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期
假锋虚焰金刚乘(连载31)----释正安
2020-07-09  浏览:1561
——解析《般若锋兮金刚焰》的邪说
  自古以来喇嘛教的学人以及古今诸多学术研究者,对于唯识经论皆自称能显唯识佛法的义理,然而观彼等所述之内容,绝大多数是以“非唯识”、“无唯识”以及“一切法空,本识亦无”的立场来解释唯识经论。如此现象,在研究者必须忠于原著作者本意的前提下,如此篡改曲解原著的意旨,允为不当。既然是为唯识经教作解释,释义者应该本著唯识的立宗精神,乃是“境无识有,一切法唯真如本识”以及“第八识真实有”的立场,而不应以自己“主观”的猜测来“判断分别”而注解唯识经论。应当本著玄奘三藏的真实立量:“真唯识量”之精神来解释说明,方为恰当。如是才能让学人理解,为何 窥基菩萨每在其唯识论著里,破斥真谛、安慧所立持的本识虚妄论之立场与所作之功德。
  今笔者依 玄奘菩萨所译《辨中边论》与 窥基菩萨所造《辨中边论述记》,进行略释与演绎,除此之外,亦特别著重在凸显喇嘛教错释、错解佛法中道正理,堕于断常二边邪见的事实。在《辨中边论述记》里,窥基菩萨序言说明造论缘由:佛灭度后九百年间,无著菩萨挺生于世,往慈氏所请说大论,因缘如别处说。慈氏为说此论本颂,名辨中边颂;无著既受得已,便付世亲使为广释,故此长行世亲所造,名辨中边论。辨者显了分别异名,中者正善离边之目,边者有失之号,即是明显正邪论也。若尔,何故不名邪正乃号中边?今言中边,显处中道、离二边执,契当正理,故标此名;简偏说有、偏说空教,彼虽正善而非是中,故言中边不云邪正。言中边者,所明理名,复言辨者,能显教称,谓此论教明正邪理具辨中边。中边之辨,苏漫多声中第六转摄,六离合释中依士释也,旧云世亲所造非也。中边分别论者,言不顺此也。云相品者,所诠为名,即三性之相此中明也。然所明中,亦非唯相,如归敬颂及次总标七义颂等,皆非是相;从宗多分以立品名,故名相品。如无上乘品有释名分,此等七品先后增减,如下应知。然初二品是境,次三品是行,后二品是果,是七品意。又初归敬,世亲所为,自此下颂皆慈氏说。弥勒本有一百一十三颂,初一总摄,后一结释,中为正宗。世亲释有七百颂,皆以不长不短八字为句,三十二字为颂。然世亲未回□,颂十四字为一句,五十六字为一颂;即旧真谛已译于梁朝,文错义违,更译兹日。诸不同处至下当知。
  略译:
  佛灭度后大约九百年之间,有 无著菩萨诞生杰于世,归依 弥勒菩萨随学《瑜伽师地论》,学习经过之因缘如别处经论中所记说。弥勒菩萨也为 无著菩萨说此《辨中边论》之本颂,名为《辨中边颂》。无著菩萨既受得已,便教付其弟 世亲菩萨令其广释此论,故此本颂的长行解释乃是 世亲菩萨所造,名《辨中边论》。所谓“辨”者乃是显了分别的意思,所谓“中”者是指正善离于不正二边见之称,所谓“边”者,乃邪见、恶慧有失中道的意思,因此此论所说意旨,即是明白显示正邪之论。或许有人会说:若真是此义,为何此论不名为《辩邪正论》,而要名之为《辨中边论》呢?今命名为“中边”是为了要显明佛法真实义正处中道,乃是离于外教所妄取二边之错执,表彰此论所显正是契入符合中道正理,是故特别标明凸显这个名称。能够简别于较偏说三界有的小乘法教,或较偏说诸法空的二转般若法教;彼初二转虽亦属于正善佛法,然而还留有余意,没有全显佛法甚深微妙之空有唯识中道法义,因此说尚非胜妙中道,故本论为显诸佛所说甚深微妙胜妙中道唯识法理,故言《辨中边论》而不云《辩邪正论》。所以,称言“中边”的意思,正为明白显示胜妙中道唯识法理。又“辨”的意思,能正理显出佛法教义名实相符;意指此论言教,能够标明正法正理与邪法妄理,能够具辨中道胜义与边见谬旨。又译名为中边之辨,依印度苏漫多声中,属于第六转摄;在六离合释所摄属的六种依据解释里,以《辨中边论》为此论名称乃是属于“依士释”或称为“依主释”,即是依“辨别中道与边见”为主轴所造之论故名为《辨中边论》,旧译本说为 世亲所造者是错误的。此论旧译名为《中边分别论》者,在名称之翻译上并不顺于“依士释”的道理。此论内容有分〈相品第一〉来解释佛法的法相,这样的解释乃是依于所要教授的佛法法相内容为立场而称名的;此论所要教授的法相内容即是指佛法三性。