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期
涅槃(连载35)----平实导师
2020-07-09  浏览:1433
又:《成唯识论》卷9 中已有辨正,谓此三心为相见道义:【有义此三是真见道,以相见道缘四谛故。有义此三是相见道,以真见道不别缘故。】第一个有义所说,不是玄奘菩萨的看法;不能单单只依十六品心属于相见道位所作的观行,就把这三品心迳行判定为真见道,因为彼十六品心不能作为判定此三品心的标准。犹如有人把大学课程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最终点,而把中学的课程判定为所有学生的首次入学,这是错误的判定,因为在中学之前还有小学的课程;同理,依真如所观的相见道位三品心“非安立谛”的智慧,来作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完成时,固然已是通达位,但不能因此就把“非安立谛”这三品心的观行定义为真见道;因为真见道只缘于真如总谛而不别缘,但相见道却是广观真如别相以外,又依真如而观行五蕴及诸法等别相;犹如中学生依小学的所学而进修中学里的各种课程一般,不该说中学生的所学就是初入学校的所学,而把小学的所学给弃置不理;所以不该说证得真如而作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行也属于真见道,除非这三品只缘于真如总谛而不观真如别相及有情假、诸法假,但这样一来就不用建立为观真如别相等的三品心了。但这三品心已明说是观真如别相及有情假、诸法假等,不是单缘真如总谛,所以窥基认同第一个“有义”的说法而把这三品心的观行,判定为真见道位,是错误的判定。也因此故,玄奘菩萨于第二个“有义”中说出自己的看法:真见道唯缘真如总相而不别缘种种相故(《成唯识论》原文:“以真见道不别缘故。”是因真见道只缘于真如总相故),由此已证明窥基此说为谬,而窥基不能觉悟此义。
  窥基原文(《成唯识论述记》卷6):
  论:“见所断十”至“总缘谛故”(辨正)。
  述曰:下别解断,于中有二:初分别,后俱生。分别中初总,后别,此初也。此中十种皆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总缘四谛之真如。真如虽自相观,望谛而说,并皆缘之,名总缘谛,至下第九断惑中解,五十九说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故。烦恼虽九品,违一或三品智故,非如俱生九品诸惑违九品智故,数数修道方能断之。然除利根由先闻、思力加行,以三界九地烦恼上下地九品各各为类,修道一时总断,得第四果。1
  辨正:《成唯识论》卷6 原文如下:
  【此十烦恼何所断耶?非非所断,彼非染故;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粗易断故。若俱生者,唯修所断,细难断故。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2
  窥基说:“此中十种皆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总缘四谛之真如。”
  辨析:大乘真见道是由四加行圆满而觅真如,非藉四谛观行十六品心圆满而觅真如,《成论》已说此理,故证窥基此说为谬。若有人真见道之前是藉四圣谛观行先断我见,这只是心中建立似有真如而修四圣谛以断我见,犹如二乘人心中预立第八识(涅槃本际)常住而观四圣谛以断我见,殊无二致;是故大乘真见道位所缘的真如不与四圣谛相涉,而真见道后的三品心亦不缘于四谛真如,所以窥基说真见道位“总缘四谛之真如”,确属错误的说法;因为真见道位只缘于真如总相,且《成唯识论》中已说“不别缘故”。
