余涅槃中的本际还在,也就是如来自存在着,不再生起蕴处界了,这当然不是断灭空。所以对明心的人来说,苦灭圣谛不是有为、不是无常,事实上是常、恒,也是无为,所以苦灭圣谛与其他三个圣谛不一样。定性阿罗汉没有证得本识,尚未明心,这部分的道理就不容易理解,他们只能信受 佛的开示:“阿罗汉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知如真。”佛陀接着说:“清凉、寂静、常住不变。”如果没有说常住不变,就会说是真实;所以阿罗汉相信 佛的圣教,他们因此知道灭尽自己之后不是断灭空。既然灭尽自己之后不是断灭空,这个苦灭圣谛当然是属于无为、当然是常。
  讲到这儿,相信大家就能够了知胜鬘夫人所说“只有灭谛是常法”的道理了。
  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一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