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要说明受阴对求证涅槃者的障碍,是说必须已离十八界因缘所生受,不再对境界受有丝毫爱味了,才能说是已得涅槃道迹。
《杂阿含经》卷8(219)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当说涅槃道迹。云何为涅槃道迹?谓观察眼无常,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涅槃道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1
【注1《大正藏》册2,页55,上3-9。】
若是灭除六种我所贪爱的观行,还不能把五阴、十八界我的爱著灭除,名为似涅槃道迹。《杂阿含经》卷8(220)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似趣涅槃道迹。云何为似趣涅槃道迹?观察眼非我,若色、眼识、眼触因缘生受,若内觉若苦、若乐、不苦不乐,彼亦观察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是名似趣涅槃道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2
【注2《大正藏》册2,页55,上10-16。】
分别了以上的差别以后,如何是真正的无余涅槃?《中阿含经》卷2〈七法品 第1〉:
云何无余涅槃?比丘行当如是。我者无我,亦无我所;当来无我,亦无我所;已有便断,已断得舍;有乐不染,合会不著。行如是者,无上息迹慧之所见,而已得证。我说彼比丘不至东方,不至西方、南方、北方、四维、上、下,便于现法中息迹灭度。我向所说七善人所往至处及无余涅槃者,因此故说。3
【注3《大正藏》册1,页427,下16-22。】
这就是说,无余涅槃中是没有丝毫自我存在的,所以五阴我、十八界我的局部,连一丝一毫都不存在而得灭尽无余了,才能说是证得无余涅槃;这样的圣人死后是没有去处的,只剩下无形无色的空性第八识如来自存在,无觉无知、迥无六尘、六识,离见闻觉知而独存,不再于三界中现行了,这就是无余涅槃;世尊所说三果七品善人所证的有余涅槃,即是由这个无余涅槃而施设成立的。
第五节 证无生
声闻法解脱道所说的证无生,并非初机学人或浅学声闻法的佛弟子所能接受或认同的,因为声闻法解脱道中说的证无生,与凡夫心中所想的证无生是大相违背的,所以《罗云忍辱经》卷1 世尊说:
“佛之明法,与俗相背;俗之所珍,道之所贱。清浊异流,明愚异趣;忠侫相讐,邪常嫉正。”4
【注4《大正藏》册14,页769,下22-23。】
无怪乎平实多年弘扬正真之三乘菩提以来,每常有诸凡夫大法师私下以言语大力抵制,尤以假藏传佛教密宗诸师为最;更有诸师座下愚忠之信徒,大力毁谤平实所说 世尊正法,诬谤平实为邪魔外道,坐实了 世尊经中如是预记。
真正的声闻解脱道所证无生,至少是慧解脱,都是“梵行已立、我生已尽、不受后有”,都是至少发起具足的初禅,并且是死后不再生起中阴身,已不再受生了,因此后世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都不再生起了,永远不会再有未来世的自我了,并且还要有“解脱知见”而能为人演说声闻法证涅槃的道理,才能称为证无生。一般浅学解脱道之人,不论大师抑或学人,心中总是想要以识阴六识觉知心自我,入住无余涅槃中获得常住不灭,误以为有如是无死境界而说为无生,不免沦坠于外道的五现涅槃中,永远不离死后重新受生的窘境而不离生死轮回。但这类愚人总是要等到死后进入中阴身境界时,才会知道这不是真正的无生,而是误认有生有死之识阴境界在死后的未来可以恒存而无生,都与三乘菩提中的证无生不相应,因此故名凡夫知见,然而那时却已成为畜生中阴身或饿鬼身了;若在生前有大妄语业及误导众生大妄语之业,则是落入地狱中才知道错会,却是为时已晚。
然则声闻法解脱道中说的证无生,究竟是何法应该永灭而说后世无生?而说此后永离生死之苦?简单地说,就是种种集已经灭尽的缘故,因此而确认自己生前是“梵行已立”,说自己舍寿后是“我生已尽、不受后有”,而且是自己“知如真”,不待 世尊授记为阿罗汉,因此而证得声闻解脱道所应证的二种涅槃:有余、无余。