  复次,缘于四谛之真如,是观修安立谛十六品心的事,已在相见道位三品心的观修之后了,怎么会是窥基所说真见道时或真见道前之所缘?纵使真见道前已曾观修四圣谛,也只是能断我见而与证真如无关,因为依窥基的说法是尚未证真如而修十六品心故,则成以己之矛攻己之盾。得要依四加行确立有一实法真如与能取、所取不一不异之正见,心得决定以后去寻觅真如(参禅)才能证真如,而观修四谛本身是不可能使人证真如的。因此说,窥基把这十六品心或九品心判为地前才得真见道再往前推的加行位所修,不是依煖等四加行而求证真如总相的真见道,再依真见道功德进修相见道圆满后的入地前所修,是错误的说法。
  纵使诡辩为真见道位能够“总缘四谛之真如”,亦只是总缘四谛真如,并非相见道位中别缘各种四谛真如而证的三品心及十六品心或九品心的智慧,此时也仍在初果位或二果位中,并非真见道后入地前依现前之真如观四圣谛十六品心、证大乘第四果。根本论中亦说大乘真见道位所必须的解脱道果证只需初果即可,不需第四果,所以二者不可混同。是故真见道时至多唯缘四谛真如总相,不缘四谛真如之别相;其实是唯缘真如总相而不别缘,《成唯识论》中已经明说故。所以应须心心无间、多刹那后转入相见道位修三品心完成后,重观四谛之时方缘四谛真如诸相。如是正理,《成唯识论》中亦有具说,窥基忘之而有彼说,有过。
  窥基说:“真如虽自相观,望谛而说,并皆缘之,名总缘谛,至下第九断惑中解,五十九说与坏缘谛作意相应故。”
  辨析:根本论卷59 所说者,系指相见道位“非安立谛”中的三心作意相应,在第三心观行完成顿时断尽迷苦谛等见道所断习气种子烦恼(尚未断尽迷集谛等见道所断习气种子烦恼),并非真见道位的作意相应。窥基此处联结在真见道后说,易引人误会。是故真见道位不缘四谛真如一切别相,单缘真如总相,如《成唯识论》所说。
  窥基说:“然除利根由先闻、思力加行,以三界九地烦恼上下地九品各各为类,修道一时总断,得第四果。”
  辨析:窥基所说应改为“将入修道位前一时总断,得第四果”,单由闻慧力及思慧之力不可能证得大乘通教第四果故。必须有真见道所缘真如总相智,以及相见道位“非安立谛”三品心的别相智作为基础,才能进修“安立谛”四谛十六品心,此时才能证得大乘第四果,然后发起增上意乐才能入地;所以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仍在见道位的通达位中,不是修道位中所断,是故窥基说“修道一时总断,得第四果”,是把见道位中四圣谛十六品心的修行改称为修道位,窥基有时又说是入地前(窥基也说此为真见道位前)的加行位所修,明显都是错误的说法。
  再者,入地前观四谛十六品心而圆满的第四果必先得之,后再依增上意乐起惑润生方得入地,成通达位,仍属见道位故;十六品心的加行可以说为相见道位之后的入地前加行,不属于修道位故,初地住地心起方是修道位故;然窥基说此十六品心是“修道一时总断”,又说是真见道前的观修,显然错误。又,窥基判定修道位才证第四果,则与根本论卷55 所说先证阿罗汉果而后入地的说法不符,也与《成唯识论》所说入地之前必须“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而留惑润生,或者成阿罗汉以后起惑润生的圣教相异。若依窥基所言“修道一时总断,得第四果”,则通达位中将是未证第四果,仍须转入修道位的初地住地心中方得第四果解脱功德,则非见道通达位前先得第四果,即与根本论及《成唯识论》所说相异,则二论所说入地前依真如修十六品心证第四果方成见道通达位的说法,便成为谬说;然非谬说,是故窥基此说有误。
  窥基原文(《成唯识论述记》卷7):
  论:“未知当知”至“可当知故”。述曰:体谓体性,位谓五位。体性居位,故名体位。根本位者,五十七云:几不系?
  答:后三、九少分。三者即三无漏根也,不取前位故。见道中如对法第九有十六心,此除末后心。问:何故见道通十六心,此根唯在十五心时?见道据见观谛行故,即十六心皆是;此根有所未知而当知根,唯前十五心;以第十六,无所未知可当知故。此中类忍皆缘前心,其第十五心已缘,前心遍成讫,第十六心泛观类忍;不同小乘证无为故,唯取十五心为此根也。问:此相见道在真见道后,真见道中已有无间及解脱道,解脱道中已得初果,何故相见至十五心犹此根摄?岂预流果亦此根耶?