然究其实,此品教授的内容并非只有法相而已,也包含了其他的项目,比如说也包括有〈归敬颂〉,以及包括有〈归敬颂〉后的总要纲目;即是标示此论内涵的七品义颂等在内,应当要了解:这一些内容并非纯是为解释佛法法相而立。另一方面来说,论释佛法,所立的宗旨,往往会以论中所阐述的较多内容部分来建立以为品名,因此就建立此品名为相品。比如说此论中的〈无上乘品〉,就以此品“释义大乘为何是为无上”为名而来建立品目。此论中所含七品先后增减的分目部分,就如下面释文中所一一解释,见下即知。最初二品是释义佛法之境,其次三品是释义佛法之行,最后二品是释义佛法之果,以上所说即是七品内涵意义。又说,论首所立之〈归敬颂〉,乃为 世亲菩萨所著,自此以下各颂,则皆为 慈氏弥勒菩萨说。弥勒菩萨原本说有一百一十三颂,最初一颂是为总摄此论宗旨,最后一颂则为总结释义,中间各颂是为正宗分,各释法义。世亲菩萨所著释论则有七百颂之多,皆以不长不短八字为一句,四句为一颂。然而 世亲菩萨未回□。颂十四字为一句,五十六字为一颂之论本,此即梁朝真谛所译之旧本《中边分别论》,然而旧本文错义违,如果要重新修改、更译旧本,则旷日费时。玄奘菩萨之新译本与旧译本不同之处,至下即知。
  由 窥基菩萨之序言所说,可见佛法中正确的三时判教,依序应该是小乘有教的阿含时、大乘空教的般若时,与第三时的大乘非空非有教的唯识方等时。如此判教,亦完全符合于《解深密经》里 佛陀金口所说的三时判教次序法理。然而,喇嘛教的说法则完全违逆 佛陀意旨,狂傲高慢地将二转之般若经教义理,冠以彼等误解后的内涵而高抬为更胜第三时教的最胜义经教,已经明显地违背真实义佛法及 佛陀与诸大菩萨的开示,更是犯下诽谤三宝的大恶重罪。喇嘛教除了错说第二转般若经教的义理之外,更将真实胜义佛法说成是虚妄法,严重地误导广大有情,造下破法重罪。窥基菩萨正是为了要导正这种对于真实义佛法的错误知见,因此于序中说明造作此论的主旨,乃在显明正邪之论,明白开示佛法真义正处中道的教理。
  以下因篇幅有限的缘故,笔者只能略释《辨中边论》〈辨相品〉1 来说明虚妄分别相与中道心之关系的法义,先举 世亲菩萨之开示内容并略释其义,次依 窥基菩萨《辨中边论述记》之内容简略地加以解说,以显示唯识经教所宣说之“有内识—第八识如来藏—生显一切万法”的真如本识甚深教理。
  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略释:
  在依他起性生起的虚妄分别所形成的遍计执,因为虚妄分别计著的缘故有能取与所取的法相;而于此虚妄分别所计著的能取与所取乃遍计执所产生的,本质上能取与所取无所有中所显的真实法,唯有圆成实的空性心如来藏,依此空性心真实有的缘故,而有三界的依他起性之种种法相。
  述记:此处 窥基菩萨说论主 世亲菩萨更有别申义旨;此〈辨相品〉二十二颂之中的前十一颂,阐明辨正而说虚妄分别相;后十一颂,则阐明辨示圆成实性。其中,遍计所执性因为并没有真实体性的缘故,所以并没有更立颂文加以阐明,只有建立其名以及别立遍计执性而已;然而论中亦依虚妄分别以及圆成实性而说有遍计所执性的存在。今于此中,亦依本识因,及在依他起性上虚妄计著的缘故,而能了知遍计所执非有实体的教义。并且先略 窥基菩萨所说此十一颂之要旨,如下:
  初之二颂,开示辨明依他起的种种虚妄分别相,阐明三性有、无之相。(颂曰: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次二颂,辨妄分别自相。(颂曰:识生变似义、有情我及了;此境实非有,境无故识无。虚妄分别性,由此义得成;非实有全无,许灭解脱故。)次一颂,辨摄相。(颂曰:唯所执依他,及圆成实性;境故分别故,及二空故说。)次二颂,辨入无相方便之相。(颂曰:依识有所得,境无所得生;依境无所得,识无所得生。由识有得性,亦成无所得;故知二有得,无得性平等。)次半颂,辨差别相。(颂曰: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次半颂,辨异门相。(颂曰:唯了境名心,亦别名心所。)次有一颂,辨生起相。(颂曰: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次有二颂,辨杂染相。(颂曰:覆障及安立、将导摄圆满;三分别受用、引起并连缚。现前苦果故,唯此恼世间;三二七杂染,由虚妄分别。)2
  虚妄分别有者,谓有所取、能取分别。
  略释:
  虚妄分别有,是指有情众生因为虚妄分别而执著为有的所取与能取之种种分别法相。〔笔者案:此即说明一切依他起性法相之义理;也就是说,广义的依他起性法相,也可包括遍计执相在内,故名为三界一切法,因为三界一切法皆无真实自性的缘故,都是虚妄法相,因此也说是无有能取、所取等二取分别,而窥基菩萨之行文多将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别诸法简称为“妄分别”。若从现象界来说的话,依他起性在世俗谛相上以其自性而说为有法,而遍计执相则是于依他起性虚妄分别所显,乃安立之法,当然也是虚妄无实,譬如空花、龟毛、兔角等。所以,述记中才会说依他起性有,然而遍计执则是非有。〕
  述记:此颂及次一颂,辨说依虚妄分别而阐明三性有、无的法相。所谓能取、所取的法相与遍计所执的法相,皆是依于真如本识心体方能出生的种种分别法相,是依他起性。因为能取的妄心有能缘之性,而此能缘的依他起性本身并不是遍计所执性的缘故,因此并非全无自性,是故名为有法;也就是说,从现象界来看待诸法时,所取、能取的种种法相皆是依于虚妄分别而有的缘故,说虚妄分别中有二取的分别法相,此乃是以梵文中“依士释”的释义方式,从所依之法而立能依之名。如果是从实相法界的角度来说,依他起诸法之本质不离真如空性,并没有能所二取的差别,因此又说“虚妄分别的法相中没有能取所取性”,这是依“持业释”的释义方式而立,乃是从二义一体来说的。
  然而此颂只是依杂染分而说虚妄分别有的法相,是来自于依他起性。但是应当了知:并不是说依他起性的诸法中,只有虚妄分别及遍计所执的法相而已,事实上,离染的清净分别相也是依他起性之法。3
  于此二都无者,谓即于此虚妄分别,永无所取、能取二性。
  略释:
  于此二都无,是指在广义依他起的虚妄分别法相上,其本质并没有能取、所取二种法性的存在。(笔者案:此即解释遍计执性义而言说者。)
  述记:于此虚妄分别相上,二取所起之遍计所执虚妄故,无实体故说能取、所取二取永无之义理,即颂之第二句也。然于唯识经教的《解深密经》中提到,遍计所执性之法相,亦是由圆成实性所生显的法相;而此说但以遍计所执之末那识的立场而言,因为遍计执性亦不离于依他起性而显现于世间,乃至必须依于本识真如心才能生起遍计所执的缘故。此处释义是说缘于依他起法上方生起二取性,而不涉及缘于本识真如心而有能所二取性,这是因为能取所取是依于虚妄分别而建立之法,而从真心如来藏的角度来看,本来自性清净不与六尘相应,根本不会有二取虚妄诸相,因为能取、所取之性与真如本识自性相违的缘故。4
  此中唯有空者,谓虚妄分别中,但有离所取及能取空性。
  略释:
  此中唯有空,是指在虚妄分别法相上,唯有离所取与能取的空性识真实存在。〔笔者案:此即解释圆成实性意义而言说者,也就是一切法唯此如来藏识的义理。〕
  述记:此乃解第三句颂的义理,是在显示真如心即是诸虚妄分别法相的真实体性。论中所说的“此”,就是指这个虚妄分别的种种法相。中者,在梵语翻译中依主释的第五转也,意思是说,于此依他起、遍计执的种种虚妄分别法中,都具有离于二取之空性心如来藏在,亦就是于此虚妄分别的一切法中,有离于二取的真实自性的真如心存在。因为空性的真如心体乃是虚妄分别诸法相所依之真实体的缘故,此真实心必定无有妄分别法的二取性。而所谓的“空”的意思,即是真如心体无有能、所二取性的意思。所谓空性,是指以无能取所取之空观为法门,显示出空性就是真实如如之性,空性心即是真如心体第八识如来藏也。梵语说为“瞬若”,也就是“空”的意思;因此说“瞬若多”亦即是指真如体性名为空性也,以“多”翻译为“性”义的缘故。〔笔者案:真如空性心,不可解释为空相无所有的意思,因为窥基菩萨的释义非常清楚说“缘如名方起于执、真如是妄分别体故”,遍计所执诸法既然是依于真如空性心方能生起,又真如空性心是一切虚妄分别法的所依心体,必然不会是无所有法,因此佛法不是断灭论也不是无因论。只有无因论外道才会说:虚妄分别的生灭法,能够于虚空之无所有而无因生起,而此虚空的无因论也是断灭论的本质。并且,前文已说妄分别是依他起性,既然是依他起性的虚妄法,则必有所依之实相体,故知唯有真如空性心能为一切虚
  妄分别诸法之所依的真实不虚实相心体。〕5
  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
  略释:
  于彼亦有此,指众生是于彼离二取的空性心,才能有依他起之虚妄分别相存在。彼,即是指离二取的真如空性心;此,即是指虚妄分别的依他起、遍计执性诸法而言。
  述记:此颂显虚妄分别之法相不能离于真如空性心;意思是说,于真如阿赖耶识心体中含藏有虚妄分别诸法种,虽然如来藏出生此虚妄分别诸法,但祂完全没有能取与所取的虚妄体性;况且从现象上来说,此二取是依于虚妄分别的法相而施设建立,无有真实不坏性的缘故,是故也说为都无二取。此乃解释颂文之第四句。接著 窥基菩萨提出来说:“如论中说:有故,实知为有;无故,实知为无。那么,有的定义为何?无的定义为何?”〔笔者案:详如后文所述。〕6
  若于此非有,由彼观为空;所余非无故,如实知为有。
  略释:
  如果能够将此虚妄分别法相所计著之能、所二取非实有的道理,藉由正观空性心之真如体性而如实了知虚妄分别之二取法相空无实体;然而于二取之所余,也就是依他起性及真如识体并非是空无所有的缘故,因而如实了知真如空性心为真实有,而依他起诸法为现象有。
  述记:
  此处即是总括解释颂文之大纲以回答外道的问难。论文解释说:若于此虚妄分别法相,证知彼虚妄之二取非真实有;由证知二取性非真实有的缘故,如理观之为空相,这就是论中所说无实知为无的道理。在虚妄分别相亦有彼真如空性心共俱,而依真如空性心则有依他起相之生起,此依他起的虚妄分别法相是生灭的现象有法,而真如空性心的圆成实法相则是离于二取而有其真实体性的真实有法,因此说为如实知有;此意即是论中所说有实知为有的义理。因此说:遍计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中,遍计执性因为是施设建立之法,非有真实自性,所以是无,后二性则有各别的自性存在。〔笔者案:以唯识义理来说,染分不如理之遍计执相为无,依他起之法相为生灭之现象有,圆成实性则必定是真实有。〕7
  若如是者,则能无倒显示空、相。
  略释:
  若是能够如实证知此理,则能够无颠倒地如理开显演示空性及空相之本质胜义正理。〔笔者案:世亲菩萨于论文中所说的“空相”,依照菩萨释文所显,应当解析为“空、相”二法来作释义。因为菩萨文中,首先解析遍计所执相是为施设建立之虚妄法,后辨圆成实、依他起二性是为空性之真实有与现象之生灭有的空相法,并且上文释义中,所说“于彼亦有此者,谓即于彼二空性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演示依真如识体“空性”法而出生虚妄分别空相的蕴处界诸法,因此笔者依菩萨释文的意旨,于此列为二法而作释义。〕
  述记:此处菩萨总结:若是能够如实了知,就能无颠倒地开显演示佛法正理,也就是说,了知二取是遍计所执于虚妄分别的计著相,而依他起的分别性以及真如心的圆成实性是为有,因为对此如实知的缘故,即能无倒开显演示空性与空相之义理;而能够如实了知依他起性上之二取性是虚妄分别计著之法,所以是为空无非真实有,而真实空性心是为真实有,如实了知故成无倒,能够如理显示空性法义。而说显示的意思,是解释空性之理的异名也;因此有智者应知,所有错执诸论所说“三性皆无所有”的言论,乃是深为自害的妄计错执。下文细解。8
  复次,颂曰: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
  略释:
  般若诸经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是指“有、无、及有”三种法相,如是所说真实契符佛法甚深中道教理。
  述记:再次重申前义,故有此颂的建立。所谓“故说”是指般若经中有此说也,同于颂文第二、第三句所云:“非空非不空;有无及有故”的开示。9
  一切法者,谓诸有为及无为法;虚妄分别名有为,二取空性名无为。
  略释:
  所谓的一切法,是指诸有为法及无为法。依他起性的虚妄分别种种法相名有为法,〔笔者案:“分别”包含染污的不如理分别与清净的如理分别二种,皆归类为依他起之有为法;而此颂偏说“妄分别有即依他”。〕离于能、所二取的空性心真如名无为法。〔笔者案:例如百法明门中所说的六无为法。〕