修习声闻解脱道所能证得的涅槃总有二种: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的所断,一般而言是阿罗汉的所证,是断除我见、我所执、我执等烦恼以后的证境,可以不受后有。
但《阿含经》中有时从另一方面来定义有余与无余涅槃,是指三果人尚有五上分结烦恼未能断尽,是尚有残余烦恼未断,名为有余;但已不会再返来欲界中,必定继续往上二界次第受生而在最后取无余涅槃,不再受生,永无后有,名为涅槃,所以这类三果人的解脱就可以名为有余涅槃。四果人已经断尽上述烦恼,舍寿时不起中阴身,永弃三界法而不取后有,即取无余涅槃;在世之时已无清净行应修,已无烦恼应断,其涅槃本质是烦恼永断无余,即称为无余涅槃。这部分经文及其解说,详见拙著《阿含正义》及前文之引证及详述,于此处不再重述。以下所说者,是阿含部一般经文中定义的有余与无余涅槃。
佛世及 佛陀入涅槃后的正法时期所有阿罗汉们,对无余涅槃的定义都是“梵行已立,不受后有,我生已尽”,没有人像现代大法师们自称为阿罗汉时所说的“死后有觉知心自己存在离念的境界而住在无余涅槃中”。现代大师的这种涅槃不是未来世将有“后有”,而是想要死后仍保有“现有”,要把这一世死后必将断灭的觉知心继续保持在中阴境界中永远不坏,然而必不可得。这其实只是 如来示现在人间之前的常见外道们所说的涅槃,正是外道五现涅槃中最粗浅的第一种;密宗四大派法王们,自称成佛所证的涅槃则是行淫中专心受乐时的离念境界,仍不外于常见外道的假涅槃,都属外道五种现见涅槃中的第一种。这二类人全都不离生死轮回,不是真正证得出离三界生死的涅槃,当然不可能成就“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的后世永远无生的涅槃实证;所以现代显密所有大师们自称的阿罗汉果证,正是 如来示现在人间以前的外道们自称的阿罗汉果证,一模一样而无差别(同样落在识阴或意识境界中,同样不离三界有为生死轮回,都是假阿罗汉),不论大乘地区的中国佛教或南洋地区的小乘佛教。因为他们既未能“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甚至连“梵行已立”而发起一点点初禅的证境都没有,本质上是所作未办,甚至对于什么是所应当作也都不知,还谈什么阿罗汉的果证?
真正的无余涅槃是出离三界之法,没有丝毫自我,也不住在三界境界中;举凡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等法,即使少至只剩下独头意识的二禅以上等至位的细意识境界,仍然全部是三界内之法;三界内之法,不可能移到三界外的无余涅槃中存在,只能存在于三界内。例如离念灵知,若未与定境相应时,只是人间短暂的离念,例如前念已过、后念未起之间的无定力相应的极短暂离念境界,不离识阴六识具足的六尘境界,是五俱意识,都只是人间之法,尚且到不了欲界四王天境界,怎能奢言已经是涅槃境界?纵使是第四禅等至位或四空定等至位的离念灵知,也仍然是色界或无色界所摄的细意识,只是独头意识境界,仍未超出识阴范围,仍属三界有,故仍不离生死。既然都不是实证无生的境界,都是有生灭的识阴或细意识境界,当然都不离三界生死;如是而言已证无生,不过是痴人说梦,并无实义。
其中最怪异的是,密宗四大教派等假藏传佛教(注)说的乐空双运、大乐光明,是由喇嘛或男信徒,共同或各别与女信徒上床交合的求淫乐之法;不论是一人对一人乐空双运,或是众多男信徒与众多女信徒轮座杂交的乐空双运,即使真的可以如同宗喀巴在《密宗道次第广论》中说的,每年每月的每一天都抱著异性交合而不分开,永远保持在乐受的最高点,自始至终都不曾分离而成就第四喜的遍身大乐时,依旧是识阴六识的境界,不离色阴、受阴、想阴(觉知性)、行阴(乐受的领受过程);本质上正是 世尊在四阿含诸经中说的“七识住”境界中最粗浅的第一种,也是具足人间识阴六识而住于现前受乐自恣的境界中,与外道现见涅槃中的第一种完全相同,《楞严经》中早已破斥过了。而且这是由识阴等六识住在色、受、想、行等四阴的境界中,正是《阿含经》中所说“四识住”的外道“四种识住”凡夫境界,连声闻初果断身见、断三缚结的智慧都谈不上,更不可能触及贤位菩萨开悟明心所证的实相境界,竟然谎称是远高于 释迦如来,自称已证报身佛 卢舍那的庄严报身境界,岂不令有识之士耻笑?