  答:此不然,其预流果至相见道第十六心,见、相谛圆,方始建立。非真解脱可名初果,故十五心犹此根摄,而非初果得有初根。义唯菩萨从真见后,亦不出观即入相见,至第二心犹此根摄;至第三心相、见既圆,方极见满,乃非此根,第二根摄。3
  《成唯识论》卷7 之原文: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刹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4
  语译如下:
  【未知当知根的体位有三种:第一是根本位,是说在见道位中大多时间都有未知当知根,除非到了最后刹那通达的时候,对见道的内涵已经没有所未知而可当知的缘故。第二是加行位,是说煖、顶、忍、世第一法,很接近见道而能引发根本位的真见道故。第三是资粮位,是说始从为了证得第一义谛现观的缘故而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还没有获得顺决择分之前的所有善根,名为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窥基说:“见道中如对法第九有十六心,此除末后心。
  问:何故见道通十六心,此根唯在十五心时?见道据见观谛行故,即十六心皆是;此根有所未知而当知根,唯前十五心;以第十六,无所未知可当知故。”
  辨析:1、此见道应言欲界地十六品心,否则即违通达位之理,则是妄谓通达位之见道内涵仍有未知当知根故,亦是妄言通达位对色界、无色界等上二地仍未知故。
  2、窥基既说“见道中如对法第九有十六心,此除末后心”,显然他认为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到了第十六品心时对于见道内涵就没有未知当知根了;但窥基又说这时只是真见道位,后面还有相见道位的三品心待修,显然对见道内涵仍有未知当知根,怎能说这十六品心的最后一心已经没有未知当知根?所以窥基判这十六品心在真见道前修,又判这十六品心的末后心已无未知当知根,这二个教判与他自己的说法全都自相矛盾,当然都是错误的教判。应当回归根本论及《成唯识论》所说安立谛十六品心都在相见道位“非安立谛”完成后才观修,是在这十六品心之前已有真见道与相见道二个分位必须先修;而见道的通达位是初地入地心,观修这十六品心而证阿罗汉果,当然必须在入地前而非入地后的住地心中。
  又根本论及《成唯识论》中都说,观修这十六品心之前还有相见道位的三品心“非安立谛”应修,相见道位前则有证真如的真见道位应证,而这十六品心的内涵并非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加行的内涵,二者迥然不同,显然煖等四加行的观修应在真见道位前而非入地前,则应依 世尊在《菩萨璎珞本业经》中所示般若“正观现在前”为第七住位为准,应判真见道位为第七住位,不该如窥基一样判真见道为初地入地心。
  窥基说:“问:此相见道在真见道后,真见道中已有无间及解脱道,解脱道中已得初果,何故相见至十五心犹此根摄?岂预流果亦此根耶?答:此不然,其预流果至相见道第十六心,见、相谛圆,方始建立。”
  辨析:窥基言,预流果要至相见道位第十六心方始建立。则有大过,谓欲入地者修十六品心圆满时,要须证四果故;而根本论中则言,真见道位及相见道位,都必须有初果的实证作为所依条件,而初果的实证则必须有“未至定”为依凭故。窥基文中所举质问者之所言其实正确,窥基驳之其实无理;因为真见道位中确实已证初果,在前举根本论《瑜伽师地论》卷55 中已有明言:“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证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谓相见道位的三品心与后面十六品心的止观品,可以使菩萨证得见道所断的烦恼寂灭果及后世所依五蕴永灭的出世间道。换句话说,观修相见道位的三品心时已是断除见惑的初果人,后面十六品心的止观品完成时,已是证得后有永灭的四果人,所以相见道位最后观修十六品心至第十五品心时,固然仍有未知当知根,但对于解脱道的初果见道内涵而言,已无未知当知根,只是对于大乘见道的通达位尚有未知当知根。但窥基认为大乘真见道后转入相见道位观修十六品心时,仍只是预流果,则是认为真见道时既是入地又只有预流果,是入地后方始证得预流果,所以窥基说:“其预流果至相见道第十六心,见、相谛圆,方始建立。”那么入地心的初地菩萨在解脱果上的果证就都只有初果,这与根本论及《成唯识论》中说入地时必须有阿罗汉的果证,全然相违。