  述记:世亲菩萨此处尚未解释“故说”二字的意涵,而先行解释“一切法”的意义。文中所说遍计所执二取之性是“无体之法”故,不摄属于有为、无为法中。而圆成实与依他起性二法之体性为有故,名为一切法。虽然离二取之空性名无为法,但是并没有失去真如之自体性;如果没有特定的轨则就不能称之为“法”。此中所谓实有之“法”,即是具有可执持诸法之体性的缘故。无能、所二取所显之空性即是指真如空性心之真实体性的缘故,称之为无为法。10
  ---------------------------------
  注1《大正藏》册31,页464,中7-页466,中22。
  注2《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颂曰:虚妄分别乃至于彼亦有此。述曰:别申义旨也。此一品中二十二颂,初十一颂辨妄分别,后十一颂辨圆成实。然则遍计所执都无实体,无别颂明,唯有其名复别立性;然依妄分别等故有此性,今于此中亦因解非有。初十一颂中,有二初别解九相,下总结之。于别解相十一颂中,初之二颂辨依妄分别,明三性有无相。次二颂辨妄分别自相,次一颂辨摄相,次二颂辨入无相方便之相,次半颂辨差别相,次半颂辨异门相,次有一颂辨生起相,次有二颂辨杂染相,此颂及下一颂辨有无相也;此颂正解有无之相,后颂结烈有无,辨契中道之相。”
  注3《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虚妄分别有者至能取分别。述曰:此中一段,皆始牒文而后申义。能取、所取、遍计所执,缘此分别,乃是依他。以是能缘,非所执故。非全无自性,故名为有;即所取、能取之分别,依士释名。非二取,即分别持业立号。然此但约染分说妄分别有即依他。非依他中唯妄分别,有净分别为依他故。”
  注4《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于此二都无乃至能取二性。述曰:释于此妄分别之上,遍计所执二取永无,即颂第二句也。然唯《解深密经》,亦圆成实性起执;但以自心相不离依他,或缘如名方起于执故。唯说于妄分别上起二取,略不言于如,以性相违故。”
  注5《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此中唯有空至及能取空性。述曰:此解第三句颂,此显真如是妄分别之性。此者,此妄分别。中者,第五转也,谓于妄分别上离二取之空性具有也,即妄分别中离于二取唯有真如。真如是妄分别体,故无二取也。但言空者,即二取无。言空性者,以空为门,显空性即真如也。梵云瞬若,但名为空;言瞬若多故,说真如名空性也,以多此翻是性义故。”
  注6《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于彼亦有此至虚妄分别。述曰:此显妄分别不离真如。谓于彼真如中,亦但有此虚妄分别,都无二取也。颂第四句。问:‘如论中说,有实知有,无实知无,何名有无也?’”
  注7《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若于此非有至如实知为有。述曰:此即总释颂之大纲答文外难。谓:若于此虚妄分别,彼二取非有;由彼二取性非有故,观之为空,即余论中无知无也。其妄分别亦有彼真如,真如之上有依他起,此之二性是二取余体非无,故如实知有;即余论中有知有也。即三性中,初性是无。后二性有别。”
  注8、《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若如是者至显示空相。述曰:结如是知,无倒显示,谓知二取计所执妄分别、圆成二性是有,以实知故,即能无倒显示空相;依他起上二取空无,真空性有,故成无倒,显示于空。言显示者,说陈空理之异名也;故余所说三性皆无,深为自害。至下当悉。”
  注9、《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复次颂曰至是则契中道。述曰:重成前义,有此颂兴。言故说者,故般若等经作此说也,如第二、第三句中所说。”
  注10《辨中边论述记》卷1:“论曰:一切法者至名无为。述曰:未释故说字,且释一切法。其二取体是无法故,非有、无为。依他圆成二体有故,名一切法。虽无,不失自体;非轨,不可称法。此中言法,可执持故。二取空性,即是真如空之性故。”
  (待续)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