可悲的是,现代佛教界已经看不见有识之士了,所以在家、出家等四众,上从出家已久的大法师、小法师,下迄初学的男女居士们,竞相投入密宗,追求乐空双运、大乐光明的外道识阴境界,自称实证解脱道或实证佛菩提道。后来终于出现了有识之士,以悲悯之心出来为大家解说:密宗四大派假佛教这种邪淫法,从里到外没有一丝一毫是佛法,与佛教三乘菩提的修习及实证内容根本不相干。却招来修习密宗外道法的大法师与学人们的攻击与嘲笑,不免要令有识之士悲哀叹息。(平实注:西藏地区只有觉囊巴一派弘扬他空见如来藏妙义,才是真正的藏传佛教;但在古时已被达赖五世假手萨迦与达布二派消灭了,这是平实在定中所见的事实。)
然而佛法中所说的无生,是要灭尽未来世一切三界有,所以必须把五阴的自我全部灭尽的,不可能有人间五阴的自我继续存在;在无余涅槃中,连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天中的离念灵知都不可以存在,何况还能容许密宗四大派主张的欲界五阴具足而享受乐空双运的淫触等我所境界存在?
例如《中阿含经》卷11〈王相应品 第6〉的记载:
佛告比丘:“无有一色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无有觉、想、行、识常住不变,而一向乐,恒久存者。”5
【注5《大正藏》册1,页496,上25-28。】
语译如下:
【佛陀告诉比丘说:“没有一种色阴之法可以常住不变,而能够是一向拥有快乐,并且是恒久存在的。也没有任何受、想、行、识四阴是常住不变,而能够一向快乐,并且是恒久存在的。”】
世尊的意思是说,五阴所摄的一切法全都是无常败坏之法,无常则苦,无常则无我,不可爱乐;连五阴自身都无法永远常住而必败坏称为死亡;而乐空双运淫触是摄属五阴的我所,又是变异不定的无常法,当然更不可能久存。涅槃是常住不变的,是不可败坏之法;而无余涅槃之中亦无其他可以败坏之法存在,所以五蕴等无常败坏之法,不可能存在于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由此证明密宗四大派男女交合乐空双运而假名为佛法中的无上瑜伽,只是欲界人间凡夫们的贪淫境界,违背“梵行已立”的实修而无法到达色界初禅的境界,更不可能超越于弃舍色法的无色界境界,当然是背舍无生涅槃的境界了。
虽然二乘圣者证得涅槃以后,舍寿时“不受后有、我生已尽”而灭尽五蕴,入无余涅槃;但无余涅槃既是“常住不变”之境界,显然不是断灭空,必然有心常住不变。这个可以独存于常住不变的无余涅槃中的法,就是“诸法本母”,是能生名色之“识”——是能出生名等七识心及色阴的另一个识如来藏;所以无余涅槃境界,就是本识如来藏不再出生后世名色而独存的境界,不再有未来世的五阴出生了,这就是声闻解脱道中亲证无生的真相,是诸证悟菩萨之所见、所知的境界。
又如《中阿含经》卷4〈业相应品 第2〉:
复次,更有现法而得究竟,无烦无热,常住不变,是圣所知、圣所见。云何更有现法而得究竟,无烦无热,常住不变,是圣所知、圣所见?谓八支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为八。是谓更有现法而得究竟,无烦无热,常住不变,是圣所知、圣所见。6
【注6《大正藏》册1,页445,上17-22。】
语译如下:
【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现前可以实证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没有烦燥也没有热恼,常住永恒而不变异,是圣弟子们所了知、圣弟子们所亲见的。什么是还有现前可以实证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没有烦燥也没有热恼,常住永恒而不变异,被圣弟子们所了知、圣弟子们所亲见的呢?是说经由八支圣道的修行,就是正见乃至正定,就是这八种的正修行。这就是我所说还有现前可以实证的法而可以究竟生死,无有烦燥也无热恼,常住永恒而不变异,是圣弟子们所了知、圣弟子们所亲见的法。】