  又窥基所说:“其预流果至相见道第十六心,见、相谛圆,方始建立。”指称相见道位第十六品心观修完成时,是大乘见道的“见、相谛圆”,是真见道、相见道完成而入通达位时“方始建立”初果。然而《显扬圣教论》卷17〈成现观品 第8 之余〉中说:论曰: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5
  这已经明白指出:相见道位的菩萨至少必有初果的实证,岂有可能在第十六品心观行完成而入初地时,才只有初果?显然窥基的说法是错误的。
  复有教证,《显扬圣教论》卷17〈成现观品 第8 之余〉:复次颂曰:次上十六行,清净世间智;对治界地故,究竟事成就。
  论曰:从此谛现观已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净智生;谓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现观审察智,二、现观决定智。于色、无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灭道谛亦各有四智,如是总有十六种智。复次如是现观智,若声闻等所得,为对治欲色无色三界杂染;若诸菩萨所得,为对治十种地障。如是当知诸所作事成就究竟,所谓转依究竟,亦是现观智究竟,亦名究竟现观。6
  这也证明安立谛十六品心的现观完成时,若是声闻人的所得,是对治三界杂染,即是证得第四果成阿罗汉;若是大乘菩萨的所得,是可以用来“对治十种地障”,当然更必须有阿罗汉果的实证,因为对治十种地障的困难度远高于对治三界生死杂染,已涉及烦恼障所摄的习气种子的断除,而非只是断除烦恼障的现行故。由此也证明窥基在大乘见道的内容上面是有些信口开河了。
  又《成唯识论》卷9 云:
  若依广布圣教道理说相见道有九种心,此即依前缘安立谛二十六种止观别立;谓法类品忍智,合说各有四观,即为八心;八相应止,总说为一。虽见道中止观双运,而于见义观顺非止,故此观、止,开合不同。由此九心名相见道。7
  此谓相见道位最后观修的安立谛十六品心,依止与观的开合而别说为九品心,在相见道位的最末后观修,仍说为相见道位,必然是在真见道位后。但窥基把这入地前所修的安立谛十六品心列为加行位,而非真见道乃至非相见道位,甚至判在真见道前,都属错误的教判。
  窥基原文(《成唯识论述记》卷9):
  论:“二者依观”至“十六种心”(辨正)。述曰:五十五说,观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谛境,似法、类智生,是第二现观位。乃至广说,谓忍可欲乐智、现观决定智,是现观边智谛现观。显扬十七说,法智、类智四谛智不由行差别,然随所作说其差别。真见道中亦可义说有十六心,十六心既尔,三心亦然。今此约行差别说故,唯是相也,然彼文说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瑜伽五十五说见道,显扬说修道,不是相违。然五十五仍说,从见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从三心非安立见道起,作此安立谛观,非全出见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异,可细寻之。8
  辨正:《成唯识论》卷9 原文:【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9 联结前后文就是:“二缘安立谛有十六心,此复有二:一者依观所取能取别立法类十六种心……二者依观下上谛境,别立法类十六种心,谓观……。”
  窥基说:“述曰:五十五说,观上下二地安立苦等四谛境,似法、类智生,是第二现观位。”
  辨析:如前一辨析所举《成唯识论》文字说,相见道十六品心的这二种观行,全都是在三贤位的三品心观行之后,当然是在相见道之最后阶段,玄奘菩萨已说“非安立谛”三品心的观修属于相见道位故,而这十六品心的观行又位在三品心之后,当然不可能如窥基所主张为真见道前的观行。既是三心观行之后的下一位阶现观中的二种,当然也不可能是在真见道之前,那么窥基主张真见道之前作此十六品心之现观,以及主张真见道就是初地心,即成逻辑自相背反的错误之说。
  窥基说:“真见道中亦可义说有十六心,十六心既尔,三心亦然。”
  辨析:1、“亦可”者,义说乃下地十六品心,无涉上二地十六品心之观行。既说“亦可”,显属方便说而非决定说也,会中某师即不应引为凭证而破玄奘菩萨《成唯识论》中之所说。然而入地前这十六品心的观修是要使人成就通教阿罗汉果的,当然必须涉及上二地(色界地、无色界地)的观行,因此窥基说不涉及上二地十六品心的观行,也是错谬的说法。