所以八正道的修行正理,不是教人要趣向一切法空、灭空,而是现法并且是常住不变;这已经证实二乘圣者所证的有余涅槃、无余涅槃都不是断灭空,而是常住不变并且是尽未来际都永远不再有后世五蕴的出生,这才是真正的无生。尽未来际都不受后有了,这当然已经足够证明无余涅槃中是没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的任何一法继续存在的了,又何来凡夫大师们所说的离念灵知继续存在?阿罗汉们如是实证,才能够向 佛陀禀告说:“我生已尽,不受后有,知如真。”既然如此,当然不该把识阴六识觉知心,或是把识阴所摄的粗意识、细意识转入无余涅槃中存在;因为一切意识不论粗细,都是要藉根尘二法为缘才能出生的法,当意识出生之后就是已生,不可能转变为无生之法;既非无生之法,就不可能存在于无生的无余涅槃中。
《杂阿含经》卷2(39):
受、想、行界离贪,离贪已,于行封滞,意生触断;于行封滞、意生触断已,攀缘断;攀缘断已,彼识无所住,不复生长增广。不生长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脱;解脱已,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著;无所取、无所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7
【注7《大正藏》册2,页9,上16-25。】
语译如下:
【受、想、行等三蕴的作用已经离开贪欲了,离开贪欲以后,于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滞,因此意根与意识所生想要触知境界的作意就断灭了;于身口意等行就被封住而停滞,因此意根与意识所生想要触知境界的作意断灭以后,各种境界的攀缘就跟著断除了;对境界的攀缘断除以后,那识阴六识对境界就不会再执著,不会继续生长和增广其爱著的势力。六识对境界爱著的势力不生长的缘故,不再造作各种身口意行;不造作身口意行以后就在不爱著的状况下安住不动,安住不动以后便对一切都知足,知足以后即是已经解脱;解脱以后,于三界世间都不再有所取、全都无所爱著;不再有所取、也没有执著以后,自己觉知不生不死的涅槃:“我未来重新再出生的事情已经穷尽,远离欲界的清净行已经建立,于解脱生死上面所应该作的事情已经作完了,自己知道不会再领受后有了。”我释迦牟尼佛就说他的识不会去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没有任何祂会去到的处所,这时候他只看见涅槃之法,想要入涅槃,这个境界是没有六尘的寂灭境界、是清凉而无热恼的、是清净而不染污的、是真实而非断灭空。】
《杂阿含经》卷11(276)也这么说:
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善哉!善哉!姊妹!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彼彼法缘生彼彼法,彼彼法缘灭,彼彼生法亦复随灭,息、没,寂灭、清凉、真实。’”8
【注8《大正藏》册2,页75,上26-29。】
语译如下:
【尊者难陀告诉诸比丘尼说:“很好啊!很好啊!姊妹们!你们对于这个真实义应当要如实观察:‘那个法及那个法作为藉缘而出生了那个法与那个法,当那个法与那个法的助缘消灭时,那个被生的法与那个被生的法同样也就跟随著坏灭,这时候的一切三界烦恼是止息、失没,没有尘而究竟寂灭、清凉而无热恼、真实而不是断灭空。’”】
但大乘佛法的实证必须论及四种涅槃:二乘的有余、无余涅槃及大乘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涅槃是三界外的无境界境界,无我亦无我所,永脱生死轮回;然而三界外无法,是故涅槃境界中绝无一法可得。灭除三界我等一切法就称为出三界,称为无余涅槃;所以不该有蕴、处、界、入等自我移到三界外存在,否则那种“三界外”的境界就一样具有三界中法了,其本质就是三界中的境界,同样不离生死流转,就不是证无生;等于换个空间继续流转生死,其实是不离三界境界而误以为已在三界外,何曾有不生不死的涅槃可言?犹如有人在人间流转生死厌倦以后,又不知道人间以外的欲界天一样是受生之处,有生则必有死;由于无明而不知的缘故,期望修行善法而在将来死后离开人间时,可以往生在欲界天中不生不死,譬如一贯道外道说的“天堂挂号、地狱除名,永无生死”;亦如一神教外道说的“信上帝,行善事,生天堂,得永生”,都只是此世死后受生于欲界天而转生到下一世去,仍在欲界境界中轮回,不离三界中的生死,并无丝毫永生可得;因为既然有生而求其永,已生之后必然不能离开永远不断的死灭,举凡有生之法都必有死故。所以外道说的“永生”,是换个地方继续后世的生死,并非“无生”。