  2、如前所举《成唯识论》中的文字,玄奘菩萨已说三心属于相见道,而此十六心是在三心后作观,更当是相见道,应属于相见道最后位,是即将入地时的加行,不可能在真见道前。但窥基爱作人情而认同别人所说,故于此处言“亦可”而并列谬说,已违《成唯识论》之理,更违根本论卷55 所说,但他似乎不知此误。
  3、其实如上所举窥基的说法:“真见道中亦可义说有十六心,十六心既尔,三心亦然。”就把真见道证真如后始能观修的三品心及十六心都归类于真见道位中。但是如前所举根本论与《成唯识论》中的说法,已说真见道只缘真如总相,不缘于相见道位所观修的真如别相(七真如等),以此缘故《成唯识论》中说“以真见道不别缘故”,证明这三品心及后十六品心的观行,都属于相见道位的观行,不属于真见道位的观行,因为真见道位中只缘真如总相,还没有智慧能作这些观行。但窥基注解《成唯识论》时,故意以“亦可”二字把相见道位的三心及最后的十六心都归类在真见道位中,导致2012 年本会中某师及会外许多凡夫法师都误认为真见道证真如时即是入地了,因此误犯大妄语业而必须忏悔灭罪。
  之所以会造成今天这些人的误会,甚至使某师于前年出面质疑本会对大乘见道的道次第法义有问题,造下谤法大恶业;或是犹如该师今年(2013)第二度质疑本会的见道次第法义问题,而在本会为其证明无问题之后,转而想要如同窥基一般,要求本会把错误的见道法义同时承认为正确的佛法,故而又第三次提出质疑,希望正确与错误的见道次第及实证的位阶,可以并存于世而由本会承认其邪见为正确,这其实是同于窥基一般,爱作人情的乡愿心态而导致。为永除如是后患,遵从 世尊教诲而破斥相似像法的流通,以免致令正法因此不彰,而使相似像法继续遗害后世佛子,因此必须把窥基这一类错误加以拈提辨析,其实是被某师三度质疑所逼迫下不得不之作为。
  诚如 世尊圣教:如是,迦叶!命浊、烦恼浊、劫浊、众生浊、见浊,众生善法退减故,大师为诸声闻多制禁戒,少乐习学。迦叶!譬如劫欲坏时,真宝未灭,有诸相似伪宝出于世间;伪宝出已,真宝则没。如是,迦叶!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譬如大海中,船载多珍宝,则顿沈没;如来正法则不如是,渐渐消减。如来正法不为地界所坏,不为水、火、风界所坏;乃至恶众生出世,乐行诸恶、欲行诸恶、成就诸恶,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炽然,如来正法于此则没。”10(《杂阿含经》卷32)
  以是缘故,为防大乘正法犹如声闻正法在部派佛教第一次分裂后,开始逐渐被凡夫僧以相似声闻法取代声闻正法而渐渐灭没,所有大乘正法中的实证菩萨们,都不该使大乘相似像法同时并存于世而逐渐取代正法,导致大乘正法逐渐消减而在最后灭没。
  窥基说:“今此约行差别说故,唯是相也,然彼文说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
  辨析:窥基把依真如而修安立谛十六品心的二种观行,一方面指为真见道前之所应修,在此则又指称是“在修道中方起”,又说“彼文说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又全都指为修道位中所应修,则成为入地后的住地心中或二地等心才应修此十六心耶?即同前过,俱违《般若经》、根本论、《成唯识论》,自有大过也。
  复次,遍查《显扬圣教论》卷17,根本论卷55,《成唯识论》卷9 所说见道义理中,都不曾说这十六品心的观行是修道位中所摄,是故窥基说“彼文说下上地十六心者是修道”,并不正确。
  又窥基既说“彼文”亦认为针对下欲界,及上色、无色等三地作四圣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属于修道位,则依其意,应是过入地心以后的初地住地心中该作的观行,而非入地心之前的十回向满心位为了入地所该作的观行,那么窥基就不该把这十六品心列在真见道前的加行位中所修,自律背反故。而根本论的“彼文”中并未如他所说的那样主张,那么他等于把《般若经》中、根本论中、《显扬圣教论》、《成唯识论》中所说入地前应该作这十六品心的观行而证阿罗汉果始能入地的圣教推翻了。
  窥基不但有这样的过失,当他如此主张时,又与他在前面所主张的三品心、十六品心的观行都在真见道位中完成的说法,产生了自相矛盾的结果,不论他所说十六品心的观行是只观下地(欲界地),或者兼含上二地(色、无色界)的观行。明了这些道理以后,吾人究竟应该认同窥基个人前后不一的说法或认同《般若经》、根本论、《成唯识论》终始如一的圣教?而他说:根本论中的“彼文”亦如他所说。可是根本论中的文字并无如他所说一样的开示,因为“彼文”卷55 的白纸黑字记载分明,也说是要“缘先世智”,不是他说的能在真见道位中一时、一月、一年、一世完成的;这不但是查证即知,我们也在2013 年9 月7 日增上班的课程中,把根本论卷55 中的圣教详细讲解过了,有增上班的会员四众共同听闻。这已证明窥基的说法是错谬的,是违背根本论中的开示。窥基在最后说:“瑜伽五十五说见道,显扬说修道,不是相违。然五十五仍说,从见道起有下上十六心生,从三心非安立见道起,作此安立谛观,非全出见道,在修道中方起。彼文稍异,可细寻之。”
  辨析:1、如前所说,《显扬圣教论》中并未说这十六品心是修道位所摄,反而是在见道位的“现观边智谛现观”中说的,证明《显扬》与《瑜伽》所说相同,并无相违,窥基之“不是相违”的声明并无必要。又据本会2013 年9 月7 日增上班课程中依根本论卷55 已对众明征:卷55 说十六心属通达位前,故是在相见道位的最末阶段所修,同于《成唯识论》所说,绝非窥基所说“修道中方起”,亦非窥基有时所说的真见道前方修;是故仍属见道(仍属通达位前之相见道最末后位)方起,然后由此证得第四果而依增上意乐的清净进入通达位。今依窥基所说而于论文中“细寻之”,证明“彼文”与正觉同修会所说并未稍异,只是窥基误会而作此谬说,依旧证明窥基未曾通达大乘见道次第,故仍未入初地。
  如前所举《瑜伽师地论》卷55 圣教所说:“云何名为第四现观?……从世间顺决择分边际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粗重。又此现观即是见道,亦名双运道;此中虽有毘鉢舍那品三心及奢摩他品三心,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刹那中,止观俱可得故。当知此诸心唯缘非安立谛境。”
  前已略叙这三品心的现观已经是真见道后的相见道位,而安立谛十六品心的观行又是这三品心之后,是即将入地前的观行,怎么会是加行位而非真见道位以后的观行?而这三品心观行完成,即将入地前应修这十六品心时已在相见道位中,窥基怎能说四十心全属资粮位?而这三心各有止与观,合立为三心之时的止与观都在同一刹那中并存,故说“然由双运,合立三心,以于一刹那中,止观俱可得故”。
  2、又《成唯识论》卷9 针对真见道与相见道的次第,另有此说:【由此九心名相见道,诸相见道,依真假说。世第一法无间而生及断随眠,非实如是。真见道后,方得生故;非安立后,起安立故;分别随眠,真已断故。】11 意谓相见道位依真如而观的四谛十六品心,又可依止、观二品而归类为九品心,也就是八心可得八观,而这八心得观以后全都同有一止,将这八个观心与同一个止心,合说为九心;并说这九心都属于相见道位,当然是在真见道位之后;若不是有前面的真见道智慧,就不会有后面的相见道位智慧,所以《成唯识论》才说“诸相见道,依真假说”,意谓非安立谛的三品心,以及这十六心或九心都是要依真见道而修,也要依真见道而假说有三品心及十六品、九品心的,所以不是在真见道时就可以生起这九心,也不可能是窥基所说在加行位就修这十六品心或九品心,更不是窥基说的真见道便能一时具足这三品心及十六品心而得入地;因为后面的三品心、十六品心都是相见道位中的事,而相见道是要依于真见道的总相智先证得以后,才能次第建立的,所以《成唯识论》才会说:“诸相见道,依真假说。”如前所举根本论圣教中又说最后面的十六品心,要依相见道位的三品心才能成立,当然已证明相见道与真见道不是一时具足,而是有前后次第;同时也证明十六品心的加行,是相见道位的最末阶段所修,不是窥基说的真见道前的加行位所修。但窥基对此等法义并无认识,所以把大乘见道的次第分位,自行建立真见、相见、通达三位合并而无次第,认为可在一时之间同时成就,才把三品心与十六品心都定位在真见道位前修。(待续)
  -------------------
  注1《大正藏》册43,页455,上24-中5。
  注2《大正藏》册31,页33,上5-8。
  注3《大正藏》册43,页502,中19-下10。
  注4《大正藏》册31,页41,上15-21。
  注5《大正藏》册31,页562,上27-29。
  注6《大正藏》册31,页562,中27-下9。
  注7《大正藏》册31,页50,中6-12。
  注8《大正藏》册43,页571,上21-中4。
  注9《大正藏》册31,页50,中2-3。
  注10《大正藏》册2,页226,下2-13。
  注11《大正藏》册31,页50,中11-14。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