例如欲界天有六天,这些天主们寿命远比人间长,当他们看到人类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看到某一个人在人间已经生死几十次以后,而他们仍然活得好好地,所以他们在天上寿终之前,往往自以为是永远生存而不死的,便因这个无明而自称是永生的天神;殊不知人间上去的四王天仍然有生死,乃至向上到达欲界天的第六天,仍然有生死。
例如四王天的一天等于人间五十年,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四王天上去的忉利天,一天为人间一百年,同样以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如是往上倍加,到达欲界天的最高层次是他化自在天,以人间的一千六百年为天上的一天,同样是三十天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他化自在天人寿命则是一万六千岁。
欲界六天的天主、天人、天女们,同样都有寿命,只是比人间长寿很多倍;当他们看见人类多世生死而自己依旧健在时,便自以为是永生不死的无死者;等到五衰之相现前时,才知道自己也会死,依旧不离生死;那时才想要修行,为时已晚。
又如色界天、无色界天寿命远长于欲界天,但同样是有寿命,寿尽命终依旧要重新受生于三界中,继续无尽地受生而保持不断地死亡再重新受生,仍然不离生死轮回。
例如色界天的初禅天人寿命为一劫,乃至四禅天人寿命有八劫;无色界天的空无边处的天人寿命为一万劫,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的天人寿命为八万四千劫。欲界天及色界天中的各个不同层次的天主,寿命都比各该层次天人的寿命更长,亦都无中夭的现象,但仍有寿算而不是永生不死。至于诸天的天人们,除了非想非非想天以外,所有天人之中都会有许多人不能具足天寿而有中夭的现象,即使非想非非想天人的寿命都同样八万劫,都没有中夭者,然而八万劫后依旧要舍寿而下堕人间或三恶道中。
所以一切天主、天人都同样有寿命而不离生死,只有长寿、短寿的差别,都无不死而永生之天主、天人,当然都不是已离生死的涅槃境界,自然不离 世尊所说的七种“识住”以及二种“入”的境界,所谓“七识住”与“二入”。
如是“七识住”与“二入”的境界,请详拙著《阿含正义》中的详解,此处不再重述。
想要出离三界生死而证无生,必须灭尽三界有,三界有即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法;当这些自我全部灭尽而不再出生时就是无余涅槃,才是真正的无我,才是真正的无生;自称永“生”之人,其实不懂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是不懂无生的生死中人。为求永远脱离生死痛苦而断尽我执,死后永远不受后有——永远灭尽识阴六识及意根末那识而永远无我,这才是二乘菩提所证的涅槃,所以 世尊说:“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9
【注9 《长阿含经》卷2,《大正藏》册01,页12,上21-24。】
所以二乘涅槃的境界就是“不受后有”,这个不受后有的境界却是经由解脱的智慧以及实证至少初禅的禅定来达到,也就是确实了解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境界都是不离生死的境界,没有永生不死的天界;有了这种智慧而确实了解唯有灭除自我才能脱离三界生死,就是二乘涅槃的智慧。具足初禅而脱离欲界,并且有这个智慧而灭尽我所执及我执时,死后已能不再接受后有,就不会再去受生,便无后世的蕴处界,永断七转识及六入而成为无余涅槃,不再有后世的出生,才是真正声闻菩提解脱道的无生。
虽然无余涅槃中是已经灭尽五蕴、十八界的无境界境界,但却不是凡夫众生所误会的断灭空的境界,因为 世尊已说有余涅槃是“寂静、清凉、灭尽”,能够如此的原因则是灭尽生死热恼的缘故,导致识阴六识无所住而不再增长其重新受生的种子,令意根随之永灭不起。
例如《杂阿含经》卷3(64):
识无所住故不增长,不增长故无所为作;无所为作故则住,住故知足,知足故解脱,解脱故于诸世间都无所取,无所取故无所著,无所著故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比丘!我说识不住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除欲见法,涅槃灭尽、寂静、清凉。10
【注10《大正藏》册2,页17,上12-19。】
语译如下:
【识阴六识由于无所住的缘故而不增长对于自我的执著,我执不增长的缘故而对三界境界无所为,住于无作之中;无所为、无所作的缘故意等六识觉知心便安住不动了,安住不动的缘故便于一切境界知足,于所有境界都能知足的缘故而解脱于一切境界,解脱于一切境界的缘故便于三界一切世间的境界都不再摄取,不摄取三界一切境界的缘故便于三界一切境界都没有丝毫执著,连想要住于无色界定境的执著都灭除了;由于都没有丝毫执著的缘故,便能够自己觉察到涅槃的境界:“我重新受生的因缘已经灭尽,清净行已经全部建立,对于出离三界生死所应作的修行等事都已经作完了,自己已经如实了知可以不再接受后世的三界诸有了。”
比丘们!我说从此以后意识等六识永远不再安住东方,也不再住于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一切世界全都不再安住,除非行于菩萨道而想要看见真实法。这样的涅槃是灭尽一切后有,是远离六根、六识、六尘的绝对寂静,也是清凉而没有三界诸法的远离热恼的境界。】
既然灭尽蕴处界以后仍有“法”而可被证悟佛菩提的菩萨们所见,却非蕴处界等三界有,当然这个“法”不是三界中的境界,也不是断灭空,这才是真正的无生。
无余涅槃绝非断灭空,因为有一个法常住不变,也就是能够出生名色的本识在名色灭尽以后永恒的独自存在,所以说声闻阿罗汉所证的涅槃是“常住不变”;因此 世尊说是“寂静、清凉”,而且从来都说是“真实”而非断灭空,这才是真正的无生,才是《阿含经》中的正确说法。
例如《杂阿含经》卷34(962):
佛告婆蹉种出家:“如来所见已毕,婆蹉种出家!然如来见,谓见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作如是知、如是见已,于一切见、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断灭,寂静、清凉、真实,如是等解脱。”11
【注11《大正藏》册2,页245,下20-25。】
语译如下:
【佛陀告诉外道出家人婆蹉种:“如来对于三界生死诸法所应看见的已经全部看见了,婆蹉种出家!然而如来另有所见,是说看见了:这个是苦圣谛、这个是苦集圣谛、这个是苦灭圣谛、这个是苦灭道修行过程的圣谛;像这样子了知、像这样子看见以后,在一切所见、一切所受、一切所生诸法上面,对于三界中一切我的见解、一切我所的见解、一切我慢系缚执著等结使已经断灭,证得迥无六尘的寂静、远离三界热恼而清凉、真实而非断灭空,就象是这样远离三界种种法的解脱。”】
这样子的实证者,才是声闻解脱道中真正的证得无生。意思是说,解脱的智慧是了知:三界所有层次中的我都是有生有灭而不真实,都是有我所执著的境界,都是源于对自我的执著而有不同层次的热恼;如是具足看见而了知以后,就是灭除无明而有了解脱的智慧,也知道灭除无明所应修习的解脱道苦灭道圣谛的八正道;于是把“我见、我所见、我慢系著结使”灭除,看到没有热恼的绝对寂静而清凉,看见真实而非断灭无常的解脱境界。由此可见,二乘涅槃虽然必须灭除蕴处界等一切三界我,但是入了无余涅槃以后并非断灭空,才说是真实的无生。断灭空的境界不该说为无生,而是有一个常住不坏法不再受生于三界有之中,才能说是无生。
(待续)
涅槃(连载14)----平实导师
2020-07-09 浏览:982
返回列表页 三摩地 www.sanmodi.cn